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学习共同体的昨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3:49:26

一、“ community ”翻译成“社区”还是“共同体”?
本文的关键词“网络环境下学习共同体”取自英文“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对应翻译之译。但有不少学者将此“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翻译成“网络环境下学习社区”对此笔者对此作一简要说明。
“共同体”一词是一个社会学概念,社会学者认为,“共同体”概念进入学科领域应从 1887 年滕尼斯( Ferdinad Tonnies )发表《 Ge meinschaft und Gesel lschaft 》一书算起,德文“ Ge meinschaft ”表示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滕尼斯使用“ Ge meinschaft ”这一概念目的在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对 “ Ge meinschaft ”的归属感、认同感。他认为:“关系本身即结合,或者被理解为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这就是共同体的本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社会学家把滕尼斯的“Ge meinschaft”译为英文的“Community”并很快成为美国社会学的主要概念。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中“community”注解为:①the people living in one place ,district or country,considered as a whole ;②group of people of the same religion,race,occupation ,etc,or with shared interests。“community”译成中文对应有“社区/共同体”,相应的解释为:①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②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当使用“社区”概念时,与当初滕尼斯提出“Ge meinschaft”(“共同体”)的内涵存在偏差,因为滕尼斯提出“Ge meinschaft”(“共同体”)时,并没有强调它的地域特征,而是强调具有共同归属感的社会团体,强调它是生机勃勃的有机体。
随着信息通迅技术的发展,“virtual community”、“online community”等词汇进入人们的视线。对这些词汇的界定不一(胡鸿保,2002):
1、为网络衍生出来的社会群聚集现象,也就是一定规模的人们,以充沛的感情进行某种程度的公开讨论,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的个人关系网络。
2、由一批网友自动聚集并相对固定在一定的网络空间进行如信息发布、言论交流等活动的地方。
3、人们在电子空间里通过精神交往所形成的具有共同归属感的联合体
虽然界定的语言不尽相同,但对此的本质有着统一的认识:在一定的网际空间围绕共同的需要和兴趣进行交流等活动,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由于网络环境下没有物理意义上的地域边界,人们更关注“commnuity”的社会心理基础而不是其地域属性。因此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commnity”译成“共同体”更符合滕尼斯提出“Ge meinschaft”概念的本意。本文的关键词“网络环境下学习共同体”对应英文为“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

二、学习共同体教育思想的历史考察
“共同体”的思想引入教育领域出现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多位学者为此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在教育领域对“共同体”的探索的渊源可追溯到杜威的学校概念-----“雏形的社会”。杜威对于“学校即社会”的认识,基于“教育即生活经历,而学校即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杜威,)”,他认为,学校并不是专门去学习知识或技能的一个场所,而是一个社会组织;学校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交往互动的社会活动,这种社会活动可以“…….扩大并启迪经验;刺激并丰富想像;对言论和思想的正确性和丰富性担负责任…..”。杜威虽然没有提出“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但他的许多观点与学习共同体的思想是相符的。
20世纪80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的学校和教育改革一浪高过一浪。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学校是学习机机构(迈克·富兰,1993)”、“学校是学习的共同体(博耶尔,1995)”的观点。迈克·富兰总结学校改革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后,认为学校应“从一所官僚主义的机构转变为一个兴旺发达的学习者的社区”,如何实现这个转变?他指出,学校变革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学校内校长、教师及学校外相关力量的协作和联合。博耶尔(Ernest L. Boyer)在1995年发表了题为《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The basic school:a community of learning)报告,在报告中用到了“学习的共同体”的概念。他认为有效的学校教育首要的且最重要的要素是:在学校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共同体。为了在学校建立学习的共同体,他指出学校必须:“有共享的愿景;能够彼此的交流;人人平等;有规则纪律约束;关心照顾学生;气氛是快乐的。”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通迅技术和学习理论的发展,学习共同体思想在教育中的应用有了新的发展,不再仅仅关注学校层面如何成为学习共同体,而是扩展到社会层面的一切学习者如何构建能够促进自身发展的共同体环境。例如布朗和坎皮恩(Brown&Campione)提出设计学习者和思考者共同体,李普曼(Lipman)提出探究共同体,斯卡达玛亚和伯雷特(Scardamalia&Bereiter)提出知识建共同体,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CTGV)提出学习共同体,罗斯(Roth)提出实践共同体(戴维·H·乔纳森,2000)。温特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CTGV)在总结开发贾斯珀系列 历程时,提出学习共同体的的概念,研究人员通过反思自己天天经历的一个团体:学习技术中心,认识学习共同体的特征,明确了学习共同体形成和发展过程。与此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实践共同体的研究影响最大的是莱夫和温格(Laver & wenger),其代表性著作有:《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Situated Learning: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与《实践共同体:学习、意义和身份》(Communities of Practice:Learning,Meaning,and Identity)。实践共同体的研究是从人类学的角度对人类的学习作了新的解读,认为学习 “是现实世界中的创造性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整的一部分;是对不断变化的实践的理解和参与;是在社会世界中的存在方式,而不是打算认识它的方式(J·莱夫&E·温格,1991)”,个体可以通过参与实践共同体获得自我的发展。对于实践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的区别和联系也是我们要明确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实践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异同应归因于研究者研究共同体的角度不同,前者是从人类学的角度考虑人类的学习,而学习共同体则是从教育、心理的角度考虑学习。
[中]胡鸿保,姜振华(2002).从"社区"的词语历程看一个社会学概念内涵的演化[J].学术论坛,2002,(5):123-126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加拿大]迈克·富兰(1993).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美]博耶尔(1995).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R]. http://www.jmu.edu/basicschool/speech.shtml
[美]戴维·H·乔纳森(2000).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太年,任友群.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美] J·莱夫,E·温格(1991).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