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有约束,官员无“雷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1:16:56
   权力有约束,官员无“雷语”  摘要:围观从互联网向现实社会扩散,而且仍然在不断发酵。被网友挖出并已经得到证实的猛料就包括,陈晓平关于“今后凡是到北京非正常上访的,第一次训诫谈话并罚款;第二次拘留;第三次劳教”的讲话稿。而涉事官员似乎不愿多说什么,对媒体表示这个时候需要“冷处理”和“保持低调”。      “如果没有我们这些县委书记这样干,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吃什么”,江西万载县委书记陈晓平恐怕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一句话竟然会掀起这么大的波澜。围观从互联网向现实社会扩散,而且仍然在不断发酵。被网友挖出并已经得到证实的猛料就包括,陈晓平关于“今后凡是到北京非正常上访的,第一次训诫谈话并罚款;第二次拘留;第三次劳教”的讲话稿。而涉事官员似乎不愿多说什么,对媒体表示这个时候需要“冷处理”和“保持低调”。

    “非正常上访,第一次训诫谈话并罚款;第二次拘留;第三次劳教”,类似的言论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对信访人员动辄采取劳教等手段也不能算是万载县的发明,但每次出现这样的表达,每次耳闻目睹依靠这样的表达支撑着的粗暴对待信访人员的个案,依然会让人感到疼痛和沮丧。

    被万载有关部门视为洪水猛兽的所谓“非正常上访行为”,据说已经到了“破坏万载人民美好声誉”的地步。但万载官方所祭起的“罚款、拘留、劳教”组合拳,不仅涉嫌主体不适格、偷换概念等问题,而且从本质上就属于滥用公权力对公民信访权利的粗暴干涉。当然,没有人能否认基层政府有足够的能量可以化解他们所遭遇到的尴尬。县委书记无权决定是否劳教,但县委书记可以动用手中足够大的权力去影响他能够影响的司法层级,再由他们向有权决定的机关去疏通。实践证明,这样的“疏通”应该是足够有效的,否则也不会让县委书记有那么足的底气把“第三次非正常上访就劳教”写进自己的讲话稿,白纸黑字。

    问题本来就不能够在这里停顿,所谓“非正常上访”,本身就是地方政府对《信访条例》中“非法上访”的概念偷换,再在偷换概念的前提下干涉公民的信访权利。更不要说,在地方官员眼中的越级上访等非正常行为,从来就没有在任何国家级立法中被认定过。何况,宪法所赋予公民的任何神圣权利,都不应该也绝不允许被这些更低层级的权力所侵犯。任何人的尊严和幸福都不能被漠视,无论这种漠视是言语还是行动。

    尤其不能容忍的是,这些应当成为常识的观念,却一次次被官员的雷人话语冒犯。这从来就不单是一个万载县的问题,有上述看法的地方官员甚至上级部门不在少数。唯一的区别在于,这次是谁被曝光,下次又会借由哪一个新闻事件卷土重来。媒体已经不是第一次总结归纳这些由基层官员爆出的雷人话语了,但却大都又不了了之。所以,万载县委书记才学会了“等下周再说”的媒体应对技巧,这种出现雷人话语之后的“避风头”已经成了惯用的应对套路。每次都是当事人在躲躲闪闪,寄希望于下一条雷人话语快快出现,以便转移自身所遭遇的舆论炙烤。

 

    个案涉及的官员当然有可能因为新闻热度的退去而逃脱,但被一再拖延的是对官员雷人话语的反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基层官员,其思路和言语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价值观,根本无法与民众进行顺畅的对接,完全悖逆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理念?“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拆迁养活知识分子”……这些通过匿名或者非正式场合所发出的“肺腑之言”,几乎已经没有了起码的是非观念,长期混淆着整个社会的视听。而在这类思想和言谈支撑之下的基层治理,无论展现出怎样的不堪都在意料之中。因为权力从来没有主动收敛的动机和动力,在这个被忽视的观念对峙中,矛盾与误解被发酵、被点燃,而且缺少纾解的可能与渠道。

    坐等与慨叹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涉及到两套话语体系的价值观冲突,最终是否能够实现平和对话与平稳对接,需要整个社会的合力。权力需要挫败来加以约束,权利需要伸张来彰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