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研究院--关于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问题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49:55
关于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问题的思考 作者:刘蕲冈 卢才瑜 单位: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外经处 正文: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 mso-style-noshow:yes; mso-style-parent:""; 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 mso-para-margin:0cm; 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 mso-pagination:widow-orphan; font-size:10.0pt; 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mso-ansi-language:#0400; mso-fareast-language:#0400; mso-bidi-language:#0400;}

  近年来,中部地区将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作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一些地方承接产业转移中,仍存在机遇意识不强、承接原则把握不准、承接方式创新不够、承接重点不明等问题,迫切需要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强化措施。

  一、承接态度:要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

  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地承接产业转移,直接关系到承接产业转移的成果大小。因此,在这方面有必要加强四个方面的认识:

  一是要认识到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具有地域的多向选择性。如,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在当地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下,向本省欠发达地区和山区转移。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省都出台了政策和措施。沿海地区产业在资源、优惠政策和低劳动力成本的吸引下,向周边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转移。我国中西部地区仅是沿海产业转移的选择地之一。

  二是要认识到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竞争态势。既有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周边国家的竞争,也有中部地区之间的竞争。据了解,中部地区都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作为发展的机遇,比环境、抢客商、争项目,承接产业转移态势逼人。

  三是要认识到承接产业转移机遇稍纵即逝。据有关专家分析,东部沿海地区大规模产业转移估计5年左右完成,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4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将达到14000亿元左右。

  四是要认识到我省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产业链条不完整,配套能力不强,市场体系不健全;人才资源不足,技能性人才、管理人才和外经人才较缺乏;承接机制不健全,承接转移的领导机制、责任考核机制、部门协调机制、奖惩机制等还需健全等。

  二、承接原则: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承接产业转移

  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沿海产业在转移过程中,不排除有一部分产业是当地受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而内迁,这些产业虽然可以带动承接地经济的发展,但也会因为转移落后产业、落后生产力而造成承接地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我们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注重资源环境保护,严格控制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向中部转移。

  二是坚持特色发展的原则。我们既要考虑承接的产业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也要注重与中部地区的产业定位、产业规划相一致。既要有中部地区的特色,还要有各地方特色。真正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全面考虑资源的状况和充分利用,避免区域内产业同构和无序竞争,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产业优化升级的原则。对产业和技术的引入,要在考虑适宜性的基础上,坚持产业承接与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优化相结合,利用后发优势,着眼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或在落户的企业中引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或对我省现有产业进行改造、配套和完善。通过在承接中创新,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是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原则。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政策引导、环境营造、平台搭建、信息服务。只有将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才能形成各方联动和互惠双赢的承接产业转移新格局。

  三、承接方式:依托优势承接产业转移

  中部地区应充分发挥产业、资源、综合成本、区位等比较优势,在增强吸引力,找准产业转移的承接点上下功夫。

  一是依托产业优势,积极承接关联配套产业转移。坚持以优势产业为依托,紧紧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形成产业配套,发展产业集群,促进优势产业向高水平、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

  二是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承接深加工产业转移。各地要围绕优势资源开发,大力承接资源精深加工企业,发展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做大做强资源加工型产业。

  三是依托综合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近几年来,沿海地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成本不断提高。相对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则具有综合成本低廉的优势,不仅劳动力成本较低、资源丰富、素质较高,而且工业用地、工业用水用电等价格远低于沿海地区,这对我们承接和发展纺织服装、建材化工、塑料制品、机械电子等产业,无疑具有吸引力。

  四是依托区位优势,积极承接加工贸易和服务产业转移。中部地区交通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的辐射力,是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一级。良好的区位条件,有利于我们引进和承接加工贸易产业,以及金融、商贸物流、餐饮、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也为沿海地区产业开拓国内市场提供了平台。

  五是依托特色优势,积极承接特色产业转移。如,湖北要依托国务院批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试验区的优势,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大企业、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地区性总部和研发机构入驻发展。

  四、承接重点:抓好五个关键环节

  第一,明确承接产业转移重点来源地和产业环节。据了解,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来源地主要相对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区和环渤海湾等地,而每个转移的来源地由于产业基础不同,以及新一轮产业优化升级的选择方向不同,其转移的产业又不尽相同。如长三角转移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汽车配套等,而珠三角则主要集中在电子、制衣、制鞋、玩具、家具等。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的市、县实施转移的产业也不相同。如同在珠三角地区,东莞转移的产业涉及中小型毛纺五金电子行业等;中山则是一些纺织、五金、家具企业等产业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细致的调研和衔接工作,明确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来源地和转移的产业,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

