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语文教育中不能承受之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16:03
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 华晓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生活本身并不会自发地教育人,凡是放任自流的地方,年轻人的心灵在每一步都会遭到危险。”情感处理不当实在是我们的学生朋友成长道路上的陷阱。而帮助学生架起一道跨越误区的桥梁,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和语文老师不容回避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一,要帮助学生摆脱雾里看花、水中看月的局面。
近日在有关报纸上获悉,南宁市中学校园竟有“红娘”竭力撮合同学“好事”。在早恋难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破解之时,生活在21世纪的中学生们又“发明”了新的早恋“催化剂”——校园“红娘”,这更加深了家长和专家的忧虑。校园“红娘”的出现,必将使中学生早恋“批量化”和“规模化”,无疑会扩大早恋学生的范围,对整个学风造成严重损害。正值青春年华的孩子有些过分的想法,这应该被理解。但是,男女生间的情感本来就很微妙,双方如果不揭穿,过一段时间可能就会自然转化,大事化小。但是,如果揭穿了,小小年纪的学生很容易陷入感情的旋涡中,不但会影响学习,甚至可能贻害终身。而校园“红娘”充当的就是揭穿双方微妙感情的角色,她们所造成的影响不容低估。
升入高中的学生,心理学家称他们是青年早期,他们大多数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但在父母眼中,他们却仍然是孩子。他们常常想独立决定自己的事,但许多父母又事事不肯放手,这种心理的突变与他们在家庭中地位的不变形成一种新的心理困惑,涉世不深的他们极容易在这种矛盾着的情绪里步入亲情与友情两个误区,即与父母心理的疏远和与异性友情的升温。
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父母的期望值也不断增大。然而多数孩子的学业前景并不那么乐观。加之孩子独立意识的增强,使父母本来放不下的心又多了许多牵挂。于是家庭中望子成龙的普遍愿望与负效应的辐射也不时地给学生增加压力,学生望学兴叹,望考生畏,对父母的逆反心理与日俱增。
心理学认为:爱是吸引别人的情绪和欲望,是一种感情上的依附。当父母的爱不再吸引他们的时候,那原本充满亲情的心理世界就发生了危机。很多学生不再把父母当成心理上的依靠,出现了与父母亲情的危机,潜意识中萌发了与异性间友情幼芽,缺乏教育和诱导就可能步入“友情”的误区。
由于成长环境的差异,多数学生能很快地战胜自我,越过误区,只有少数学生陷入误区而不能自拔。心理学认为:情绪和情感愈强,人的全部精神状态被卷入的趋向愈大。步入亲情误区的学生很容易紧接着步入友情误区,虽然前者并不一定是后者发生的直接的惟一的原因,但却反映着情感这种心理性质本身的某种逻辑性,因为任何一种情感的产生都是以某种需要为基础的。学生的需要就是教师的工作,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毫不犹豫的接过这个艰巨的任务。
第二,教师要成为学生情感方面的引航人。
《凤凰周刊》曾对中国留学生海外犯罪现象作过深入的报道,说到一些游手好闲、打架斗殴、绑架勒索的中国留学生的海外劣迹,令中外警方头疼。1991年11月1日,刚获美国爱荷华大学太空物理博士的中国留学生卢刚,开枪射击三位教授、一位副校长和一位同样来自北京同时获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此事曾轰动一时。2002年8月2日,中国留美学生尹湛在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学生宿舍楼里杀死了两名韩国女学生,仅仅是因为尹在骑自行车时和其中一名开车的韩国女学生险些相撞,便杀人泄愤!
