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研究院--环境难题正是我们的机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36:04
国宏产品/ 学术期刊/中国投资/2008年第11期 环境难题正是我们的机遇 作者:朱娅琼 本刊记者 正文:   st1\:*{behavior:url(#ieooui) }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

2008年9月2日,来自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国海油)的中国首艘专业环保船——“海洋石油251”号在中、韩两国联合组织的海上搜救及溢油应急演习上亮相。它展现了中国海油致力于海洋环境保护的能力,也展示了我国目前最先进的大型海上溢油应急响应装备。

这艘海上油田多功能环保船斥资数千万元,于今年7月29日成功下水,为中国海油环保产业又添强兵。紧随其后,中国海油另外两艘集接收与储运海上油田探井测井液、海上油田溢油回收功能于一体的环保船于8月开始建造,建成后将用于渤海油田的勘探开发。

在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是中国海油正在进行的一场绿色布局。

据国家环保部数据表明,到2010年,我国环保产业年产值预计将达8800亿元。海洋石油经济发展为环保产业带来了巨大市场需求,绿色环保产业正在成为中国海油一个新的经济亮点。正如中国海油总经理傅成玉所说:“中国的环境难题正是我们的机遇”。

                      

瞄准溢油应急市场         

2007年11月11日的一场海难使人至今记忆犹新。当时高达5米的海浪将一艘俄罗斯油轮截成了两半,导致约2000吨重油流入了黑海和亚速海之间的刻赤海峡。俄罗斯环境监察局副局长奥勒根·米特沃尔说,这是一起非常严重的环境灾难,要恢复刻赤海峡的环境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

事实上,随着世界对石油及其制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海上开采、运输、装卸以及利用石油过程中的溢油事故正日渐增多。近年来,仅在渤海海域就发生过多起溢油事故。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油发展”,即原中海石油基地集团有限公司)下属采油服务公司总经理张武奎告诉《中国投资》:“看似远离人们日常生活的溢油事故实则危害很大,溢油不仅造成严重环境污染,而且由于石油烃类污染物的潜在毒性和生物积累效应会导致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和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严重下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对水产业、旅游业也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早在2002年之前,中国海油就敏锐地意识到,溢油应急是一个广阔的市场,而保护中国海域也是国企的责任。张武奎说,2002年初,我国还没有专业的溢油应急响应公司,一些在中国作业的国外石油公司提出从国外引进专业的环保公司为他们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海油率先成立了溢油应急响应项目组。接着在2003年1月10日,正式成立了中海石油环保服务有限公司(下称海油环保),隶属于海油发展采油服务公司。

作为国内首家专业化运作的具有二级溢油应急响应能力的公司,海油环保成立6年来已立下赫赫战功。

2002年11月23日,“塔斯曼海”号油轮在大沽口海域与一艘货轮相撞,造成原油泄漏;2004年12月28日,海南省发生严重溢油污染事故,被污染的海岸线长达70公里;2008年7月,山东青岛奥运会帆船比赛海域惊现大面积浒苔。诸多紧急任务,海油环保都十分出色地完成了,展现出过硬的溢油应急响应能力。

海油环保公司总经理朱生凤告诉《中国投资》:“我们已经在塘沽、绥中、龙口、珠海、深圳、惠州、涠洲岛等地建立了7个溢油应急响应基地,基本覆盖了中国的4大海域。海油环保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韩国海洋污染响应公司签署了《溢油应急响应合作谅解备忘录》,共享溢油应急资源”。

记者还了解到,海油环保在商业运作模式上采取了“会员制”。目前,其会员包括中国海油、中石油、中石化、康菲、阿纳达科、科麦奇、雪佛龙等7家国内外知名的石油企业,这个队伍正在不断壮大。

张武奎说:“会员企业都要根据石油产量等指标定期缴纳会费,海油环保为他们提供溢油应急响应服务,从而既满足了溢油保障的需要,又降低了他们供养一个溢油应急队的成本,真正做到了双赢”。

