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才刚刚开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49:10
第1章 摩尔定律让每个人都拥有电脑
第2章 电脑,越来越像互联网终端
第3章 计算无处不在,多样化PC时代即将到来
第4章 从拨号到ADSL——高带宽改变世界
第5章 随时随地在线,可怕的便利性
第6章 高速网络改变IT工业
第7章 和Internet深交互
第8章 阅读的革命
第9章 重构商业
第10章 虚拟企业,改变“单位”概念
第11章 信息技术,改变公用事业
第12章 人类重归自然?
第13章 真的这么美好吗?
第14章 拒绝还是拥抱?
第15章 互联网才刚刚开始
前言:运行在互联网上的世界
十多年前,我还在大学读书。因为专业的缘故,我认识到电子学上技术与商业的神奇定律:摩尔定律。朦朦胧胧之中,我感觉到计算将无处不在,嵌入到我们所能设想到的所有设备中,从家电,玩具,到手机,电脑。
其后,我发现存储技术的有趣变化,我的第一个关于存储技术的计算,发生在大三,当我意识到一张小小的三寸盘,可以存下50万字的小说时,我感觉到另外一股神秘的力量。我们会生产无数的数字信息,但是我们会用很小的空间把它们存储。
第三大力量发生在毕业后,这就是高带宽的网络。
记得毕业的时候,老师谨谨教导:网络,你们一定要抓住并关注网络技术带来的变化和机会。而我,对网络技术的认知,居然一直局限在局域网上,^_^。
有一天,当我静下心来,认真观察。当计算变得无处不在,而且价格十分便宜,数字存储变得十分便宜,高带宽网络触手可得,这三大技术力量的合力之下,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我们依赖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我们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当然,互联网重构商业社会的力量,也许会让我们非常难堪。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电灯刚刚开始发明时候的情况,我们不敢设想电气时代应该是个啥模样。
我忍不住把握的观察和预测写了下来,开始随意写在我的Blog上,今年春节时,我决定把他们整理一下,按一定的章节来整理这些文章,这就是《互联网才刚刚开始》。
除了对技术发展的概述,更愿意关心互联网技术对各行各业的深度影响,以及个人面对这场变革所应该采取的积极态度。互联网才刚刚开始,我们每个人都面临新的挑战和机会。
写这本书,也是希望能引发大家的思考,在互联网变革更加明显的下一个十年中,我们应该有哪些准备?我们会发掘那些机会?互联网的下一个应用的发明者,也许就是你。
在整理的过程中,我有一种感觉,互联网好像一头正在发育生长的大象,而我不过是其中一个盲人。在过去的写作中,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而春节之后,书稿的整理工作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我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人来和我一起摸象,告诉我:你错了,不是这样的,你看到的角度有限,我们观察和猜测是……,当然,也欢迎赞同和补充。
除了在天涯连载贴之外,我的另外两个讨论方式是:itbook.tianya.cn,beone2000@126.com.。
本书充实和完善之后,我会去联系出版社,寻求出版物理的图书,如果成功,我将用稿费购买图书,赠送给帮助和启发我写作的天涯网友。
',1)">
作者:月中观井 回复日期:2007-7-15 9:47:19
消灭零回复
作者:飞来横福 回复日期:2007-7-15 9:50:14
互联网应该改名叫信息网络.
作者:beone 回复日期:2007-7-15 9:56:11
第1章 摩尔定律让每个人都拥有电脑
“集成电路芯片中所包含的晶体管每18个月就会翻一番。”
“The number of transistors contained on a computer chip doubles every 18 months.”
芯片业第一定律:摩尔定律
为什么我们的手机会越来越轻巧?为什么我们的电脑会越来越便宜?为什么电脑的功能会越来越强大?……
这是这些年,我碰到最多的一些不了解电脑世界的朋友们的问题,差不多就是上面这些。而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指向了一个技术和商业上的奇妙定律: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的基本含义是:集成电路芯片,每18个月的集成度提高一倍,性能提高一倍,价格下降一半。
这个规律,第一个观察到的是Intel创始人之一的摩尔先生。故被称为摩尔定律。
这个定律,首先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发表,在后来芯片业的发展过程,逐步验证了这个定律的准确性,基本上集成电路,也就是芯片,一直按这个规律指数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规律,这个芯片业的制造特点相关。在集成电路的制造中,有一个叫制造工艺的参数,简单的理解,就是决定芯片中晶体管大小的参数,被称为线宽。180nm线宽的,我们称为180nm工艺。
芯片行业有这样一个特点,采用新的工艺,芯片的面积就会缩小,同样一个晶圆上可以切割得芯片就会增长,就会提升产量,带来更大的利润。所以,厂商们总是在第一时间尽力研发最新的生产工艺。180nm,130nm,90nm,65nm,45nm……,不断提升产量。而产量提升后,因为竞争的关系,为了占据更大的市场,价格也相应的下降。
为了更好的理解摩尔定律。这里提供我的博客上发表的文章一篇:
机器时代的思考
每天早上,手机叫醒。然后,睁眼看到对面墙上的空调。我就知道,我依然还活在这个机器称霸的时代。就不用去怀恋梦中的美女,起床,观察这个机器时代。
这个时代,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机器计算的时代。在这之前,人类只是让机器扩展我们的体力,帮我们干体力所不能及的活计。但,自从人类发明了第一台计算机之后,自从机器可以做计算,机器拥有最简单的逻辑判断之后。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今天,芯片式的计算,无处不在。除了我们的电脑中的CPU,内存,主板上拥有各种芯片外,我们的手机,家电,汽车,数码相机,……各种号称智能的仪器和设备中,都有芯片的存在,都有机器计算的存在。
的确,在这样的一个时候,我们常常会没有安全感。因为,我们对这些机器,了解得实在太少了。
你要我给你介绍计算机的原理,我觉得,第一个你必须理解的,就是摩尔定律。
““集成电路芯片中所包含的晶体管每18个月就会翻一番”(“the number of transistors contained on a computer chip doubles every 18 months”)。”
这是我在别处摘抄的摩尔定律原文。
对我来说,她包含了两个意思:一块芯片里面18个月后可以包含更多晶体管,具备更多功能;或者说,18个月后,现在的芯片,可以变得更小。因此,从整个晶圆上可以切割下来的芯片可以更多,芯片的价格更便宜。
首先,我们要理解晶体管在这个芯片时代的地位。她就是芯片时代的细胞,或者说原子和分子。很多个细胞呢,构成了一些功能组织,这就是芯片。而构成芯片最小单位的晶体管。居然是可以变化的。她,因为微电子技术工艺的变化,会越来越小。虽然越来越小,可是她的基本功能不变化,于是她构成的基本组织,芯片就越来越小。
这个特性,决定了摩尔定律。
简单的理解摩尔定律,就是我们的手机为啥变得这样小,功能越来越强大。
假设18年前,有个天才的工程师设计出来了现在一款手机的全部功能。可是呢,因为当时的技术缘故,
我们不能一块芯片实现,只好用10来块芯片实现,
于是,我们就每个人,手里提一台现在笔记本大小的手机,在路上和人们通话。
虽然10块芯片才实现现在一块芯片的功能,但是,价格却是10块芯片的价格,还不是一般人可以买得起呢。
对摩尔定律理解的程度,决定了她对IT界的认识程度。
摩尔定律是技术定律。
芯片里面集成的晶体管越多,同样面积大小的一块芯片,用这些多出的晶体管可以实现很多新的功能,芯片的功能就更强大,这就是新一代CPU 老一代CPU功能强大的背后定律。
这40年来,技术的进步一直按照这个定律来执行,不管是你,还是我,都可以猜想,18个月后,CPU可以包含更多的晶体管,我们用它们来实现什么功能。赌对了,你是技术大师,赌错了,公司破产。
晶体管还有一个特性,变得越小,反而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所以,每隔18个月,芯片运行速度更快,功能更强大。
摩尔定律还是商业定律。
多年来,我们发现,技术上的变化促成芯片性能更强之外,价格也按一定的规律节节下降。比如,去年这个时候,DDR 256MB内存条,一般320元,而今天,我们只需要160元,就可以购买到。
这也是,为啥我们的手机,功能越来越花哨,但价格越来越便宜的缘故。
所以说,我常常用摩尔定律这个武器来理解现在电脑的发展,以至于并不太关心这些技术带来的意义。……摩尔定律四个金字面前,他们统统黯然失色。讲两个我用摩尔定律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案例。
有人问我,为啥新的电脑CPU比旧得快。我想了想,告诉他:
你看我们单位食堂。最早的时候,食堂人手少,只有一个窗口。一次只能给一个人打饭,后面排了长长的队。为啥呢,因为给一个人打饭需要6个步骤,时间还长。
(差不多6个时钟周期才能执行一条指令。)
后来呢,增加了人手,开了6个窗口,2荤2素1粗粮1细粮。可以同时放进去6个人,组成流水线,同时给6个人打饭。
CPU执行指令也是这个原理,原来的CPU一次只能执行1条指令,还要好长时间(几个时钟周期)。后来呢,技术发展了,CPU里面集成部件多了(摩尔定律),也组成了流水线,啊哈,也能同时执行几条指令了。所以,CPU越来越快。
电脑降价规律:一年降价500元
电脑配件基本上按照摩尔定律的规律在降低价格。
最典型的是CPU和内存。
因为这两个产品,是完全的集成电路芯片产品。
Intel或者AMD每采用一种新的工艺,CPU的产量就会上升,单颗CPU的成本就会下降,为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卖出更多的CPU,价格下降,是最有力的武器。
我家里收集有一些这几年的电脑类报刊,简单对比一下这几年CPU的报价,基本上是按18个月到24个月价格下降一半这样的趋势在走,摩尔定律有效。
内存条一样按照这个规律在价格变化,如果大家不相信,可以从现在开始观测每个月1GB内存条的价格,24个月后再分析。只不过内存条的价格,常常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波动很大,影响了大家对内存条价格走向的认识。
最神奇的是硬盘这个磁介质电脑配件,居然也有类同的规律:容量越来越大,价格反而越来越便宜。
再加上主板等电脑配件的主要成本也由板卡上芯片的价格决定。整体来讲,电脑的性能是不断提升,价格是越来越便宜。
那么,电脑价格下降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
还是有的。为了写作本书,我收集了不少这几年电脑的报价,总结出这几年的一个发展规律:台式机每半年下降500元左右,笔记本每半年下降1000元左右。
当然,这个规律受短期市场供求的影响非常大,很容易就失去了效果。而且主流的配置一直在上升,会逐步抵消个别配件价格下降带来的福利。
不过,我们把电脑主流价格的时间放长一点。我们回忆:十年前,万元奔腾的口号多么响亮,而当时的配置不过是Pentium 75MHz,8MB内存,14寸CRT显示器。
而过了十年,我们5千元可以买到Dell的E520。配置是Pentium D 3.0GHz,512MB内存,17寸液晶显示器。
可见,即使主流的硬件配置一直在上升,但是,因为购买人群的众多,总销量的上升,电脑的主流价格一直在持续下降,基本上是一年500元的价格。
这个规律,对我国的消费者来收,基本上算是一个福音。毕竟,我们国家还有不少地区的收入水平不够高,购买电脑的能力还有限。
数码普及,摩尔定律第一功
电脑之外,和电脑特性差不多的手机,mp3/mp4,数码相机……也同样也根据摩尔定律的特性在发展。
摩尔定律对电子存储产品最有效。原因是内存,闪存这些电子存储设备,内部逻辑结构单一, 相同大小的芯片下存储多少字节数据由芯片工艺说了算。而越先进的工艺,越能稳定生产更多存储器,越能降低成本,让价格下降。
而数码产品中,电子存储器件在整体成本中是很大的一块,特别是mp3。
同时,其它集成电路芯片也受摩尔定律的影响,其他不受摩尔定律影响的设备,因为数码产品的价格下降,引起更多的购买,引发更大的生产规模,工业经济的特点+市场竞争的结果,其他配件也相应的下调价格。
最后的结局就是,我们常常看到很多数码产品,半年,甚至一个月的时间,价格差距非常的大。背后,就有这几只看不见的手在推动。
不过,这样的规律,还能持续多久呢?
摩尔定律还能持续多久?
伴随工艺的进步,晶体管越来越小,总有一天会达到极限。摩尔定律自然会有失效的那一天。
不过,从Intel等公司传来的消息看,至少在未来的十年,摩尔定律依然有效。2007年,Intel将采用45nm工艺,2009年,32nm工艺,2011年,22nm工艺。IBM等厂商稍微落后一点,很快也会迎头赶上。
由此可见,在未来的十年中,我们还不用太担心这个问题。我们还有很多的晶体管可以使用。
即使是十年之后,只要我们对电脑的性能还有更高的需求,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肯定会帮我们寻找到新的材料和新的技术来提升电脑性能。
Dell模式
为了适应电脑配件不断下降的特点,在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电脑整机厂商各显神通,不断降低库存率,保持自己的价格优势。这其中,Dell是领先的厂家。
我的搏客中《Dell模式》一文。对此有比较详细的描述。
从Intel学市场细分
既然芯片始终会降价,性能还越来越强,我们是不是就只推出单一的芯片来满足用户的要求呢,不是,这里学问也很多,请看《从Intel学市场细分》。
做一个成熟的消费者
电子产品,价格下降很快,新产品,新特性还层出不穷。我们了解了摩尔定律,深知电子产品的发展规律,在电子产品的消费上,至少就因该有一种比较成熟的心态了。
至少对厂商的一些细枝末节的宣传上,具有一个成熟消费者的穿透力,不受影响,正确消费。
…………
小结和思考
摩尔定律的存在,保证了电脑极其向雷同的手机,数码相机等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成为每一个人都可以消费的产品。既然数码类产品会不断下降,性能还会不断提升,我们应该根据需要选择,逐步提升数码产品的品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在数码产品的逐步大众化过程中,假设每个人都有了手机,电脑,各种数码产品,世界将会变成咋样?
第2章 电脑,越来越像互联网终端
当数据和信息都是通过高速互联网传播的时候,作为终端的个人电脑,将慢慢变化。
个人电脑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个人电脑的原始时期。黑白的DOS界面,少数专业人士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
第二个阶段,Windows 95的发布为标志,多媒体电脑时代。CD-ROM+声卡成为电脑的标准配置,鼠标和图标,图形界面的Windows让更多人开始使用电脑,接受电脑文化带给个人工作效率的提高。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享受多媒体影音。我永远也忘不了一群人在一个单身宿舍里面,围着一台Windows 95电脑看碟的情景。
第三个阶段,2000年以后,Internet阶段,接入Internet成为电脑的重要标志。上网成为一个时尚的口号,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空气和水。
从这一天开始,个人电脑就成为了最重要的互联网络终端。
人们通过个人电脑和Internet交互,不断产生新的应用,然后新的应用促使更多的人需要个人电脑,就这样不断强化个人电脑作为Internet终端的地位。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5-10年中,电脑依然是最重要的互联网络终端。
联网后的电脑,在悄悄改变
在摩尔定律的推动下,电脑正在向更高集成度更简化更低功耗的方向发展,具体的分析详见《附录A:变迁有脉,发展有络——个人电脑架构回顾与展望》。而作为最重要互联网终端的特性,也正悄悄改变嗲脑。
联网后的电脑,第一个明显的变化当然是网卡成为标准配置。当10Mb以太网环境下办公的时候,还没有感觉到网络的便利,今天,随处可得的100Mb网络,差不多让我们忘记了还有过单机时代的过程。
第二个明显的变化表现在软驱的消失。很小的文件,我们可以用网络传递,只不过作为电子邮件的附件吧了。大一些的,在网络传递不是很方便的情况下,U盘,光盘刻录,几者的夹击之下,软驱光荣下岗。
第三个变化表现在光驱的作用也在减弱,并有逐步消失的趋势。我目前用的笔记本电脑就没有光驱,并没有感觉到使用的不变,而台式机的光驱,除了刻盘,很少有使用的时候。
第四个变化可能是电子硬盘可能会代替目前的磁介质硬盘。也许,将来100GB以下的空间,硬盘将让位给电子硬盘。
第五个变化是千兆网络的普及。PCI-E总线的代替PCI总线有两个重要原因,一个是3D多媒体系统的推动,一个就是1000Mb网络的推动,简单计算一下,千兆网络需要125MB的带宽,PCI总线根本不堪重负,何况还要和其他设备共享PCI总线的带宽。
在高宽带时代,PC的标准配置,光驱和硬盘,一定会发生一些变化的。在不远的将来,从互联网终端(WebPC)的角度,未必是标准的配置。请看我所选的两篇博文:
NAND+高速ADSL,谋杀硬盘?
我家已经有两台电脑,其中一台是5年前购买的,大家知道,电脑硬盘的最稳定运行期是5年,所以,我很担心万一哪天我的硬盘出点问题,我就只有哭了。所以,春节期间,和邻居聊起来,要去买块新硬盘。
查资料的时候,知道了一个新事物:NAND闪存硬盘。
原理很简单,大家都知道mp3和U盘吧,简单的说,NAND硬盘就是容量很大的U盘。当然,按现在的U盘价格计算,8GB NAND硬盘大约600元,而160GB硬盘大约600元。容量价格比上,很不划算。当然,按照摩尔定律,NAND硬盘价格应该降价很快,假设2年后,能够降价到1千元内。那,还是比较令人心动的。
毕竟,如果把操作系统和大型应用程序安装在NAND硬盘上,电脑操作系统和PhotoShop这样的程序,启动会快不少。对某些专业用户和发烧友,还是比较有益的。到时候,可能会出现,程序装在NAND硬盘上,数据放在传统磁盘上的情况。
可是,世界不会停止不前的,何况IT世界,
五年后,我估计,一般家庭用ADSL的速度会提升到10Mb/s左右。这就意味着,10MB的文件,10秒钟就可以传到网上,这个速度,我能接受。而且,我看了一下,我很少有文件能超过10MB的。那,如果出现像Google这样的专业服务商来给我们提供网络储存服务,我们有必要使用硬盘储存数据吗?
毕竟,人家有专业的磁盘阵列,有优秀的备份技术,似乎更能保证我们的数据安全。
五年内,互联网的带宽提高到10Mb/s,再过五年,提高到100Mb/s呢?
那我们,我们的互联网终端,会不会只是把一些系统程序和应用,还有一些临时文件,放在终端的电子硬盘中,而大多数数据文件,存储在互联网上,让专业的公司来管理和提供服务呢呢?今天,已经有人给我们提供10GB的互联网空间,按硬盘的降价趋势,很快就会提供100GB,500GB的互联网空间供我们个人使用了。
今日软驱,明日光驱
十多年前,刚刚接触电脑的时候,电脑还有一个叫软驱的东东,就是现在,在稍微老一点的电脑上,也是有软驱的。
当时的软盘,还有一种五寸盘。以至于我们开始用1.44MB容量的三寸盘的时候,还感叹,啊呀,好大的容量啊,可以带走一本三十万字的电子书呢?