任何教育,从根本意义上讲是人的教育,核心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但是,怎样才能防止此类因为一点小摩擦就刀枪见红?怎样才能消除学子心理的变异、人格的分裂?我无法给出系统的处方,但我想下面这封信当中存有非凡的答案:在卢刚疯狂杀人案终,被枪杀的副校长安·柯莱瑞女士遇难之后第三天,她的家属发表了一封给卢刚家人的信件,这封信是人文精神闪光的典范,限于篇幅,这里引用其中若干:“当我们在悲伤和回忆中相聚一起的时候,也想到了你们一家人,并为你们祈祷。因为这周末你们肯定是十分悲痛和震惊。……我们在你们悲痛时写这封信,是要分担你们的哀伤,也盼你们和我们一起祈祷彼此相爱。……我们知道,在这时会必我们更感悲痛的,只有你们一家。请你们理解,我们愿和你们共同承受这悲伤。这样,我们就能一起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
这位值得我们尊敬的异国教师用生命和鲜血表示了对学生的宽容,深深教育了世间的人们。师生之间的感情在学生时代的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每个学生都会猜测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而老师对每个学生也会有自己的评价。在和老师打交道的数十年间,对老师的各种感情都会一直伴随着我们,并影响着我们。高中生的情绪感发展逐渐趋向成熟,情感体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比较稳定、对情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能力明显增强;他们情感体验的心境状态和情绪的两极性更明显;情感体验有明显的文饰、内隐、曲折的性质;高中阶段是世界观开始形成的时期,与世界观形成有关的情感体验,在高中生的精神生活中已占有显著地位,已经构成他们鲜明性格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学生的社会主义义务感、责任感、友谊感、集体荣誉感等道德已得到较稳定的发展,美感更加丰富,理智的情感发展也较快;出现初恋的情感。同时高中学生在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稳定性和效能方面也存在个别差异。
培养高尚的情操,调试不良的情绪对中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学阶段学生的道德处于逐步稳定和成熟的时期,阶级情感、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劳动情感、社会公德情感等,都要到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才深刻化,并为中学生的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教师对中学生加强道德感教育十分重要。
中学生由于内外原因的影响,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情感,如不及时教育和辅导,可能养成某种低级的情趣,危害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有针对性地调适情绪纠纷,纠正低级的情趣,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地重要环节。教师在帮助学生调适不良情绪,根除消极情感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矫正使学生产生消极情感的错误观念。2要善于疏导,不要简单禁止,要辅导学生自己以适度的节制和升华来消除不良的情绪。3对学生加强正面教育,利用积极的情感,克服消极的情感。4对学生不臆测、不歧视,不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和人格,消除其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5辅导学生扩大胸襟。引导他们逐渐养成涵养谦逊的品德,使他们心胸开阔,学会多角度、全方位看问题,学会用理智驾驭和调节自己的感情。
爱应当成为教育的主要线索,成为公民社会最坚固的基石。不懂得爱的人不配称为公民,没有爱心的老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第三,课本要积极引导学生情感向健康方向发展。
