对吉首大学办学特色的深层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08:06
对吉首大学办学特色的深层解读

  
    2001年以来,湖南西线高等教育版图持续演绎着“吉首大学现象”,党和国家领导人朱镕基、曾庆红、尉健行、曾培炎、陈至立、罗豪才及教育部多位官员相继来到吉首大学视察,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称赞“吉首大学是湖南的骄傲”,并以“吉首学中多俊彦”的诗句抒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同志以政治家的敏锐和深刻入微的洞察力,对吉首大学的办学成就和特色作了“具有特殊价值”的凝练概括。与之同时,“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示范单位”等一系列“国字号”荣誉相继花落吉大。
    作为一所办在“老少边穷”地区的大学,能引来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垂注和赞誉,这的确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四十八年以来,吉首大学默默构筑着自己独有的“价值之链”,终于“一飞冲天”,以其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成就,以略带“野性”、颇具“灵性”的办学风格和气质令众多高等教育界同行为之侧目,更以对湖南西部及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至关重要的支撑而彰显出愈来愈具有分量的“特殊价值”。依凭 这种“特殊价值”,今天的吉首大学已成为湖南西部及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高等教育的“领跑者”,从而创造了湖南西部高等教育的新亮点;依凭这种“特殊价值”,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尤其是大湘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力的提升,才多了一股悠长而深刻的推动力。
    特质和特色,是吉首大学自身独特价值体系的自然延伸和表征,对吉首大学特色进行深层解读,将会揭示这所学校的魅力之源和最深层次的价值体系而别具意义。
  
    艰难逆境锻造“精神之链”———特色之基石
  
    认真分析我国高校地缘分布的频谱,发现一个规律:即名校强校基本上集中在省会以上的大都市,这是因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必须保证相关高校的基本办学要素和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的前提下确保相对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公正性。这样,少数处于边远小城的高校,其地缘劣势和基础弱势的浓重阴影,不可避免地将投射在它们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命运中。尤其是在我国城市与农村呈现二元分割的条件下,大城市与小城镇经济差距渐次拉大的特殊历史时空里,区位劣势对我国相关高校生存的威胁和发展的限制几乎是“致命”的,可以想定,如果没有党和政府一系列相关优惠或扶持政策的支撑,这些高校只会“夭折”或“沉沦”。
    共和国创建初期,普通人只会从一般思维的浅层次观察荒蛮、贫困、闭塞的湘西,而共和国领袖们则以深邃的目光,从我国民族板块频谱的大政治视角,看到了大湘西处于一个十分抢眼的“政治节点”,也许更预见到了富有潜质的湘西亮丽的未来,从而“破格”在大湘西腹地的蕞尔小镇吉首挂了一块综合性大学的牌子,而且虽经诸多政治变迁和高等教育的大调整,这块“牌子”居然“有惊无险”的保留了下来,这在一个城市话语权占支配性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实属少见。
  
