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军不让林毅夫清明想回台湾祭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6 22:25:08
早年从金门游泳前往厦门的林毅夫在清明时节透露,离台30年“非常想回去看看,祭拜父母、祭拜祖先。”台湾国防部军政副部长张良任4月5日说,有关本案的追诉时效是否消灭,仍待研究。

  台湾《中国时报》报道,仍被台湾军方视为“叛逃军官”的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系在1979年5月16日自金门马山驻地叛逃前往厦门,叛逃行为即将于2009年5月届满30年。

七年前曾申请返台奔父丧

  由于林毅夫在2002年5月曾申请返台奔父丧,但因早年以军人身份“叛逃投敌事件”的法律问题仍未获解决,返台恐怕难逃法律追诉与司法审判,最后迫使林毅夫放弃返台。

  在掀起法律争议后,军法单位在当年年底依军人投敌罪,对本名“林正谊”的林毅夫发布通缉。军检认为,林正谊属“行为继续犯”,因投敌行为未终止,所以追诉时效并未起算。

张良任:追诉时效仍待研究

  张良任表示,由于本案涉及的层面与问题相当复杂,事件源起已将近30年,还牵涉两岸问题,因此,对于本案追诉时效是否消灭等法律程序与见解,仍待审慎研究后才能处理。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由于今年清明节是两岸实现直接三通后的首次,两岸近来兴起返乡祭祖扫墓热潮,但离开台湾已30年的林毅夫至今难圆返乡梦,只能隔着他曾渡过的海峡,遥祭父母祖先。

港媒:两岸应抛开历史包袱

  据报道,林毅夫在谈到想回台祭拜父母的心情时说:“小时候常听父亲讲,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到福建漳州祭祖,父亲到台湾是第六代,差不多二百年,我到大陆先后是30年,我想回台湾的心情和当年我父亲差不多,非常想回去看看,祭拜父母、祖先。”

  报道并说,两岸关系自去年迅速改善并出现大融合的良性趋势。两岸当局抛开历史包袱,让两岸人民通过交流来弥合中华民族因历史原因所造成的创伤,若仍以“叛逃”罪名,限制林毅夫返台尽孝祭祖,显然已不合时宜。

小档案:“叛逃”罪名 挥之不去

  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1952年10月生于台湾宜兰,原名林正义,亦名林正谊。宜兰中学初中部毕业后,获保送就读宜兰高中。1971年考取台大农工系。

  1979年5月16日深夜,从台湾探亲回到金门,当时担任国军马山连连长的林毅夫,携带军事机密资料,从金门泅游到对岸解放军驻守的厦门,林正义从此改名为“林毅夫”。

  2008年2月4日,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宣布,任命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为世银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5月31日前往美国华府就职。 链接:

林毅夫,“叛逃”到大陆不后悔

                         经济学家林毅夫 简介
男,生于1952年10月15日,籍贯台湾宜兰。知名经济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经历
1971年 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肄业;
1978年 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
1982年 北京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
1986年 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1987年耶鲁大学博士后。
1987-1990年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1990-1993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
1994年至今,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补:华尔街日报1月20日报导,世界银行总裁佐立克考量开发中国家及新兴经济的发展,决定任命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所主任林毅夫为世银的首席经济学家

