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博客和博客书的非正常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29:03


www.XINHUANET.com  2006年04月28日 15:13:15  来源:中华读书报
【字号:大 中小】 【背景色 】 【留言】 【评论】
印刷品一劳永逸地终结了刷新期待,Blog点击率的虚幻本质暴露无遗。
博客是一种快速演变中的形式,而且是一种真正的草根力量,怎样不滥用这种力量,使它免于沦为商业化的工具,是当前博客书走向的关键所在。
虚幻博客,无聊博客书
■张闳
美女、电影明星、导演、大学教授、电影编剧、著名博客写手、书法爱好者……在这么些个头衔中,一般人只要拥有任何一个,就足以满足成功感了。而拥诸多光环于一身者则少之又少。徐静蕾的Blog赢得众多网友的青睐,激起公众的好奇心,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其实她并不老,甚至连半老都算不上,但她却亲切地自称“老徐”,其亲民之情可掬。
然而,徐静蕾是一位好博客,还是一位好演员?这是一个问题。作为一名著名演员,她是一位好博客;作为一名博客写手,她是一位好演员。很少有演员像她那样对Blog如此热心,哪怕是半真半假的热心;同样,也很少有博客写手像她那样,同时具有表演天才(不然,也不至于无聊到成天混Blog了)。以点击率为最高追求的互联网网站,将目光投向文化名流,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无疑是一个上好的选择。名人效应促使一些网站广开名人Blog,以公众对文化名人的好奇心来积攒网站的点击率。如果以点击率为唯一的指标来衡量“老徐”的Blog,它理所当然是中国第一Blog。如果按其内容来判断,它也是中国Blog的典范。在空旷稀松的主页里,若隐若现地透露出一些疑似隐私的消息。窥伺一族以此来维持每日的精神满足。
Blog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流着隐私和肮脏的东西。尽管Blog “原教旨主义者”不断重申Blog的宗旨是互联网资讯的个性化编排和共享,主张资讯分类和社群化,排斥点击率崇拜,拒绝Blog成为私人网络日记。但木子美们的出现,改变了Blog在中国发展了的路向,博客们把Blog当成自己的日记本,而且是不带锁的日记本,并为追求点击率而不择手段。这一切,成为中文 Blog最为引人注目的特征。
博客运动的发动者自称是“网络时代的麦哲伦”。但这个怪癖的麦哲伦并不去发现资讯的新大陆,却忙于在虚拟的航船上自我暴露和窥视。他的视线基本上没有超过一场裸奔所能达到的范围。私密的空间就是他的地平线。

徐静蕾著 中信出版社
2006年3月第一版 定价:25.00元

潘石屹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6年4月第一版 定价:26.00元

郑渊洁著 文汇出版社
2006年4月第一版 定价:22.00元
博客时代的资讯“去中心化”,满足了网民们自我主宰资讯的欲求。从理论上说,每一个体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自主编制和发布个性化的资讯。为此,人们将它视作公民社会公共空间在互联网上的模拟,是一个自主的和个性化的自由言论平台。但是,在个性化的面具下,隐藏着的却是千篇一律的真面目。千篇一律的叽叽歪歪,千篇一律的自我暴露。每天都在向人们播报自己的隐私,并同时还在暴露别人的隐私。没有人能够幸免。就算你不是博客,但总会碰到身为博客的朋友。一不留神,个人的行踪就有可能在Blog上显形,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个人隐私就赤裸裸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个体性赖以存在的最基本的条件——隐私权,在中文Blog中缺乏任何可靠的保证。博客们对于隐私权的麻木和随意,令人惊讶。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界限彻底消失,公民社会生成的基础也因此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
博客的书写表现为一种人格分裂症状:一只眼睛在自我注视,另一只眼睛却在偷偷瞟视着四周。在私密的自言自语的同时,等待一个无形的窥视的目光。暴露者和窥视者共同完成了Blog行为。而每一个人同时既是暴露者,又是窥视者。每一个个体都陷于一种“主体性的幻觉”当中,但这种虚拟的“主体性”实际上却是由作为窥视者的“他者”所决定的。从表面上看,博客拥有高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实际上在互联网巨大的虚拟空间中,博客并无能力拥有自身的独立性,或者他们并不打算面对主体的孤独性,相反,他们将自身以自我暴露的方式投向看客的“目光”汪洋当中。主体性在暴露和窥视的狂欢中,自身被空洞化了。以自身的空洞化,达成与窥视者的水乳交融。
如果说,空洞化的博客的存在,乃是因为人们总希望在某一次刷新之后,发现页面有一些精彩的实质性的内容,在期盼之中点击和刷新,博客书则不然。博客书一次性印刷成型,没有了每日刷新页面的可能。虽然可以在博客书的末尾可以印上“待续”字样,但这个“待续”的语义实际上指向“终结”。印刷品一劳永逸地终结了刷新期待,Blog点击率的虚幻本质暴露无遗。人们已经看到,博客书的销售跟 Blog点击量并不成正比。博客书的命运,预示了Blog的末路。

