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加速进入中国基金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32:08
外资来势汹汹
2005年8月12日,随着交通银行与施罗德集团合资的交银施罗德基金的开业,我国已有的合资基金公司已经达到18家。
施罗德集团是国际上专业的资产管理集团,拥有超过200年的投资经验,截至2005年3月底,集团旗下管理的资金已经高达2050亿美元,是全球养老金和共同基金市场的引领者,也是全球创立最早、规模最大、投资地域最广的专业投资集团之一。施罗德集团很早以前就在亚洲的香港、台湾、日本、新加坡等地区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具有丰富的新兴市场投资经验。在新加坡,施罗德占有共同基金市场份额的20%;在香港,施罗德是共同基金市场三大管理人之一。
新组建的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不仅由外方资深投资人士为总经理,同时还将积极引入施罗德集团200年来在全球特别是亚太地区新兴市场的投资经验及成熟的投资方法,引进施罗德集团自主开发的两套著名风险控制系统,以及股票估值方法,并在投资与风险控制方面与施罗德在全球的投资团队共用一个平台,实现在线的互动交流,而其即将推出的股票基金也在选股和风险控制方面尽得施罗德方面的“真传”。
无独有偶。2005年9月9日,AIG Global Investment Corp(AIGGIC)也宣布该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中国商务部以及国家工商总局的批准,将其在华设立的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友邦华泰基金管理公司(以下简称“友邦华泰”)的持股份比例从33%增加至49%,从而“摸高”至相关政策的上限。
友邦华泰此番股权的变更,是完全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放宽基金业外资持股比例的政策背景下完成的,而以国际金融巨头美国国际集团为背景的AIGGIC,也通过此次增持行动再次表达了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信心。在他们看来,中国的金融服务市场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而处在起步阶段的中国基金业,是一个“充满成长机会的行业”。
其实,自2005年年初以来,有关外资方受让股权或定向增资扩股参股的消息就接连不断,不时映入人们的眼帘:先是上半年瑞银集团收购国投瑞银49%的股权,首触49%这一合资基金的上限;接着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嘉实基金20%股份,并具有增持股份达到目前政策所允许上限的优先权;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参股工银瑞信基金公司的消息也紧随其后;而此前摩根、友邦、富兰克林、美林、保德信都已在中国设立基金公司,这些都是在国际上纵横捭阖的大型金融集团,如友邦是全球最大的财产保险公司、全球第二大金融集团(按市值计算);保德信拥有全美第二大人寿保险业务;摩根士丹利、美林是华尔街著名的三大投行之一;富兰克林是全球最大的挂牌上市的专业资产管理公司,也是美国第四大独立的基金管理公司。不仅如此,有关资料显示,从2004年下半年到目前在美国市场表现最好的,获得美国最佳基金评定的基金公司中,有近10%的公司有意与我国基金公司进行合资,将其资产管理的触角延伸到中国证券市场。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管理资产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公司如诺德安博特等,也正在积极申请成立合资基金公司……种种迹象表明,外资参股国内基金业的新一波浪潮已经到来。
第三次合资冲击波
其实,早在2001年,以华安基金、南方基金等为代表的老十家基金公司就掀起了合资基金的第一波热潮。但由于老基金公司的股权比较复杂,带来了漫长的股权纷争,因此,两年之后,这一轮合资无不以失败而告终。
进入2003年、2004年,以招商基金、湘财荷银为首的新设基金公司开始出现,紧接着海富通、国联安、华宝兴业等合资基金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由此而掀起了合资基金的第二波热潮。
随着近两年证券市场行情的惨淡,本土基金公司的股权价值也不断缩水。在这种情况下,合资基金在2004年的投资业绩表现却非常突出,海富通基金、国联安基金的规模增长都已超过了400%,湘财荷银、华宝兴业和景顺长城3家公司旗下的几只基金的净值增长率也均居同类基金前列。正是这种优异的表现,再次引发了近期以来外资的投资热情,从而掀起了中国基金业合资的第三波浪潮。然而,与前两次合资浪潮有所区别的是,这次股权变动主要体现了外资更加积极地谋求在我国基金公司中掌握更多话语权的特点,而这也是基金业实施“1+1”政策以来,基金公司股权变化最大、最集中的一次。