55岁的林毅夫原名林正义,和台湾有一段恩怨情仇,他是台湾土生土长的宜兰人,27岁在金门当兵时抱着篮球游泳到对岸,而今已是中国大陆极具政治影响力的学者,被视为最能正确解释中国改革和发展的经济学家,也有人认为他是中国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学者。
拥有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学位的林毅夫,由于携带连旗及机密文件泅渡到厦门,成为「投共」的「叛逃军官」。2002年他曾申请回台湾奔父丧获准,引起相当广泛的讨论,后来他以此事被「政治化」而决定不回台,由太太陈云英代表。
林毅夫是他到大陆后改的名字,取自「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他辗转来到北京,进入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继续学习,求学期间,因英语佳,担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访华讲学的翻译,获得舒尔茨赏识并成为舒尔茨的关门弟子。在舒尔茨的邀请下他到芝加哥大学攻读经济学,1986 年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进行一年博士后研究。
林毅夫的研究领域包括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顶着中国留美学人身分,他曾担任中国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4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一直是中共政府决策部门重要智库,并担任主任至今,他本身是中国总理朱镕基总理的重要智囊,著有「林毅夫教您看懂中国经济」一书。
他以学者身分连续三届出任全国政协委员,妻子陈云英也是人大台湾区代表,夫妻两人在中国都享有极高政治地位。他并拥有丰沛的国际人脉,曾任世界银行首席顾问组成员,以及亚洲开发银行行长的名人顾问会成员,显见他对国际运作丝毫不陌生。
第一财经日报引述林毅夫同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卢锋的话说:「林毅夫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发展经济学,非常符合出任这个职位。」他认为,林毅夫对中国的发展有系统认识,专业领域是发展经济学,可为世界银行注入丰富的发展理念。 2008/06/16 08:15
http://hi.baidu.com/xinqiaos/blog/item/0d97af44b32fe887b2b7dc0f.html 2008-02-06 22:11

避谈当年从金门游水赴大陆往事 林毅夫盼能回台湾探亲、祭祖

原籍台湾省宜兰县,刚获得世界银行(World Bank)任命为首席经济学家兼副行长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5日表示,作为在台湾长大的台湾人,回台湾的愿望总是有的,离家快三十年了,做为子女,总该回家祭拜父母。

  低调避谈29年前泅水往事

  《中国时报》报道,世界银行发布任命后,林毅夫5日在北大举行非正式记者会。他说,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者,能获得国际重要经济机构的肯定,成为首位非欧美人士出任该职,他感到非常荣幸,这也是一项挑战性的工作。

  对于记者询问台湾政府当局对他当年“叛逃事件”的法律追诉期应已届满,最近是否有意再申请返台探亲,林毅夫说回乡的愿望总是有的,但能不能实现,并不完全取决于自已,他希望这样一个时机能到来。

  对法律追诉期限问题,林毅夫说,他对法律并不是特别清楚,如何诠释法律,也有不同看法。他父亲过世时,他申请返台奔丧,法律问题也曾被提出讨论。但目前不确定的是,到底是从他离开台湾那天起算,还是台湾当局知道那天起算,还需要法律专家来帮忙研究。

  他并强调,做为一个台湾人,他当然希望他对一些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与了解,能够帮助台湾的朋友,在解决经济问题的时候能有所帮助。所以要是他能有贡献的,不管他在什么地方,他都会义无反顾的去做他该做的事情。

  林毅夫原籍宜兰,政大企管研究所硕士;1979年在服役期间,从金门泅水至厦门,随后进入北京大学就读,并赴美深造,1986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成为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初期少数获得美国博士学位的留学生。
 
  林毅夫本名林正义,在陆官就读时改名林正谊,1979年5月16日,在担任陆军二八四师上尉连长时叛逃,但军方以“失踪”处置,还发放近四十万元抚恤金;2002年5月间,因父丧申请返台被拒,始遭国防部以“敌前叛逃”通缉,该案法律追诉期应已届满。对记者询问29年前从金门泅水至厦门的过程,是否真如外界所传言“抱着篮球游过去的”,林毅夫低调地说:“台湾媒体这几年来都报道过了,过去的事,就不去谈它了吧。”

专研农经想为两岸经济出力

  长期专研农业经济,并密切关注两岸经贸的林毅夫5日在接受访问时,直率地对两岸经济问题提出建言。他说,不管是台湾或大陆,目前的经济发展,都还有一些困难要克服,他盼望把国际上解决问题的知识,跟两岸的朋友交流,对克服当前所遭遇的问题有所帮助。

  他说,大陆面临的困难很明显,它是转型中的经济,过去三十年的经济改革虽然取得很大成绩,连续二十九年平均每年百分之九点七的经济成长速度,这可说经济奇迹。在这个过程中,国际化程度、全球化程度大为提高。