学习知识形成阅读能力,仅仅是阅读教学的部分使命,并非全部意义。阅读教学的又一重要使命,就是要使学生通过对文质兼美的文本阅读,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能力与德育、美育交融一体的目标要求。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与生命”;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关心作品中的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第三学段要求通过文本阅读“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第四学段要通过文本阅读“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总之,要求阅读主体情感的投入,以关心的姿态面对,以明确的态度评判。阅读中情感态度的强调,是21世纪课程改革的总体追求。语文的阅读文本,不论是文学的还是科学的、写实的抑或虚构的,都能引导学生对人生、人类文化的感悟、体会。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去发现并共享这些文化特质,从中获得情感、理智、意志的滋养,使自身的精神文化素质得以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近日《新京报》刊登题为《“爱情教育”不该成为青春禁忌》的社论。中小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接受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做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当然,这里也包括对未成年人进行的情感教育。这也是教育内容中重要的一环。
这本设置“爱情单元”的语文教材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该教材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范守纲教授告诉记者,这个单元大约需要8至10课时,包括两篇必读文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和舒婷的《致橡树》;3篇选读文章:普希金的《致凯恩》、苏童的《老爱情》、夏洛蒂·勃朗特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另外的两首诗歌:公刘的《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和秦观的《鹊桥仙》供学生课外阅读。范守纲教授说,“我们设立这个单元,就是要多角度告诉中学生爱情是什么。比如《给女儿的信》,说明了爱情的内涵是什么;《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则说明爱情需要相互尊重。把这么多描写爱情的名篇集中在一个单元,是为了让教材更贴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帮助他们了解人类最美好的情感。”除了这7篇,在本单元的最后部分还有一个活动内容——“爱情,心中的玫瑰”:组织学生把自己认为最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作为剪报收集起来,并写出自己的评论。另外,这一单元还安排了学生讨论,让学生对目前的早恋、网恋现象说出自己的看法。
多年从事教育研究的范教授认为,中学教材的编排应该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学生的视野来编排。“这次我们的爱情单元安排在初三的课本中,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生活中大量接受爱情作品,包括影视、小说等等。另外,在生活中,青春期的萌动也使他们开始关注这方面。由于这些原因,学生自然就有了了解爱情的愿望,也开始对爱情有自己的思考。但是,学生并没有和家长、老师正面讨论这方面问题的习惯和机会,在爱情认识上他们确实需要正确、及时的引导。”
中学教育,面对着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的确存在着某种“敏感”。这其实是教育如何负责任地面对青春话题的“敏感”。任何回避“敏感”的态度都是“保险”的。但“保险”并不意味着真正负责任。如果把完整的人类情感知识割出去一部分,而这一部分恰好对于人生的情感涵育,对于养成善的、美的情感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那么,这本身就可能是教育的缺失,教育者的失职,因为,这些缺失可能造成一些孩子未来人生的缺失和苍白。因此,上海市初三语文教材“爱情如歌”的单元,其教育效果固然有待于实践检验,但它所体现出的教育者的意识是积极的、负责任的、有情感的。我们真诚地期待在高中语文课本中也能有这样大胆的改动。这是一种伟大的尝试,不管成败,都是教育工作者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做的实事、好事。
第四,学生的父母和社会在学生情感教育方面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北京大学给武汉华师一附中高三(18)班的鲍宇阳寄去预录通知单,年仅13岁的他在去年的全国数学联赛中获湖北赛区一等奖,之后通过北大面试而获准保送北大。他经历过数次跳级,小学读了四年,初中读了一年,之后直接进入华师一附中理科实验班读高中,总共接受了8年正规教育。当记者走进鲍宇阳时,却意外发现在“数学神童”光环的背后,响起的并不全是掌声和赞歌,还有争论和担忧。
老师:认为他并不适应环境
他的一位任课老师一见记者,上来就是一句:“你们别再采访了,这是个悲剧。一个真正的科学家,除了知识,还要懂得哲学、艺术等别的学科,可他的语文、英语成绩很差,这对他将来接触社会很不利。他作为一个高三学生,应该是一个社会人了,可他现在并不适应环境,还处在以他自己为中心的‘自我心态’,也就是童年心态。频繁的跳级让他被迫失去了与社会、环境接触的机会,他和同学玩不到一块儿,将来上了大学,他也融不进大学生活中去。”