    这就是吉首大学诞生和存在的深层背景
  
    然而,生存背景政治逻辑的强大不等于本体意义上的“幸运”。恶劣的地缘环境,异常匮乏的办学要素,对于弱小的吉首大学的深层压迫一开始就极为残酷。
    值得一提的是,当今许多高校在介绍办学历史时,都将他们办学初期的艰难当做一个“宏大叙事”而津津乐道,以映衬今日的辉煌和昨日的荣光。但是,像吉首大学这样的低起点起步,这样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艰难发展的高校,仍属特殊之列。
    四十八年前,一只高等教育的雏鸟,在“一辆破板车、两间旧房子、几张旧课桌”的起点上,颤巍巍地“破壳而出”,等待她的将不仅仅是一系列严峻的发展命题,更有着一连串“生”与“死”的诘问……
    对于吉首大学来说,区位劣势带来了“钱财”和“人才”的双重短缺,省政府局促的财政拨付名册上,吉首大学根本排不上显眼的位置,全省倒数第一的地方经济,更是刚性的困扼着吉大。而人才的逆向流动恐怕与太阳从西边出来有着同样的难度,因此,吉首大学只能强化另一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只能靠提升精神层面来“弥补”物质层面的“差值”,更只能靠内部信念、感召力量的凝聚和建构来维系办学的薪火,来优化办学的基本要素。
    为应对“办学资源奇缺”这个要命的难题,“艰苦奋斗、勤俭办学”乐此不疲地出现在吉首大学的几乎每一个重要文稿中,更贯穿在每一个吉大人的行动上甚至潜意识中,湘西人的豪爽和吉大人的“小气”,湘西人的直率和吉大人对钱财的“精明”是那样和谐地交织在他们身上。不说吉首大学领导每次出差到长沙都住地下室,以致被戏谑为“地下党”的苦涩幽默。也不说吉大人凭一副石磙和最原始锄头扁担铲平一座山头的建校故事,更不说一个中层干部临退休时才羞涩地提出“坐一次飞机”的令人心颤的情节……“艰苦奋斗、勤俭办学”八个字,曾激起多少吉大人灵魂的“共振”,并且成为这所学校最具本质、最为深刻的发展原动力。
    正是靠着这种自强不息、不畏逆境的特有气质,吉首大学才突破了“穷在深山无人问”宿命式命运的锁定,正是靠着自身的一步一个脚印和超常付出,吉首大学人才能拨开命运的阴霾,去搏取生命旅程中绚丽的彩虹。
    艰难、坎坷、逆境和苦痛就这样嵌进了一代又一代吉首大学人生命的“年轮”,他们也许慨叹过命运的不公,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执著地、顽强地坚守着,奋进着,发展着。一代又一代吉首大学人,已经“投入”了另外一部分意志和生命的热力去“填补”吉首大学与大城市高校享有资源的“落差”,对于他们———吉大人来说,处于区位劣势和艰难发展中的吉首大学,就是一个巨大的价值转换系统,将他们的“奉献”和承受的苦痛转换为学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转换为更为丰富的人生内涵的“基石”。
    更为重要的是,吉首大学的“价值内核”和“精神之链”正是在这样的磨砺锻打和与困难的反复博弈中逐渐熔铸冶炼而成,“顽强拼搏、负重奋进”构成了吉首大学人最深层的价值观。“不畏艰苦、不怕困难”成为吉首大学办学特色最深厚的底蕴和最坚固的基石,“遇到逆境不退缩,碰到挫折不放弃”构成了吉首大学人的信条和座右铭,“将压力变为动力,将苦难转换为财富”,坚守“德、信、诚、勤”做人四要诀,已化为吉首大学学子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基本品格的重要组分。从而支撑起诸多吉首大学学子们人生的信念和事业的准绳,化为他们的“为政之道”和“为商之律”,帮助他们获得一个又一个成功,攀上一重又一重人生的高度。
    依靠这条“精神之链”,吉首大学在“低起点”创出了“新高度”。吉首大学生源大多来自不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由之形成了两个弱势:一是经济弱势———贫困生较多;二是基础弱势———学生入学文化基础起点较低。在这样的“经济”和“基础”双重弱势条件下,吉首大学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贯穿在学统和德育教学中,以人为本,严爱结合,狠抓教学改革,在教学和养成教育中倾注了更多的心力和汗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仅2000年以来,就先后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比赛三等奖1项,全国大学英语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获全国体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4个单项第一、团体总分二等奖,其它省级各类奖项多项,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0%以上。
    依靠这条“精神之链”,吉首大学才能在这样的艰苦边远地区,聚合起一个忠于事业、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的“俊彦”群体。才能在“钱财”和“人才”的双重短缺的境况下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并且创造出一系列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杰出成绩;依靠这条“精神之链”,吉首大学人才能似“凤凰之鸟,历经浴火重生的考验”,“虽九死而不悔”,展翅飞向高远的未来,去迎接一个又一个办学历程中的新辉煌。
  
