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烟"与官员、权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18:38
一场因“香烟”引发的官员落马案风波稍平,继“中华”公务招待烟争议再起,到专家呼吁撤销“中南海”卷烟商标又惹“口水”。“香烟”波澜不断,系列事件中,一条线索若隐若现:小小的烟卷背后,似总有官员、权力等等于其中夹缠不清。     从“天价烟”局长到“中华”招待烟     周久耕是去年年末的网络红人之一,当时位居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的他,因房价言论进入公众视野,却因一盒香烟栽倒,整个事件充满了互联网时代的戏剧感。今年3月,这位“最牛局长”被双开。不过媒体报道称,周久耕“倒下”之后,而他抽的“天价烟”销售却走高,事件的涟漪仍在扩散。     媒体评论指出,公众为何会关注天价烟?因为天价烟往往代表着奢侈消费,而在公务领域的奢侈消费让控遏庞大公务支出化为泡影,其存在也挤压了本应加强的民生投入。更因为,奢侈消费背后牵连着腐败。     正因为这种关注,接下来,江苏常州一镇政府一个月“招待”2789包中华烟的新闻再次引起波澜就不足为奇。     杭州日报披露的消息指,在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镇政府一份招待用烟的流水账中,从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期间,招待用烟共用去了5277包,近530条。每个月的招待用烟数量都超过了1319包,均为中华香烟,有硬盒有软包,按均价每盒50元算,相当于每月要花销6.6万元。其中用烟数量最多的是今年的1月份,共用去2789包中华牌香烟,约为280条。     报道还提及,该镇政府的工作人员表示,用中华烟招待检查组是“潜规则”。媒体质疑说,发中华烟作为福利烟,在账目上走的是什么渠道?倘若这笔福利烟列入公费招待项目,就是打着公费接待名目,侵吞国家财政资金,疑似一种集体贪污行为。     以上两起事件,是官场“烟文化”的缩影,正如媒体评论所指,作为商品的香烟,在这些事件中并没有“罪恶”,其中最能引起公众关注敏感的则是背后的官员贪腐行为。    有关“中南海”香烟的联想    13日,在北京举行的一个研讨会上,多位法学和卫生系统专家、从事公益法律援助的律师及控烟组织代表呼吁,撤销北京卷烟厂的“中南海”卷烟商标。理由是,中南海是中央国家机关的庄严驻地,是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场所,以“中南海”作为商标来推销烟草,会给人“受中央国家机关认可”、“权威”、“高品质”等错误印象。     对于这个提法,甚至有评论指其为“荒唐的闹剧”,有的评论认为“公众没有那么愚蠢”,如果这也能够误导的话,那最该撤销卷烟商标的是“中华”,这是否可以理解成中华民族向全世界推荐的烟草制品?     中国青年报刊登的评论指出,地理意义上的中南海是中央国家机关的驻地,国家权力机关本身固有的庄严、神圣,可能会经由长期的驻在而部分传导到这个名目之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类似的意义传导可以无限制地延续下去、扩展开来。过分拘执于意义联想、价值再造,这也禁忌,那也不许,就有些接近古之所谓避讳制度了。循此思路,“中华”、“人民大会堂”等牌子的香烟岂不是更庄严、更神圣,岂不是更应该撤销商标?     “中南海”作为商标会不会给人“受中央国家机关认可”的印象?可能专家们真有点过虑且牵强了。不过有“中南海”、“人民大会堂”这种香烟的品牌,其中深层的文化含义却着实令人深思,商业品牌喜欢向官场、权力靠拢,这意味着什么呢?而类似于香烟这种商品喜欢从“政治胜地”借光,又是为什么呢?     公众更关注的是控“腐败烟”     颇具意味的是,倒掉的局长抽的是“九五至尊”,一条价值逾千;而“中南海”却是市场上的中低档香烟,属于“平民烟”。中国有着庞大的烟民群体,造就的“烟文化”也是千姿百态,文化有一层含义就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吸烟有害健康,这是对个体的关照。而“腐败烟”、“接待烟”在毒害吸烟个体时,还在危害社会的肌体。     在官员、权力与香烟夹缠不清的图景中,可以看出的是,部分权力在借商品炫耀,部分商品在借权力推销。无论是网友追打“天价烟”,还是专家炮轰“中南海”,人们愿意看到是,应该让商业的归商业,政治的归政治。     卫生专家们在忧虑中国控烟事业,人民的身体健康。而公众恐怕更关注严控“腐败烟”,因为“腐败烟”的二手烟,危害更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