真是电脑的纯真年代。
可是,大容量移动存储设备的出现,电脑的网络化,将软驱逼入了死角。我现在经常E-mail发送大小超过10MB的文件,很难想象如果用软盘拷贝寄给朋友是何种情况和效率。
不过,今天,我们还是常常通过同城快递,寄送光盘文件,因为高达4GB的文件,如果我用网络传递,虽然可行,但是太不方便,也不够经济了。
你想,我的ADSL带宽1.0Mb/s,10秒钟大约能传递1MB,1万秒大概能传递1GB,也就是说,差不多12个小时,才能传递完一张DVD光盘4GB的内容。时间太长了,假设将来带宽真的能提高到100Mb/s,哈哈,也就是0.12小时,10分钟之内,我们就可以传递一张DVD的内容,你说,我们还有啥必要使用光驱呢,基本上来说,就是蓝光之类的技术,我们可能也将只保留在专业领域。
最近,我购买了一张正版的《疯狂的石头》,20元。但是,很快就可以在线收看,假如将来在线收看一部电影的费用是1元,可以给我节约很大的费用呢。
从这个角度也说明,只要带宽合适,大容量光盘设备将退守工作站,客厅播放机等专用领域,也未必是个人电脑的标准配置。
Web PC和Web OS
我们给这种随时随地可以连接到互联网络,通过互联网络获取数据,不一定需要软驱光驱甚至硬盘的PC定义一个新的名词:WebPC。我设想它将来是PC中最多变种中,最普及的一个。因为没有了光驱和硬盘,WebPC,可以做得相当小巧和便宜。
我设想的WebPC,它通过一个WebOS,管理系统,一旦启动,就和互联网连接,通过服务商,从网上下载运行各种各样的应用。我们把各种应用都互联网化,各种数据,也有专业的公司为我们管理和服务。
……
不过,现实的发展,似乎和我的Web PC情结相差甚远。五年的时间,我用的电脑,CPU频率提高了十倍,内存容量提升了8倍……更关键的带宽提高了,当年的家庭拨号上网,改为了ADSL,提升了至少十倍。
应用驱动技术,在今天,很难想象,还有何种需求,再能驱动PC性能的大幅提升。低能耗高环保,是我们目前对电脑的最重要的需求。当然,更高的带宽驱动多媒体的网络世界,应该是最重要的,可是,不是网络通讯基础设施的事情,就是软件的事情,PC自己,100Mb或1000Mb的网卡早就准备好了。
为此,我打赌,多样化的PC将在未来5-10年实现,为此,我设想了众多的PC孩子。上述的Web PC依然是其中的一个。不过,在写下上述文字后,很快发现上述设计的应用瓶颈。
(1) 系统中没有一个大型OS和基本应用,都要到Server端去寻找,性能比较低下。
(2) 系统没有缓存,限制了某些应用。
现在看来,完全有解决之道,我们设计一种PCI卡,卡上是2-4GB的电子硬盘,这张卡还提供一个硬盘的接口,比如SATA的,直接接到PC的SATA上。
小小的硬盘上有一个Web OS,电脑一启动,就启动它来管理WebPC。当内存不足的时候,OS之外的其他空间,还可以作为系统缓存。同样,有些常规应用也可以安装在电子硬盘中。方便快速启动。
这个设计的优点是利用了PC的成熟架构,只需要一块小的存储芯片。
总结和思考
上面的很多文字,不过是说明了网络的普及,高带宽的出现,可能给PC本身带来很大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一种设想,并不一定能够实现,只不过,我想传递给读者这么一个信息,一切都是可能变化的,没有绝对的事物。PC,正在发展的十字路口,很多我们没有想过的东西,都有可能出现。
每一个人都可以思考,每一个人都有机会。
当高带宽互联网时代来临的时候,更多应用依赖互联网运行。而PC,将迎来一个多样化的时代。
第3章 PC多样化时代即将到来
计算无处不在,PC多样化时代即将到来。
3-1 25岁的PC将要结婚生子
不知不觉,个人电脑25岁了。
http://news.mydrivers.com/pages/20060809113320_62252.htm
这篇文章中说,第一台个人电脑是IBM PC 5150:
这台小巧的机器在满载运行时无需250平方米、空调制冷和60个维护人员,也不需要花费900万美元,其标价仅为1565美元,而且不但处理速度更快,还能连接电视机、玩游戏、处理文本。
IBM PC 5150采用Intel 8088处理器,主频4.77MHz,内存16KB(可升级至256KB),可通过5.25寸软盘存储160KB数据。
如今,全球拥有大约10亿台PC,年销量也已经高达2.3亿台,是1981-1982年24万台的的近1万倍。
对比今天的电脑,你会觉得,这个25岁的小伙子,长得可真快啊。这让我忍不住猜想他三十岁时候的样子。
不过,我相信将越来越回归网络终端的角色,特别是商用电脑。没有硬盘,没有光驱,甚至没有多少外接I/O接口的这样一个半封闭系统。可能会有一个4GB左右的电子硬盘,CPU大概会采用单核的产品,体积会做得额外的小,价格大约在3000元左右。比5000元的电脑,节约不少,对老板来说,节约的钱,都用在服务器端了。
这样的系统,因为其封闭型和专有特性,数据安全上更有保障,同时,系统地维护也将大大减轻。
目前,这样的产品,已经有了不少。我相信,不久的将来,那些超过100人的企业,只要条件许可,慢慢的都会采用这样的系统。
而今天这种形式的PC,功能会更加强大,越来越像工作站,将会在一些专业领域得到应用。比如我们的美术编辑,CAD/CAM行业,……还会继续发挥她的作用。只不过,因为它的专业性,所以,慢慢的,就只能占据半壁江山。
25岁的小伙子,也该谈恋爱,结婚,生孩子了。目前来看,PC娶的第一个老婆,应该是通信系统。
产生的孩子,看起来还挺多的,迅驰笔记本,UMPC, VIIV,各种Internet终端……
再过五年,我们就等着看多样化的电脑世界吧。而整个系统上内容和应用,则是我们目前最关心的,没有杀手级的应用,我们也不关心这些产品的出现。
3-2 第一次多样化:笔记本电脑
电脑方便的随身携带,移动的需求,导致了笔记本电脑的产生。今天,和无线网络联姻的笔记本电脑,获得了更多人的青睐。在摩尔定律的推动下,价格更加便宜,更多人喜欢,更多人的购买导致更加便宜的价格,笔记本电脑成功地走向了一个正反馈。
因为移动计算,电源只能随身携带。而电池的电量是有限的,这要求工程师设计耗电量更小的CPU,芯片组等设备。最终的结果,导致了笔记本系统走了一条和台式机不同的道路。没有想到,当大功率的台式机CPU因为发热大,耗电高而走向末路的时候,采用笔记本CPU架构的台式机CPU反而出现了。
又一次实现了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CPU架构的融合,对消费者来说,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电脑CPU的区别只在发热功率,不再是不同的内核架构,人们也不用费心的去比较两者的不同了。
这一次的融合带给我们思考,PC多样化的过程中,其他系统上采用的技术,也可以应用到PC系统中,PC也是在这样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发展的。
3-3 七种武器,七种电脑
我一直相信,在更大的带宽出现之后,在更多的应用推动之下,PC将走向多样化。
我猜猜,也许,未来电脑将具备多种形态。
(1) 卧室电脑:以LCD为核心的Web终端,大白话说就是一体机。
(2) 分离式的书房电脑:一个盒子+一个液晶显示器
(3) 客厅电脑:DVD形式的多媒体电脑+高清晰电视……数字家庭
(4) 橱柜电脑:安装在墙内的超级计算机,提供强大的存储和计算能力
(5) 掌上电脑:手持计算机
(6) 现在形式的笔记本
(7) 现在形式的台式机
3-4 我为什么这么喜欢Celeron M(盒子电脑)
在书房中添加一个盒子,是我的梦想,请看我的博文:
最近想在家里添加一台电脑。
我目前的爱机,她是Pentium III 1G的配置,目前除了主板,CPU和电源之外,基本上其它配件,都被我升级,或者淘汰了。供我平时写东西,还有上网使用,已经足够。买新的电脑,原因是电脑作为我们家的稀有资源,在周末的晚上,大家都要抢用。为了缓和家庭矛盾,我们需要,电脑换和平。我还有一点,小小的对Pentium III电脑的不满意。USB接口是1.1的,而且,只有2个,这就是老电脑的缺点。这让我的手机,数码相机,mp3上的数据COPY上来,相当的慢。虽然我买了个PCI to USB卡升级电脑,但是感觉还是不够快,特别是连上USB键盘后。
按理说,只是上网打字这点简单的应用,我这台Pentium III没有问题的。只不过,最近,SQL Server,Visual Studio.net和帝国时代这三个软件,我也时常的要折腾一下。还有,虽然升级过一次声卡,但是,多媒体效果感觉还是一般,假如那天我要玩播客,系统处理起来,速度可能就有些慢了。现在,我偶尔和朋友视频聊天,他们就听不到我的声音。好奇怪,我还没有空查原因,好像是话筒坏了。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
对于我这点应用,要求算相当的低了。按理说,随便上中关村攒一台电脑就可以了。但是,我的名言:人2挡不住。因为,我们家电脑的CPU风扇是被我拔掉的,我们一直享受比较安静的环境(电源风扇还在)。所以,期待一台,不太需要风扇的CPU。
我上网查了查,所有的台式机CPU,不符合条件。而基本上,只有Pentium M和Celeron M功率比较低。Pentium M各项参数都太高了,价格也高,对我来说,意义不大。Pentium M用作笔记本,节能更合适些。
而Celeron M各项参数都超过我目前的电脑,FSB 400 VS 133,二级缓存 1MB vs 256KB,DDR 400 VS PC 100。更关键的是,系统一定支持USB 2.0和更好的多媒体效果。
Celeron M完全是为我订制的CPU啊,可是,我在家里用,不需要笔记本电脑,我要一个台式机,里面配上Celeron M,不带风扇,只要一个大大的散热器就可以了。
可惜,我查了半天,也没有查到采用Celeron M的台式机。
2劲一上来,周末花了点时间,自己设计了一个Box。这个盒子里面,只有一个散热通道,一个声音非常小的滚珠轴承风扇,对着CPU和北桥芯片的散热片猛吹。其他部件,像硬盘,采用笔记本用的2.5寸硬盘,节约空间。电源,也采用笔记本用的外接直流电源。外部接口,未来可采用HDMI接口,这样,鼠标键盘,直接接液晶显示器就可以了,目前,还得都提供。这样,可以把电脑缩小在一个300*360*200的一个小盒子里面,比我家目前所用的电脑要小很多,同时,也留了几个扩展接口,还有性能提升空间。再加以一些科技化的外观设计,嗯,可以去申请一个专利了。
只不过,这个盒子,只为我一个人制造的话,成本,也太高了些。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喜欢安静祥和,简洁简单,小巧玲珑的电脑盒子。我们去定制吧。
没想到,一年过去了,市场上真的推出了和我的设想几乎一样的产品。Acer L3000系列。
3-5 客厅电脑——未来家庭多媒体中心
结婚之后,才意识到客厅原来是家庭生活和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的客厅,电视机和DVD播放机是必不可少的,不过,伴随3C的融合,我设想,家庭中应该有一台功能更加强大的客厅电脑出现,它应该具备以下的特质:
第一, 替代DVD播放机。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我们对他的简单实用提出了要求。可别让我们在沙发边上安装一个无线键盘,然后正正经经的像办公。一个遥控板就可以了,你要像功能强大,就做成手机的样子吧。想想看,用遥控板就能把DV或者DC上的数据拷贝下来处理,发布,普及的力度得多大啊。
第二, 代替数字机顶盒。在深圳第一次看见数字机顶盒,还研究了一番,将来的客厅电脑,肯定应该具备这些功能,不然,和我们国家推广的搞清数字电视接不上轨道,瞎忙半天。
第三, 外形像一个功放。准确的说,我希望它的外形漂亮威风一点。别像现在台式机这样,太过于呆板。
第四, 支持未来的高清电视作为显示器。也就是应该具备HDMI这类接口。
第五, 高档游戏机。Xbox之类,还真不错,不过,我是穷人,可不愿意单独为他们支付费用,功能强大的客厅电脑,应该提供几个游戏手柄接口。
第六, 多媒体网络浏览器。这应该是一个基本功能,躺在沙发上上网,感觉可比坐在书桌前浏览网页,舒服多了。
第七, 功能超级强大。我一直说,未来的家庭,只有客厅才需要强大功能的电脑。书房里面,现在的笔记本就完全够用了。从配置上来讲,CPU,硬盘,主板和内存的要求应该是目前市面上顶级的,啥双核心啊,多核心,统统上吧。因为,她要同时处理的任务多阿。比如,一边给我们录制节目,一边让我们可以同时打游戏。
听说今年夏天,Intel和国美联合在搞活动,推广这样的电脑,有空了,我去看看。
3-6 书柜电脑——未来家庭服务器
未来电脑的多种形式中。
功能最强大的,应该是书柜电脑,一个提供可扩展的计算和存储能力的主机系统。
形式上,有些像今天的刀片服务器。
一个基本机架上,可以像图书一样插上计算组件(含CPU和内存),存储组件(主要是硬盘)。他的特色在于,当我们觉得计算能力不够的时候,可以去购买相应的电路板插上即可。当我们觉得存储空间不足的时候,一样的,去买块硬盘卡插上即可,就像我们今天去书店买书一样的。
也有可能,未来我们出版的某些多媒体电子书就是这样,在一块硬盘卡或者电子卡上,回到家中插在书柜上。不管我在书房,还是在客厅,还是在卧室,我都可以方便的通过家里的其他终端,客厅电脑,书房电脑,卧室电脑打开阅读。
书柜电脑,还是家中的网络服务器。家里通过他和墙壁里的光纤连接,提供非常高的带宽,是我们随时在线的重要保证。
对我来说,书和电脑是我的最爱,能把两者统一在一起,真的是很开心。
北京的风沙很大,电脑中也老有灰尘,将主机安置与书柜之中,也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省了我们很多维护的麻烦。
不过,这个设想对计算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分布式计算部分。感觉电脑慢了,新加入的一块卡,如何均衡负载,这对操作系统的要求,特别的高。今天的很多服务器技术,都要用到未来的家用电脑中来了。
这个设想和我一贯唱衰的电脑硬盘是相反的方向。虽然,我也设想,未来很多的人,会更加信赖网络,把一切的存储和计算依赖于强大的网络。但是,我还是估计,会有不少人和我一样,具有把国家图书馆办到自己家里的理想。
另外,过于集中的计算,也有一定的危险。而按照摩尔定律,未来的计算和存储,还会更加便宜,所以,我更加期望每个家庭中,分布有这样一台功能强大的书柜电脑,这和我一贯提倡的,未来终端设备中不会含有容量巨大的硬磁盘不相矛盾。
对我们国家来说,人口多,人均住房面积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每个家庭都和我一样想拥有更多的图书收藏。大家都去抢大House了,房价还得涨,有了书柜电脑,只收藏电子图书,买大House的需求就会大大减少。
还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哦,你看,我又给总理分忧了。
图1 今天我家书柜的底格,摆放的是一些过期的报刊杂志。未来,可能就是一台书柜电脑,存储了大量的资料,提供最强大的计算能力。
图2 书柜上的碟片,未来,可能就是容量高达300GB的一块硬盘
商用电脑,也伴随变化:
3-7 未来商务系统
6年前,我坐在我的办公桌前,想:为啥这个电话分机还不和我的电脑系统融为一体呢,为啥还要单独布线呢。我甚至还设计了电话机和键盘结婚后所生孩子的样子。
今天,办公系统和6年前的样子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不过,我依然设想,在商务系统即将巨大变化的今天,6年后,在办公室桌面的电脑应该是啥样子?
首先,今天桌下巨大的机箱就应该消失,取代的,将是液晶显示器后面小型化的小盒子。和今天的电脑比,这个小盒子,没有了我们习惯的硬盘和光驱。另外,更大的一个变化是,我们桌上的电话,将直接和这个盒子相连接。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你又把你多年前智能终端的想法拿来说事了。有一定的相关性,不过,想法更成熟了。至少,把个人门户的许多设想,融合到个人商务系统中来了。未来的商务系统由前面设想的智能商务终端,至少千兆网络系统和各种服务器组成。
举例说明:张三到某公司任职,公司给了他一个账号和密码,给定一个位置,系统分配的一些服务项目给他。他在他的位置上登录电脑后,自动的,就可以使用打印服务,传真服务,这些服务,由专门的服务器管理。打印服务可能和我们现在看到的差不多,但是,传真服务就不一样了。我们在自己的电脑上填写好传真内容,一点“传真”按钮,立刻可以发出去。这个功能,现在的电脑,也可以实现。但是,一旦有张三的传真,传真服务器在收下传真的同时,会给张三发一条短信息,提醒他过去取,这就是现在的传真系统所不具备的功能了。我的传真,从来都是在另外一个办公室的同事拿过来的。
最有意思的功能在这里,张三因为升迁或者调动去了其他部门。不用带走自己的终端,只需要在新的位置上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去之后,任何人打他的分机,自动的,就打到他新的位置上了。
对系统管理员来说,新的系统减轻了他对终端的管理。设备坏了,换一个新的,登录之后,和之前的系统一模一样。现在我们的系统管理员挺可怜的,坏一台电脑,备份,重新安装,累得半死。他的精力基本上都在服务器端的数据备份、防黑杀毒上了。
这种系统,最大的变化还是在软件部分。比如,我们前几天,要开放一个新的数据库查询功能给几个同事,就需要给几个同事的电脑安装这个查询终端。而将来的系统是服务模块式的,客户端只是启动基本的商务门户系统,安装了基本的电话服务,邮件服务,工作流程管理服务。一旦某个同事需要新的服务。他的老板直接就可以在电脑上授权给他,他重新登录后,就自然的具备这项数据库浏览功能。
也就是说,将来的商务软件,都是基于一种功能模块服务式的,而不像现在这样的分离的。
所以,一旦千兆网络得到大面积应用(现在看来快了),我们的客户端将越来越简化,越来越简单。而系统的重点在服务器端:综合的大型服务器和专业的应用服务器。
所以,我对越来越庞大的商务电脑,感觉是非常的奇怪。明明正确的道路是:简化,降低功率,更微型化。试想,和功率更小,电费更少,功能够用的电脑比,那个更符合各个公司的利益需求?
