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洪门起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1:17:21

提起洪门、青帮、红帮等三大帮会,人们或许会联想到在冒险家乐园呼风唤雨的流氓大亨——黄金荣、杜月经、张啸林之流。其实这三大帮会均产生于清代。其中,洪门又称天地会、三点会、三合会,是成立于清前期的地下民间组织。它曾在清前期、近代社会乃至我国解放前轰轰烈烈了许多年。

洪门产生之初,受到清朝官府的严厉追捕,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秘密活动方式,创造了不少外人易看难懂的暗号秘语。致使成立了100多年,清朝官府只知道它的活动而不了解其内情,只看到表面而难窥其中。不少奏折、官书谈及洪门的活动时,通常是用“奴才今查闽地×地天地会寻衅滋事……”之类含糊其辞的套活。而清代的文人学者则又把洪门视为“盗匪”,不屑下大力气弄个究竟。所以洪门起源的史实蒙上了厚厚的一层神秘的面纱。

真正揭开洪门组织秘密的倒是一个外国人:

道光年间,洪门己跨出国门,发展到东南亚一带,这些会众在那里参与华人内部的冲突和反抗西方殖民主义的斗争。因此,殖民统治者挖空心思要订听出洪门的秘密。一次,在英属“海峡殖民地”,殖民统治者用金钱收买了当地人阿卜杜拉,要他打听出洪门的秘密。阿卜杜拉想出了一个并不光彩的办法,找到一位当属洪门成员的朋友,说长道短,拐弯抹角地要这位朋友带他参观了洪门的仪式,听到了洪门内部的其它事情,而后便翻脸不认人,向殖民统治者告密。结果是阿卜杜拉领了赏,他的朋友及洪门组织却遭了殃,殖民当局破获了当地的洪门组织,并缴到不少洪门内部的文件、会规,洪门表面厚厚的面纱就这样被撕开了一角。

此后,外国人根据收缴的材料和以后陆续弄到的洪门传说、诗句、歌谣和旗帜等,写出了一批介绍洪门的书籍,如荷兰人写的《天地会》,英国人写的《中国秘密结社及其起源》等等。这些书虽然披露了不少洪门的秘密,但由于洋人受种种条件所限,所用的材料往往是一鳞半爪,牵强附会,写出的书不仅不会为人们系统了解洪门有多大帮助,反而又为洪门蒙上了一层异样的色彩。

再往后,有关洪门的研究则像一叶小舟随着飘忽不定的政治风浪而摇来荡去。清朝统治者、封建文人出于鄙视劳动人民的观念,对这些不屑一顾。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后,研究洪门的中国学者逐渐多了起来,可说来奇怪,这时研究洪门的人不是什么学者、专家,而是革命党,如孙中山、陶成章等等;研究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做学问,而是为推翻清朝统治。他们认为洪门创立于明末抗清将士中间,是一个主张反清复明的组织。

其实,洪门内部的传说也好,革命党人的附会也罢,虽然能起到鼓舞人民参加反清斗争等现实作用,但都是以传说为基础的结果,毕竟不是历史。几十年来,这种根据传说,研究洪门的起源和历史,得出的结论有十几种之多。

一直到了十几年前,国内学者在大量的官书档案中,终于找到了有关洪门起源的记载。这是一份清乾隆54年清代官吏伍拉纳审讯洪门弟子陈彪的奏折,其中有这么一句“臣等查提喜于乾隆廿六年创立天地会(洪门)名色,编造悖忘诗词,……实图不轨”,这段记录出自宫廷档案,自然十分可靠,而且也符合历史事实。根据当时政治经济形势,学者认为洪门当产生于清乾隆26年(1761),起初是一个自卫抗暴互济互助的下层群众组织。争论了几个世纪的问题有了答案,蒙在洪门起源问题上厚厚的面纱彻底被揭开。

洪门自乾隆年间产生之后,无论是官府的残酷镇压,还是招抚劝降,都没有被消灭掉。相反,洪门犹如点点星火,从福建云霄高溪村的一隅,燃遍了大江南北。不出100年间,全国许多省分都有了洪门活动的踪迹,而且还随着纷纷出国的人流被传到海外各地。它在最初的历史上虽未创立于明末抗清将士中间,且不完全是一个主张反清复明的组织,但这并不影响它在辛亥革命时期所起的巨大作用:

广东惠州三合会首领郑士良。早在少年时就加入了洪门组织,他曾在广州德国教会开办的礼贤学校读书,信奉基督教,毕业后又到博济医院习医,接受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与民主思想。回到惠州后专门从事洪门活动,后来接受了孙中山的影响,转向革命。他曾对孙中山说:“我虽是三台会头目,但我近来想,非有新思想的人不能成大事,所以我想找一个这样的人,我觉得你是这样的人,便跟着你来了。”他在光绪21年(1895)加入兴中会,参加了数次反清武装起义,死时年仅38岁。

广西人王和顺,少年时参加刘永福的黑旗军,后加入洪门,曾漫游海外,了解各国政治经济情况。光绪33年(1907)加入同盟会,任中华国民军南军都督,领导了防城起义,次年又协助黄明堂组织的河口起义,在辛亥革命中功勋卓著。

著名的革命党人陈少白,首先加入广东的洪门组织,取得信任后被封为“军师”,其后又加入哥老会,被推为“龙头”。更多的洪门首领经过革命党人的工作后加入了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在历次武装起义中成为骨干和基本力量。

“鉴湖女侠”秋瑾,人们只知道她是辛亥革命烈士,不知道她还是一位洪门的“白扇”。1904年秋天,秋瑾在日本经人介绍,与刘道一、王时泽等革命者一道加入了洪门组织,秋瑾被封为“白扇。1905年9月,秋瑾又加入了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的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

孙中山早在光绪12年(1886)就与洪门发生了关系。他深感革命的成功有赖于下层民众的参与,决定成为洪门中的一员。光绪29年(1903),在舅父,洪门人士杨文纳的帮助下,请檀香山洪门前辈钟兆养介绍入盟。当时,檀香山洪门组织“国安会馆”中有人对孙中山这样的革命派入盟提出异议,钟兆养却不以为然,表示:“洪门宗旨在反清复明,招纳贤士,孙逸仙先生提倡之革命目的与洪门宗旨相同,为何要拒绝接纳他呢?”这一质询,使持反对意见的人无言以对。这年的11月24日.外中山正式成为洪门的成员。宣统3年(1911)5月,孙中山与黄三德经过协商,决定美洲致公堂与同盟会合并,凡非同盟会会员的致公堂成员全部加入同盟会,凡末入洪门的美洲同盟会会员全部入围洪门,以达到扩大革命派阵营的目的。考虑到许多同盟会员是新派人物,对焚香、叩头之类的礼节不感兴趣,致公堂遂提出折衷办法,将焚香叩头改为三鞠躬。至此,孙中山被推为“洪棍”(即元帅),所有美洲洪门弟兄皆称孙中山为“大哥”。这些均为增加推翻清朝统治的战斗力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也使许多洪门弟兄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付出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