    虔诚与执着铸就灵性内核———特色之精魂
  
    大湘西是耐人寻味的。
    迅猛的现代化,工业化的洪流,已经将我们这个星球切割为“快”与“慢”两种不同的时空,在“快时空”(大中城市及发达农村),信息、金钱、各种资本要素裹挟着功利化的劲风在快速流动,一切按照现代节拍起舞,人们甚至对一切来不及思索,来不及品味,就被推向更现代化的未来。而在“慢时空”(比较偏远的农村,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处于现代化的边缘或洪流之外,一切按照事物本原规律有序而非功利化地演进着,沉潜的历史宝藏和关于民族的“记忆”被鲜活地保留了下来。民族文化精华从容不迫不受干扰的不断积淀和凝固而形成厚势,原生态的诸多规律和不可再生的人文与自然资源被久远的时间完整地尘封,再罩上历史的烟云,堆上粗粝的厚土,显得是那么平淡无奇。大湘西及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具有浓烈的“慢时空”的特征,而且是一个有趣而重要的自然生态节点;这里曾经是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秦汉文化的汇集交融之地,也是土家族、苗族等多个民族和谐聚居之处,在这里,各种异质文化曾经在此竞相大放异彩。许多至关重要的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密码等待破译和理清脉络,许多非常重要的文化机制和生态规律等待揭示,许多宝贵的人文及自然资源等待开发。
    对于湘西,“仁者”看到的是绝对贫困,而“智者”则看到了惊人的财富。湘西,包含着一个巨大的“不对称”,是一个既令人鄙夷又让人拍案叫绝的矛盾统一体,由此构成了她奇幻而神秘的特质和内蕴。
    湘西地区这块“风水宝地”的价值大发现和大开发,首先,需要一位深层的阅读者,耐心的倾听者,虔诚的守望者,聪慧的感悟者,更需要一位合格的开掘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只有吉首大学这样经过艰苦磨砺,通过了“劳其筋骨,苦其心智”的“大考”者,才有“资格”获得开掘这座宝藏的“金执照”。吉首大学就是为该区域的开发和发展“量身订做”的,为该地区服务是吉首大学的“天赋使命”。同时,吉首大学特色的内核,也不可避免地打下大湘西文化、历史结构和自然生态机制的烙印。大湘西山水的灵性和文化精髓不可避免地会融入到吉首大学本体的深层结构中,这就是吉首大学所具特色的真正内涵。大湘西的巨大“不对称”,也将为吉首大学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提供广阔的空间。大湘西,是吉首大学的“根”,也是吉首大学大展鸿图的舞台。“心灵和想象可以放飞,但‘根’是不能放飞的”。一位吉首大学学人如是说。
    吉首大学对自身特色的建构和不断强化正是基于以上清醒的价值判断,这就是将学校价值内核和精神内涵与大湘西地区深层历史文化结构和当代经济发展需要实施“对接和整合”,以实现吉首大学之“道”(境界、理念、本体、理性精神)和吉首大学之“器”(价值、功能)的和谐“共振”,更要实现吉首大学与大湘西乃至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提升的良性互动。
    蛰伏于湘西的吉首大学学人们渐渐读懂了大湘西深藏的玄奥,这是一块文化前途十分远大的深沉的土地,在这里可以品味到古意悠然的历史回旋曲,领略到民族的灵旗在另一个时空的猎猎挥舞,感受到曾经的血魂在微微悸动,更可以“结缘”到另类的生命体验和民间记忆的诉说,就是在这样的与历史的“对白”和“唱和”中成就了这批虔诚而执著的守望者,就是在这样一种别样而“异质”的历史人文涵容中,造就了吉首大学学人们略具野性、更具灵性的学术思维,校园里一排排学术群落和一拨拨的学人们和着边墙上草木的节拍一起生长,特有的学术精魂逐渐在这里熔铸而成。随着吉首大学的学科结构和教学科研及其所构建的价值体系与大湘西历史文化、自然特征、机制实行深层对接和多维融通,吉首大学的社科研究以敢于独辟蹊径、出奇制胜的风范横空出世,被誉为湖南社科研究的“一匹黑马”,也才有了民族学、民族经济学、民族体育学、文艺学、生态学、伦理学等19个学科进入硕士点行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对湘西生态规律的深层揭示,出现了重大突破,吉首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张永康在率领他的团队开发出“果王素”、“金雪康”等保健产品之后,提出了大湘西“三带”理论:一是气候上的微生物发酵带理论,即在北纬28°±2°的范围内适合发酵产品的开发。湘西州正处在发酵带上,适合酒、酱、醋、腌制品等的开发;二是土壤中的富硒带理论。湘西州与鄂西州毗邻相连,同属寒武纪地质,鄂西州是地理上的高硒区,而湘西州土壤中硒的含量在0.2ppm至0.8ppm之间,属于富硒地带,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开发天然富硒食品;三是植物群落里的亚麻酸带理论。湘西大面积种植猕猴桃、杜仲,花椒并从中萃取到高含量的优质亚麻酸,这表明湘西的植物群落里存在着一个亚麻酸带。目前“三带”理论已引起了省、州政府的重视,围绕“三带”理论产业化正在构建,可以相信,大湘西的“三带”企业,“三带”产品和“三带”经济将会接踵而至。据估计,围绕“三带”理论将会在未来带来一百亿元的产值,从而成为大湘西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这正是对吉首大学虔诚守望和执着掘进的丰腴“回报”,是对吉首大学为履行天赋使命而构筑自己独特价值体系的最大奖掖。
  