当然,这种系统最适合那种商务性非常强的大型公司。比如,对于我们美术编辑这种,高强度运算,特殊的显示器,大量的硬盘存储需求,就不适合。他们需要的是工作站,也不是这种普通的商务机。
3-8 超编携电脑必将普及
伴随电脑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和我们对方便获得信息的需求,我预测:我们未来五到十年之内,一定会人人手持一台超编携电脑设备,随时可以上网,随时可以获得各种信息资讯。就像现在我们几乎人人携带一个手机一样。
在个人移动,随身携带这个计算市场上,目前,UMPC,智能手机,还有PDA比较突出。当然,智能手机和PDA的融合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成为了所为的电脑手机。
三者之中,我个人最看好Intel和微软主退的UMPC。并冒险的预测,智能手机,UMPC和笔记本电脑,是互补的关系。下面是我在blog中关于UMPC的预言文字:
UMPC普及带来的商机
UMPC就是超便携的电脑,比笔记本还笔记本,真正的笔记本电脑。大小就我们现在用的纸质笔记本这么大,触摸屏操作。在我看来,UMPC普及需要三个条件:
(1)WiFi或WiMax网络随处可得;
(2)CPU和芯片组的北桥融合;
(3)32GB 电子硬盘价格降到100美元以下。
第一个条件意味着高移动电脑的意义,可以随时随处上网。信息触手可得。
去年初,我本打算购买一个带WiFi功能的PDA,就是因为北京也只是少数地方有WiFi网络而放弃。一旦WiFi或WiMax网络普及,让我们随时可以获得大量信息,UMPC对不少人来说,就有存在的必要。
第二个条件意味着笔记本和智能手机之间可以出现一个中间产品。
从产品大小设计和功耗控制角度来讲,将CPU和北桥的内存控制器,GPU单元融合在一个芯片里面,意味着产品可以更小,功耗可以更低,价格可以更便宜。当然,这个融合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详见附录A的介绍。
屏幕大小7英寸左右,分辨率至少800*480,充电一次可以用1-2天,价格在4000元以下,都需要新芯片的在架构设计和功耗控制上有所创新。才有可能出现我们买得起,可以普及的超移动PC。
第三个条件主要是决定了UMPC的价格。
虽然有1.8英寸的硬盘可以采用,不过,电子硬盘功耗低,更适合移动计算,速度更快才是UMPC的终极选择。
而这三个条件的满足,我算了一下,基本上都在五年后才能全部达到。
也就是说,我们有三到五年的时间可以想一想,UMPC可以更我们带来的商机。
第一个商机当然是UMPC的制造和销售,这方面PC厂商最有优势。
第二个商机,就是电子图书/图书馆这类商品和服务可能会井喷,这个我会仔细的去调查,现在不好说。
第三个商机,就是游戏,多好的游戏终端啊。
……
网上也可以查到很多,大家可以开动大脑,机会多多。
btw,未来UMPC和智能手机的关系,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3-9 手机还能整合什么?
家里的固定电话,多年来就一个功能。我曾经想过会出现整合通讯簿的固定电话,但是没有出现。今天的他,和昨天的他,没有啥区别。
但是,她就不一样了。刚开始,本来就是一个功能,打电话。我还戏称传呼伴侣,因为我是先用传呼,再用手机。单身宿舍在9楼,下来回电话,很累人的。
没有想到,手机反客为主。第一个kill掉的,居然就是传呼机。
到今天为止,打电话,收发短信息,还是手机最常用的功能。
当手机开始整合拍照功能de时候,我是嗤之以鼻的。小女生拿来自拍自娱自乐可以,对我来说,没有啥用处的。我是学理工的,意外地做了编辑。为了做得像编辑,大量的阅读之外,还得大量的练笔。读中学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在写作上,对景色啊,颜色啊这些东西的描写,一直比较差劲。大学读了理工,就算了。做了编辑,对颜色的叙述不清楚,已经影响到我的图书的封面风格。为了摆脱这个困境,有一天,我决定坚持写一个系列。这个系列包括,我最爱吃的菜啊,书店,超市的见闻啊……都是日常生活所碰到的一些场景啊,这个时候,要是有一些当时的图片辅助我提高,就好了。
说了这门多,其实就是:而日常生活中,我也不可能随时带一个相机在身边。这个时候,具有百万像素以上的手机,对我就有必要了。
还有,彩屏手机刚刚出来的时候,我也觉得没有必要,只是因为通讯簿的容量而换手机,而当有一天无聊时候,仔细对比了我的6万色手机和同事的26万色手机之后,我才明白,啥叫细腻的色彩体验。原来生活可以更美的。
吸取以往的教训,那,手机还可以有啥功能呢?
第一个,U盘。
不过,伴随宽带时代的来临,这个功能慢慢的不是很重要了。
第二个,MP3。
我相信,低端MP3要被手机Killl掉。
第三个,电子钱包,信息工具。
随身带各种银行卡,各种智能卡是在是太不方便了。要是有小额的电子钱包,还能把各个书店,商场的优惠卡整合在手机中,那就太好了。
……
总结和思考
因为需求的多样化,因为技术的融合,因为制造技术的进步。原来我们某些小小的,个性化的需求的电脑,从今天开始,越来越能够得以实现,这是最高境界的电脑DIY。
电脑,成为我们数字生活的中心,成为我们最趁手的工具。我们越来越离不开它,而它的进化,也来自我们人类的需求。
第4章 高速宽带网络催发更多应用
今天的互联网,好像Windows 3.x的时代。而更高带宽的Internet将进入多媒体时代,更好的人网交互界面,将催生更多的网络应用模式。
4-1 对比拨号和宽带上网
拨号上网时代,最大不过56Kb/s,而目前的宽带能给我们带来Mb/s的速度。
还是拨号上网的年代,虽然互联网很吸引人,不过最能打动我们的应用基本上就是浏览网页,收发E-mail和QQ交流3项。
而且,那个时候,互联网上的用户很少。记得有一次我去银行缴电话费,两位服务小姐正在讨论网络的事情,一看我的话单,居然有上网费哦,立刻对我刮目相看。当时我想到单位正要组织和这家银行的单身联谊,心里忍不住一阵高兴。
图1 这是我家的MODEM,看到他就会想起刚上网的纯真时代
还有一次是,我尝试在QQ上添加一个重庆的朋友,聊天之余问起来他在那里工作?越聊越近,搞了半天,原来她也是我所服务的媒体集团中的一员,就在我的楼下上班,没意思,再也不聊了。
到了宽带时代,第一个不同就是,刚开始的时候,基本不再用下载软件下东西了。看到好东西,直接用Windows的另存为功能。到现在更可怕,基本不保存工具软件,需要啥东西的时候,直接就到网上去找,然后拖来就用。
其次就是在线视频。我用小区宽带,在网上看部电影成了我每个周末的一个习惯。这在拨号时代不可想象。
就是原来拨号时代的应用,现在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E-mail。以前我只用Foxmail和Outlook这种客户端软件收发mail。现在我发现,用Web邮件也很方便啊。
浏览网页也是,以前绝对不敢打开十几个网页窗口,现在成了很常见的情况。
QQ就更厉害了,以前用FTP传文件,现在都是用QQ传递了,一会儿就完成了。我有时候甚至怀疑,Windows的文件共享功能是不是还有必要。
世界一定是会越来越美好,10Mb/s的网络接入带宽世界即将到来,除了可以轻松想到的在线视频应用之外。我猜想,我们需要挖掘更多的信息通过网络稳定提供,这就需要更多的设备,稳定的连接在Internet上,比如马桶。请看我的博文:
4-2 马桶Internet
在Internet陷入低迷的时候,按一些经济学家的灌输给我们的观点,加大对Internet相关产品的投资,也许是一种春播行为。所以,没事我们就设想一些未来可能出现的Internet杀手级应用,以期望自己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军人物。
前年这个时候,一同事有这样一个设想,将马桶连到Internet——就是在马桶里面设计一个微电脑系统,分析人类的新陈代谢物:数据显示身体健康,就把他的数据传到超市,请按合理营养提供食品;发现有什么疾病,立即把数据发到医院,严重的立马出动救护车,请君住院。
这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想法,完全可以到硅谷去寻找风险投资的项目。就此,我还研究了家里马桶的人机界面,设计了草图,发现要不让人类感到麻烦,最好设计一个“马桶卡”。这个智能卡里面有许多个人的数据,比如姓名,性别,医疗保险情况,体检历史,当然最多的是健康状况等等。
上厕所的时候只是顺手多插一张卡,其他不变,这样不会给人们带来马桶使用上的麻烦,增加学习新事物的烦恼。更重要的是,我觉得,马桶在不经意间可以为我们做健康的监测,并通过Internet不断为我们提出营养,锻炼,就医等方面的建议,实在是一件商机无穷的事情。
我还设想,将来可能会有这样的医疗门户网站,为我们提供上述的服务,就好像有了个人医生。谁不想健康的生活?不知道会有多少人争相购这样的马桶,抢着成为这个门户网站的会员,这个网站已开始就可以是收费网站。
艾,这个网站上市肯定会成为Nasdaq上最受人欢迎的股票,什么Microsoft,什么Time-AOL,……通通靠边站,我们才是华尔街追捧的宠儿。多好的前景和钱景。可惜我在医学上没有什么“造诣”,也就是想想而已,所以至今没有任何收获。
没有想到,一年过后,网上关于可接入Internet的马桶的报道突然有了,好像说什么设计已经完成,正在投入生产,很快我们就可以来一场厕所智能化革命云云!看来我们当时没有去找投资,的确是一个失误呀……
在SARS爆发期间,我还想,如果早上马桶Internet工程,是不是我们的卫生防疫系统会早早发出警报呢?你想想,如果全中国的马桶都联机到了Internet上,那里检测到有大面积传播危险的疾病,那里就及时控制,基本不大可能出现大规模传播,当然,这个工程比较浩大。:))
突然想到,假若有患SARS或AIDS等很厉害传染疾病的人想和大家开个玩笑,只需要盗取别人的“马桶卡”若干,上一次厕所,就换一张卡,被害人可能被医务人员抓获,都还莫名其妙吧!这可能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是不是IT 时代的烦恼之一呢?!嗯,这是个社会问题,就不是我们工程师能够解决的了,就此打住,呵呵。
2003年9月6日星期六
互联网提供了更大的带宽和更方便的连接方式,我们当然希望对我们生活习习相关的更多信息通过互联网络来传播和管理,医疗信息是其中之一。实际上,我个人更关心下一辆公共汽车啥时候到达本站,哪些路面现在不堵车,这些信息,将来也将可以运行在互联网上。互联网更高的带宽很快就会被我们新的应用需求所吞噬。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用不断畅想,带宽再提高十倍,世界将变成啥样?
作者:大漠孤烟升起时 回复日期:2007-7-19 12:52:57
看了楼主的文章,感觉写的还行,但是很不专业,主观成分太多,我提出几点意见,如有错误的地方还希望指正
楼主:不过,从Intel等公司传来的消息看,至少在未来的十年,摩尔定律依然有效。
1,摩尔定律现在已经失效,我不知道你从哪里看到INTEL公司说还可以延用10年,晶体管的数量每18个月翻番,你把现在的CPU和18个月
前的做个比较就知道了。INTEL公司已经让用户不要太注意主频,现在推出的多核处理芯片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这有点模仿以前的小型机运行模式。
楼主:今日软驱,明日光驱
2,这是不可能的,现在为下一代DVD标准几家公司已经打的不可开交,HDVD还是蓝光DVD标准还未知,但是DVD的容量会大幅飙升,30GB的存储容量已经算是少的,而且就放一部电影,有谁能告诉30GB的90分钟电影需要多少带宽才可以满足?我算了一下,大概要44M/S带宽才能勉强支撑,而且光驱要满足大家收藏DVD的需要。
楼主:五年后,我估计,一般家庭用ADSL的速度会提升到10Mb/s左右。
3,从来就没有ADSL是10M的,HDSL等其它网络技术会有,ADSL最高峰值是8M,日后网络朝无线发展会很大,特别是WiMax技术的推出。
楼主:你想,我的ADSL带宽1.0Mb/s,10秒钟大约能传递1MB,1万秒大概能传递1GB,也就是说,差不多12个小时,才能传递完一张DVD光盘4GB的内容。时间太长了,假设将来带宽真的能提高到100Mb/s,哈哈,也就是0.12小时,10分钟之内,我们就可以传递一张DVD的内容,你说,我们还有啥必要使用光驱呢,基本上来说,就是蓝光之类的技术,我们可能也将只保留在专业领域。
4,这个就错的比较严重了,网络传输速度是小比特,存储是大比特,他们直接是一比八的换算,你是ADSL带宽1.0Mb/s,那么传输数据实际是125K/S左右,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
楼主:那我们,我们的互联网终端,会不会只是把一些系统程序和应用,还有一些临时文件,放在终端的电子硬盘中,而大多数数据文件,存储在互联网上,让专业的公司来管理和提供服务呢呢?
5,这就更不可能了,存储在互联网上会的,但是要让我把大多数数据放在网络上还做不到,毕竟很多东西都是很隐私的,网络上保存的再安全也没有保存在自己电脑上更安全。特别是中国还有金盾工程,放上去不找死吗。
感谢 "大漠孤烟升起时"的几点质疑
实际上,未来互联网终端的表现形式,只我通过技术发展趋势的一些推测,具体结果,还需要市场最终来检验。
以下,我和你讨论一下你提出的几个问题:
(1)关于摩尔定律未来继续有效的问题,Intel IDF多次提到,我还是比较乐观的相信。
估计是媒体这几年把CPU频率和摩尔定律相结合影响了你,当然,也影响了我,我一直奇怪,为何这两者有关联,
我最早授受摩尔定律的时候,只看到说晶体管的集成度提高,并没有说频率要提高。
至于具体到某个CPU芯片对比没有提高一倍,这个意义不大,主要是工艺的改进能提高集成度,
即使相同的芯片,采用新的工艺可以把芯片做的更小,发热量可以降低,也是很有意义的。
(2)你的质疑是有道理的。
确实,下一代光存储技术的出现,使得光存储设备在未来的地位看来会有所巩固,
不过,我个人估计他们只会在客厅播放机和工作站级别的电脑中会普及,但在Web为核心的电脑设备中,不太可能会成为标准配件。
(3)你说的有道理
我的写作不够严谨,应该说我们会很快进入到10Mb/s甚至以上的时代,但具体的上网设备和技术,未必就是ADSL了。
(4)ADSL带宽1.0Mb/s,10秒钟大约能传递1MB
1Byte=8bit,这个当然不能错。实际上,算上校验位,传输时候添加的其他位,基本计算按10:1的比例,所以,
我说1s传达月0.1MB,10秒钟(注意是10秒钟)传递1MB。
不过,就是从这个计算来看,加上传输不可能点对点,一直保持100Mb/s的速度,DVD存在的必要性还是很强的。
(5)将来我们的数据如何分布和存储,这个真的是浪费脑细胞。
不过,现在TB级别的硬盘很快就会普及,我估计移动的存储设备也许会解决我们的烦恼。
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清楚,欢迎继续讨论,谢谢!
4-3 假如上网速度加快十倍,世界将会咋样?
ADSL宽带,目前是我们使用得最多的一种形式。
现在,北京的家庭速度是1Mb/s,正在试验2Mb/s,据报道,2年后,会升级到12Mb/s以上。(汗,忘了保留报道网址了!)并且说,不会提高包月价格。
图2 ADSL Modem,还要快,更快
我不知道,到那一天,登录天涯是不是可以快点?呵呵。不过,我第一个想到的是,我还用在电视机前面等着看《武林外传》吗?假如新浪也播放《武林外传》,那,2年后,我是不是要换一个更大的显示器呢?
多媒体宽带的到来,对我们的学习会有何种影响呢?徐小平的演讲,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在线观看了?
电子商务,我们再购买手机,恐怕众多的漂亮的图片之外,还会有三维的演示了。
那图书呢?
软件呢,还会有光盘版本吗?
QQ呢?我们还打字聊QQ吗?
播客呢?估计,很多美女都会争做刘思嘉了。
一个人的电台,一个人的电视台,国家会发给执照吗?
不知道,还会有些其他啥变化。不过,我相信,一些新的应用模式,会很快占据不少的网络带宽。不过,超越100Mb/s的接入速度,我估计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软件的运行模式,也许会发生一些新的变化。
4-4 带宽还是不够!光纤到户,何时实现?
但是带宽还是不够。
我们想把所有的文件都存在网络上,我们想把照片不通过剪辑都直接存放到网络上……我们希望看到更加清晰的电影节目,这就要求更高的带宽。
上面的小小应用,就说明了我们需要更高的带宽。
很简单的案例。
我的搏客有照片管理功能,但是,它只能接受小于100KB的照片,而我的数码相机,基本上每一张照片,都大于这个限制。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处理一下,才能上传我的照片。
等一下,要处理一下,这就意味着给我们带来不够的方便,意味着网络上和我的电脑中,保存的是两个版本的照片文件。
可见,网络的带宽和服务器的存储容量,还远没有达到人们想要得境界。
我一直期待的光纤到户,到今天也没有实现。
有一天我回到单身宿舍的时候,看到工人在施工。问,你们在布啥线阿?工人说,光纤。可是,又过去了8年,我也没有看到高带宽的网络出现。
4-5 WiMax:下一个十倍速时代的开始
读大学的时候,有同学问我:哪一个技术的应用会让我最为激动?“光纤到户!”当时我的回答。那个时候,对光纤带来的高带宽无比的激动和憧憬。今天,光纤到户还没有实现,另外一项差不多的技术,却快要来到了。
她就是WiMax。
盼望WiMax的原因非常简单,高带宽。
案例说明:我现在用的电脑连接Internet的速度是1Mb/s,我们都叫他宽带了。而WiMax呢,可以达到100Mb/s级别。
而我们热炒的3G技术,带宽不过1.5Mb/s左右。这到没有关系,
关键是,据说,建立WiMax网络远远比3G便宜,投资不大。
100Mbps,意味着什么?
(1)网络的视频时代来临。
以前我不热衷这个东西,喜欢文字的Internet。不过,国庆期间,上网去一个视频网站好好的浏览了一番。加上我们小区宽带提供的各种电影。视频应用,搞不好是推动Internet向更大层面普及的杀手应用。当然,可能还要生产更容易使用的Internet终端。
(2)语音和数据的融合。
电路交换和IP交换,原理上区别还是很明显的。不过,高的带宽,也就可能让我们感觉不到区别。我甚至想,也许很快就会出现一种技术,让IP包,点对点传递,固定路由线路,形成和电路交换差不多的虚拟交换。
(3)打破垄断,我们消费者得利
语音和数据的融合,技术上还很简单,商业投入上不高。
传统IT厂商和电信厂商,电信厂商之间的激烈竞争,电话和数据服务的价格,很快会达到新低。
……
想想看,小区宽带稍微低一点的价格就让我抛弃了ADSL,手机话费的降低让我抛弃了固定电话。
希望WiMax的到来,能让我们抛弃更多的垄断者。
终端技术的准备上,WiMax明年开始就很成熟了。在明年发布的笔记本上,很多都含WiMax接入技术,没有含的,也没有关系,很快会发布很多卡卡的,你的笔记本,不会一个插入槽都没有吧?
BTW:
很久不看电脑商情报,上周买了一份。两个新闻比较关注。
(1)三星说2010年前,有一个新技术,可以让LCD面板便宜15倍。如果是真的,天啦,显示器,笔记本屏幕,至少会便宜10倍吧!!!
(2)Intel 2008年发布集成北桥的CPU芯片。希望他的低功耗,带来UMPC的大量普及,我有些怀疑,3G的普及要靠UMPC来推动。
4-6 无线天地宽
反而是这几年无线网络的发展非常的快。
基本上来说,3G,WiFi,WiMax几种标准正在竞争发展,这对消费者非常有利。
简单得比较就是,3G的带宽是1Mb/s,WiFi是10Mb级别,WiMax是百Mb级别。
(这里可以简单的添加3种无线技术的介绍。)
blog: 赞成4G,反对3G?
