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季钢:三峡生态嬗变(凤凰周刊2006年第17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0:49:58
三峡生态嬗变
2006年06月20日 16:28
三峡生态嬗变
文 □ 记者 周季钢 (发自重庆)
5月20日,三峡大坝主体工程完工,中央政府没有举办盛大的庆典,取而代之的是一个20多分钟的简短仪式。三峡工程总公司党组书记李永安对此解释说,三峡总公司确曾计划花费百万元搞大规模庆祝活动,但最终放弃了,主要原因是大坝建成,只是三峡工程的阶段性成果,工程建设、移民、环保等工作依然十分艰巨,他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后期工作上,“仪式虽然简朴,但无碍三峡工程的伟大。”
值得一提的是,自从2003年三峡截流蓄水后,生态变化开始出现:库区的地震频率上升;下游河岸因为长江泥沙的减少而崩岸;库区水污染加重……联系到此次三峡大坝封顶时,中共高层的低调,香港星岛网发文指出,当局表现低调,显然与三峡工程的未知隐患有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峡工程是反生态的,三峡地区的生态保护问题值得高度重视。”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重庆市政府参事雷亨顺表示,“但将所有灾难、问题都归罪于三峡大坝则是不科学的。”
低调庆贺,布局未来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举行七届五次会议,审议三峡工程立项。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雷亨顺仍清楚地记得,相关部门出具的几个专题研究报告中,防洪发电等方面得出的结论均为“利大于弊”,唯独环境报告是“弊大于利”。最后,全国人大代表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弃权者之众,为全国人大历次会议之首。
截至2006年三峡大坝完工,14年间,反对三峡工程的声音此起彼伏。
2006年4月21日,地球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环境卫生学教研室”获得团体奖,因为该团队对三峡库区的水质研究影响巨大,受到了中央高层的高度关注。就在当天,温家宝抵达重庆考察工作,三峡库区的饮水问题成为温最为关心的话题。
三峡大坝完工前夕的2006年5月12日,温家宝在主持召开的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十五次全体会议上强调,三峡工程在工程建设、移民工作、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任务依然繁重。
污水处理引发交恶
事实上,高层对三峡地区生态环境的担忧并非过虑。
2006年4月22日,温家宝在重庆主持召开农业座谈会时强调,“解决库区移民行路难、饮水难问题”是库区应办好的4件事之一。而据记者了解,重庆主城区的嘉陵江及长江水中仅非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就达101种,涉及多种有机氯化合物、酯类、酮类、酚类、杂环和苯及其衍生物等,长江和嘉陵江重庆段连续7年粪大肠菌超标。
作为中国西部的工业基地、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重庆一度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名中,居倒数第四名;在全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持系统指数排名中,名列倒数第三。
重庆市副市长余远牧坦承:“当前重庆经济高速发展,环境压力巨大,污染事故频发,环境形势相当严峻。”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来自重庆的众多代表强烈呼吁,加快三峡的水环境保护。
事实上,为了保证三峡库区的水质,国家先后投入了40多亿元人民币,在三峡库区每个县城都建起了至少一座污水处理厂,形成了高密度的污水处理厂布局。由于废水排放量大,城市污水处理率低,水质污染依旧突出。
“目前污水处理率只有20%。”第三军医大学舒为群教授告诉记者。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污水处理的后续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污水厂处理完污水之后,产生的污泥找不到地方处理。