  第二,科学制定承接规划环节。承接规划至少应包括承接产业规划和承接地域规划。在承接产业规划的制定上,要根据现有产业现状,按照“十一五”规划的产业布局要求,以及承接和侧重承接转移的产业,做出各级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规划。在承接地域规划上,要从实际出发,分层级分片进行规划,不同层级地域,承接的产业在技术含量上、产业类别上应有所区别。同一层级的不同地区,也应有侧重和自己的特色。真正通过制定承接规划,发挥我省的整体优势,避免无序竞争。

  第三,招商引资环节。要把引进战略投资者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着力点,重点引进跨国公司、知名企业、大企业、龙头企业投资,扩大带动效应。要依托本地产业和资源条件,发挥优势,实行产业链招商和园区招商。要加强与沿海地区的沟通联系,建立高层领导和政府对话互访和沟通机制,探索与沿海地区的园区之间、商会之间、行业协会之间、企业之间的多种对接,积极开展经贸、科技、教育、人才等交流活动以及干部挂职、培训工作。

  第四,加强承接载体建设环节。要支持开发区根据本地优势和自身条件,选择、培育优势产业和主导主业,避免产业雷同,将开发区建成技术资金密集、内外资结合、带动力强的开放型经济增长板块。要调整项目引进机制,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给予土地不同价格、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奖励等方面的优惠。按照“设施条件最好、行政效率最高、社会服务最优、交易成本最低”的要求,支持开发区加快环境建设和体制创新,不断提高开发区的承载功能、服务功能和配套能力。

  第五,解决制约瓶颈环节。要破解用地难题。要坚持挖潜造地、集约节约用地、重点保障工业项目用地的原则,通过造地、盘活闲置和存量土地、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用地密度、鼓励增资扩股实行无地招商等措施,保障招商引资项目尤其是大项目用地。要破解企业发展融资难题。要积极搭建银企融资平台,促进企业与各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的联系与协作。做实做强担保公司,壮大担保实力,对县市一级的担保贷款适当降低门槛、扩大放贷比例、延长偿还周期。鼓励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改进对企业的资信评估制度,简化贷款审批流程,加大放贷力度。三是要破解企业用工难题。大力实施劳动力“回归工程”,鼓励劳动者在家门口就业。整合各方面的培训资源,加大技能培训力度,解决劳动力的结构性矛盾。

  五、承接措施:致力三个创新

  一是组织机制创新。要建立承接产业转移领导专班、联席会议制度,实行承接产业转移“一把手”工程,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重大项目信息要亲自掌握,对具体难题要亲自破解。要建立务实高效的统筹协调机制,实施省市联动、政企联动、部门联动,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体合力。要把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成效与干部选任、奖励激励有机结合起来,对在引进重大项目、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创新等方面业绩突出的园区、部门、企业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

  二是政策创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领域外,所有领域都应向投资者开放;只要是环保能达标的项目,不论项目轻重、技术含量高低、规模大小,都要支持投资和发展。要不断进行政策创新,鼓励对相关政策进行变通,切实在国家规定与中部地区实际中找出可行的办法。鼓励各地从承接产业转移的难点入手,制定财政扶持、税收扶持、金融促进、要素支持等政策,促进承接产业转移取得大的成效。

  三是环境创新。要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推进“体制创新、行政提速、优质服务”环境创新工程,坚决做到“三个一律”,即凡是可以下放的权限一律下放,凡是可以取消的收费一律取消,凡是可以精简的审批一律精简。坚持推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投诉问责制,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办事效率。■

 

宏观经济研究院--关于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问题的思考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出台 湖南将搭建“粤洽周”平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 权威解读"国务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指导意见" 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 结构性投资机会降临 【发改地区[2010]97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通知 如何促进内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_产业经济_中思网 推进开发区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思考--贵州日报 内地如何更多地承接产业转移 操建华:安徽如何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 关于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综述 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全文) “中部崛起”的产业优势、问题及发展思路 "德尔福破产"可能成中国承接产业转移机遇 2009.02:东部产业转移趋势与承接机遇(李晓西) 2009.02:东部产业转移趋势与承接机遇(李晓西) 从“郴州特区”看我国沿海产业转移新趋势 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扩大内需问题的思考 滁州与上海签署四项承接产业转移共建合作园区协议-产业转移-中安在线-安徽新闻 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战略思考 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皖江城市带: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_焦点财经_金陵热线财经频道 提升城市软环境 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宣城-中安在线-安徽新闻 2009.02:东部产业转移趋势与承接机遇(李晓西)bv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