毕竟3G只能达到ADSL的带宽,而且投资很大。所以,个人对3G由热衷,到不太看好。请看我的博文《今天,反对3G,赞成4G》。
上周的《21世纪经济报道》有一个关于3G的专题。在这之前,我一直以为3G,Wi-Fi,WiMax是可以互相补充的。从来没有想过3G可以跳过,直接上4G的问题。虽然有些零星的报道,但是,毕竟工作繁忙,没有关注。
这个专题看完,我不知道将来,我的观点是不是还会变化。但是,今天,我完全站在了众多争论者的阚教授这边。
阚教授的这个论据吸引了我:在北京6环以内,如果按照21个基站全覆盖的话,全部设备210万就可以搞定,这对3G是不可想象的。
可惜,不知道阚教授说的210万是美金还是人民币,这个数字是如何计算的?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即使是美金,我相信,很多单位和企业都可以参与到这个4G网络的投资,运营中去。这对打破电信企业的垄断实在是太有效的武器了,我个人是比较看好这类技术在城市里,人群密集地区的应用前景的。
另外一方面,最近我想购买一台带有Wi-Fi功能的,分辨率在640*480的PDA一台,来作为我的移动办公电脑使用。毕竟,随身带一台电脑,太累人了。可惜,我常去的几个地方,都没有Wi-Fi热点。而对我来说,Wi-Fi的11Mb/s的速度,对我来说相当的合适。完全可以停掉1Mb/s的ADSL。
假如2年后,UMPC(一种比笔记本还小还轻的随身电脑)如我所设想的达到5千以下的价位和8小时以上的电源持续时间,再加上4G的宽带随处可得。
UMPC将掀起新的热潮。
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在教室里面,每个学生都带一台UMPC去上课,打开录音功能就开始袖手听课,不用再记笔记。然后不时和老师互动讨论,不知道是不是可以改变我们只记笔记,不爱思考的习惯。
4-7 更高的带宽会在十年内实现
这些正在发展中的技术一一指向一个目标,100Mb/s级别的互联网连接带宽。我估计会在下一个十年实现。并且非常可怕的是,这种带宽是很容易得到,不像现在,我只能坐在家里,或者端坐在办公室的电脑面前,才能享受1Mb/s的带宽。
高带宽的网络,可能还会伴随新的网络结构而来,NGI下一代互联网和IPv6这些技术将保证网络更高速更安全的运行。更多的应用将催生,软件开发和网站运行方式也可能会改变。
而那个时候,获得如此高的带宽的价格和现在,应该是差不多的,也可能更便宜。同样的,网络存储在那个时候也将特别的成熟,就好像有一个数据粮仓似的,需要的时候,我们就把东西方上面,随时可以去取。
其实,我们已经看到新闻在说微软和Google在电厂附近建数据中心的事情。这让我立刻联想到重庆嘉陵江边和北京大兴的两个粮仓。也许,下一波的投资热潮,就是建设IT粮仓。
除存储之外,其他的在线应用也将风起云涌。到底下一个杀手级的应用是啥,也许就蕴含在你我的大脑之中。到那个时候,任何设备,都可以便宜方便的接入到互联网中,包括书报亭街边小商店:
4-8 货币电子化离我们只有几步之遥
在北京开始启用交通卡之后,流行这么一个笑话:

一女子上车,先拿出一张银行储蓄卡刷,不对,
又拿出一张公司饭卡来刷,不对,
再拿出一张小区门卡来刷,还不对,
……
如此这般,后面的人都等着急了,她才找到公交卡。

今天我在回家的路上,也差不多犯了同样的错误。这让我忍不住思考,如何能减少卡卡。实际上,我们现在的水电气分别有卡,可以合并成一张,甚至就可以合并到这张交通卡里面,成为一个市政卡。同时它还可以是一个小额度支付卡。
我在商场,超市,饭店里面用银行卡支付我的消费。我在公交车,报刊亭,水果摊上用这张“公交卡”支付。
一旦这张“公交卡”上的钱不多了。我可以在银行,地铁公交车站,或者报刊亭等其他可以提供服务的地方,给我的这张“公交卡”充值。
这样,我的钱包里面,就不需要放钱了。大额消费,有银行卡;小额消费,有“公交卡”。从此钱包不受硬币的折磨,而这一天,看起来要实现,不过几步之遥。
总结和思考
网络的带宽会逐年的增加,这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网络体验。
更可怕的事情是,一旦无线网络的随处可得,带给我们无限的,任意的,随时的网络体验,这将给我们带来非常便利的网络应用环境。
而这可怕的便利性,将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何种影响呢?
第5章 可怕的便利性
给客户最大的便利性,是市场营销第一法则。
5-1可怕的便利性之一:小书店打败西单
一个小小的行销案例:我们在学院路一个小书店的门口为一本图书作了专门的展台,读者进门就可以看见这本图书,并且可以拿起它立刻就去旁边的收银台付费。而在西单图书大厦,这本图书没有进行任何活动。只是简单的上架而已。
几个月后,我们检查销售结果,每一个月学院路上这家书店的销售数量,都超过西单图书大厦。而西单图书大厦的客流量,不知道是这家书店的多少倍!
这就是市场行销中所谓给消费者提供最大便利性的一个案例。让消费者看到你,拿起你,很容易就消费你。
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消费体验,在西单图书大厦的收银台。交费的时候,我看到一本煲汤方面的系列图书,彩色印刷,还挺便宜,顺手就买了两本回家。事后我分析这次交易,我是一个计划性比较强的人,当天我并没有购买这类图书的计划。但是,很方便的拿起,价格也很合适,促进我产生了7秒钟效应,立刻就购买了图书。
实际上,这个法则,几乎每个超市都在使用。我观察到,我家小区旁边的很多超市,都在收银台旁边放一些口香糖之类的小件货品。消费者很多时候处于可买可不买之间,但常常顺手就放到了自己的购物车中了。
5-2可怕的便利性之二:手机短消息打败寻呼机
不知道今天的读者,是不是见过寻呼机这个数字产品。上世纪最后几年,这个产品很流行,手机,呼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这句话可谓脍炙人口,流传很广。
当年我也有一台。小小的屏幕,只能显示几个数字,代表的往往是某个电话呼我,赶快回过去吧。还有就是天气预报,每天晚上的7点响起,大家都低头看腰上的呼机。哈哈,很有意思。
传呼机用数字信息,还能传递有限的其他信息。记得当时配有一个表格,就是翻译其中的信息。比如111表示张先生呼你,112表示李先生。不一而足。
还有高档的中文机型。就能直接显示信息了。“回家吃饭吗?”,“我到解放碑老地方了,你快过来”……
不过,很快的,手机有了短信息功能之后,传呼机就伴随手机的普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尽管我们发的还是那些无聊的信息。但是,不用传呼台中转,信息很方便,很及时地控制在我们手中,而且价格还很便宜。一条才一毛。自然就因为这可怕的便利性而打败了传呼机。
记得我当年还在一家报纸上看文章说,传呼机还是有它的优势,它还有它特定的市场。典型的消费者误导型厂商托。
是啊,我们到外地旅游,也围坐篝火烤全羊。可是你要我天天在家里厨房也生起篝火烤全羊,我可不干,还让不让人活了。
可怕的便利性之三:手机用户数高于座机数
可怕的便利性之四:E-mail打败邮局
可怕的便利性之五:网络书店打败王府井
可怕的便利性之六:无线网络打败笔记本电脑坞
可怕的便利性之:QQ打败sina,打败报纸
5-3 信息,信息的价值和价格
今天下午在小区网上看到有人寻求搭车,刚好是我们走的路线,就把联系方式给了有车的邻居。
下午回家的时候,车上就多了一个邻居了。
这条搭车需求就是信息。这条信息,让有车的邻居每天多了10元钱搭车费。让没车的邻居每天节约了30元打车费。
但是他们获取这个信息的价格是免费的,小区网上就有,只要你感兴趣,就可以去阅读,甚至可以订阅。
不过有些信息,就需要一定的价格了。
比如,我想写一本智能手机方面的图书,可是我不知道,现在的智能手机用户是些啥样的群体,
潜在的用户是哪些,我没有办法推断他们的阅读趣味和能承受的图书价格。
但是我知道,Nokia等手机厂商,更想知道这方面的信息。
他们肯定自己做了很多调研,并委托第三方的专业公司也作了调研,拥有这样一份调研报告。
做这份调研报告要耗费不少的人力物力。这份调研报告的价格就比较高了。
这份调研报告也是信息。
只不过,对我而言,用这个信息可以创造的价值不高。所以,在我眼里,它的价格也就高了。不值。
总结来说:一般情况下,信息的价格高于获得这个信息的成本,低于信息能产生的价值。
因为我们在小区网上获得这个信息的成本很低,所以,虽然对两位邻居来说,产生了一定的价值,但他们也不用支付给我中介费。
但信息的价值是变化的,对不同人来说,价值不一样。
这种商品太特殊了,我得去翻翻经济学著作,看看别人是如何讲的。
扯回来说。
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你在北京,要租/出租房子,大多数人只有去找中介。
中介只不过拥有大量的信息,就可以获取暴利。
而现在“租户/出租户”通过Internet可以轻松获得很多信息,中介还想获取暴利,就不容易了,需要改变思路。
Internet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降低了。那么,Internet的价值是不是这些降低成本的总和呢?需要想的问题太多了。我不是经济学家,就别去寻找答案了。
再说,自来水水的价值,也不是市政收我的水费价格所能决定的。
5-4 互联网让信息的发现传递获取成本最低
边疆的信息,要通过烽火台来传递,不知道这算算最早的信息处理系统。
刚上大学的时候,要确认家里的一个小事情,需要写信。大概2-3周后会得到答案。
工作后,要问家里一点事情,只需要用手边的电话。
邮政系统,大概是最早的信息网络,电话系统,应该算目前最成熟的网络系统吧。
而具有交互特性的Internet,信息的发现,传递,获取,成本最低,大多数时候,也许只是在搜索引擎里面输入几个关键字。
要去女朋友家上门。
为了讨未来老丈人的欢心,我把老丈人家和祖籍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经济发展……用Internet查了个一清二楚,以便于和老丈人聊天的时候有话可说。这个查询共花时间半天,在路上我想了一下,如果我到国家图书馆去排队借书,为了一点信息查找半天,获得同样多的资讯,不知道是不是要花十多天?十天多之后,春节都过去了,基本凭三寸口舌,没有花彩礼,以极低的价格娶的老婆,不知道到是不是能娶得到手。
新的技术带给我们新的设备和知识讯息获取习惯之外,老的传递信息的系统,比如纸介质的报纸,就有消失的危险。
5-5 报纸消亡时间表
很久没有看报纸了。朋友说我从来不看主流媒体。很汗,但确实没有办法。因为,一,工作忙,二,新闻类报纸得到信息没有网络快。我观察了一下,我的周围,80年代出生的人,从来就不看新闻类报纸。比我年纪大的,还保留有这份习惯。
也就是说,等我死去的时候,也许,纯新闻类报纸就消失了。但愿我能活得久一点。
《少年先锋报》
《语文报》
《重庆广播电视报》
《四川广播电视报》
《四川日报》
《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体坛周报》
《足球》
《西安晚报》
《北京青年报》
《南方周末》
《中国青年报》
《光明日报》
《文汇报》
《新民晚报》
《精品购物指南》
《新京报》
以上,基本上是我连续阅读超过一个季度以上的比较大众的报纸。到目前为止,只有《精品购物指南》指南,偶尔家里会出现。
其他的报纸,不再阅读,有长大了缘故,有地域的缘故。更有报纸今年没有订阅的缘故,有体育新闻网上看看就行的缘故,最牛的一个缘故是逗逗狼说的,因为他离开新京报了。
纸质的报纸和杂志比,因为没有了切割和装订,包装相当简单,能以最快的速度上市。不过,只是比新闻传播的速度,它的便利性无论如何也比不过互联网。所以,纯新闻类报纸,纯信息类报纸,因为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估计很难有生存的空间。
5-6 高便利性在于提升用户交互质量
我们设计了很多新的产品,但实际上,并没有提供高的便利性。请看我的blog:
科技以人为本
我们家用一款字母机电话。
我一直不太喜欢,原因是子机需要我充电,老麻烦了。另外,有些操作,反应好慢,大概是要到母机上存取数据的缘故。
昨天又找到一个不喜欢它的理由。
昨晚加班,不回家吃饭。通知老妈的时候,家里的电话老打不通。让我又着急又奇怪。回家一问,果然又是子机捣乱。
原因很简单,我们已经习惯了一般座机的通话模式。
拿起,拨号,通话,放下即挂断。
但是,子机的通话模式是:拿起,拨号,按通话键,通话,再按一个健才能挂断。
老妈老了,不能适应这种新的电话模式。
常常是通话后就放下电话,忘记挂断电话。以至于常常让我们家电话打不进去,昨天就是这样。
假设我妈打一个长途给她的老伙伴,假设他们家也是用这种电话。当他们说了再见之后,双方都只是搁下电话,而没有挂断处理。啊……我的钱呀,流水流啊流,向东……
仔细想想,普通座机充分利用话机,通、挂电话的设计,相当有意思。
世界上的很多发明都是懒人经济的结果。不过,如果这些发明的使用不是很便利的话,失败也是显然的。
人们对高便利性的追求,迫使我们研究更多更好用的设备。科技以人为本。
总结和思考
我们要让信息的获得和应用更加便利,除了客户端便宜好用,高速网络无处不在,还需要IT工业自己要做一些改变,把IT变成水和电一样的基础产业。
5-4互联网让信息的发现传递获取成本最低
边疆的信息,要通过烽火台来传递,不知道这算算最早的信息处理系统。
图 野长城烽火台
刚上大学的时候,要确认家里的一个小事情,需要写信。大概2-3周后会得到答案。
工作后,要问家里一点事情,只需要用手边的电话。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一语报平安。说的是信息传输网络不发达的昨天。邮政系统,大概是最早的信息网络,电话系统,应该算目前最成熟的网络系统吧。
而具有交互特性的Internet,信息的发现,传递,获取,成本最低,大多数时候,也许只是在搜索引擎里面输入几个关键字。
林达是我最喜欢的作者之一。
喜欢到啥程度?喜欢到我认为每一个学校每一个班级,都应该拥有一套林达的书籍。
我看第一本林达的图书的时候,立刻喜欢上了。我要去查林达的其他图书,按过去的经验,去图书馆,检索,不知道要花我多少的时间,现在我只用在对话框里面输入林达两个字,极高的便利性。
要去女朋友家上门。
为了讨未来老丈人的欢心,我把老丈人家和祖籍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经济发展……用Internet查了个一清二楚,以便于和老丈人聊天的时候有话可说。这个查询共花时间半天,在路上我想了一下,如果我到国家图书馆去排队借书,为了一点信息查找半天,获得同样多的资讯,不知道是不是要花十多天?十天多之后,春节都过去了,基本凭三寸口舌,没有花彩礼,以极低的价格娶的老婆,不知道到是不是能娶得到手。
新的技术带给我们新的设备和知识讯息获取习惯之外,老的传递信息的系统,比如纸介质的报纸,就有消失的危险。
第6章 信息就是就是水和电
我们拧开水龙头,就会得到自来水。我们打开任何一个终端,就可以方便得获取各种信息。信息产业朝这一步发展的过程,拥有够多的商机。
6-1 第一大商机:制造水龙头
这个很好理解,多样化的PC,同时给每个人每个家庭带来多台PC,多个信息终端。
这给中国的PC制造商带来了机会。虽然核心的技术不在我们手中,但毕竟,我们暂时拥有全球相对比较廉价的劳动力,是全球的制造中心。全世界的人,将来都可能使用我们中国人制造的各种电脑。
不过,新形式的PC也提高了制造业的门槛。人们不再喜欢那些看起来笨重的铁疙瘩,更喜欢带有科技色彩和时尚元素的产品。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可能是下一步我们的方向。
还有一类IT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和IT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关。
高带宽的时代,还需要长时间的基础建设,3G啊,WiMax阿,也不是说说,就有了的。这对设备商,运营商来说,带来了极大的机会。
只希望各种技术交叉竞争和融合,给我们消费者来了比较廉价的解决方案。
6-2 第二大商机:嵌入式系统应用
回顾数字电子器件的发展历史,从各种可编程的器件,发展到FPGA,到SoC,数字计算的价格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可以轻松地嵌入到各种设备中。其可编程特性,使得设计人员,越来越像软件工程师。
基于十年前对摩尔定律的理解,芯片最终会和面包一样便宜,而驱动芯片运行得的软件才是最重要的。我很清楚地意识到系统软件才是嵌入式系统中的灵魂,以前的博客中也多有论述。
从家用电器到通讯设备,从玩具到大型数控设备,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这个领域,拥有无穷的商机和就业机会。
在大学的时候,我的职业理想就是做一个嵌入式系统工程师,非常看好这个职业,没有想到生活和我开了一个玩笑,汗一个先……
《机电专业学习与就业》: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87968&PostID=5622249&idWriter=0&Key=0
与本书主题无关,算是友情赠送。
6-3盒装软件消失?
十多年前的课堂上,我的同学举手问老师:开发文档算不算软件?
老师说,盒子里面的都算。他还告诉我们,盒子里面,最没有价值的东西,是硬载体:一片CD并不值钱,里面的软件简直成千上万。
任何数字化的东西,都可以通过网络传输。
软件越来越模块化,伴随宽带世界的来临,软件可以很自然的和服务器连接,根据情况下载更新相应的模块。据说连Windows操作系统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更何况,支付方式的变化,会让我们采用更方便的方式购买软件的使用。
厂商通过网络提供服务也更加方便。对软件开发厂商来说,版本的管理,反盗版,也许更加方便了。而且,还可以开展新的形式的软件销售办法,比如,租用。
相比硬件这种摸得见的实体,软件会成为我们打开水龙头就看到的东西。任何数字化的东西,都可以通过这个水龙头得到。
一个小盒子里面装有神秘的软件的时代,也许就要过去了。
你看到过QQ做成盒装软件销售吗?
