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科技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28:18
什么是心理复原力

赵简 2009年02月15日 19:06
  当今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面临越来越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下,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小到被上司批评、考试失败或是得了疾病,大至遇到像地震一样的自然灾害,或是在经济危机中破产,都会对我们的正常生活造成消极的影响。心理学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现,这些生活压力事件不但会影响我们的情绪,造成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还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如果长期处于压力中,最终会导致失眠、内分泌紊乱、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甚至会发生猝死。

  过去,研究者试图探讨如何才能减少这些压力性事件,但事实上,很多时候环境是难以改变的。能力所限,我们没有办法阻止地震和海啸;即使我们努力工作和学习,出错也在所难免。也许你会觉得有点沮丧,既然如此,是不是说我们在压力面前就束手无策了呢?不必这么悲观,心理学家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压力与身心疾病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并不是有压力就一定会得病,同样是处于压力状态下,个体对压力的反应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同样经历了汶川地震的人,有的人长期处于恐惧中,食不知味、夜不能寐,总是担心地震再次发生;而有些人则很快恢复过来,不但能处理好自己的生活,还能帮助其他受灾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心理学家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复原力”这一概念。

  所谓复原力,是指从逆境、不确定、失败以及变革(如,承担某种重要的责任)中复原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当人们在面对生命中种种艰难的处境时,依然能够表现良好、坚持下去,这是一种包含抗拒逆境与建构积极未来的能力。有复原力的人不仅不会被挫折击倒,还可以在挫折和困难中茁壮成长,并且在复原的过程中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的复原力强弱比教育、经验和培训更能决定他未来的成败。

  心理学家普遍接受复原力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但是对于其具体的含义还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下面将列举几种主要的观点,便于你对什么是复原力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第一,特质取向。有些研究者认为,心理复原力是一种人格特质,是与社会适应有关的人格因素中重要的维度之一,是人们面对改变(特别是压力情境和创伤事件)后的情境要求所表现出来的灵活、变通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复原力和内、外向性格一样,是个人所具有的一种稳定的品质,每个人都具有,只不过强弱不同。

  第二,能力取向。有些研究者主张,心理复原力是一种个人的能力,这种能力能让人以积极的方式来应对压力或困境。也就是在遇到困境时,承受能力强,不容易被困境击垮,在抵抗困境的同时,还能够自行修复困境给自己带来的伤害,恢复正常生活的能力。与特质取向不同的是,能力取向认为虽然人的复原力有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不是无法改变的,那些本来复原力差的人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复原力。

  第三,过程取向。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复原力是改变(压力或困境)发生后,个人不断适应和恢复正常的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积极乐观的性格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但这些特质和能力本身并不是复原力,只是对复原的速度和程度有影响。真正的复原力实际上是这个适应的过程。

  第四,结果取向。有研究者认为,复原力应该从个体在负性情境中的结果来定义,也就是个体在面对困境或压力中表现出的适应性行为结果。与过程取向不同,结果取向更看重结果,如果个体在困境或压力后恢复了正常,他就是具有复原力的,这一恢复的过程、能力和结果就是复原力的体现;如果个体没有恢复正常,即使他可能做出很多努力,也不能说他具有复原力。

  从上述对复原力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不同学者对复原力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不同,但在现象学的解释上却十分相似,都认同复原力是指个体从困境或危机中恢复,甚至更好的发展的现象。综合起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从前提来看,要存在危机、压力等负性情境;从促发条件来看,个体自身应具备积极应对的心理特质;从过程来看,个体具有对负性情境的承受能力和应对资源;从结果来看,个体恢复原有心理状态,甚至比原来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