    “三个不可替代性”书写春秋大义———特色之旗帜
  
    前芝加哥大学校长格瑞认为:“我们的大学唯一的也是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在持续稳定的坚持自己目的上的失败……(它们)需要回到衡量它们所能做好,而且其它机构对此无能为力的标准上”。耶鲁大学校长施密德特也颇有同感:“如果不能确信它的目标和本质,不甘心或者不能形成除了它以外其它机构所不具备的目的和本质,一所大学就不可能强大”。
    以上两位著名大学校长的语录,已经为大学特色的指归和全部意涵作了最为简洁而精确的宣示。
    作为处于不发达地区的高等学校,吉首大学党委、行政认真思考、系统梳理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及办学定位,认为吉首大学的办学理念必须充分体现“湘西办大学”这个特殊的政治意涵,作为地处民族贫困山区的一所高等学校,更多了一份特殊使命,这就是致力充当民族贫困地区的智力库、人才库、动力源,将吉首大学的价值选择和使命取向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实施“对接”,发挥其他高校无法替代的作用,绝不能充当名牌高校的“影子”。基于以上体认,吉首大学明智地诀别了与名校强校的“同质化”竞争,将研究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开发利用地方资源作为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命题,独自履行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使命。吉首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游俊教授指出:吉首大学全部的存在逻辑,全部特色的内涵,全部的功能与价值都集中体现在服务西部民族地区和贫困山区的“三个不可替代性”。吉首大学“三个不可替代性”的提出,是学校在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后办学理念及其价值体系已臻成熟的主要标志;是充分彰显吉首大学特色的“三面旗帜”;更是吉首大学与大湘西地区及湘鄂渝黔四省边区各族人民永恒的“约定”。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不可替代性”。湖南西部民族地区贫困落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口综合素质低。以自治州为例,现在人口中大学毕业生不到总人口的1%,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4%。过去,国家为解决自治州高素质人才奇缺问题,采取“智力支边”政策,从经济较发达地区选派一些专业技术人员来贫困地区工作,虽然收到一定效果,但一来数量十分有限,二来极不稳定,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对民族地区的高中毕业生升学给予优惠政策,提高高中毕业生升大学比例,将贫困地区的高中毕业生送到中心城市的高校去培养,实际情况是,毕业返回率不到三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还造成了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有限人才资源的掠夺。因此,从现实情况看,提高民族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培养更多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人才,最根本的办法是依靠当地高校。多年来,吉首大学以湖南西部民族地区培养人才为己任,针对民族地区人才需求实际,加大专业调整力度,设置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在招生上,确保民族地区招生计划的落实完成,开办少数民族预科班,解决少数民族考生上大学难的问题。虽然目前学校招生范围扩大,但在校少数民族的学生仍然在30%以上,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在校大学生的绝对数在大幅上升。吉首大学的毕业生虽然遍布全国各地,但大部分像种子一样播撒在湖南西部民族贫困地区的广袤土地上,默默耕耘,薪传文明之火。因为有了吉首大学,自治州人口中大学生所占比例分别比周边的湖北恩施州、贵州铜仁地区分别高出6.1%和26.4%。
    ———为地方资源开发提供科技支持的“不可替代性”。湘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些资源因受科技文化落后的制约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针对这种现状,学校重新梳理了学科发展思路,认为学科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当地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为此,学校在学科建设上把突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作为努力的方向和重点,加强了针对性,强化了特色。如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民族学、少数民族经济学、生态学、民族传统体育等学科就是直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近几年来,学校教学科研人员把科研主攻方向瞄准湘西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获得的400多项各级科研课题中绝大部分是面向当地资源开发的,这些课题的研究几乎涵盖了湘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其中社会科学研究主要以区域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历史为重点,通过人文历史资源的发掘、整理、研究弘扬民族传统,激发民族自信心,并通过这些研究寻找与经济发展对接的有效途径。自然科学研究主要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许多成果已产生了广泛的经济效益,如“米良一号”美味猕猴桃,是经过学校科研人员近10年努力培育出来的高产优质品种,被评为“全国四强”之一,国家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将其作为扶贫开发推广品种向全国推介,目前已被14个省市引种,仅湘西地区种植面积就达10万余亩,带动了10万多农民脱贫。