也许大多数软件,会因为网络从产品提供的方式,更改成为服务提供的方式。比如,从Outlook,变成Gmail。
不过,这个改变中最核心的问题,也许是一套网络服务开发的API和开发工具。在过去的日子里面,我们有了软件和软件之间数据交互的API,不过,网站和网站的交互,网络变得可编程,还正在进行中……
6-4 从软件变服务
Google和百度提供的服务,仔细的想想,也很像是一个应用软件啊。
只不过它不断地在升级,不断地在变化,网络化特征非常明显。
相对而言,原来我们所熟悉的软件,更像工具,这点,词典类软件的特征非常明显。
比如,金山词霸,就是我喜爱的小工具软件之一。
他现在是软件形式。
如果我们把它变成在线服务形式,他就变成了一个单词查询的专业门户。而且,版本升级在服务器端自动完成,服务的形式还可以多样化。
盈利方式呢,除了按使用收费之外,还可以卖关键字广告,像Google和百度一样。
这种服务形式,有很大的优越性,比如,前几天,我查《现代汉语词典》,查不到“利基”这个词汇。等到下一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升级,收藏,不知道啥时候了。
但是吧,词典门户就不用担心了,随时可以收录新词。随时可以修改。
地图服务也有这个问题。
我特别爱收集全国各地的地图,不过,可以发现他们常常太旧。
但是,电子地图服务,就可以很容易避免这个问题。
……
想一想把软件变成在线服务形式,会有很多有趣的过程和故事。
联系以前写的文章和做的思考,这是很不错的家庭作业。
互联网因此会产生成千上万的有意思的应用,每一个应用都像人类历史上的有用发明,等待我们去尝试。我自己也尝试设计了一个:
6-5 从软件变门户
作为一个爱书人,再加上工作关系,我对书店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特别关心。
以前我好像写过,书店应用上条码管理,然后开架售书,是书业的一次革命,给读者更好的购书体验。
这里面,要管理一个大书城百万种图书的进销存,后台的管理信息系统起了很大的作用。
因缘巧合,我在一个书店的经理办公室旁边呆了很长一段时间,天天看经理们利用一个经销存系统来管理书店,提高工作效率。
时间久了,难免有所发现。
我发现,书店最累最繁琐的工作是新书信息的录入。
任何一本新书到店之后,要为这本新书在系统中建立档案,书名,出版社,书号,作者,定价……
既然有所发现,提高工作效率是自然而然来到的想法。
一个办法是每本书都附带一个嵌入式芯片,版权页上这些信息都在芯片中,书店录入的时候,只需要加上自己的进货数……
但连我都知道这个想法是多么的天真,在我可以看见的日子里,还不能实现。
第二个办法是在网络的某处有这种新书信息服务。
书店只需要扫描条码,自动从系统得到新书的各项信息,书店根据自己的需要简单编辑其他项。
开动脑筋,思考这里面可能带来的商机。
假设我们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以非常低的价格买给书店和出版社使用,价格和系统维护服务只勉强养活开发公司即可。
但要求出版社每一本新书都要进入我的系统。以保证系统中每一个书号都对应一本图书的信息。
盈利全靠b2b的商业模式。
当我的低价策略取得一定的效果,全国300家以上大书店开始采用我的系统之后。
我摇身一变,变成一个大批发商。
书店经理可以从我这个系统中采购新书,300家以上大书店的订单汇集,让我有了很大的和出版社议价的空间。
每个书店的进销存系统是如此的清楚,足以让我们掌握足够的信息,避免过多库存的危险,降低运营风险。
……
……
当然这只是存在于大脑中的想法,纸面上的谈兵。虽然好几年过去了。
我把这个Idea和几个搞开发的朋友分享,都感觉资金要求过高,战略投资期太长,等不到公司盈利,公司已经死了。
不是我等可以参与的商业游戏,
其实,我只是设想了中国书业大中盘形成的几种方式之一罢了。
一题多解,这个解未必是几个最优解之一。
只不过未来的大中盘批发商,应该会有这样的垂直门户性的信息系统。
回到主题。软件就是服务,不知道是谁第一个提出来的。
当软件应用到各行各业中,提高了工作效率,形成一定模式之后。
管理信息系统本身也需要和外界交互时。
当我一直鼓吹的“高带宽,24小时在线”出现之后,
软件,就有机会演变成各行各业的垂直门户。
当然,我也无意这么早就下非常肯定的结论。
等我有机会再观察几个其他行业的计算机应用模式变迁,我再回来重写这篇文章。
6-6 定制应用和服务
当这些产品,服务和应用在互联网世界极大的丰富之后。
我估计,会进入一个为个人,为企业定制应用和服务的时代。
具体的特征可能是:按需使用,定期升级,软硬件融合,随客户应用的变化而变化。
水龙头拧开是自来水,
个人定制的数字生活时代,“数字化龙头龙终端”可以流出水牛奶甚至汽油,只要你需要。
总结和思考
IT就是水和电。十年之后,这句话也许更加明显。
电子计算的价格会趋向于零,通讯的费用会趋向于零。带有通讯功能的各种嵌入式系统会和几乎所有的系统杂交,包括我们的马桶和公交车站站牌。
这种趋势之下,世界将会是啥样?
第7章 改动太大了,尚未完成。我们绕过先。
第8章 阅读的革命
“告别铅与火,迎来光和电”之后的第二次变革。
8-1 可怕的便利性
十多年前,我刚进入大学。刚进大学时候的兴奋,离开家乡,告别同学朋友的新奇。让我有和人分享的欲望。
而书信,是当时我们的主要通讯方式。记得第一学年,我数了一下,我收到大概50多封来信。这已经是宿舍的冠军了(当然,后面很快就失去写信的激情了,数量质量都下降)。
而今天,50多封E-mail只不过是我一周工作量较小时候的邮件收发量。
实际上,一天处理50多封E-mail,在工作繁忙的时候,对我来说,也是经常的。
如果只算亲戚朋友同学的E-mail,数量也是可观的。可见,我们对邮件这种消费形式是认同的,只不过原来我们要拿笔写,贴邮票,太麻烦了,和E-mail比起来,便利性不够。
前面,我们花了一章是空间来论述便利性是消费的一大促进因素,这里就不再多写了。
8-2 电子阅读工具5-6年后开始普及
而在摩尔定律的推动下,再加上高带宽移动通讯时代的来临。前面我们论述过,会在5-6年之后,出现一种超编携移动设备,要么是智能手机,要么是UMPC;她支持高无线带宽,要么是3G,要么是WiMax。也有可能大家互相结合。
总之,我们会有一种上网超级便利的设备,我们每个人都会随身携带,就像现在的手机这么普及。
而它,因为超级无比的便利性,将成为新一代的数字化内容阅读终端。
在这之前,出现过好多种电子图书阅读终端,可惜,他们都只有摩尔定律一个效应的驱动,虽然价格比较便宜,但苦于内容不够丰富,更关键的在于,添加阅读内容的便利性不够。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因为无线网络的无处不在,随时上网可以阅读,和到处去找电子图书来,然后导入阅读器中阅读,这个便利性之比,差别太大。
8-3 阅读的价格下降十分之一
我们审视出版业这个价值链条,作者创造了绝大部分的使用价值。但是作者却只能拿到定价的8%的稿费。而编辑通过发掘市场需求,内容整合,文字加工等的综合劳动,基本上只能占据图书定价2%的价值。
创造价值最少的流通领域:批发商,零售商,却要获得十分之三还强的毛利。
一旦图书的内容电子化,读者就可以以相当低廉的价格阅读同样的一本图书。
举一个案例。
一本《项目开发实践》,10个大的案例。定价50元。
好了,现在有电子书了,定价5元。只不过原来定价的十分之一。
我们还可以每个案例定价0.5元销售。这对电子图书来说非常方便,这对读者来说,也非常有益,原来我是读者的时候,就经常为某一两章的内容而购买一本图书,后来自己做了编辑,读者调查中也发现,不少读者和我有同样的习惯和遗憾。
不用去翻看任何一本经济学图书,我们自然会知道,价格的降低,将促进商品的普及和大量消费,远的不说,计算机不就是这样吗?
对读者来说,价格如此低廉,可以消费的读者数量将大大增加。
8-4 十年后,电子出版开始井喷
按我的推算,5-6年后,价格便宜的阅读器开始普及。3G等网络通讯的价格的极端便宜,手机支付购买方式的极端便利,大概要10年左右才能做到。
而到网上看电子图书,也远远便宜过购买图书,再加上到网上购买电子图书如此方便,少了去书店的劳苦。消费的图书的总的数量将出现一个飞跃。
而这个时候,电子出版阅读平台,将会成为互联网上一个赚钱的模式。
8-5电子阅读平台是e-book的核心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提到过,互联网将催生多种服务。
内容方面,在线音乐服务,在线电影服务将是互联网大鳄们争夺的焦点。
而在出版领域,在线电子阅读平台将会是电子图书的发行平台。
和传统的发行平台比,这个平台将有几大特点:
(1)阅读即发行,读者选择阅读发行过程就完成。传统图书的印刷,物流,上架销售,下架退货等环节将消失。
(2)无库存发行,任何一本电子图书,不过是服务器硬盘上的数据,即环保又简洁。
(3)接近无限大的图书发行数量,和物理的发行平台比,发行更多的新书,电子平台基本上不需要添加新的库房和雇佣更多的人员。
(4)新书惹人爱,旧书也不坏。物理流通平台,因为书架有限,基本上只能新书保持在书架上,而互联网的发行平台,基本不存在下架一说,读者可以搜索到他想阅读的所有相关主题的图书。
(5)阅读费用低廉,按照基本市场原理,产品的价格下降,可以获得更多的消费者。
电子出版物将带来出版业的更加繁荣
通过电子出版平台,读者将更加容易获得想阅读的内容。
比如我这本《互联网才刚刚开始》。电子出版物的价格可能是1元,而正式出版的价格,至少是20元。
但是,正式出版的话,潜在的愿意为这个内容支付20元读者群大约是10万,
但是,采用电子出版的方式,定价1元,毕竟很便宜。也许会有几百万人愿意购买图书,潜在的市场扩大很多。
知识和技能的传播更加容易和简单。
图书富有传播功能,
电子图书轻量级的出版方式,将大大降低出版门槛,出版业的游戏者增加,竞争更加激烈,对消费者将更有利。
8-6别担心,只有50%的物理图书会受到冲击
对于互联网出版平台,对目前出版业的冲击,我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总的来说,出版业的规模会扩大,只不过图书构成或发生变化,我估计电子图书和物理图书的销售额之比是80%:20%。
而物理的图书,会因为电子出版物的大量出现改变出版结构。
不过,这是一种更加合理的改变。
十多年前,我迷失在学校图书馆一墙的《微观经济学原理》图书中,当时我就明白,这一堵书强中,可能90%不用出版。
今天,我也常常在大书城中感叹:这里面50%的图书不出版,也不会影响图书城的销售以及读者的阅读体验,只不过,我们不知道是哪50%的品种应该下架。
互联网的事后过滤也许会大大改变这一点。
8-7 编辑的转型
忘记中间人吧,通过阅读平台,作者直接面对读者。特别是文学小说类读物。编辑的作用将大大降低。
我们审看现在的出版流程。编辑只不过替代读者作了前端审查,算了,以后我们不需要编辑做这么一个审查了。我们直接通过读者的点击数字来判断是否有出版价值,这叫后端过滤。
这个时候,编辑的作用,就成了策划主导了。
编辑根据市场情况,建议作者创作那种类型的图书。
同时,编辑也变成一种学者类型,向读者推荐学习的图书。
8-8 传统出版走向精品
是不是传统的出版就会消失呢。
我不这么认为。
估计会出现新的金字塔。
震荡的结果就是:
“底层是大量的电子读物,塔尖是少数的精品纸质图书,中间是一些在网站上销售的普通图书。他们搞不好是按需打印出版。”
相反,我认为互联网会提升纸质出版物的质量
第一个触发我的案例是《Java编程思想》的出版。
作者在网上发表有全文的初稿,并和读者不断地交互。
一方面提升了质量,另外一方面,也作了很好的宣传工作。
我一度猜想:也许,只有在互联网平台上获得非常好的销售,加上内容还有纸质优势的部分图书,将来才可能获得印刷的机会。
盗版是互联网出版平台最大的敌人
虽然通过互联网出版,有非常多的好处。但是,数字化的内容非常容易被COPY,也有它不利的一面,就是容易被盗版。
一个产业想要繁荣,需要商业上投入得到合理的回报。
虽然电子图书,相对物理图书而言非常便宜,但是和盗版的免费比较,还是比较贵的,多便宜的书和0比,都是无穷大了。
如果采用加密的手段,很多时候又会让读者的阅读体验受到损失,
如何在在盗版和商业回报上找到一个平衡点,还真是相当考验书业人的智慧。
8-9 学习,是不是也会有所改变?
我们说,一个好的大学,不过是大师,好的图书馆和好同学汇集的地方。
我在大学的时候,偶尔有一两个院士级别的老师给我上课,让我受益匪浅,但我的大多数课程不是这么牛的老师,当然我就想,如果能把大师讲授课程的录像带放给我们看,岂不是很好。而这个理想,在宽带互联网时代,应该可以做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得到教诲。
实际上,前几天,我忘了一个网络原理,在Google上居然搜到我所学习的教材的教授的精彩讲课,让我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面有了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而这些讲座,将会成为教材和课堂教学非常有益的补充。
大的图书馆,记得做毕业设计,还需要去更牛的图书馆借书,不过,宽带互联网将使每个学生享受到差不多的图书馆。
优秀的同学,在大学里面,因为师兄师姐还有同学的影响而获益的案例比比皆是。通过互联网,你可以认识更多的优秀同学,不过这方面,目前尚没有特别精彩的应用出现。
8-10 80%的发行人员将面临失业的危险
我说过,电子图书并不会给纸质图书带来很大的威胁,反而是促进质量,促进宣传,延长销售周期。
应该说,互联网让出版业迎来了新的春天。
不过,互联网重构众多商业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渠道扁平化,靠渠道生存的销售人员,将在10年内面临失业的危险。
一方面,众多网上书店开始越来越大,另外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形成的b2b渠道,也将代替更多的发行职能。
一旦国家在这个行业更加放开,绝大多数出版社将可能不会自办发行,转给几个大的中盘和b2c网站发行。
这个时候,发行人员最好的转型之路就是,转向发行人员。
总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谁最先建立方便读者,适合读者的电子阅读平台,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也许我预测准确了未来的电子图书消费模式,只不过,如何向这个最终模式过渡,应该是出乎我们大多数人的意料。
拯救中国互联网的居然是短消息,2000年第一波互联网低潮的时候有几个人会想到呢?
比如,如何向读者收费,如何与内容提供者分成,如何防止盗版……
这些事情一个个想起来,也不是立刻就能得到几个较好的答案来整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摸着石头过河,……
一般来说,我们不需要想得太清楚,做起来就逐渐清晰了,
十年后,我们再来看今天的预言。应该是相当的有趣。
在展开第9章,互联网重构商业模式之前。
先贴一篇2年前的老文章,《Dell模式》,在我的眼里,Dell模式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典范:标准件的销售模式。
附录B 直销经典:Dell模式
第一次比较认真的关注Dell。是我们家购买第二台电脑的时候,某种程度上也是图新鲜,电话订购了一台Dell电脑,在家刷卡就达成了交易。方便。
第二次是因为工作需要。我们要做高校教材直销工作,当然需要借鉴Dell直销模式中的很多东西。
第三次是最近,单位新招标的PC和工作站,居然全是Dell电脑。要知道,以前,要么我们DIY,要么用某国产品牌。
一、 摆在面上的Dell
因为工作关系,《电脑报》,《计算机世界》、《读者》等IT或者大众媒体是我常常需要拜读的。
还有一些IT或非IT的网站我也常习惯性浏览。
我要说的是,这些报刊和网络的固定地点,总有一家电脑公司的广告。不用说,就是Dell的广告。
这些广告的最大特色就是常年一种风格,让你一眼就知道,这是Dell的广告。朋友让推荐电脑,有时候,第一意识就是找一份Dell的广告看看。
我看到的Dell报刊广告分为三种:
(1) 占用某个固定版面的产品广告,一定会告诉你本周最优惠的大礼包。
(2) 夹在报刊中的某张单页,内容和(1)差不多,估计是为了让读者拿这张纸购买方便。
(3) 单本小册子:小型企业采购指南,2005年x月刊。这个产品最全了。
这些广告,统统很认真的告诉你,一个电话,或者上网,就可以定购一台国际品牌的电脑,同时,向消费者传达一个概念,这叫直销。
我刚刚开始看这些广告的时候,立刻联想起了以前的“小康之家”。
因为他们都是通过产品广告,让我们联系他们,然后汇钱,订购产品。还给我传递新概念:邮政直销。
我也联想到携程,也是一大屋子的接线员,联想到了宜家家具……甚至联想到我刚工作时所用呼机的126台……
这些广告,提供的价格,长期就给了我这样的一个潜移默化,Dell电脑,价格便宜量又足。以至于,常常帮人推荐电脑的时候,优先考虑她。
二、 浅层次挖掘Dell
1.以标准化的平台提供定制化服务
Dell电脑给人的印象就是,因为直销,可以提供比较灵活的定制。实际上,我们仔细分析Dell提供的产品。绝对是建立在标准化基础上平台灵活。
他的操作过程可能是:
(1) 市场细分,提供不同的平台
(2) 选定某种平台;
(3) 在平台的基础上提供灵活性
你现在到Dell的网站上看看,基本提供这几个系列:
D2400,采用845G芯片组平台,所谓经济实用型是也;
D3000,采用865G芯片组平台,所谓超值必选型是也;
D5100,采用945G芯片组平台,所谓高效主流型是也;
D5100c,采用945G芯片组平台,但是小型机箱,所谓美女必选型是也;
D9100,5100基础上,高档CPU,大内存,大液晶,独立显卡,玩家必选型是也。
价格也是从低到高,基本覆盖了各个细分市场。而每一个细分市场的产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D5100之前,高效主流型Dell就推的是D4700。为啥,市场上的标准件变化了。而Dell,还有一样武器在保证他能随时变化。
2.零库存管理
很多报道告诉我们,Dell是直销,没有渠道,不存在渠道上库存的问题。实际上,这之外,Dell在平台技术的基础上,采用的都是标准件,加上成熟的IT产业,Dell可以随时按照市场的变化,采用新的标准件,构成新的系列。下一个,也许就是D6600系列。
3.不断的价格调整和产品调整
根据我收集的Dell广告资料。
Inspiron510m-n 2005年3月报价7999元,到了9月,报价为6999元。
Dimension 3000n 2005年3月报价4299元,到了9月,同样配置,报价为3699元。
除了不断根据采购和库存管理优势,降低价格之外。Dell惯用的手法是,在他们认为的细分市场中,不断推陈出新。比如2005年3月报价9999元可以购买到一台Dimension 8400,到了9月,9999元所购买的就是Dimension 9100系列了,Dimension 8400消失在产品目录中。而Dimension 9100比Dimension 8400所不同的是,925X芯片组换成945,Pentium 530换成600。Dell不断调整产品,给这个细分市场的用户以最新的体验。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Dimension 5100替代Dimension 4700。关键还在于,Dell产品,相对而言,总是有价格优势。写这些文字的同时,我大概对比了一下,D5100的配件,在中关村里装一台,搞不好还要贵一点。
三、 Dell模式成功的关键
我觉得Dell模式成功的关键是针对细分市场的管理信息平台的成功。
这个平台上他们在收集客户信息的基础上,优化配置自己的生产模式和物流模式……
关键点在:可怕的交互性上。
Dell通过在和用户的交互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也使用户得到相对更好的电脑配件和使用体验。
比如。印象中:Dell的电话,是录音的;用户在网络上的点击,是记录的。
我还注意到,每个广告提供的电话,还是不一致的。
我工作第一年写的工作总结说:“最难办是测试广告的效果”。Dell为啥这样做,一望而知,这对他们针对性调整广告投放,针对不同杂志打来电话的读者提供相对不同的服务。比如,我猜想,看了《读者》上的广告,打来的电话,恐怕和看了《计算机世界》打来的电话,问的问题,恐怕不大一样吧。
四、 Dell模式的缺点
1.对消费者要求太高
Dell采用网络和电话直销的模式。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在于,对消费者的成熟程度,要求非常高。我之所以热衷于在Dell的网站上查询并下单购买电脑。是因为我熟悉电脑配件,我能从Dell网站提供的信息,清楚地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性能。甚至我明白Dell直销模式,可以为我们消费者节约很多成本。而这样的消费者,在电脑产品的消费中,无疑是比较特殊的群体。更何况我们中国人,更喜欢面对面的购买这样大宗产品。
2.服务问题
服务,可能是Dell目前最大的软肋。
我购买的电脑,有了点问题,电话询问Dell,也出现了互相推诿的情况。
其实,后来我查Intel的资料,是Intel芯片组设计的时候就不支持。
我单位购买的工作站,出点问题,上门服务相当吓人,居然不问我们数据是否有用,就直接格式化硬盘。幸好他技术过硬,给恢复了。
看来,服务的标准化,相当不容易啊。
不过,网上我简单的看了一下,不管是Dell,还是其他品牌,
对他们的服务,都是有褒有贬,看来,服务质量的好坏,要看我们碰到什么脾气的什么技术水平的服务人员了。
3.美誉度的保持
Dell的产品和口碑,是靠用户和用户交互维系的。
今年发生的有损害Dell电脑美誉度的事情,大多也是服务不当引起的。
笔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刚好是2005年9月30日。一查网络,出现了Dimension 5150和Dimension 1100。
个人分析,Dimension 1100看起来是Dimension 3000系列的SATA硬盘版,这是一个信号,Dell要抛弃PATA接口硬盘,全部转向SATA硬盘。本来,笔者正在心里夸奖Dell:将来Dell低端都用Dimension 1100,这样和Dimension 5100和Dimension 9100一样采用SATA硬盘,在采购硬盘上采用唯一的标准件,销售和服务上更方便一点。
没有想到,国庆期间,想给朋友购买Dimension 5100,上网一看,没有了,出现产品Dimension 5150,价格贵了300元,本来新旧交替,非常正常。但,奇怪的是,配置看不出有变化。而且Dell自己的论坛,也有客户质疑,却没有任何解释。实际上,观察着几个月Dimension 5100的出现及消失,一直非常看好这个产品,可以说,Dimension 5100是Dell的一个拳头产品,所以很多客户关注,在Dell的论坛里面,很多用户在发起Dimension 5100的交流和群组织等等,可见一斑。
如果,Dell因为采购成本变化,或者因为利润的需要,提高Dimension 5100的价格,完全可以正常提价,因为Dimension 5100在9月5999元的定价,完全标明了优惠价格。
但很奇怪,Dell一点解释都没有。要知道,就是6299元,Dimension 5150还是很有竞争力的。似乎,不太在乎用户的声音,这背离了强调和用户交互的核心竞争力。
(PS:上传此文的时候,再查了一下,论坛中有人说,光驱变了。)
还有,Dell模式的标准化,对内部员工来讲,基本上只是流水线上的螺丝钉。也有很多负面报道指出,Dell的文化有问题。但好像没有看到消毒的报道,其实,这个,也有点影响Dell产品的美誉度。
五、 成功模式可否复制
我计划中的下一台电脑还是Dell。我们总是希望从成功者身上学到点东西。我们可以从Dell模式中学习什么?那些行业可以采用类同的Dell模式?