重庆大学环境工程设计研究所所长王里奥参与了中央有关部委组织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文项目规划。王向《凤凰周刊》透露,规划之初并没有考虑污泥的处理问题,只是简单的计划,把从污水厂出来的污泥直接拉到垃圾厂进行处理。
据了解,重庆的污水厂每天处理污水15—20万吨,产生污泥150—200吨。根据重庆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因技术不成熟且负担过重,重庆云阳、忠县、丰都等8个区县的垃圾场先后提出了拒绝接收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据三峡水务公司总工程师庞子山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3年6月到2006年5月15日,被拒收的污泥达到了9106吨。
《凤凰周刊》记者在重庆长寿区马家沟垃圾处理场看到,一袋袋经过打包处理的污泥漂浮在漆黑的水中,散堆的污泥形成了面积约5000多平方米、深4米的沼泽地。
垃圾场和污水厂的交恶引起了重庆市政府的关注。2006年5月16日,重庆市政府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垃圾处理场须无条件接收污泥”,从讲政治的高度,确保三峡库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的正常运行。
据王里奥透露,更为严重的是,在垃圾场设计的当初,就一次性铺就了可以用20年的防渗透的聚乙烯膜。由于聚乙烯膜没有得到足够的保护,大量急需处理的污泥加重了垃圾场的负担,一旦聚乙烯膜发生破损,垃圾场本身又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污染源。
生态变化频现
5月20日,当全世界将焦点聚集在全线封顶的三峡大坝时,在湖北沿岸,一群中华鲟研究者的忙碌却鲜为人知。按照计划,长江荆州段和宜昌段分别进行大规模放流活动,共13.1万尾中华鲟游进长江。
资料显示,中华鲟诞生于1.4亿年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近年来,中华鲟的数量和质量都呈下降趋势。为此,在此番放流的中华鲟中,部分鱼体上植入了芯片,上有中华鲟编号、放流单位联系电话等,便于跟踪管理和进行相关研究。
“中华鲟肯定不可能像以前一样生活了,”王里奥表示:“人工育苗然后投放到下游中去,中华鲟永远也游不到上游来了。”
陈明泰是重庆巫山的一位渔民,12岁起便随其父亲打鱼,如今已是第30个年头。今年入汛以来,陈意外地发现:卖得起好价钱的大鱼越来越少,便宜的小鱼倒增加了。
“一般说来,静水适合小型鱼的生长繁殖;大型鱼喜欢流水,水流速度一旦放缓,可能影响到它们的生存。”王里奥说。
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世界资源研究所在其合编的《水坝与生态系统的未来》报告中提到,水坝建设威胁淡水生态系统,全球有21条河流及其流域生态严重退化,中国长江流域排名第一。长久以来,长江是陆地和淡水生物多样性中心,拥有322种鱼类和169种两栖动物。由于水坝的影响,包括中华鳄、中华鲟、江豚、白鹤等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的动物处境都非常危险。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研究所教授陆健健透露,1980年代中期,长江口能观测到的水生底栖动物共有126种,到2002年,能观测到的只剩下52种。大量有机物被带入东海,使得近年来中国舟山群岛附近海域大面积的赤潮频繁暴发。
接二连三发生的地质灾害更加剧了世人对三峡库区的担心。据记者了解,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复杂,暴雨、洪水频发,自古以来就多滑坡。近年来,仅国土资源部查明的三峡库区滑坡就有2490个。
2006年3月底,长江干堤湖南岳阳段部分河段发生严重崩岸险情。险情最严重的是华容县境内的下荆江天字一号河段,崩岸位于桩号25+430至27+280段。以天字一号25+365处为例,2月22日崩岸至5月初,内岸线溃退了51米。目前崩岸最严重的长600米,最近处距长江干堤不足60米,其河床较去年汛前,最大冲深达22.3米。这是近几年发生的最大崩岸险情,一旦降雨加剧险情,将危及长江干堤外华容县三个乡镇以及岳阳县部分乡镇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峡总公司枢纽管理部胡兴娥处长将崩岸的原因归结为:一是上游有效的水土保持,减少下游的泥沙积累;二是长江干流和支流上的采砂现象比较严重。胡兴娥表示:“沙子是溶解在江水中的,江水中的沙子要达到一定的饱和度,现在水清了,饱和度不够,就需要溶解更多的沙子,于是挟带河床、河岸的泥沙,造成冲刷,有些地方就会把护岸的下部基础冲深冲掉,造成崩岸。”有数据显示,目前大坝下游的含沙量只有1990年代的两成。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凤凰周刊》,长江崩岸和三峡大坝的蓄水不无关系。三峡工程蓄水完成之后,将形成一个长600公里、宽1~2公里的“内湖”,由于水流速度减缓,导致大量泥沙沉积在库中以及大坝以下江面的崩岸。