  不过,在这个过程也有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包括城乡收入、收入分配的差距,还有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国际国内收支有很大的不平衡,这些问题都要解决。他相信要往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去努力,解决的办法需要发挥国内外的智慧共同来探讨。

  至于台湾面临的经济问题,林毅夫认为,台湾目前民众所得约一万五千美元,但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如何让台湾的经济转型,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技术层面如何提升;二是对现有的产业,如何转移到海外,发挥生命力、竞争力,创造产业第二春。

  胞兄吁政府让弟弟探亲祭祖

  林毅夫出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副行长,他在宜兰的家人闻讯同感光荣与高兴。他的大哥林旺松透露,林毅夫在接任前就告知家人这个消息,他希望政府能早日让这位多年不见的弟弟返乡探亲、祭祖。

  本名林正谊的林毅夫,1979年间任连长时自金门马山前线泅泳到大陆。尽管2002年6月父亲往生,想要返台奔丧也无法如愿,由他的妻子陈云英代披麻衣,他只能透过网络直播,在北京隔海祭父。

  如今,林毅夫能以开发中国家第一人的身分出任世界银行副行长与首席经济学家,再成地方谈论焦点。

  林毅夫有二个哥哥、二个姊姊和一个妹妹。姊妹都已嫁到外县市,大哥林旺松从事预拌混凝土事业,二哥从事建筑工程。

  林旺松5日表示,约于十年前在香港与林毅夫见过一次面,当时林毅夫到香港科技大学教书,两人匆匆一别,迄今未曾相见,彼此都很怀念。虽然林毅夫平常工作很忙碌,但约每隔一个月会打电话回来问安。

  他说,日前林毅夫就告知他要接任世银副行长的消息,家人都很高兴。农历年到了,这群相隔台海两地的兄弟姊妹,都想一起团圆过新年。林旺松说,电话那端的弟弟,在言谈中透露着想要回家的意念,可是大环境还不允许。希望政府能让林毅夫早日回来探亲、祭祖。

-★----------------------------★-

六年前 台湾国防部认定林毅夫是“叛逃”

被世界银行任命为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想返台探亲,由于六年前原名林正谊的林毅夫就曾因想申请赴台奔丧,结果闹得风风雨雨,不仅监察院追究军方当年处理“林正谊(义)事件”疏失并予以纠正,时任国防部长汤曜明还曾公开指责林毅夫“当年就是叛逃”。因此,对于林毅夫这次返台意愿,国防部6日语带保留,仅表示将进一步与相关部门研究。

  国防部认为林毅夫回台影响台军士气

  《中国时报》报道,陆委会副主委兼发言人刘德勋5日表示,政府对此“没有意见”。他指出,如果林毅夫提出赴台申请,政府会按照既定的项目程序处理,但林毅夫自己要考虑到军法的法律追诉期是否已过的问题。

  国防部在2002年经重新调查后,曾公布报告,正式认定在行政上林毅夫于1979年从金门泅渡到对岸所犯是叛逃罪刑,此案也被列入台军赴台后所发生的九件叛逃事件之一。

  不过林毅夫刑责是否已超过刑法二十年的追诉期,因六年前处理此案的重要军法官员,如军法司长刘锦安等人都已退役,因此对于林毅夫刑责问题,军法官员表示需重新申调档案研究,但无论如何,就算以超过追诉期,林毅夫若返台仍须到案,全案也才能签结。

  据指出,林毅夫六年前申请赴台奔丧前,国防部曾内部开会商议,认为政府若同意林毅夫赴台,对台军士气影响将会很大。当时汤曜明也强调,法规法,人道归人道,因此“人道立场”方面他不予评论,只能尊重相关单位决定,但国防部立场一开始就持反对意见。

  据了解,当时为此国安会还曾由当时国安会秘书长邱义仁召集陆委会、内政部和国防部研议,最后三个部会做成奔丧尊重人道考虑、法律面由军法单位处理等结论。

  由于当时民众对此事相当关切,监院在调查后,于2002年12月完成调查报告,内容指林正谊当年以现职军官身份涉嫌弃职叛逃,国防部先以失踪处理,其后发布失踪届期宣告意外死亡,并以保密方式处理,当时处理情形并未通知军、司法机关。

