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产业,业态转型之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15:42
手机产业是蝗虫效应肆虐的一个重灾区。大约在2000年左右,国内产业资本一窝蜂地涌进手机产业淘金,出现了40多个国产手机品牌。到2003年,国产手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0%的颠峰水平。国产手机的轨迹就像是一条抛物线,达到顶峰后,迅速掉头向下。2004年,国产手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迅速下滑到40%,到2005年前5个月继续下滑到了34%。在这条陡升陡降的抛物线上,许多品牌尚未盛开,就已凋谢。做得较好的一线品牌,如波导、TCL、夏新等均已告亏,而二线品牌中的熊猫已经退出手机产业,南方高科则债务缠身,濒临死火。整个手机行业,就像被蝗虫啃食过的草原,一片狼藉。不少手机企业,从去年开始,就在酝酿“产业突围”。
作为专栏随笔,我不想在这里做宏大叙事,罗列数据,铺陈手机行业的产能与市场、跨国公司与国内厂商之类的大格局。我们谈手机产业的变化,也就是所谓“业态”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手机产业为何整体上没能复制当年彩电的成功?
我们知道,这个80年代,国内彩电市场,几乎是日本产品的一统天下。从90年代开始,长虹挑头,TCL、康佳等跟进,用价格战打开了一个缺口。从此,彩电行业形成了一个基本格局,日本彩电(再加上一个荷兰的飞利浦)退居高端市场,而国内厂商则稳居中低端市场。国内彩电企业在市场上拿到了大部分份额。到今天,国内彩电企业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所带来的价格优势,甚至能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国内手机企业差点就能复制当年彩电的成功。但是,国内手机在达到60%的市场份额后,却没能坚守阵地,连个平台期都没有,立即开始高台跳水,市场份额迅速下跌。这里面的原因在于:彩电的技术更新速度较慢,升级换代的周期较长;而手机则受摩尔定律支配,技术和功能的升级快,而芯片等核心部件的价格下降快。一款2000元的手机,6个月后,可能连1000元都不值。国内手机企业界没能从本质上理解到,彩电业还属于“质量经济”范畴,而手机业却属于“速度经济”范畴。这个本质的区别,决定了做手机的游戏规则完全不同于做彩电。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升级换代能力是手机行业的生存前提。而劳动力成本低廉这个因素,在手机行业中,几乎算不上什么优势。
国内手机企业因为在两大核心部件——通信芯片与手机软件方面,都没有自主研发能力,只能剑走偏锋,在外观造型、工业设计之类外围技术方面搞创新。这就决定了国内手机企业,只能是以赚快钱、赚巧钱的姿态进入行业,结果大部分企业又以快钱时代迅速终结而退出该行业。产业资本以投机方式速进速出,造成了一个行业整体衰败,然后又迅速“产业突围”,寻找下一个投机项目。这就是我讲的蝗虫效应。
另一个业态问题是,国内手机市场将进入一个所谓的“定制”时代。也就是说,一直由手机制造主导的市场,将演变成由移动通信营运商主导的市场。
在国际手机市场中,70% ~80% 的手机都是运营商的定制手机,手机产品上只标注了运营商的LOGO,而手机厂商的名字则被缩减为一个字母,或者干脆没有。在国外你基本看不到手机厂商的广告和市场活动,这些全部由运营商来进行。
国内两大移动通信营运商,中移动和联通,已经开始大规模“定制”了。中国联通将在2005年至少甩出500万台超低价的CDMA手机,而中国联通将向京瓷振华、中兴等CDMA手机厂商集中采购300万台“超低端”手机。而中移动方面,据悉已经有一笔数百万台的大订单花落摩托罗拉之手。
所谓“定制”,实质就是移动通信营运商,把手机和网络服务打包,向用户提供价格更低的一揽子服务。手机的功能与规格,甚至产量,都由营运商“话事”,而手机企业,有点类似于OEM或代工性质。
这种正在转型中的业态,对TCL、波导、夏新、康佳等国内手机制造商来说,是祸是福,目前尚无法下定论。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即:国内手机行业的未来,因此而具有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至少,国内手机企业以前赖以成功的运作能力之一,市场营销与渠道拓展能力,在今后的发挥空间将被压缩。
有人预测,手机行业洗牌的结果是,国际品牌五、六家,国内品牌三、四家。在大势上说,这没错。前几年手机行业“万柯争流”局面不可能持续太久。而在熊猫、南方高科等或主动或被动退出,波导等谋划“产业突围”之际,长虹、奥柯玛等却在积极申办“许可证”,要进入手机行业分一杯羹。作为围城之外的长虹、奥柯玛,也许瞩意的是3G时代的来临。问题是,即将来临的3G时代,给那些新进企业预留了多少空间和机会?要抓住机遇,国内手机企业必须具备哪些资源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