研制的“果王素”,已成为知名品牌,该成果鉴定为“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国家科技部等五部委确定为科技新产品,卫生部将其列为“保健食品”。另一项科研成果“湘西晒红烟一号”,通过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仅在大湘西地区种植面积就达10万余亩, 每年为农民增加收入4000多万元,使数万农户摆脱贫困。其他如湘西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人工选育、栽培及深度研究等都取得了可喜成果。这些研究直接给湘西地区的农民带来了实惠。近年来,吉首大学一批新的科研成果正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为湘西及周边地区的“三化建设”提供越来越多的科技及智力支撑,例如,吉首大学化工学院的五氧化二钒生产技术,已经以技术转让的形式成为湘西荣昌集团所属公司的核心生产技术,高纯超细氧化镁的开发为湘西河鑫纳米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此外,为东方锰业集团等多个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技术难题、协助技术攻关以初见成效。资源与环境学院与林产化工重点实验室研发的两项杜仲精深加工技术已获得国家专利,使我省的杜仲开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两项技术的转化与利用,对大湘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引人注目的是,吉首大学的一批“海归派”和“博士群”形成了一股新的动力,他们在动植物养殖的产业化方面,做出的一批项目正迅速崛起,对湘西农民脱贫致富具有深远的意义。
    ———为当地社会发展提供先进思想与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其一,吉首大学作为大湘西地区的知识城堡和先进文化的源头,已拥有正副教授四百余人和近两百人的博士硕士群体,已成为大湘西地区高层次人才的最大群落和先进思想文化的强大载体,尤其是一批学有所长的专家教授,成为当地政府的专家顾问团成员,或进入到人大政协中参政议政,从而为当地政府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咨询和学科支撑;其二,吉首大学的文化辐射力近年来逐渐加大,一是随着吉首大学的声名鹊起,一批批顶级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相继“落户”吉首大学,来到吉首大学讲学、交流的知名专家学者越来越多,吉首大学已成为大湘西地区的学术“高地”,更成为大湘西的一张非常重要的“城市名片”,大大发挥了“以校名城”的作用。二是吉首大学近几年的“三下乡”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每年向农村贫困地区派遣优秀师生群体,将知识文化科技直接输送到农民手中,连续五年获得团中央表彰。三是随着吉首大学办学走向国际,已经与美国犹他大学、英国的格拉斯哥尼大学、韩国的东安大学等六所大学建立了协作关系,一批留学生来到吉首大学深造,一批“洋教授”来到吉首大学任教,从而在大湘西地区率先建立起国际交流平台;其三,近年来,吉首大学的社科研究在湖南省一直居于领先地位,绝大部分都是以湘西的文化开发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从而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湘西文化大辞典》的出版,则系统地对湘西特有的文化作了整理。《湘西文化丛书》则将“散落的湘西文化的珍珠”串联起来,从而为湘西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最具深层的力量———文化推动力。
    正是以上的“三个不可替代性”所书写的春秋大义,才使得吉首大学的办学特色有了真正的内涵和依归,更为重要的是,“三个不可替代性”产生了强大的“聚合效应”,其显著特征就是吉首大学的“教学研产”四维一体化互动的办学新格局,使吉首大学办学产生了新的优势点。近年来,吉首大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地处不发达地区综合性大学的“角色”及其使命,充分展示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大力推进学科交叉与学科渗透,不断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以应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新变化,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吉首大学一直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产业化工程”,联合创办了老爹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摸索出了“大学+公司+政府+农户”的成功模式,公司已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形成了以“果王素”为核心的主导产品,辅以猕猴桃饮料、果酒、果脯等十八个辅助产品,2005年该公司产值达到5100万元,利税450万元。公司已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计划再经过五年左右时间的努力,使“果王素”产量达到500吨,加之其他产品销售收入达10亿元,带动50万农民脱贫奔小康。从而为将吉首大学的“强校”目标与“富民”的使命结合起来,实现“新的价值”的延伸走出了一条新路径。
    “韧性、个性、灵性、野性”八个字是对吉首大学“特质”的最好刻画。“秉承艰苦奋斗优良学统,锻造自强不息精神之链,激扬大湘西人文底蕴之灵气,尽展综合性、民族性之优长,构筑‘三个不可替代性’价值体系,形成大学本体功能多维互动”,这就是对吉首大学全部特色的涵括。也正是吉首大学从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到价值追求的理性延伸的结果,最终形成了吉首大学全部特色的核心:三个不可替代性及其特殊价值体系的构建,从而“炼”就了吉首大学的特殊价值,并且依凭着他的“特殊价值”,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