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背后大学生的社会焦虑及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1:23:02

涨价背后大学生的社会焦虑及对策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  何峰(2006120620) 

摘要: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一直居高不下,并影响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表现出一种社会集体焦虑。本文针对这一特定时期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形成原因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通货膨胀  教育  社会焦虑  社会转型

 

2008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数据显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同比增长11.4﹪,比上年同期加快0.3个百分比。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CPI平均增幅达到4.8﹪,十二月份CPI增幅为6.5﹪[1]。根据经济学通行的通货膨胀刻度计算,CPI在3﹪一5﹪为涨幅较弱的温和通货膨胀,CPL 5﹪一10﹪为涨幅较强的温和通货膨胀,10%以上为强通货膨胀,无论是可控性通货膨胀还是结构性通货膨胀,我国通货膨胀已成定局。

根据《南方周末》与腾讯网的联合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受访者对物价上涨情况表现出忧虑,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一种社会集体焦虑的程度。所谓社会焦虑,是指由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而在民众中产生的压抑、不满、非理性冲动等紧张心理。而2007年九月份,从南到北由于高校食堂涨价引发的风波,正是大学生社会焦虑的某种体现[2]

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广泛,对社会上的变化和信息比较敏感,更容易体察到时代的变化,极易产生不稳定的情绪。在我国社会发展这一特定时期,大学生对涨价的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社会焦虑,这种焦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社会发展的焦虑。

中国自八十年代开始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转型,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场变革包括社会整体结构(包括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和运行机制的转换和更替,具体而言,就是从以政治——伦理为中心的传统社会向以商品——市场为中心的现代社会的渐变或突变[3]。这是一场涉及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前无古人的伟大变革,没有可供借鉴的模式,也没有基本的理论可作指导,客观上甚至不允许从容地进行一些基础性工作,是一场“摸着石头过河式”的社会变革。

而在这场社会转型中,传统的意识形态必然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通过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精神生活等各种形态表现出来,引发社会观念的转变,进而促进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新调适,社会力量对比发生新的变化,从而推动社会转型。在这场社会转型中,商品经济所固有的逐利性必然引起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潮出现蔓延,而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将市场经济奉为圣经,忽视事关民生福祉的公益性,将为解决意识形态的论述“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演绎成活生生的“白猫黑猫,能捞到钱就是好猫”。正是由于改革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导致中国部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没有解决好。“改革将向何处去”,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中国特色”,这些争论自始至终伴随着改革的进程。

这一代大学生,生长在改革的时代,生活中或多或少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潜意识也会有类似的想法,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并且开始走上社会,也逐步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发现他们现有的知识和社会阅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在这种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在各种思潮及利益集团代言人的渲染下,他们感到迷茫、困惑。而近两年在我们引以自豪的经济发展中,出现了流动性过剩、房价居高不下、通货膨胀现象抬头的问题,更加深了这种焦虑,这种焦虑是改革社会不可避免的副产品,涨价只是诱因,是“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或其他的不良后果的心境”。

②对个人前途的焦虑:

从1999年开始,中国开始进入一场刺激中国经济和减轻就业压力为目的的教育改革,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过渡,校园面积和学生人数的空前膨胀,收费标准提升和教育质量的持续下滑等现象只能说明这场教育改革是“大跃进式”的。

大学的膨胀必然带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危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市场同样存在需求与供应关系,作为中高级人才的大学毕业生供应过量,远远超过社会现阶段的需求,作为人力资源价格的薪资必然下降,大学生的就业工资从3000元降到2000元,再降到1000元,到了2006年,媒体大量报道毕业生的工资已经出现了3位数,大学本科毕业生起薪800元更不是什么新鲜事,而2007年甚至出现不得已想出的“零工资就业”的应对之策,从入校满怀希望的精英之旅变成了大众化的结局,大学生心中的失落、苦闷可想而知。

大学生在心理上逐步摆脱了对成人的依赖感,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意识的普遍提高,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发展,开始设计自己的前途,规划自己的人生,寻找“自我价值”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4]。但他们发现现在年青一代,实际上比上一代还难过,正赶上就业难、房价贵、低工资这样一个时代,就业工资越来越低,而走上社会成家立业必需的房价炒到了天上,使他们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距离越来越大,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对现实自我不满,他们甚至产生一种“信用卡”的心理,既然未来可预知,不如按现在的情况享用未来,强迫性地将未来兑换成现实资源,学习没动力,及时行乐思想抬头。还有的产生了对社会信任的危机,极度自我封闭,情绪消极低落,与社会交往频率下降,甚至酿成悲剧。社会竞争的激烈,残酷的现实使大学生对个人前途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感。