(1) Dell并不可怕,未必能成为中国销售第一的电脑制造商。至少在家用市场,我觉得Dell模式适合的,还是比较特殊的群体。Dell更适合企业购买,企业中毕竟有一两个网管。
(2) 国产PC在服务的标准化,平台定制化,产品配置柔性化,并不断升级这些地方可以向Dell学习。比如我,不愿意购买国产品牌主要的一个原因居然是:一般品牌机自己开了机箱后不再提供服务。因为这对我升级电脑,太不方便了。
(3) 围绕客户提供交互,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建立,当然,未必需要直销。
六、 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提升和客户的交流深度
虽然是Dell的客户,但因为我对电脑的熟悉程度,有了问题都自己解决了。不过我还是去浏览了一下Dell的网站。
感觉Dell还是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网络平台,让用户帮助用户,解决使用电脑中的一些问题,这是一个遗憾。也许Dell更关注自己的销售吧。
而通过Dell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可以有很多成本低廉的管理方式。以及为用户服务的方式。
第一, 在人力成本低廉的地方建立呼叫中心。
第二, 利用互联网络建立工作流程,把成本降到最低。
第三, 服务的网络化,提供和客户的深度交流来粘住客户。
总结Dell模式的特点,有一个关键字就是:标准化,关于这类可以标准化产品的行销,因此而建立依赖互联网运行的企业。大家还是看正文的第9章,第10章吧。
第9章 重构商业模式
作为消费者购买产品和服务,我们当然从价格和特色两个方面来考虑。
反馈到企业端,就是降低成本和提供个性化产品的经营目标: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转,改革开放刚开始时候的12字名言,包含了够多的道理。
经营企业的角度,建构一种商业模式,物流,信息流,现金流的设计是需要重点考虑的。
我们20年前就开始享受快捷物流带来的好处,当海南的水果,能在西北任何一个城市可以购买得到的时候,
你会有一种生活在任何一个地方,生活质量都是一样的感觉。
只不过,现在高速公路收费高昂,运输成本太高,海南的水果,运到北京没有人消费得起,只好“把牛奶倒进大海”里面了。
当信息终端便宜到更多的人可以购买,
更多的消费者可以接入网络,更多的消费信息通过互联网传递,更多的消费行为通过互联网产生。
这个时候,商业模式因为互联网而产生一些化学反应。
这部分的内容我们分两章来讨论:
第9章,通过网络降低交易成本的各种努力;
第10章,通过网络降低制造成本的各种努力。
9-1 从小康之家到当当书店
最早的时候,我们到一家类同于批发市场的服装一套街购买服装,看到满意的(信息产生),然后购买(现金流物流同步)。
今天的商场,尽量通过各种方式,把打折等各种消费信息传递给我们,我们购买的时候,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也让物流和现金流某种程度的分离。
实际上,让信息流,物流和现金流分离并通过其它商业手段来运转,很早就有尝试了。
大概20年前,有一本我喜欢的杂志:《读者》。后来这个杂志,开始有了广告,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个广告是小康之家。
小康之家第一次给了我们直销的概念:没有店铺,成本很低,价格有吸引力。
在小康之家购买东西,信息流通过他们寄过来的小手册传达到我们手里,我们给他们寄钱,这个一个交易现金流的产生过程。
同时,我们在邮寄单上附言,以一种标准格式写清楚我们要的东西,这是信息流的回馈过程。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取消店面,取消中间商,降低交易成本的努力。
后来的网络书店,也给了我同样的感觉。只不过,信息流通过互联网络传递,而且,现金支付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也可以通过网络完成。
需要注意的一个主要区别是,小康之家的邮寄小手册,信息量有限,
而互联网络提供的,基本上是无限的信息货架。
当然,互联网络销售有一个特质,消费品我们事先没有见面,这就对可以销售的产品有了一些限制。
而亚马逊的创始人,在众多的商品中,认定图书是最适合在网络上销售的商品之一。
当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想起“黄金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生就是黄金”那句话来。
实际上,小康之家也有一个选择适合销售产品的问题。
我记得最早是销售服装,后来我读大学的时候,宿舍一个哥们,好像就通过小康之家购买邮票了。
还有那些东西适合在互联网上行销?这是一个可以思考很久的话题。
9-2 沃尔玛模式:拉平世界的力量
技术和商业的互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小时候,我们在隔壁邻居式的小卖部购买日用品。今天,我们去小区旁边的超市。
条码技术和监控摄像头,提高了小卖部大妈的生产率,我们购物碰到的大妈也变成了收银台的美眉。不知道大妈是变成了楼上的经理,还是失业了?
网络书店,代表的是渠道删除和压缩模式。网络书店,之所以可以打很低的折扣。是因为他们把渠道上的利润,回馈给了消费者。
而沃尔玛这类连锁超市代表的是另外一种模式:压缩供货渠道,以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
小卖部的商品,不知道通过多少层次的批发得到。
但沃尔玛直接找到生产商供货,删除了中间商的利润环节,价格当然可以做到很有竞争力。
同时,为了更有竞争力,沃尔玛必须去寻找生产某个商品更加便宜的工厂。
而互联网的全球化,通讯和信息交流的成本几乎为零,让沃尔玛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采购最便宜的商品。
后面的内容,几乎不用我们来写了:
同等情况下,当然是劳动力越便宜的地方,生产出来的商品最便宜,而这个地方,因为得到沃尔玛的订单,而发展起来。
沃尔玛模式是拉平世界的重要商业力量,互联网帮助他们把供货商分布在全球各地。
顺便说一下,据说沃尔玛还采购部门有一个道德委员会,如果供货工厂有血汗工厂嫌疑,
他们会要求工厂整改,甚至取消订单。
这个报道让我久久不能忘记。
9-3 Dell模式:标准件销售
9-4 重构商业的力量
删除中间商,压缩渠道,好听的名词:扁平化的力量。
无限的信息货架,聚合足够多的消费者,更加细分的市场和产品服务:先有标准化,才有个性化。
分布式虚拟企业(重构核心竞争力和利润链条。)
9-3 Dell模式:标准件销售
Dell模式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一切标准化,然后通过网络寻找最便宜的供货商,同时通过网络减少销售渠道,自己低成本运行。
要知道,标准化的配件,就意味着,可以有多家供货商可以选择。
而供货商也可以依据标准想方设法提升产量,降低成本,获得自己的利润。
打开一台电脑,主板,内存条,CPU,硬盘,……一个平台确定之后,哪一个配件不是标准件呢?
也许除了机箱之外,Dell电脑和我们购买的其他电脑没有任何不同,
但是,Dell有一个自己的质量标准,并通过网络让客户选择各种组合,最后Dell能以最便宜的价格提供给客户,均源于这种依赖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受戴尔模式启发,我们思考有没有其他标准件可以在网络上销售,
我们去寻找雷同的商业模式,很快就找到一个,那就是男士衬衣。
blog文字一篇:
互联网催生轻公司
上个月在商场购买衬衣一件,花我202元。还不是我上次看到的那件,时间久,忘了。
回家的路上,又走神了:
图书,CD,之外,男士衬衣是最标准化的产品了。
比如我买短袖衬衣,要求非常简单,纯棉,39,然后喜欢的花色,拿起就走,再说,商场里面也是不能试穿的。
那么,衬衣也应该最方便做电子商务的产品啊。
我还没有到网上探究是不是有很多衬衣专卖店,《IT经理世界》就发表了《轻公司》一文。
(后来我找了本《读者》,也上网看了一下,通过网络订购男士衬衣,比我去商场购买要便宜不少,可能质量还要提高一些。)
标准化,呼叫中心,运行在服务器上,物流,设计,只保留核心部门……
这些关键词汇构成了轻公司的概念。
这和原来我们对Dell公司的分析,多么的一致,尽管他们不在同一个行业。
通过这两个公司的分析。
我们自然会发现轻公司的第一步,标准化。
……
简单来说,我算是生活在一个泛学习行业。
那么,学习型产品,如何标准化呢?如何让用户定制呢。
更多文字,请参阅《IT经理世界》。
9-4 互联网聚合消费者
因为工作的缘故,我经常出差。
有一次,碰到一位军事爱好者去北京参加一个网友聚会。
我算半个爱好者,就和他聊了起来,才知道这位梁先生参加聚会的这个论坛,只是讨论军服中的肩章。我立刻惊讶于互联网的聚合作用了。
从商业的角度,如果消费者过于分散,为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就非常的高了。这也是城市形成的重要特点,市场大。越个性化的产品,成本越高。
不过,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
比如一本图书,全国的读者大概也就5000人,但是分布在全部各地,原来我们只能为居住在大城市的2000读者服务,
因为出版社发了3000本给10大城市的书店,退了1000本回来。另外3000个读者,分布在小城市,发货,退货,成本太高。
况且,读者在那个地方,出版社也不知道,
不过,网络书店就没有这个问题,读者自己去挑选图书,通过物流系统准确配送,
就不会形成某本图书发货到某个县城书店无人问津,数年后退回给出版社的情况。
如果将来技术能做到按需印刷装订,浪费就更少了。
互联网强大的聚合作用,让更细分的消费市场得到满足,这方面,有本《长尾理论》,有更精彩的讲解,请大家移步阅读。
9-5 深交互引导诚信网络
去任何一个旅游景点,都怀作一颗被宰的心。
2002年去黄冈“赤壁怀古”的时候,在一个渡口,看到质量很差的价格还比较高的服务之后,
突然想起来,一个是供给不足,一个是在旅游景点,消费者和服务提供者,可能只有一次交易的特点,保证不了一个良好的形成。
但是我后来去北戴河玩的时候,我却感觉到服务的质量有所提高,
因为我们的行程是通过网络安排的,我对他们服务质量的评价,会影响到其它的消费者的选择。
我路过一个公园,在一个小卖部买水:营业员说,五元,我说,抢劫啊,我是在附近上班的。她立刻把价格改称了2元卖给我了。
这个事情给了我一点小启示:信息不对称,因为我知道旁边的小超市的位置。所以信息……
…………
大中电器就没有多次交易。
而台湾老大的发家,就是利用交易多次,粘住客户。
提升交易的影响办法,和客户深交互。
9-6 重构商业的力量
总结一下,互联网重构商业的三大力量如下:
(1)删除中间商,压缩渠道,好听的名词:扁平化。
(2)无限的信息货架,聚合足够多的消费者,更加细分的市场和产品服务:先有标准化,才有个性化。
(3)分布式虚拟企业(重构核心竞争力和利润链条。)
以后有空再逐步展开写作吧。
总结和思考
互联网对商业社会的影响,有一个基本条件:生产力过剩,供应充足。形成买方市场,才能交易多次。
第10章 虚拟企业依互联网而生
工作流程化,流程标准化,项目网络化,工作异地化。
10-1 数字化然后异地化
第一次意识到外包这个词汇是在7-8年前。
我们一个HR和我关系不错,听说我电脑使用得比较熟练,他请我帮他处理一些邮件。教他使用Outlook。
原来我们要招聘一个美术编辑,月工资在5000以上,在招聘网站发布了消息后,有数百封邮件应聘。而这其中,只有大约10%的人目前在北京。
虽然,5000元工资在当时看来还算不错的职位,但是我看到不少应聘者已经结婚甚至有了孩子后,实在不忍心让他们夫妻两地分居。只好把他们放在不予面试的分类中,也许他们有很好的才华,完全符合我们的要求。
在回家的路上。我想,我们招聘这个美术编辑,不就是设计封面,制定我们整体设计风格吗?而出片前检查,到印刷厂监印等工作,技术含量相对没有这么高,公司本来就有人可以胜任。那我们提出要求,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招标。谁中标,我们的封面设计给谁做,平均每个月,我们最多支付3000元。而我们招聘一个专职的编辑,按照国家的很多规定,5000元+5000*30%的福利工资,应该每个月大约支出6500元。且还不计算我们必须为这个编辑提供苹果电脑和工作场地。
而在我们中国,一定还有很多有才华的青年人,他们在各个地方,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完全可以接我们的活。也可以接其他公司的活。而这份工作,需求是数字化文档,他们的工作结果也是数字化文档。通过互联网络传输,任何变更和修改,都不需要当面交流,e-mail加电话完全可以。我们支付报酬相当容易。
后来我也做个一些这方面的外包尝试,的确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质量并没有多少的下降。当然,当面交流,对设计图书封面更有利一些。不过,另外一个方面,说明我们在工作任务标准化和清晰的描述方面,还需要下功夫。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工作原材料和工作结果都是数字化的生产形式,都可以依赖互联网和计算机来组织生产。而不管这些生产者在地球的哪一个角落。
即使数字化+原子化的混合生产模式。我们也可以让数字化这部分的工作异地化。假设我是一个很牛的笔记本电脑设计师,我讨厌去某个地方工作,但是厂家为了使用我的设计灵感,我依然可以在家里设计,交付我的工作,至于现场的生产,自然有很牛的现场工艺师去解决。
10-2 互联网聚合生产者
10-3 虚拟企业依互联网而生
10-2 互联网聚合生产者
互联网不但聚合消费者,对生产者的聚合能力也是相当的强悍。
曾经有朋友来问我创业的打算,我给他建议开婚礼摄影,他说:可是我不会后期处理啊,我们这个小城市也找不到会的人。
我说:没事,互联网让你可以用别的城市的人,后期处理的活,可以外包给很多人来做。
互联网让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之后,还可以有很多动态的生产力生产资源可以利用。
下面是一个高宽带时代的假设案例:
假设我们自己开设了一家以电脑维护为主的公司,
公司的核心业务就是接电话解决各种电脑故障问题(像不像Dell的售后服务?)。
公司的核心技术当然就是给一定基础的技术人员培训,
在浩瀚的成千上万个服务中,可以提取出来多少故障案例作培训啊?每一个技术人员都可以培训成标准的电脑高手。
等一下,有一个问题是,用户打来电话的概率是不均衡的,我们这一个销售只有200个技术员,
但是打来了300个电话,怎么办?
要知道,在这个地球上,各个公司的网管,各个大学的技术玩家们,他们同样可以培养成标准的故障解决高手。
只要他们自己的时间有空,他们登录到一个系统中,表明他们这个时候可以兼职服务。
系统就会自动把用户的电话转接到他们的手机上,
要知道,高带宽时代,用户的电话是可视的,即使描述不清楚故障,也可以把故障现象清晰的传到兼职的电脑高手面前。
用户只需要按高手的要求步骤处理即可。
只有那些比较特别的故障,才会被保留起来,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上门服务。
在数字化的时代里面,我们很多的工作内容,原材料是数字信息,劳动结果是数字信息,
生产工具不过是越来越便宜的电脑,话筒,摄像机,绘图仪,打印机等数字设备。
我们开视频会议,通过网络传递工作,把工作流程分布在世界各地,
不知道这样,是不是能减少商务旅行,减少办公室,减少开车的需求,对能源问题做点贡献。
关键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将可能在家,或在家旁边的茶馆里面工作。
我对在家上班充满了期待,贴一篇blog:
哪天我们才能在家上班啊?
自从邻居换了工作,没有便车可搭。上下班时间长达3个小时,这让我相当郁闷。
这几天,因为开学,堵车又变得频繁起来,以至于自己的心情也变得有些糟糕。要是能在家上班就好了。每天三个小时,可以多做多少事情啊?
且慢,等一下,在家上班,其实非常容易实现啊。
电脑,摄像头,视频会议,QQ,msn,电话,……技术的发展早就让我们可以在家上班了。只要我们仔细的想想,德鲁克所说的知识工作者,大多数的大多数时候,在家上班都可以完成工作。只不过,一方面,我们的观念很难转变过来吧了,另外一方面,我们劳动者也要一定的改变,我老婆就说,如果她在家里,就只会吃零食,不想上班。当然,可能更重要的是,目标管理的理念,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方法,这些完全流行起来,并确实被得到应用,才有可能实现。不过,不知道要到那一天了。
在家上班对办公室是一个颠覆,办公室将大大减少格子间,保留的只是一个公用办公设备,会议室和接待交流室,以及大型计算机网络设备组成的机房,当然,这些也可以托管,也可以公共化。
设想将来有这样一天,我来到一个财务公司,报上我的公司名和工号,然后把发票递上去,就开始办理报销手续,多牛啊。不过,等等,报销我也不用亲自去阿,我可以把发票快递过去,事先通过网络和财务公司核对好啊
当然,我们肯定还是有一两天会去办公室聚会一下,也许是公司租的临时会议是,目的是让大家认识认识。从虚拟到现实,肯定,每个月的这两天,我们都怀着激动的心情去“办公室”,
……
My God,如果这样的话,北京讨厌的交通会不会缓解很多呢?应该是,对于治疗很多大城市病都有好处。智者乐山,仁者乐水。那些有山有水的地方,将居住上更多的人家,
还会有谁会羡慕大城市方便的生活呢。不过,医疗和教育,不知道能不能相对的跟上我们的变化?