同学:基本上和他没来往
他在所在的高三(18)班是理科实验班,班上只有30多人,都是专攻数理化的。“我们班同学基本上和他没什么来往,他也没什么朋友,因为年龄差距大,交流不起来。”“他很调皮,有时候跟我们闹,我们也不理他。有一次他上自习吵闹、尖叫,有同学过去吼他:‘你干什么!’就把他给搞哭了,他在我们这里经常哭。只要他不哭不闹的时候,我们就当他不存在。”但同学们也承认,他的领悟能力特别强,尤其在数学和化学上。至于英语、语文,则是班上最差的,有一次甚至写过只有60字的作文,后来就干脆不写作文,连老师都准备放弃他了。
邻居:快乐童年被残酷剥夺
和他对门的小姑娘曾是他的同学,这位还在上初中的小姑娘这样介绍昔日的同学:“他性格很孤僻,也没见他和谁一块儿玩过,他不和我们说话,我爸爸有时叫他,他也不回答。我爸爸妈妈可不愿意我像他那样。”而他楼下的邻居、华师大一位老师说:“他上小学时,在我眼里就是个小孩子,可上高中了,还是个小孩子。这种超前教育违背了孩子自然的生长规律,超前得太狠了。这孩子是很聪明,他本来应该有很快乐的童年,可是被残酷地剥夺了。”
这是一出真实的人间悲剧,造成孩子悲惨命运的正是深爱着他的父母。中学里轻视人文学科的状况由来已久。早在五六十年代,中学校园里就流行着一句顺口溜:“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这些年来,知识和人才虽然受到重视,但是重理轻文的状况并没有真正改变。事实告诉人们,一个真正改变了命运的人,的确是拥有丰富知识的人。只不过,在他的知识结构当中,都是真正有益于他的事业成功的知识。“知识改变命运”,强调的是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知识对于命运的改变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过分夸大了知识的作用。“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宝贵就宝贵在这里,知识永远不可能喧宾夺主。知识,只有在人把它真正化入脑髓,融入生命时,其导向作用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否则,永远只是外在于人的东西,连导向和定向作用也难以得到发挥,更不用说改变人的命运了。受过高等教育的孩子的父母竟然不能认识到这一点,这不能不说是悲哀的。
马加爵出生在乡村,家境贫寒,是马家几代惟一的读书人。初中时获全国物理竞赛二等奖,“他的班主任对他的印象是,比较有读书天赋,尤其在数学方面;语文并不是很好,但他仍是比较优秀的学生”。他就读的高中是所百年名校,但他“陶醉在武狭小说的世界里”;在大学读的是生物技术专业,“爱好打牌、上网和看黄色及武打录像”……有关报道透露出来的潜在信息,让我们想到那位因伤熊而出名的清华学子。清华大学大四学生刘海洋,成绩优秀,被系里推荐读研。但他为验证“熊的嗅觉灵敏,分辨东西能力强”这句话是否正确,竟把兑了硫酸的饿饮料投给黑熊喝,烧得黑熊口吐白沫,倒在地上“嗷嗷”直叫,黑熊眼被烧瞎,舌、上颚及食道被烧坏,不能进食。他们一个基本共同点是:从小到大都处于人文精神和情感的严重缺失状态,而这种状态,恰恰是我们整个教育多年来的现实。
然而,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学生的悲剧也是学校的悲剧、教育的悲剧,我们应该好好思考的是:今后如何才能防止马加爵式的杀人狂的出现?我们的教育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职责?
上文中提到的一系列事件,引发了媒体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讨论。而大学生道德品质的退化,与中小学期间家庭、学校品德教育的形式化、淡化甚至缺乏是分不开的。这既是教师和家长的失职,也是学生对自身漠视道德品质以及对教育劝导持我行我素的态度的结果。而马加爵更是用“血的代价”惊醒了育人为本的理念!
至于所谓“早恋”,它们往往既是从青春的身体中生长出来的,也的确往往是外在的社会信息刺激出来的。但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艺作品中的最美好的爱情,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经验,是不“刺激”的。它们对于青少年来说,是远处的一片风景、一种境界。至于青少年在两性关系中的错误和极端的行为,那也不可能是“爱情教育”的结果,只能是没有“爱情教育”的结果。在此,我们发出深情呼唤:情感教育,语文教育中不能承受之轻!
参考书目: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周雪明主编 新华出版社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全书》(五)总主编:柳斌 长城出版社
《情感器情感教学心理学》卢家楣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新课程:语文教育怎样改革》王晓辉 周娜 严虹焰 何平 严先元 编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