 

自主创新的“杀手锏”

 在任何一个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都是企业夺取市场的“杀手锏”,环保产业也不例外。中国海油为此苦练内功,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取得了一系列自有研发成果,有些还填补了国内空白。

溢油漂移轨迹预测软件就是中国海油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联合研究的先进成果。这个专利软件将海油环保的各会员资料搜集整理,进行程序备案,在发生溢油之时尚未到现场就能推断事故主体,马上进行监测;还可以通过当时该地区风向和海流等数据,对溢油漂移方向、漂移速度、油膜厚度等作出有效的预测,极大提升了拦截、跟踪清除溢油的效率。

朱生凤对记者说,在现场最多能够拦截25%的溢油,更多是随海流跟踪清理,但最终还是无法百分百清除污染物。因此,修复溢油污染海岸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2007年上半年,海油环保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开展生物修复技术研发工作。作为国内首个溢油污染海岸线生物修复“中试”研究项目,它填补了我国该技术的空白。

“所谓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来催化降解环境污染物,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出特种细菌来吃石油”, 海油环保溢油污染海岸线生物修复项目组负责人陈宇说。

在生物修复中试基地,记者看到16个岸线模拟池,用来模拟细中砂沙滩、粗砂沙滩、暴露型潮湿地和沼泽地4种不同的海岸线。池中有多种看不见的细菌正在吞噬石油,在地面留下深浅不一的印迹。

陈宇告诉记者:“与传统的化学、物理方法相比,生物修复花费少,仅为传统化学、物理修复的30%到50%;而且对环境影响小,不产生二次污染,操作也更安全简便。目前,项目组在高效石油烃降解菌和亲油缓释肥料的制备方面已取得一定突破,正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实际上,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世界各国陆续开始石油烃的生物降解及其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而我国在这个领域起步较晚。目前,美国和加拿大联合制定了海洋生态环境生物修复计划,作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物工程手段。

朱生凤告诉《中国投资》,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已成为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石油烃污染土壤或水体的有效手段。在国内将生物修复技术应用于受溢油污染的海岸线,海油环保尚属首家。相信这项高效、节能的环保技术,在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多层次的环保需求市场

“环保产业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发育和形成”,采油服务公司总经理张武奎表示:“可喜的是,中国海油业务的扩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了快速增长的市场空间,不用说从国内到国外、从上游到中下游、从浅水到深水的3大跨越,仅仅渤海油田提出的2010年实现3000万立方米油当量目标,就足以产生巨大的环保需求。各地海上石油勘探的加速,将给环保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市场前景”。

基于此,采油服务公司积极开辟多条战线,通过整合,使海油环保形成了除溢油应急响应之外的其他3大业务板块:环境咨询板块、水务处理板块和能源利用板块。

2006年10月海油环保在北京成立了信息咨询中心,并取得了国家甲级环评资质证书,其业务迅速拓展到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尽职调查等环境咨询领域,占领行业制高点。

同年,海油环保的污水处理项目组在渤海成立,运营渤海石油港区的一个小型污水处理厂,也成为其进军水处理产业的先头兵。在立足于中国海油市场内部需要的同时,海油环保与天津某科研单位合作正在对海上平台的工业污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期待在未来中国污水处理的巨大市场上分食蛋糕。

此外,海油环保对海上伴生气利用与海水淡化项目的研究目前也在进行,正处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对于这两样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技术,采油服务公司已经开始了技术的战略储备。

张武奎告诉《中国投资》,这套组合拳将让海油环保成为极具竞争力的专业环保服务公司。

 