那我们对家的要求,也就更高了。我看了一下,我家就不合格。入住新居后,没有想到旁边新修一条大马路,从早上7:00到晚上10:00,汽车川流不息,平时,我都不敢开窗户。
如果那天我在家上班,我就把交通费变成固定资产,再到更偏远的地方,去买一套大房子。就这么定了。
……
10-3 虚拟企业依互联网而生
新员工培训是我的工作中的一部分。
每一次培训,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讲解都是基本技能之后的重要课程。做工作笔记也是我对他们的基本要求,其中一项就是根据流程记录工作进展,以便于能控制工作进度。
如果一个人能分解或者重构工作流程。把工作流程中的每一项交给不同的人来完成,并能设置检查点,定期去检查控制质量。这个人我都认为可以去做经理人了。
把工作流程化之后,管理上不但清晰明了,更重要的结果是,分工也明了。整个流程中,掌握最核心的,其他的一些工作,可以外包和协作。
比如在我们的工作中,图文排版并不是最核心的,就交给了几个外面的公司来做。他们按我们规定的流程来取送文件,完成自己的工作。
每家公司都不需要自己排版,外面专业的公司同时为多家公司服务,提高了专业化程度。
而排版这个活之所以可以外包,还因为这个活的标准化程度很高,相对简单,专业公司可以对其招聘的员工做一定的培训,即可上岗完成任务,并容易考核。
可见,标准化也是工作流程化和外包的一个重要内在因数。
我是学理工的,也在工厂实习和工作过。比较了解这个工作流程化和标准化后带来的结果。
到了网络时代,我也尝试把我的工作放到网上,做一个工作平台,把工作流程网络化。这让我得到了非常奇怪的结果。某种程度上,个人工作效率提高了。同时,进入到另外一个自由的海洋。
而一旦这些工作互联网化之后,我发现,工作地点,就不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了。
如果你觉得工作地点还是问题,首先第一个要检查的,可能就是你的标准化程度的问题了。
第11章 提高社会运行效率
基础建设,教育和医疗是普通人关注的重点。
信息技术的近一步发展,将有可能使得学校和医院像肯德基一样分布。每家提供的服务都是差不多的。这个时候,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将消失不少。
本章系三篇Blog整理而来,逻辑联系有所欠缺,请多多包涵。
11-1 减少物理排队的办法:让人们在网上排队
我们之所以喜欢选择城市生活,是因为城市里面有更便利的很多基础设施:学校,医院,电影院,各种餐馆,图书馆,公园。
不过,城市里最烦恼的事情,差不多就是排队了,在医院排队,在火车售票口排队,在政府机构排队,每次的经历都让人很不愉快。
以前我很少和政府相关的机构打交道,当然没事政府也没有啥事来找我。
去年下半年开始,因为房产证,换身份证等几件事情,和政府相关部门打了一下交道,也许是因为我这些事情简单,整体来说,没有朋友们常说的特别麻烦,但也可以看出一斑。比如我电话咨询一个事情,对方换一个人,就是另外一个答案,非常可怕,如果的我们的税,养的是这样业务素质的公务员,心寒。如果一个服务员,不熟悉基本的流程,每个人答案不一样,老板早就炒他的鱿鱼了。
除了办任何事情的流程,需要准备的材料,网上公布之外,有些信息流,还可以通过网上来登记处理。比如我办理二代身份证的时候,完全没有必要跑两趟,我可以先在网上申办,传上我的照片,对方审查合格之后,我再去办理,留下邮寄地址,完全一次可以搞定。
有人肯定会说,那警察叔叔默契的那家照相馆,生意如何保证阿?大家还是习惯思维,我第一次去的时候,一个警察姐姐找了一个很普通的数码相机给我照相,两下就OK了,她也觉得麻烦:天天忙这些,我都变大嫂了。
办理房产证也是,如果我网上申报,把有些材料的编号预先填写好,介绍清楚。到具体办理的时候,可以大大提高查验的效率。当然这已经不是好的点子了,网上看到新闻,据说以后连户口申报,都可以网上先进行了。
互联网让信息事先沟通,至少可以减少排队。
以前我最怕去医院排队,浪费太多时间。
今年去到一个医院,居然可以网上预约,然后到医院打印好就可以了。
实在是太方便了,自己还可以计算时间,估计快轮到自己的时候再去,节约了太多时间。而且,这个医院没有常见的排大队现象,很多检查结果,自己去机器上打印。方便了很多。
神奇的是,这个医院还有一个呼叫中心,很像我设计中的典型互联网企业,很多咨询,我们可以通过电话来做。
假如过两天,她们再搞一个网上在线答疑,我一点都不奇怪。
当然,根据我的观察,她们还可以再提高工作效率,不过,这已经是非常重大的进步了。
至于票务,《世界是平的》,里面有非常精彩的论述,我都不多说了。
总而言之,互联网对服务业的极大改变,现在看起来,才刚刚开始,有些非常神奇的应用,我相信在十多年的时间内,我们将一个一个看到。
实际上,新的网络生活,也意味着新的机会:
11-2 社区网站,大有前途
从购买房子开始,到装修,到小区管理。
到自己的社区网站去参与各种活动,恐怕已经是每一个新购房者的习惯,特别是年轻一族。
相约一起看房,集体购房,集体收房,集体采购装修,交流装修经验,组织社区球队,分享生活经验,互相通告社区新闻……在任何一个社区网站上,我们差不多都能看到这些社区新闻。
在小区维权的关键时刻,我是每天都会去一次自己的社区网站。就是平时,周四周五去看看,看看周末有啥社区活动,也是一种习惯。即使工作很忙,脱不开身,不能参加社区的活动,关注一下下,自己也感觉不错。
对社区网站使用的频率如此之高,大大超过了很多著名网站。在我感叹网络之大,没有一个天天可以去阅读一下的网站之时。实际上,社区网站,差不多可以达到这个访问频率。
新一代的网络族对社区网络的依赖性之高,我自己也非常意外。以前有人说,楼房里的人们互相不认识,老死不相往来。调查了几个最近购房的同事,而通过社区网络,参加社区的各种互动,我们认识的邻居之多,远远超过以前。可以说,网络,建立了一种新的邻里关系。
这种网络社区和生活中现实社区的紧密结合,可以说,对建立和谐社区,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如此高的访问率和忠诚度,社区网站出了广告业务之外,还可以通过提供网络开发接口,让更多的商家入住。
尝试举一个案例。
我们几个小区之间有一个家数码冲洗店。每次要去冲洗照片,要带上U盘去,过几天,还要再去取,也就是要跑两趟。
假如他在我们的社区网站上开店,我们通过网络传递数据给他,并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样,我们就可以只跑一趟了。
还有,给附近几个社区提供服务的超市,理发店,音像店,书店……都可以入住社区网络网络,披露信息提供各种网上网下结合的服务。
甚至派出所和政府机构,也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网络。现在,负责我们小区的片警定期会发布警情通报,这是非常好的开始。
但达到我们想象的很多服务网络化,还非常的原始。
这个话题,我准备了很多的素材,确实有很多的市场机会,搞不好那天,我就去开办一个社区网络去了。今天看了一天的武林外传,还有30集没有看,DVD等我呢。有空再写。
11-3 人类重归自然?
因为互联网的作用,我猜想会在每120公里左右的距离产生一个中等城市,全国形成城市链条!?
既然大城市的优势,因为互联网的到来而变得荡然无存。
那么,人们,特别是有钱,和有知识的人,自然会选择在郊区生活。
我们设想,因为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的均匀分布。
也许有一天,我们的国家会出现很多个城市链条,比如沿京广铁路。比如沿沪蓉高速公路。
这些中等的城市,因为环境的优美,生活质量,教育,医疗条件比特大城市好,加上网络拉平了他们就业和发展的机会,而获得更多人的青睐。在他们的周围,是现代化的,卫星密布的小城镇。
人们和大自然的距离更加近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这个地方写作和工作,当然比在喧闹的四环,五环边上,效率高了很多。
当然,如果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没有按照互联网的特点,肯德基式的分布。这个设想可能是我的一厢情愿,也可能会产生大城市更大的集聚效应,想想都可怕。
第12章 学习社会
以前给几位朋友开玩笑:
你看你教书一辈子,不过三五百学生,教师中的最厉害者不过孔子,也不过贤者72人,弟子三千。
你和我合作一下,弟子立刻超过五千人。
著书立说的感觉很好啊。
这是传播的力量。因为传播,孔子的弟子,可不止三千。
其后到新东方上课,有一个在线英语的学习课程,
当年56Kb的低带宽下,听听英语,新奇之余,感觉到互联网的力量。
有一天需要搞懂一个网络原理,
找到我大学的课本,看了半天,还是不是很明白。
到互联网上找到写这本书的专家的视频讲座,多媒体演示加专家精彩的讲解,看明白了,听明白了,
再看看书,更清晰了。
当时我想,太可怕了,这才是教材的终极模式。
不过,这种模式对现在的教师冲击太大了,学生可以选择教材学习,
读这本教材,也就是听这位教授的讲课,普通的讲师,将变成辅导员的角色。
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些课程,老师讲得不够精彩,就想:不知道写这本书的老师是如何讲的。
现在的学生,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很快他们将知道答案。
在这种模式下,会学习的学生,学习的效率将会提高很多。
互联网时代,传播更容易了,我们强调每个人的终身学习。
那吗,一个重庆的铣床技工,如何学习数控加工中心的技能呢?
我们调研知道,在南方,一个数控加工中心技能的收入,应该是一个普通铣工的数倍。
而这位好进的技工,需要最有效率的培训方式。
也许,在宽带互联网的情况下,对他来说,上网在线学习+图书加深印象+周末到培训学校上机床实践,是最有效的方式。
同样的,我们的很多学习,都可以通过在线的方式进行,而且,还可以通过方便的网络,寻找一对一的辅导老师。
而我们具备某种经验,想教给别人,电脑和数码设备的便宜,我们也可以制造简单的教学材料,加入知识库中。
昨天已经讲过,个人电脑,是最廉价的生产资料。
这一切的实现,不过是需要一个平台,
当然,高带宽,设计和宣传(传播)这个平台,让人们可用,是三个重要条件。
五六年前,有人问我的理想是?
其实我的朴素回答就是一个在线学习平台。当看到100e.com,我感觉到他们实现了我不少的设想。
很可怕,我落后了。
第12章 学习社会
以前给几位朋友开玩笑:
你看你教书一辈子,不过三五百学生,教师中的最厉害者不过孔子,也不过贤者72人,弟子三千。
你和我合作一下,弟子立刻超过五千人。
著书立说的感觉很好啊。
这是传播的力量。因为传播,孔子的弟子,可不止三千。
其后到新东方上课,有一个在线英语的学习课程,
当年56Kb的低带宽下,听听英语,新奇之余,感觉到互联网的力量。
有一天需要搞懂一个网络原理,
找到我大学的课本,看了半天,还是不是很明白。
到互联网上找到写这本书的专家的视频讲座,多媒体演示加专家精彩的讲解,看明白了,听明白了,
再看看书,更清晰了。
当时我想,太可怕了,这才是教材的终极模式。
不过,这种模式对现在的教师冲击太大了,学生可以选择教材学习,
读这本教材,也就是听这位教授的讲课,普通的讲师,将变成辅导员的角色。
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些课程,老师讲得不够精彩,就想:不知道写这本书的老师是如何讲的。
现在的学生,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很快他们将知道答案。
在这种模式下,会学习的学生,学习的效率将会提高很多。
互联网时代,传播更容易了,我们强调每个人的终身学习。
这2个设想真是太好了
第13章 真的这么美好吗?
信息技术并不是点金术,同样,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烦恼。
这章可能是我最好写的一章了。
电脑还不够好用,设备他老不兼容,软件其烂无比。基本上来说,寻找较好的电脑应用解决方案是我的日常工作之一。所以,这方面,我的文章比较多,简单汇集一下即可。
13-1 熊件制造
今天长见识了,明白什么叫烂软件了。
莫名其妙,把饭卡给丢了。找了好几天也没有找到,只好到食堂挂失。
管理员找到餐卡管理菜单,里面有挂失命令。打开挂失对话框,输入我的卡号:007,然后确定,居然一点反应没有。好久,弹出一个对话框:请输入账号。
管理员不解,打求救电话。
趁这个时候,我看了一下这个对话框,里面要求输入姓名,卡号,账号,余额。
立刻我就乐了:谁挂失的时候知道自己卡里还有多少钱呀。
电话得到结果。
原来是在另外一个很深的菜单里面,出来一个表格,可以看到每个人的信息,然后呢,点窗口上的一个“挂失”按钮。
就弹出刚才那个挂失对话框,这个时候,“姓名,卡号,账号,余额”,什么数据都有,一点“确定”,就能搞定了。
一般的逻辑,“餐卡管理”的“挂失”命令才是正途,
客户能记得自己的卡号算不错了,我要不是007号,啥都记不得。应该通过姓名或者卡号之中的一个都能挂失。藏在这深深的菜单,数据表中,估计是开发人员偷懒的结果。
管理员是食堂工作人员,估计都不常用电脑,我一说挂失,都不愿意接待,最后推给了一个年轻一点的。对这种小软件来说,完全应该在工具栏上面用大大的按钮,图片,还得加上文字,说明:售饭,挂失,统计……等功能,方便。
回来再想想,觉得应该把这种软件称为“熊件”,熊件具有三个特征:(1)能运行;(2)庞大而缓慢;(3)人们还怕它。
现实中这样的熊件还真的不少,我常去书店,经常要去查询一些图书。发现书店的管理信息系统大多也是熊件,(1)勉强能运行(不少书店我常常发现不能运行);(2)功能巨多,实现一个操作,需要在很多窗口里面穿行;(3)很多管理人员都怕它,不会用,不好学,也不愿意用,软件烂到没有专业培训不能使用的地步。
有点简单的数据库知识,找本书学学VB或Delphi之类,简单的数据库管理功能实在是太容易了。
可是,功能之外,程序员能不能考虑到业务流程的需要,把操作尽量简单化呢?
那些复杂而不常用的功能,能不能隐藏起来,只是给系统管理员使用呢?
13-2 告别成人玩具
对我来说,电脑很多时候还充当玩具的功能。
我们常常乐此不疲,在使用上,常常把挫折当成挑战。
不过,对更多的人来说,电脑,更应该是工作,甚至生活娱乐工具。
对我来说,把数据放在D盘,从来不用“我的文档”,或者让“我的文档”指向D盘,都是很自然的事情,某种程度上,这是对电脑特性的了解,可以说是一种电脑高手文化。
下意识里面,我们也外延这种文化,认为人人都应该具备这些“常识”:C盘应当保留一个GB左右的空余空间,不要把数据放在C盘中的我的文档和桌面上,不启动过多常驻内存软件……
事实上不是这样,前次帮朋友重装电脑,就没有考虑这点,让他找不到“我的文档”中的数据,……
今天又碰到更严重的:
启动电脑,右下角有大约十几个图标在闪动,有的,还坏掉了;桌面上满屏图标,好几个文件夹里面,充满了大约600MB内容;在Disk C中,还有几个数据文件夹,大约500MB,还有“我的文档”……DISK C只剩下大约100MB,当然慢如牛了。
这次,我没有重装系统,只是把数据转移,在msconfig中屏蔽了几个软件的启动。
我是先学习面向对象编程,再碰到Windows电脑,一开始,就有在安全位置创建数据文件,然后再对它作相关操作的习惯。但我们不能要求每个Windows用户都知道这么多吧。
用户没有错。错在微软。
用户以最小的学习来使用Windows,这样Windows用户在可能最多。
用户的接口和系统管理员(电脑高手)级别用户的接口不一致,系统自动保证用户操作的数据的安全,用户没有理由去操心一台CPU Pentium 4,硬盘还有20GB空余的性能和磁盘空间不够的问题……用户不应该理解太多物理的电脑。
就是对系统维护人员,Windows提供的接口也不够友好。MSConfig,注册表编辑工具,Windows任务管理器……分布在Windows系统的各个角落,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工具。
有时候,我也常常记不得那些工具放在哪个位置。
Windows说: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13-3 老板只用Enter键
我的新办公桌设计得非常糟糕,它让电脑的显示器放在左边,键盘放在遥远的右边——因为左边桌面下已经有了文件抽屉。这还不算什么,虽强迫我坐在右边,隔上一米的距离看显示器,只能说,对我的眼睛关怀有佳。
糟糕的事情是,鼠标线从遥远的左上角出来后,无法远征到我习惯的右手。当然我有很多的办法,其中一个是工作的时候不使用鼠标(老板呀,我就是能够忍辱负重,多好的员工)。呵呵,在我开始用电脑的时候,还没有鼠标这个好东东。
这样一来,我就常常要用键盘左上角的Tab键(不要说,你不知道它在没有鼠标的情况下的作用哦!),可是,烦恼就产生了。键盘如此熟练的我,居然每天都会有十次左右碰到TAB键下面的万恶的“Caps Lock键”。这让我非常痛苦,用拼音输入法的我,本来已经觉得她总是迟滞我流水般的思路,现在,每天又增加10次左右的中断——碰到Caps Lock键而产生的大写字母严重干扰了我的工作。
终于有一天我受不了了,仔细审视我的键盘,发现Caps Lock键一点用处都没有,完全是一个干扰键。假设我要键入大写字母,自然可以使用按住Shift键的办法。即使有个别情况要求只输入大写字母,还可以有其他快捷键组合来解决。取消Caps Lock键,把它上下的Tab和Shift键做大一些,方便我们盲打时碰到这两个按键,岂不是更好?习惯的力量,真的是如此的强大,改变,真的这样难?
最近单位新购买一批电脑,还配USB优盘。不过,除了一台电脑之外,所有的USB接口都还在电脑背后。每次要拷贝数据,得把电脑从办公桌下拖出来,有时候线不够长,我们还得爬到办公桌下去插拔。真是斯文扫地,黑乎乎的,还考我们的技术和视力。
今天,老哥来邮件。说他们老板不习惯用鼠标,也不知道Tab键的功用。他希望做一个小软件,要这样的界面,只要老板不停地按Enter键,屏幕上就不断的切换到老板想看的数据上。请我想想办法。
需求提出来了,办法当然比较容易找到。这个问题解决了,不过我马上联想到众多软硬件产品,好像从来都没有仔细考虑用户的各种操作要求,电脑玩家、程序员可以眼花缭乱地使用,普通用户却总是感觉到麻烦和疑惑。
更严重的事情是,电脑文化里面好像有不少这样的光环——电脑是高科技的产物,不会用电脑说明你自己太笨,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于是,当任何数字时代的产品出现(它们拥有和电脑差不多的软硬件特质。),普通的用户总是怀着极大的兴趣去学习他们的使用,以避免被别人说成是傻瓜。
所以,对于大多数软件非某专业领域软件,我常常有这样的观点,如果我都不能使用,一定是软件设计的问题。可是我把这种观点表达出来,常常引来嘲笑,可见这种电脑文化的影响之深,都没有人去怀疑高科技的软件产品,也会出现拙劣的设计。呜呼。
我和那个老板一样,只是希望电脑像钢笔一样,使用起来更容易一点。
晚上做了一个梦,我一碰Caps Lock,就出来一个面包。呵呵,从此,我对电脑多一个键没有一点意见了。哈哈。
13-5 谁来收拾电子垃圾
如果一个小区里面没有人来收垃圾,不出一个星期,这个小区就会环境相当糟糕。春节黄金周期间,有些小区,就可以看到这种情况。
而进入信息时代之后,电子产品更新换代极快。每一个家庭,可能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换下来的零配件,旧电脑,旧手机啥的。
而这些电子垃圾的处理,现在,相当成问题。
我最近就苦恼这个问题。现在,我就有一个软驱,一个Modem,2个旧手机等需要处理。直接扔了吧,好像太不负责任。卖给公主坟收2手手机的?我也不想害人,而且,我也没有时间去啊。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小区物业半年一次,到各家收一下,然后统一交给相关部门处理。不知道,是不是有这样的专门的回收机构?