 
博客不是自娱自乐
■土卫十
博客出书,似乎正在成为Web2.0时代不可逆转的潮流。在英国,刚刚揭晓了世界首个博客图书奖(LuluBlookerPrize);在近邻日本,不久也成立第一家博客出版社(AmebaBooks);在中国,也诞生了第一家专门性的博客刊物《博客》,许多传统出版社更是纷纷试水博客领域。2004年,国内出现了第一波博客出书热潮,反响热烈;2006年4月,第二波博客出书浪潮再次袭来,《老徐的博客》(徐静蕾的博客)、《潘石屹的博客》、《勃客郑渊洁》、《不许联想》(王小峰的博客),令书市一时为之侧目。
博客出书,似乎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对博客(尤其是原本无名者)而言,出书能迅速提升名声,名利双收。对博客书商而言,广泛的博客写作群,是突破传统出版资源限制瓶颈的又一座富矿,而且通过博客人气和点击率的反馈,能极大降低出版风险。正是这种利好,使许多出版社对博客淘金充满了高开高走的美好企盼。《老徐的博客》首印就10万,《潘石屹的博客》2万,《勃客郑渊洁》1.3万,《不许联想》1万,个个势头强劲。
但是在博客书市强劲博起的背后,却隐藏着让博客产业早泄的危机。
据中国互联网协会统计,2005年全球博客数量突破1亿个,中国的博客数量达到了 1600万个;2006年,中国博客数量预计将达到6000万个。这个海量的写作群,在出版商眼中,是突破传统写作资源限制瓶颈的保证。但是,并非像 BSP(博客服务提供商)所鼓吹的那样,在博客时代人人都是作家;全民皆博并不意味着写作资源的大幅优化。谁也不敢说,在写作上“人海战术”就能奏效。
实际上,随着网络交际的发达、信息传播的加速,所谓博客写作,已经蜕变为快餐写作、一次性写作了。博客成了宣泄个人情绪、唠叨琐碎家常、相互掐架叫骂的网络垃圾桶,这并不是个别的现象。许多IT观察家只看到了“自媒体”、“私媒体” 时代,博客写作的革命性意义,却罔顾博客写作的自渎现象;许多文学批评家迫不及待宣称,博客写作宣告了新的文学门类的诞生,却无视博客写作对文学的解构和祛魅。这是一种可怕的“盲识”。
我们甚至可以说,从Web1.0时代的BBS写作,到Web2.0时代的 Blog写作,从“网络文学”到“博客书”,这远远不是一种进化而是一种倒退。这种倒退,随着博客书走上“名人路线”而暴露无遗。当博客书沦为明星的写真书、商人的公关书,博客写作的空洞化也就时日不远了。这些打着博客招牌的名人书,往往内容不够图片凑,博客搭台名人唱戏,其结果有目共睹。据悉,在网上拥有两千多万点击率的《老徐的博客》在沪惨遭冷遇,上市5天竟然只卖出6本书。读者显然不是那么容易忽悠的。
博客和博客书,其实一开始就面临着始乱终弃的困局。出版商从利益出发,在“博客”、“博客书”定位不明的情况下,就仓促上马,结果导致“博客书”成了纯粹的概念炒作,而毫无实质意义。实际上,“博客”(Blog,即网络日志),被引入中国时,个人性的一面被不适当地夸大了,而公共性的一面却被忽视了。方兴东在《博客:e时代盗火者》一书中,甚至明确指出“网络日志” (WebLog)不等于“网络日记”(WebDi鄄ary):博客是个人性和公共性的结合体,其精髓不是主要表达个人思想,不是主要记录个人日常经历;而是以个人的视角,以整个互联网为视野,精选和记录自己互联网上看到的精彩内容,为他人提供帮助,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价值。博客精神的核心并不是自娱自乐,甚至不是个人表达自由,相反,是体现一种利他的共享精神。为他人提供帮助。个人日记和个人网站主要表现的还是“小我”,而博客表现的是“大我”。