产业全面布局

事实上,海油环保还只是中国海油绿色布局中的一个棋子。

由于资源型行业的特点,环保业务一开始就与海洋石油相伴相生,贯穿在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处理、储运的每一个环节,也遍布在上中下游的每一个领域。可以说,海洋石油行业与环保节能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以成立于2002年的渤海公司碧海环保中心为例,它是海油发展另一家环保业务单位。它紧紧依托于渤海海域的油气勘探生产,为渤海油田实现环保目标提供保障。按当前的定位,碧海环保公司将建立服务于渤海油田生产作业环保处理的综合性专业化产业,提升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管理等级,打造中国海油环保处理品牌,实施循环经济战略;发展目标则是在渤海油田废弃物实现“统一接收、统一管理、统一处理”的前提下,力争到2010年环保服务产业成为海油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海油发展下属的监督监理公司的环保业务,最早是从环境监测开始的,1999年,渤海石油环境监测站从渤海石油安全环保部并入公司。该业务主要为政府机构提供渤海油田海上、陆地环境污染源的含油浓度、化学需氧量、硫化物等10多个项目的检测报告,目前该业务在渤海油田的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

在环保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的同时,中国海油把着眼点放在了清洁能源的领域,以此来延长产业链,打造可持续发展能力。

也因此,中国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石化服务公司将目光投向颇具未来市场潜力的LNG(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上,并于2007年9月28日在福建莆田动工了中国首个利用LNG冷能进行空气分离的生产项目,利用LNG气化时释放的冷能进行空气分离生产液氧、液氮等产品600余吨,这比常规生产法节能50%,节水70%以上。根据规划,下一步将筹划加大冷能利用范围,随后将相继投资建设冷能发电、废旧轮胎深冷粉碎、海水淡化、干冰制造、冷冻和保鲜物流等项目,同时在借鉴国内外成熟的冷能利用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内部科研力量,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NG冷能利用技术,为中国其他LNG接收站冷能资源的全面推广和综合利用积累经验。

据中国海油方面透露的消息,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LNG冷能利用,有力拓宽市场,目前LNG冷能已划拨至采油服务公司负责。

据专家预测,未来15年间,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我国每年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2000多亿立方米。未来十几年我国沿海将建成十几个LNG接收站,届时每年将有数千万吨LNG携带数千亿元价值的冷能到岸。

正是在这种潜力巨大的资源和市场形势下,中国海油规划将有步骤、有顺序地在上海、广东、浙江等地进行LNG冷能利用项目的建设和开发,进一步开发和综合利用LNG冷能,建立LNG冷能综合利用产业。石化服务公司正在进行的项目就是其中一部分。

此外,中国海油湛江分公司等多家作业公司通过对现有技术装备不断优化改造,实现了海上油田伴生气的回收利用。仅湛江分公司一家,每年就可将伴生气回收转化为约10万立方米的液化气,不仅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杜绝了伴生气与排放燃烧对环境的危害。

从环境咨询、项目检测,到环保技术研发、节能减排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到进军清洁能源,中国海油已经锁定环保市场,其触角伸向环保产业链多个领域。据国家环保部表示,初步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可望保持15%至17%的增长速度,2010年环保产业的年收入总值将达8800亿元,其中资源综合利用产值是6600亿元,环保装备产值1200亿元,环境服务产值1000亿元。市场与政府的双重拉动,使得环保产业成为朝阳行业。

中国海油总经理傅成玉认为:企业发展环保产业是一举两得,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兼顾。环保产业将成为中国海油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关链接

LNG冷能利用: LNG是在常压、-160℃以下的液态天然气,用于燃料或化工原料之前需气化成常温气体。每吨LNG的气化过程,相当于释放了830兆至860兆焦耳的冷能,而同样的制冷方式需要850千瓦时电能。如果将冷能用于其他项目,每吨LNG可节电500至700千瓦时。

LNG冷能直接利用途径有液化分离空气、冷能发电、冷冻仓库、液化碳酸和干冰等;间接利用途径有冷冻食品、低温粉碎废弃物处理、冻结保存、低温医疗和食品保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