13-6讨厌的USB接口
USB接口出现的时候,那个高兴啊,我早就被那些不能即插即用,特别难以使用的古典级接口所折磨。不过,USB接口也出现很多年了,也出现了很多USB接口的设备:U盘,USB鼠标键盘,USB硬盘,USB摄像头……
在使用这些设备的过程中,我还是碰到了不少问题,试举三例:
帮朋友装一个软件,自己人开发的,没有压制成光盘,我就放在USB硬盘中了。到了朋友公司一看,my god,大多数电脑还用98,只有2台分别是2000和XP,我哪里有想到。只好在XP那台上安装,更郁闷的事情出现了,不稳定,一会儿看得见USB盘,一会儿看不见,放弃。最后在Win 2000上安装成功,好险。不稳定的原因是那台国产PC的问题,这是个2流品牌,现在消失了,品质不佳,不知道是不是原因之一。
第二次倒霉是买了USB摄像头之后,觉得家里电脑USB接口不够了,就买了块PCI转USB卡,家中电脑被我多次升级,已经没有地方了,只好拔下一块Modem卡。可是,驱动程序无论如何也安装不上,好不容易成功了,一连接任何设备,就死机,我在BIOS中屏蔽这个,放开那个,好不容易可用了,没有过一会儿,光驱和声卡驱动又不正常了。最后,不和它斗了,换卡。用ADSL的时候,网卡也换过一次,我忍不住感叹:电脑配件质量如此……我这种碰到故障就高兴的2人都烦了,普通用户呢?
今天,Nokia N70,无论如何也连接不到电脑上,插任何USB口,都没有反应。聪明的,伟大的,结实的,先进的……USB接口,为啥老要驱动,为啥老弹出各种莫名其妙的对话框……
不过,当它一声不吭的时候,更气人,没有任何提示,你都不知道该干嘛……一时间,气馁无比,上网,写下上面的文字。
13-7 你期待3G,我发愁电池
在3G非常热的时候,老实说,有些怀疑它的应用前景。大概是因为我没有手机上网的习惯,以及数据传输的需要。反而比较关注笔记本上的无线网络技术。
不过,最近改变了观点,一个是因为音乐手机,一个是因为手机电视,还有一个是因为数码伴侣。
当MP3解码芯片被集成到手机电路板上,像我这种用普通MP3的人,很难再使用一个专业MP3播放机了。而往手机上COPY音乐,有时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我家的电脑没有蓝牙,只好用电缆线,比较麻烦,也不太方便。假如,像发短消息这样容易的获得某首新歌,那就太方便了,只要价格合理,市场还是很大的。
有一段时间,老出差,在火车上,没有娱乐项目,时间是非常难打发的。而这个时候,往往有我喜欢的球赛在进行,只好隔断时间给家里打一个电话问问情况。现在,我们的同事还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漂着,手机电视,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值得花钱的项目。
前年去丽江,只带了两张卡,心想,晚上到酒店,把照片导出来,发邮件回去就好了。没有想到阿,一个四星级酒店,居然其商务中心不能上网……反正郁闷死了。现在想来,如果我的手机能高速上网,把相片咔咔咔传回去,出门哪里需要带什么数码伴侣。
但是,突然想起,我过去淘汰的手机,没有一个是坏的,都是因为电池不够用了,而淘汰的。假如手机具备我上面介绍的功能,一旦用起来,恐怕电力问题,是个大问题。
不知道大家几天给自己的手机充一次电?我基本上是5天,如果手机2天充电一次,就会考虑更换电池。
而一旦有了上面的应用,可能需要一天充电一次,像笔记本一样。也许,还不够,还需要时刻带一个备用电池。出差在外,事情这么多,手机那敢断电?
而这几年,好像电池技术也没有多大的变化。我真的怀疑,如果不在电池技术上有所突破,3G可能就用不起来,那才是笑话。
当然,我并不了解电池方面的任何技术,但愿,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13-8 电池问题深度打击消费电子?
Sony电池风波未平。
我不知道是不是会影响大家开发和发布使用时间更长的电池。
会影响消费电子的产品发展。
道理很简单,比如手机,我们给了它太多的功能。mp3,mp4,手机电视,照相机……
但没有人喜欢每天都要给手机充电。
比如我,基本上换手机都是因为电池不行了,老自动关机,当然,手机也有些老了。
还有我们期待的UMPC。
东西倒是好东西,但是,充电一次用多长时间,到现在都还是问题。
还有,电池问题给消费者带来了心理上的打击,
我就很担心啊,距离我们耳朵不元的手机电池,不会突然起火或者爆炸吧?
第14章 逃避,还是拥抱?
鸵鸟政策只能导致我们的屁股露在外面。
14-1 你是不是那个接线员?
大约20年前的故事。
因为某种原因,有一个月,每隔几天,我需要给我们县教育局拨打电话。
而那个时候的电话,就像现在公司的局域网,拨打外线,首先要通过一个接线员。
这个接线员,大概是我们县邮电局的职工。恩,好位置,好工作,脾气就不太好,服务质量比较一般。一般说来,我要拨两三次,她们才能转接成功一次。这一直让我非常奇怪,也不免有些气馁:感叹联系之麻烦,做一件事情之麻烦。
当时我才十多岁,不会想到服务质量阿,职业水准,技术落后这些东西。只不过想办成这件事情,那就意志坚强的继续拨打吧。
那个时候,电话还比较稀罕,打通之后,还需要专门找人去喊人来接电话。通讯基本靠吼啊,最有意思的喊人方法,在《手机》这部片子里有,唱歌:刘三井啊,你的媳妇王桂花,问你春节回不回家……
很快的,程控交换机这种自动设备淘汰了接线员。电话越来越普及和简单,电话号码,6位,7位,8位。现在我电脑旁边的电话,只要我愿意,随时可以拨打世界上任何一个电话号码,而不需要接线生来中转:你是哪里?你要哪里?号码是好多?
撇开这些回来。
电话接线员的工作,简单,枯燥,脾气不好,服务质量一般非常正常。而他们的简单的,没有创造力的工作,很容易就被自动化技术给淘汰了。
老实说,自我注意计算机及自动化技术带给社会的影响以来,很多职业都按我的预计的一样,逐步消失。只不过,电话接线员,是最典型的。
那我们呢?
我们是不是有足够的创新能力,我们是不是在整个行业链条中具有核心竞争力,我们是不是为产品和服务创造了足够的价值?
我大约7-8岁左右,第一次见到电话,是一个手摇式的,在我舅舅家旁边的一个指挥部里面。深黑色的话机,深黑色的电线,路边是一排水泥电线杆子。一切都透着神秘,能打电话,仿佛也代表权利和尊严。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电话也飞入寻常百姓家。不过是我妈偶尔摆龙门阵的工具罢了。
技术淘汰了很多工作,产生了更多的工作,你是否思考过你的工作,在互联网大潮下是否会被冲击?你在未来的生活中,是更有竞争力了,还是面临危险?
14-2 计算机技术对10大行业的影响
(1) 工业领域:控制技术,CAD/CAM技术,改变了我们产品的设计和制造。
(2) 媒体出版:一个王选,一家公司,告别铅与火,迎来光和电。看看满街的印刷品,你就知道,现在出版变得多容易。
(3) 教育,科研:Internet,最开始,不就是只在科研院校中使用吗。先上网,再去图书馆,是我们查找资料的新状态。
(4) 政府:别的不太清楚,至少很多法规,我们可以从网上查到了。还有很多事情,将来政府可以通过网络来做的。
(5) 金融:十年前,我用存折,现在用卡,全国各地都能取钱,不知道是不是计算机技术带来的一大进步。
(6) 电信:不用说了,两者习习相关啊。
(7) 邮政:电报少了,现在我们都用短消息了。这是我感觉到的最大变化。
(8) 商业,服务业:PDA点菜,是我去年发现的一个应用,今年,到处都有了。
(9) 交通运输业。还记得IBM的广告吗?RFID。你们迷路了。
(10) 娱乐行业:每去一个新的KTV,都要研究一下他们的点歌系统。对了,还有超女的投票系统。没有IT技术,就没有超级女生阿。
14-3 数字化然后互联网化
互联网对各行各业的影响,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
一般来收,工作内容数字化是第一步,然后通过互联网传播和分布特性,将数字内容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全部改变,整个行业就改变了。
比如说,数字音乐行业。
开始的时候,音乐是以模拟的方式存放的。
最早我们是以购买磁带的方式购买音乐。
然后音乐被数字化了,比较典型的是mp3这种格式。
数字化后,如果没有互联网的传播,我们也许通过购买磁盘的形式来获得音乐。
音乐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还是传统模式的。
但是,互联网的传播特性,使得传统的销售渠道会逐步销售,我们通过网络下载购买获得音乐到手机或者mp3播放器中。
音乐的发行将大大简化,过程也变得简单,音乐销售的特点也变化了。
比如说,制造行业。
我们设计生产服装的流程本来是固定的。
设计师设计,工厂按照图纸制造。
然后:
第一天,设计师的设计数字化了,工厂收到的图纸是打印的。
第二天,工厂制造业数字化了,工厂直接从设计图纸产生制造工艺数据。
第三天,数字化后的设计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在电脑中简单修改文件,可以设计出更多样的特色服装来。
第四天,数字化后的工厂修改工艺变得容易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可以承接更多的设计加工和订单数更少的设计。
第五天,设计师开放设计,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参与到设计中来。
第六天,互联网整合了按订单设计制造,销售的整个流程。服装制造由制造业变成服务业了。
第七天,休息。用户,设计师,制造长都开始享受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好处和便利。
大家都可以开动大脑,
设想一下每一个行业,先数字化,然后互联网化的流程。
从这个角度说,这20年来,计算机的大面积应用,就是一个数字化的过程。很多年前开始,“数字”这个词汇都开始流行了,虽然有的并不是数字化。
今天这个过程还在进行,数字电视,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
大量的生产和消费设备都还在数字化的过程中,还是那个感觉,一切才刚刚开始。
第15章 互联网才刚刚开始
下一个十年,中国的互联网将伴随城市化浪潮掀起新的应用高潮。
15-1 互联网经济的爆发因素在下一个十年成熟
计算机还没有嵌入到任何一个设备中。
马桶中没有,水龙头中也没有……
嵌入式设备的研发和完善,才刚刚开始。
宽带互联网的建设也才刚刚开始。
无线互联网的建设基本上还在尝试阶段。
软件方面,人们更方便的和互联网交互的平台,也尚在建设中。
更重要的是,让互联网产生更大价值的人群,还没有完全习惯应用互联网提高个人效率,获取有用资讯。
互联网上网人群的商业价值还有更大的空间。
25-45岁的人是最有价值的商业群体。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的购买力最强,而且,他们的消费预期也比较高,就是说,敢花钱。
到目前为止,中国互联网的用户中,学生的群体还占很大的比例,当再过十年,今天的学生所产生的巨大购买力将重构中国经济生活。
互联网把零散的需求聚合在一起的价值,才能更好的体现。
Google,百度的案例……
所以,当更多,更有价值的人群天天利用网络之后,互联网才可能开始起步。
只不过,我们深信,互联网绝对会逐步改变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我们不能像那个老工程师一样,拒绝面对新技术给自己带来的变化,鸵鸟政策,只不过是把自己的屁股露在了外面。
一切都还是刚刚开始,每个人都可以平静的面对它,有机会适应它,更有可能在这中间找到自己事业的机会。
我看好你哦!
15-2 还有三亿不上网
就目前来说,我国的手机用户和互联网用户人数之间,大概有3亿多的差距。
也就是说,那就有可能将近3亿手机用户,他们是潜在的互联网用户,没有上网。
也就是说,还有三亿人不上网,不能一起分享高科技带给我们的享受和生活便利。
为啥他们不上网?
他们是不是需要上网?
他们上网应该去那里?
网络世界是不是还缺啥东西?
他们用手机干啥?打电话之外,是不是使用短消息?
他们是不是,首先要去网吧普及一下?
中国是不是应该有8亿手机用户?
教会他们使用网络需要啥样的图书?
大家都会上网了,是不是我们就失业了?
一方面,认为手机将最有可能是最普及的互联网终端。
另外一方面,中国的手机用户和中国的城市化又一定的联系,基本上来说,手机用户就是城市里生活的经济意义上的个体。
当这些手机用户都成为互联网用户,享用互联网带来的好处的时候,互联网经济的整体规模,也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要致富 先修路
除了CPU,主板,内存构成的基本系统之外。电脑还有显卡,声卡,网卡,电视卡,……等各种设备。
这些设备之间的通讯,就成了电脑设计者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如果把这些设备想想成一个个城市,那他们之间的连接,就成了城市间的公路了。
最开始,我们顺手设计了一条乡村公路,美其名曰:工业标准架构:ISA。开始的时候,这条公路上只能跑1个字节(1 Byte)的数据,后来才增加到2个字节(2 Byte,16 bit),可是,这条公路的设计速度,实在是太慢了,5MHz,也就是每秒传输数据2*5=10MB/s,这个数据,今天看来,实在是太可怜了。
到了486时代,我们终于忍不住了,因为Windows的出现,要求我们显示2D的图案,可是,ISA接口的显卡,根本完不成任务。假设,我们要求在当时640*480的屏幕上画16位色彩图,也就是今天大多数手机上的标准,就要640*480*16*60/8/1024/1024,大约35MB/s。这条公路,必须重新建设。
新的公路,名字叫PCI,今天,我们掀开任何一台电脑,看到主板上的白色插槽,就是所谓的PCI接口了。这条新的公路,4条车道(4Byte 32位),设计速度33.3MHz,也就是每秒吞吐量4*33.3=133MB,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PCI总线带宽:133MB/s。
到了Pentium II时代,133MB/s的速度,对3D显卡来说,又不够用了。于是,我们给显卡设计了专用通道,名字叫AGP,自己一个人享用266MB/s带宽。后来,3D显卡要求,越来越高,AGP通道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我们意外的发现,原来,这种点对点的高速公路设计,可以让数据传输速度这样快。
时间到了2005年,这个时候,我们开始用上了千兆网卡,也就是,1000 b/s的速度,要求125MB/s的带宽,要知道,PCI这条公路上,除了网卡之外,还有声卡这样的设备阿,难道,不让人家跑啊。咋办?
在PCI总线出来过后,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的公路设计和建设经验,摩尔定律的推动,也让芯片中有了更多的晶体管供我们使用,可以设计出更精巧de系统来。大家看看高速公路,采用隔离的手段,只许单向通行,通行的速度大大提高了。新一代的PCI-E总线,也采用了差不多的原理。即使只用一条通道,我们的设计速度,就可以达到250MB/s,当然,高速公路肯定是双向的,我们一条高速公路PCI-E X1就可以达到500MB/s的速度。以此类推,2条道的高速公路,PCI-E X2可以达到1GB/s的速度;PCI-E X4,2GB/s;PCI-E X8,4GB/s;PCI-E X16,8GB/s。
这么快的速度,20多年前,设计ISA的工程师恐怕很难想像得到,甚至10多年前的PCI设计者,也未必能够想到。那,今天de我们,能不能推想未来的总线速度呢?
这要和电脑的应用要求说起,比如,就我这种打字+上网de应用,PCI+AGP足够了。但,还是有很多专业的用户,他们需要在电脑上,得到电影般的视觉享受,可惜,我对这个领域完全外行,没有办法计算达到电影般享受需要的数据量,但我查询到新版本的PCI-E X16可以达到16GB/s的速度,也许能够满足将来我们在客厅享受数字化生活带来乐趣的要求。
要致富,先修路,是我小时候,听到的一个口号。今天,我们电脑的路修得差不多了,就等宽带多媒体时代的快车在上面奔跑了。
从386到双核CPU
电脑CPU从386时代开始进入32位编程模式时代。之后,一直根据摩尔定律,不断集成更多器件,不断提升运行速度。
486=386+387+L1 Cache。
486的设计上并没有多大提高,只是在386的基础上,集成了数学协处理器80387的功能,第一次在CPU内部集成了L1 Cache一级缓存。相对于将这两个器件放在主板上,集成在CPU中后,CPU运行速度大大提高了。
586引入超标量技术,只是执行x86指令速度变快了。
这次小小的变革还是比较成功的。以前,总要几个指令周期才能执行完一条指令,现在,只需要一个时钟周期,就可以执行完大多数指令了。
Pentium II= Pentium+L2Chache+MMX指令集。
为了提高效率,P2一方面引进了MMX指令集,另外一方面,把二级缓存和CPU核心做在了一块电路板上。摩尔定律没有停下它的脚步,后来生产工艺的进步,在Pentium III时代,采用Socket 370接口的Pentium III甚至把二级缓存直接集成在了CPU内部。当然,采用了预取指令技术,也是提高指令运行效率的办法之一。
为了让CPU的频率过GHz,后期Pentium III还采用了10级流水线的架构。后来Intel上瘾了,在Pentium 4时代,甚至有31级流水线结构的CPU。
从这个变革路线上可以看出,基本上都只是利用摩尔定律产生出来的更多晶体管,想办法提高指令运行速度。CPU架构上,并没有多大变革。如果上述变化都不算大的架构变革的话。而这次,也没有听说有增加某种运行模式来协调双核,不算架构变化。
(当然,具体来说,Pentium Pro开始,Pentium II,……都用的是P6架构,Pentium II= Pentium+L2Chache+MMX指令集。只是一种简单说法。)
而这次双核CPU的变革,应该算是比较大的变革。
首先,386相对286而言,32位,而且,编程模式变了。
而现在,双核功效的发挥似乎只是操作系统来协调,普通应用程序的开发和运行模式没有变化。
相对而言,我愿意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了不起的改进。还记得486 DX2的故事吗?Intel通过倍频技术,让芯片组运行在低频率上,而让CPU运行在高频率上,来提升系统的运行效率。获得巨大成功,现在的CPU频率都比FSB快几倍,就是这样开始的。这次,同样的故事差不多出现了。
图x 原来的双CPU电脑,今天被双核CPU电脑替代了
虽然,因为没有出现新的并行编程模式,(Intel 的新编译器据说有部分这方面优化功能。)我们不觉得这次可以称为多大的编程变革。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期待通过芯片组优化,Windows系统优化的多核系统给我们带来更高的性能。当然,我个人更期待出现并行编程模式的新系统架构。
转自:
『天涯杂谈』连载与讨论:互联网才刚刚开始
http://cache.tianya.cn/pub/c/free/1/95678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