就目前来看,作为一个正在兴起的潜力巨大的市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安全、最有吸引力的投资地之一。中国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相对于欧美地区每年经济仅1.5%-2%的增长率,中国的经济增长每年都达到了8%-9%以上。而摆在中国基金行业面前的,是一个包括14万亿元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数千亿元人民币社会保障资金、1000多亿元人民币的可投保险资金,以及规模庞大的其他机构资金在内的中国资本市场。尽管从目前来看,中国基金业的规模还不到4000亿元人民币,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居民理财需求的日益增强,中国基金市场的增长势头将越来越显著。因此对于此次合资热潮,业内外表示了极大的关注。然而,由于2003年以来,股市、债市的长期低迷,中国的基金市场屡屡陷入困境,因此在许多人看来,外资似乎并没有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来完成其扩张。但事实上,实力雄厚的国际金融巨头们,却恰恰从这种困境中嗅出了机会。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合资基金公司管理的基金资产合计为615.23亿元,已占国内开放式基金总资产的25.25%。从公司整体的管理业绩来看,2004年,合资基金公司在前10名的基金公司排名中占据了5席;从股票基金投资的业绩来看,净值增长率排名前10位的基金中,有5只基金是属于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应该说,合资基金已经在A股市场上显示出了自己的独特优势。另外,合资基金外方股东大多在全球各地市场拥有长期的投资经验,其技术移植及支持成为合资基金优势的重要来源。同时,良好的股东背景也在其资产管理、公司内部控制、产品开发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给合资基金带来了很大的先天优势。因此,除了市场潜力带来的巨大诱惑外,合资基金公司的出色业绩也在某些程度上给外资方股东以极大的信心。就在中国证券市场逐步走出低迷的同时,外资加速了对中国基金业的布局,这意味着它们今后将有更多的机会分享股市走强带来的“中国收益”。
外方掌控话语权
在某种程度上,合资基金凭借外方的支持,体现了在投资理念、风险控制、人才储备上的优势,合资有利于直接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并运用于中国市场,而外方股东的强大技术支持也有利于中国的基金业保持国际化的投资理念。再者,外方对纪律性的强调也有助于基金公司建立良好的制度保障,正所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同样的规章制度由外方执行起来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但合资之后中外双方的融合问题,却成为了当务之急。不少业内专家坚持认为,融合是合资成败的关键。从目前来看,外资在与中方进行谈判的时候,产生疑问和分歧最多的是与国际接轨的操作流程和中国金融市场特殊性之间的协调。事实上,无论是增持、参股,还是合资对象的战略重心转移,不少外资依然保持着通过合资模式加速进入中国资产管理市场的冲动。但与此同时,外资也更加重视自己的股东角色,企图掌控更多的话语权。
从目前合资基金公司的实际运营来看,50%以上的合资公司由外方股东把握话语权,不少合资基金公司需要向外方股东定期提交其风险管理报告、投资报告等,同时还要迎接外方不定期的飞行巡检,这在一定程度上把公司运营的决定权交付到了外方手中。部分资深专家对此忧心重重,认为大陆基金业很可能重复台湾基金业的故事——1983年,台湾投资基金业在经历了大规模的组建合资基金之后,基金市场最终为外资公司所垄断。香港基金市场被国外资产管理公司把持的现象更加明显,在资产管理领域,几乎都是海外巨头的天下。因此,大陆基金业的明天,是否也将面临如此的局面呢?
更多的业内人士则认为,作为内外资两种优势的结合物,中外合资基金将会发展成为中国基金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有望推动国内基金业的结构升级、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引导投资理念的革命,而且多文化、多风格公司的加盟对于整个基金行业,乃至资本市场的发展无疑大有裨益。尽管外资方目前占有极大的主动权,但是由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约束,以及在中国有关部门的监管之下,外资方不可能完全掌控中国的基金市场。再者,从国内已经放开的汽车、能源等众多领域来看,这种担心也是多余的。就长期来看,中国基金业的放开是一个极大的利好,关键是本土的基金公司要在“与狼共舞”中学会成长。F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