  又1993年国防部发现林正谊并未死亡,叛逃至大陆改名林毅夫之后,自应撤销其意外死亡宣告,并即进行法律追诉程序,然该部不此之图,,始终采取“保持现状,不动声色”之淡化处理原则,导致追诉时效是否完成等争议,该部对本案之处理,显有欠积极妥当。

  当年罪刑连续犯或既成犯争议 悬而未决

  《中国时报》分析文章说,六年前林毅夫想申请赴台奔丧时,对于是否已经超过二十年刑法追诉期,当时出现“连续犯”或“既成犯”的争议。因为此案并无前例,军方单位相当头痛,后来国防部虽被监院纠正,但是最后对林毅夫罪刑的追究依旧仍无定论。

  关于这点争议,主要是因军方在1993年即发现林正谊叛逃至大陆改名为林毅夫,但却未撤销其意外死亡宣告,并进行法律追诉程序,始终采取淡化处理,也才导致追诉时效是否完成等争议。

  据军法官员认为,如果认定林毅夫的逃亡罪状在1979年时已经完成,则法律上已经超过二十年追诉期的看法已无庸置疑﹔但如果有证据或充分理由证明林毅夫是逃亡的“连续犯”,也就是至今仍在逃亡,则因为犯罪行为还未完成,就没有所谓的追诉期限,如此军检才有发布通缉的法律依据。

  不过,如另发布通缉,因林毅夫已不具现役军人身份,应由司法机关办理。因依军事审判法笫五条第二项规定,犯罪在任职服役中,发觉在离职离役后者,应由司法机关追诉审判,是军法机关在无具体资料左证,其所属单位亦未移送之情形下,并不宜主动发动军法侦查权。

  此外,军方六年前认为,因林毅夫所涉的是“敌前逃亡”罪行,法律追诉时效将可延长五年,然而延长五年的追诉时效到今年也已经过期;因此从法理上说,有军法官员就认为,目前已无法追究林毅夫的刑责,而这点林毅夫应该也很清楚,才会在六年后又提出返台探亲意愿。

  另军法人士也指出,如林毅夫以“林正谊”身份抵境,且经科学鉴验确证,“死亡宣告”、“叛逃”等军法部分,国防部还是可检具相关资料径行告发;但如果另以他名身份如林毅夫申请返台,则依内政部现行规定办理,军方就没有管辖权。

  据了解,国防部内部认为,“林正谊”所涉罪行,虽追诉时效为二十年,但就算于追诉期间回台,因其已不具军人身份,也应由司法机关追诉审判,同时因处理此案面临“身份恢复”、“司法管辖权”、“入出境权责”及“两岸政策”等诸多限制因素,且鉴于两岸政治环境,因此军方内部认为,处理此案宜采“保持现状,不动声色”淡化处理原则。 http://hi.baidu.com/cn0519/blog/item/ffdfd4ced0eb880792457e59.html 经济学家林毅夫原系台军官 26年前“叛逃大陆”2008-01-22 13:04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原名林正义。2002年11月18日,台湾“国防部”高级军事法庭检察署发布新闻指出,原“国军”284师上尉连长林正义涉嫌在1979年5月16日晚上,潜往大陆地区一案,经军事检察官调查完毕,已依“陆海空军刑法”第24条“投敌”罪,发布“通缉令”。
  
  日本《朝日新闻·中国观察》2002年6月14日文章:“富强的希望在大陆”——林毅夫的传奇经历(原驻北京、香港特派记者·藤原秀人)
  
  1979年5月16日夜,台湾海峡中的金门岛被沉沉的黑暗笼罩着。台湾陆军金门防卫司令部连队长林正义看了一眼约2000米外福建厦门的海岸,跳进了海水中。
  
  
  
  
  林正义从台湾大学中途退学后,选择了从军的道路,成为一名模范青年军官。他的神秘失踪在台湾军中引起了很大的骚动。实际上,林正义成功地登上了中国大陆。台湾方面曾拼命寻找这名26岁模范军官的去向,但没有成功。由于大陆方面没有对外宣布林正义的“登陆”,台湾方面也没有抓到他“叛逃大陆”的证据。一年后,台湾军方宣布林正义失踪后“死亡”,并向其家人发放了慰问金。
  
