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说“义渡”与木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39:31

            泛说“义渡”与木洞

                    林永蔚      

传统社会,政府只到县一级,里、甲长只是州县委派人员。他们按田亩或人口收取租税,其他事情全由乡绅和居民中之智者能人自行协商解决。

“仁义礼智信”乃中华儒家道德根本。在乡土自治社会生活中,往往生出了许多如义仓、义渡、义产、义磨等等带义字的词语。自古以来的中国传统社会,在“仁义”价值观的主导下,社会伦理常披上了一层层温情的轻纱。过去,政府职能没现在这么强健,公共生活设施均由社会筹办,然后公共享有,崇仁尚义也是当时促进和谐、自我调节社会平衡的济世理念。

    古巴县地方绥靖,崇仁尚义,加之境内河渠纵横,许多“义渡”便应运而生。

     近代巴县“义渡”,首推清道光14年,太和乡绅廖春瀛独斥巨资,定制木船36艘,开设的长江“海棠溪义渡”。此渡定章刻石,由县署委任巴县东南两里正绅管理。抗战后,实行汽船轮渡,义渡所遗财产,还转交给了“重庆市义渡事务所”。直至蒋氏逃台前夕,望龙门上洪学巷还有“重庆市廖氏捐助教养事业资产保管委员会”存在,后来廖氏族衰,方才告罢。
     这“义渡”不仅是交通方式,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当年巴县马王乡亦有义绅捐购田业,雇工义务为路人摆渡。现今的大渡口区,还准备在马桑溪长江大桥北桥头古渡口筹建“义渡文化主题公园”咧。

古镇木洞人流颇繁,兼有长江大河、五步小河及众多溪流,人们外出常常遇水拦路,为跨河溪,除木桥石桥外,较大的渡口还有六处:

一为“小河边”(镇中过五步河至水口,此乃西大路之端)、

二为“菜坝”(镇中过五步河口至中坝)、

三为“五家渡”(涧上垭口街过五步河至水口)、

四为“豚溪口”(内渡:木洞境过豚溪下双河、外渡:过苏家浩至中江寺)、

五为“堰溪口”(白龙沱下过内浩至现桃花岛,此渡水枯即收)、

六为“沙溪口”(木洞码头过大江至江北县五宝沙溪口)。

以上各渡规模各异,“沙溪口”跨县不议,前五处均为“义渡”。其中“小河边”“五家渡”“豚溪口内渡” 枯水时搭浮桥或“纤引”,汛期则需艄桨助推。

木洞五处义渡始于何时已典籍难考,然椐笔者祖上告之:“菜坝”由商会措办,“五家渡”由垭口街林茂祥、林盛祥兄弟与水口乡绅王春山领头筹资,“豚溪口”“堰溪口”则由何氏宗族负责运作。

“小河边”义渡为木洞去重庆要津,早年岸上几家幺店子外路分两支,一往栋青庙,一往广阳坝,三岔路口名曰“铁碑”。当年笔者插队下乡,担粮运肥常从此经过,大抵“铁”系“铁证”之意,名曰“铁碑”,却未见有铁。“铁碑”又名“四楞碑”,记忆中到真有那么一块关于置渡修路的石碑。可惜当年生计维艰,哪有那怀古的风雅,碑上之文早忽略忘却了。后来浩劫之中,对这些前贤义举统统斥为“四旧”,士绅之后尚难活命,这颂德记事之碑自然在扫荡之列,石条也不知被谁家抬去镶了猪圈。

  “小河边”义渡历来由胡姓船工承包,最后两代父名胡海云,子称“长娃儿”,胡海云于1973年去世,“长娃儿”一直经管渡口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木洞“小河边”大桥建成通车后方才搁下。

笔者早年即认识“长娃儿”,因其义渡之劳,听说还当了一届县人大代表,然因其常在河下,乡邑之人尽呼其乳名,宗姓名讳逐被人遗忘了。依我所感,这称谓中隐隐透出着世俗的几分鄙夷,他毕竞只是“溪上摆渡一艄工”,由此可见封建社会贫富贵贱观的劣根。椐说,以往河下船工均少呼姓名,象阮小二、阮小七这样,称呼中能冠之以姓氏已算十分礼遇了。

 近日寻访到“长娃儿”时,感到他已不似当年,记忆中那挥篙点水的轻盈早已荡然不存。快届花甲的人了,一脸沧桑,只有他那一支朝暮不离的长烟竿在手中把弄,不时发散出几丝河下生涯中特有的矫健和豪鲁。

椐“长娃儿”回忆,碑文中载有捐金名录、捐建义渡缘起及其中嘉言义行。“长娃儿”文化低,原文是说不清的了。

他说木洞公义渡俗名“广基渡”,“广基”(音)何意无考。义渡原有地方达人所捐地租维系运行,其中,中坝渡为22担、小河边渡为24担,后提留的还有高家岩、长坪墙院等处的共34担。(担为旧时地租单位,一担即年收黄谷一担,约350斤)

1951年后,地租不存改为政府集资。公社化后的1960年,政社合一,水口公社胜利大队与“长娃儿”之父订下合同,每月推渡工资40斤粮、10元人民币,此例执行至1980年。以后十多年便由政府有关部门按月发给补助,“小河边”大桥建成通车后,渡口荒废,“长娃儿”也成了无业游民。他一生摆渡,只会摇橹推浆,而今老而失业,上下无依,衣食也艰难起来。言至于此,“长娃儿”貌甚戚然,唯盼有观民风者察焉!

木洞其他几处义渡情形大抵如是。现代交通替代了旧时舟车,社会转轨,世事变迁,忆昔顾今,追求新时期的社会和谐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哟!

                                            200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