公共性的丧失,是目前国内博客和博客书的通病。所谓博客精神,在于以个人性来实现公共性,正是在这点上,我们认为王小峰的《不许联想———一个无聊人和他的无聊博客》,才是国内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博客书。
王小峰的现实身份是《三联周刊》的文化主笔,但是他的精神身份却是地地道道的一个博客。他以精英身份来实践着草根精神,在体制内从事体制外的思考。虽然他的本职是个文化记者,但他似乎注定不会和当前文化的流俗达成和解。这种对立的站位和姿态,并不意味着他本质地反文化,而是坚定不移地反文化中的虚假、媚俗、空洞和盲从。这种反抗,并不像某些人想像的那样,是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而是基于一种更朴素的道德观和人性观。还没有谁像王小峰那样把博客当成一个志业那样来苦行经营,据说他每个月要为博客写几十万字的帖子。这个数量是相当惊人的。没有一种对当前社会现状的强烈的关怀作支撑,这种投入是不可能的。
正如书中序言所称的:“与那些自爱到目中无社会的人不同,王小峰博客中的内容,除了絮叨一些自己的破事儿外,更多的是对社会热点、文化亮点或暗点的快评与酷评。……王小峰笔下所涉,多是牵一发而动万人的‘关系稿’。”实际上,鉴于自己所处地位的微妙,王小峰在博客这块飞地上,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文化批判的个人立场,这是值得所有人致敬的。文化风气是社会精神的表征,《不许联想》正是敏锐地把握到了这一点,通过针砭文化痼疾,来体现作者似乎并不太愿直接承认的人文关怀。
既有由个人趣味把玩的博客,也有强调公共关怀的博客,既有“无耻无德无行”的博客,也有“有料有趣有种”的博客。博客是一种快速演变中的形式,而且是一种真正的草根力量,怎样不滥用这种力量,使它免于沦为商业化的工具,是当前博客书走向的关键所在。在这一点上,王小峰和他的博客书《不许联想》,是一个有力而宝贵的启示。
_xyz
论证博客和博客书的非正常关系 非正常关系必然会带来非正常的恶果 亟待论证和重新定义的几个概念 - 新华博客 - News Blog 教你特好用的非正常勾女追男 - 大可 MySpace聚友博客 组大可教你特好用的非正常勾女追男 - 大可 MySpace聚友博客 大可说了教你特好用的非正常勾女追男 - 大可 MySpace聚友博客 大可墙绘教你特好用的非正常勾女追男 - 大可 MySpace聚友博客 转载<空中杀手>非正常解读 - yamamaya的空想圣地 - 歪酷博客 Ycool Blog 非空的博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论证 - 新华博客 - News Blog 任彦芳:谎言的悲剧---五十年后对千百万非正常死者的祭奠- 博客社群 AnyP.cn 顺风:博客和SNS、RSS、TAG的七个关系点 顺风:博客和SNS、RSS、TAG的七个关系点 车身颜色和安全之间的关系 - usedcar273 - 汽车博客 图片故事:说一说中国足坛的非正常男女间关系 农历生日和命运的关系(很准哦) - 猪八戒的博客 - MySpace聚友免费博客 农历生日和命运的关系(很准哦) - 猪八戒的博客 - MySpace聚友免费博客 我理解的量价关系 - 潘启明的博客室 - panqiming - 和讯博客 历史教育:“非正常死亡”两亿人 (袁伟时) - 五柳村文粹 - 歪酷博客 Ycool Blog 中国今年已发生8起官员非正常死亡事件----博客中国:司马荒原 著名的非正常死亡 找工作的“非正常”方式 Inblogit—介于托管和独立博客之间的Blogging方式?-非寒编程网 聚集索引和非聚集索引的区别 - 日新阁 - 博客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