  但是,林正义改名为“林毅夫”后在大陆生活了下来。他在北京大学专攻了经济,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取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在美国留学期间,他留在台湾的妻子与他实现了团聚。现在,林毅夫担任着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的要职,同时也是朱鎔基总理的主要智囊之一。长期以来,作为联系台湾财界政界和大陆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笔者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一位朋友说:“真不知道林教授有着这样的不可思议的经历,简直可以写成小说。”林毅夫属于从早到晚埋头钻研类型的学者,并不喜欢在媒体上抛头露面。甚至连他台湾出生的背景,似乎都很少有人知道。
  
  不久前,林毅夫表示了他希望回乡的愿望。父亲林火树于5月9日去世,他希望回去参加葬礼。以此为契机,他个人尘封的历史也被台湾媒体解开了,关于是否允许他回乡,台湾岛内展开了一场争论。
  
  林毅夫出生于台湾北部的宜兰,这里也是陈水扁的民进党的据点。标榜“民主和人权”的民进党政权从人道角度出发,同意了林毅夫的回乡请求。终于可以一洗不孝之名,正当林毅夫的愿望将要实现时,台湾军方却阻止了当局的决定。
  
  军方的理由是林毅夫“叛逃”大陆的“不义”罪名并没有消除。“国防部长”汤曜明说:“(林)叛逃的事实非常清楚”,表示林只要回来,就会被逮捕接受调查。
  
  台湾居民的意见也有分歧。“对于台湾出生的人回乡的请求,不应该横竖挑毛病。”“参加父亲的葬礼是理所应当的。”对于林的回乡请求,持赞同意见的占大多数。可是,随着林毅夫的“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中国人回中国的土地是理所应当的”、“帮助中国大陆就是帮助台湾人”等言论的传播,以李登辉为代表的“台湾本土派”颇感不快,成为了反对派。
  
  “担心引起新的争执,还是决定不回去了。”林毅夫最终断了回乡参加父亲葬礼的念头。4天争论的结果是妻子陈云英回乡出席了葬礼。林毅夫只是在北京大学里悼念了父亲的亡灵。
  
  早在台湾还是日本殖民地时,台湾就有不少人渡海来到大陆,加入了国民党或是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有台湾人经由日本来到大陆。离开共产党要职后返回家乡的台湾人也有不少。作为联结两岸间的关键人物,林毅夫的回乡愿望能够实现的话,也许会给两岸政治关系带来一些微妙的变化。因此,大陆方面同意了林的访台要求。
  
  “我回顾了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列强欺侮的历史,一直在思考如何尽快使中国变得富强起来。”“尼克松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中美建交之后,我越来越意识到中国富强的希望在大陆一边。”“作为一名中国人,要为国家作出贡献,必须去大陆。”
  
  面对香港《亚洲周刊》等杂志的采访,林毅夫道出了投奔大陆的动机。从他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他身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与林毅夫同一代的台湾人从国民党那里接受了身为中国人的教育。念念不忘“反攻大陆”的蒋介石、蒋经国父子向台湾人灌输了大中华的价值观。在当时的台湾社会中,如果不是国民党员,就难以出人头地。因此,许多年轻人加入了国民党。但是,由于国民党一直没有在台湾扎下根来,一些对国民党不满的人走上了反国民党的道路。林毅夫也对国民党深感失望,他在中国大陆找到了希望。
  
  中国内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台湾似乎也被其吸引,进入大陆的台湾商人络绎不绝。据统计,现在约有100万台湾人在大陆生活。“富强的希望在大陆”,林毅夫当初的确信并没有落空。
  
  林毅夫的存在,能否成为大陆进一步吸引台湾人和资金的重要因素?对于陈水扁、李登辉等叫嚣“台湾第一”的人来说,林毅夫肯定是个忌惮的存在

http://bbs.hnol.net/archiver/tid-653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