③对现实生活的焦虑。

自国家决定进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宿舍和食堂作为后勤服务的一部分,走向了社会化道路,这场社会化改革的最终表现为各高校食堂搞起承包,经营者占有垄断资源,他们是独立或相对独立核算的新主体,经营活动商业化。2007年9月开学以来,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涨6.2%,粮食价格上涨6.5%,油脂价格上涨34.5%,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43%,鲜蛋价格上涨17.7%,水产品价格上涨7.5%,鲜菜价格上涨12.0%,鲜果价格上涨4.5%,调味品价格上涨4.1%,这些生活必需品价格全线飘红之后,经营者必然将这些涨价因素全部转移到学生身上,饭菜价格上涨成为必然。

大学生是纯粹的消费者,没有固定的收入,全靠父母经济支持,他们在整个社会群体中,经济承受能力是比较敏感的,对食堂涨价的承受能力有限,同时食堂涨价必然加重学生家庭的负担,培养大学生的高成本使家长和学生颇有微词,年度费用大部分在1万元以上,食堂涨价对于贫困学生来说,意味着生活质量又要降低一个档次。而学生在这场博弈中无疑是弱者,他们没有成本知情权,没有管理话语权,他们只能将价格上涨导致生活费用大幅提高的现实变成心中的焦虑。

无论是对社会发展的焦虑,还是个人前途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焦虑,这些焦虑都有明确的指向,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由此产生的大学生内心紧张情绪,如同大量微不足道的白蚁,会渐渐破坏社会和民族的凝聚力,影响社会的评判机制和大学生的价值观,甚至会吞噬政治系统的合法性和有效性[5],我们广大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不能等闲视之,下面针对大学生在涨价背后的思想动态采用的对策谈点浅见。

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将国家的方针和政策落到实处。

首先,必须认识到这种思想焦虑的危害性,“不要把这当成小事,应带着深情,带着真情去对待学生”。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反叛意识强,心理承受能力弱,感性认识大于理性认识,自我控制能力差,如果任由这种心理状态发展下去,从量变走向质变,就会形成社会张力,最终以社会冲突或其他方式释放出来,极易酿成群体性事件。

其次,要舒缓和抚慰这种社会焦虑,需要更多从政治、经济的层面来努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党和国家已经注意到涨价对大学生的影响。在宏观调控上频频打出组合拳,连续6次加息,6次发行央行定向票据,10次调整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2次发行特别国债回收流动性,经济增速和CPI增速出现双双小幅回落,中国经济已出现走稳的现象。在教育领域,反对教育产业化,各级各类学校的学费、住宿费标准不得高于2006年秋季相关标准,通过“绿色通道”使家庭困难学生上得起大学,建立新的国家助学体系,国家投入助学资金154亿,北京、黑龙江等省市对大中专院校学生实行猪肉等副食品临时性价格补贴政策,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校园充满了暖暖的春意,教育这个热点问题在今年物价上涨的敏感时期,没有成为投诉的热点,而成为广大老百姓的福音,也得到了广大学子的深深拥护,他们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充满信心。各级政府和学校也应从讲政治、识大局的高度,将这些“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民生之举落到实处。

②把握热点,联系实际,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

在社会转型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的热点、亮点问题,不能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应有针对性地举办一些讲座,从根本上去把握、分析这些热点问题,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要及时传达并分析透彻,适当将中国的发展与国际形势联系,帮助大学生树立主人翁精神和民族责任感。同时组建成长小组,这也是帮助大学生成长的有效方式,即招募一些有相似经历或具有相似困惑的大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让小组成员充分表达自己的困惑,让大家帮助他寻找解决的方法,在这种相互交流和沟通中,相互信任的氛围下,小组成员会感到集体的温暖与集体的支持,增强面临问题的应对效能感,加上指导者的及时引导和对个别人员进行单独咨询,帮助小组成员解决困惑或缓解焦虑,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发展。

③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体系,完善心理咨询工作。

实践证明,健全的心理咨询体系是大学生释放负面情绪的“安全阀”。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环境都对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快速而紧张的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压力,职业选择的提前使大学生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而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不同步,心理发育相对滞后的情况,使大学生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咨询工作,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业的辅导与咨询,可以缓解其压力,尽快调节心理状态,逐渐改变与外界格格不入的思维情感和反应方式,并学会与外界相适应的方法,改善生活品质,更好地发挥人的内在潜力,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10月25日新闻发布会》新华社

[2]《缓解社会焦虑应有制度化的渠道》林金芳  正义网

[3]《中国当代文学的转型与中学语文教育》王又平  讲稿

[4]《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修订版)教育部人事司  1999年9月第2版

[5]《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修订版)教育部人事司1999年8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