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你总是心太急--<南京,南京>观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39:38
陆川:你总是心太急--<南京,南京>观感(2009-05-04 23:22:39) 标签:杂谈 

陆川似乎比别的年轻导演更急于证明自己。阿甘在《天黑请闭眼》《大电影》之后拍了《高兴》,继续其“烂片”传统;宁浩在《疯狂的石头》之后推出了一脉相承的《疯狂的赛车》。而38岁的陆川,在《寻枪》和《可可西里》之后,选择了《南京,南京》。这是谢晋到80岁以后才想拍而犹豫不决的题目。

 

陆川自己对做这样的一件事显然充满了期待和骄傲。他不止一次大哭---象刘备一样,他又说,票房过了一点5亿就去裸奔。你看,哭或裸奔,通常都不象大导演该做的事情,这暴露了他还过于年轻?

 

某种意义上说,评论家或公众对《南京,南京》保持了一种神秘的沉默的姿态。就象观众也大多沉默地走出影院一般。不象别的大片,《无级》被所有人嘲笑,《集结号》使人竞相叫好。《黄金甲》则使人们长时间热烈地讨论---哪怕讨论周杰伦的《菊花台》或黄金甲们挤出沟壑的秘诀也好。

 

陆川一定把这种沉默解读成“引人深思”。这是他的目的。作为一个生于70年代的,新兴中产阶级的,小知识分子的“精英”导演,陆川字典里排名第一的词汇是“人性”,那永恒的高贵的人性啊!在72年前的死亡之城里,人性依然散发着圣洁的光芒!----这是陆川拍摄《南京》的哲学基础。

 

但是恰好是这个哲学,将陆川置于危险的境地。----大家在评价这部电影的时候,首先陷入的是政治、民族、价值观之争----而这是多么宏大无解的主题啊。陆川因此很容易被他的拥趸视为“国际眼光”“思考者”,也一样很容易被他的反对者骂作“献媚者”“汉奸”。

 

这些名词听上去都没有太大意义。

 

回到电影本身,我首先认为,选取角川及刘烨饰那士兵作为“视角”,是没有价值的。在30万生灵涂炭的重大时刻,个人的命运如蝼蚁一般。如果要表现“南京大屠杀”,主角应该是裕仁天皇,东条英机,蒋大总统。在那个时刻讨论人性是毫无意义的,在无数杀人魔王中选取一个“角川”作为反思,只是哗众取宠。

 

陆川显然是“主题先行”。为了主题,他甚至可以牺牲故事本身的逻辑性。比如,范伟演的那个拉贝秘书,为什么要返回来?为什么要从容赴死?况且,即使返回来,作为一个会日语的“顺民”,实在没有被枪决的必要啊。更夸张的是结尾,陆川想要开满花朵的田野,于是,角川带着小兵,押解小豆子和同伴行走在“希望的田野”上,可是,按照前面的剧情,小豆子他俩本该是被押上卡车去集体扫射或活埋才对,实在看不出日本兵突然这么有情趣非要把他俩单独去风景地行刑。----为了概念,宁肯自造硬伤,使观众怀疑导演的智力。实在是自讨没趣。比《可可西里》中那个让“护羚英雄”在一秒钟之内突然死亡的没成名的陆导演,“境界值”又回落了不少。

 

陆川的“匠心”还体现在选演员上。按照一般逻辑,不该让东北人范伟演“上海秘书”吧,不该让气质忧郁沉静的刘烨演“孤胆英雄”吧,不该让简单美丽的高园园演“中年姜老师”吧。虽然演员的表演中规中矩,范伟还小有点出彩。但是何必总显得您与众不同呢,让曹可凡替范伟,张涵予替刘烨,伊能静替高园园(伊能可是日本人啊!)就显俗气了?

 

陆川想当大师。搁以前我觉得行。现在拍了《南京》,我觉得他心太急。大师的心一急,也只剩匠心独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