而大量的泥沙淤积在库区,造成了另一番景象:重庆涪陵是三峡库区的分界点,往上走,江水混浊汹涌;往下走,江水清凉剔透。大量的泥沙淤积在库区内,使得河床抬高,而泥沙本身就富含一些污染物质。王里奥表示,如此景象容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水里的藻类生长迅速,死亡迅速,在这个过程中,将水里的溶解氧迅速消耗完,就会导致鱼类的大量死亡,滇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警惕三峡被“妖魔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峡大坝是反生态的,三峡地区的生态保护问题值得高度重视。”雷亨顺表示:“但将所有灾难、问题都归罪于三峡大坝则是不科学的。”
据《中国三峡工程报》报道,在2002年4月,三峡坝区气候反常,气温并没随夏季的到来逐渐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4月末平均气温不足12摄氏度,4月中旬周边山区还出现较大范围的降雪,月内有3次降温过程,温差升降剧烈。另外,4月份降水量为236.5毫米,破坝区近10年降水量最高纪录,破宜昌地区近118年同期降水量最高纪录,“三峡坝区天气复杂和剧烈变化程度为近50年同期所少见”。
2004年6月,长江沿线的湖南、湖北血吸虫疫情全线告急。就湖北省而言,截至2005年11月,治病及扩大化疗人数达85.5万。
2005年3月,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松材线虫病疫区名单中,重庆市长江沿岸的长寿、涪陵、万州首次名列其中。松材线虫病被称为“松树艾滋”,截至2004年底,重庆市共有9万多亩松林被感染,30余万株枯死。
2005年11月26日8时,非地震多发带的江西九江、瑞昌间发生里氏5.7级地震,共造成13人死亡,700多人受伤……
几乎伴随着每一次灾难的发生,三峡大坝都面临着媒体和公众的质疑。
雷亨顺表示,三峡蓄水后,水域面积扩大,水的蒸发量上升,势必会造成附近地区日夜温差缩小,改变库区的气候环境。水势和含沙量的变化,三峡可能改变下游河段的河水流向和冲积程度。但可以肯定的是,并非所有的生态异常现象都和三峡大坝有着直接的联系。
“譬如,松树线虫病和新中国建立后建设长江防护林时的技术缺陷有关。当时主要是靠飞机播种,几百公里全是一种树,这本身就是反生态的,破坏了物种的多样性,导致生态脆弱;譬如九江和三峡本来就不属于一个地质板块,何来三峡导致九江地震之说?”雷亨顺说,正如北京发生沙尘暴,不能完全归罪北京一样,“况且,中国政府正试图对三峡大坝造成的生态破坏进行补救,并卓有成效,重庆开县修建水位调节坝以解决消落带环境污染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来源:凤凰周刊2006年第17期
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tv/72983382828515328/20060620/823934.shtml
周季钢:三峡生态嬗变(凤凰周刊2006年第17期) 周季钢:三峡生态嬗变(凤凰周刊2006年第17期) 周季钢:三峡生态变化(凤凰周刊2006年第17期) 谌彦辉:数万外国人赴华移植器官调查(凤凰周刊2006年第5期) 谌彦辉:数万外国人赴华移植器官调查(凤凰周刊2006年第5期) 数万外国人赴华移植器官调查(凤凰周刊2006年第5期) 凤凰独家专访胡德华:我的父亲胡耀邦(凤凰周刊 2005年第33期) 凤凰独家专访胡德华:我的父亲胡耀邦(凤凰周刊 2005年第33期) 原福建省委宣传部长荆福生“双规”幕后(凤凰周刊2005年第33期) 十七大代表李书记归来(凤凰周刊 2007年第32期) 原福建省委宣传部长荆福生“双规”幕后(凤凰周刊2005年第33期) 十七大代表李书记归来(凤凰周刊 2007年第32期) 厦门:一座岛城的化工阴影(《凤凰周刊》第256期) 张凡:反腐记者高勤荣出狱(凤凰周刊 2006年36期) 杨舒:张思之法学界的理想主义者(凤凰周刊 2006年35期) 陈婉容:陈瑞仁——台湾最后的良心(凤凰周刊 2006年33期) 胡贲:叶利钦遗产(凤凰周刊 2007年14期) 刘颂杰:朝鲜人在澳门(凤凰周刊 2007年12期) 解析台湾民主病(凤凰周刊 2007年5期) 沙叶新:真话不一定是真理,谎话一定是罪恶(《凤凰周刊》总第136期) 证券周刊第233期 弈周刊第017期 2010年10月23日 证券市场《红周刊》 期号:10年第40期 周兼明:叶利钦——苏联的敌人(凤凰周刊 2007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