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论证和重新定义的几个概念 - 新华博客 - News Blo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7:18:06
 亟待论证和重新定义的几个概念

 

 

一九八八年五月三日

 

亟待论证和重新定义的几个概念,指的是经典社会主义、现实社会主义和经济基础。提出对它们的论证和重新定义,是因为它们有的还没有形成定义,有的虽有定义,但历史的事实已经证明了它们的不准确或不完善。毫无疑义,对这些概念不进行论证和重新定义,正在发展着的理论研究就难以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会因其不严谨和不完整从而削弱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作用。因而,本文拟就它们进行论证和重新定义,一管之见,旨在抛砖引玉,引来大家的甄别。

 

经典社会主义

定义:经典社会主义又叫理论社会主义,它是人们依照人类社会运动的一般规律,拟想的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无法再发展的基础上,呈现的一种社会形态。它包括四个特征:1、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2、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3、按劳分配;四、计划经济。

论证:所以称经典社会主义,是因为它像经典的自然科学理论一样是完美无缺、绝对纯粹的;同时也像它们一样绝对纯粹的东西在物质世界里不论过去和未来都是没有的。因此,经典社会主义在物质世界里也是永远不会出现的。

但是物质世界没有,不等于精神世界也没有。经典社会主义是人们依照一定社会形态决定于一定生产关系;一定生产关系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等人类社会运动的一般规律,通过逻辑推理呈现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理论化的社会形态。恩格斯说:“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出现以来,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常常作为未来的理想隐隐约约地浮现在个别和整个整个派别的脑海中”(《反杜林论》278页)。这种理想的社会形态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推断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诞生;它根据新的生产关系借以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决不会出现的规律,肯定了这种新出现的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具有充分适应的性质;同时资本主义创造的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具有的社会属性,又决定着这个新出现的社会的一切生产资料必然归全社会所有;而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此结构限定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又肯定了这个社会的个人消费只能是以劳动为尺度;生产力的社会属性具有的不可逆转性,则决定着这个社会的生产方式是计划经济。一个以社会运动一般规律为材料,拟想的经典社会主义就在拟想的构思中矗立了起来,而托起这座大厦的是马列主义创始人辉煌的思想。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写到:“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当它借以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恩全集》第139页)。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也写到,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只有实现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才能成为可能,才能成为历史的必然”。而列宁则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干脆写着“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人们只要认真思索就不难发现,马列主义创始人为我们描述的社会主义蓝图,实际上就是经典社会主义。他们关于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经济的理论,他们关于社会主义只存在一种分配形式的论述等等,都是对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贡献。

经典社会主义虽然以其绝对的纯粹,规定了它永远不会存在于物质的世界,但它决非是可有可无的,就像绝对纯粹的“一公尺长度”等概念在自然科学内不是可有可无的一样。经典社会主义为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指明着方向,规定着它的奋斗目标,并以尺度的权威性衡量着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化的程度和现在状况。

 

现实社会主义

      定义:是人们能动地运用人类社会运动规律,人为创造的一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形态。它最显著的特征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脱节,即生产关系不是建立在生产力的基础上,而是以人们对社会运动一般规律认识后的能动的实践活动为基础。

论证:人类以往的历史,是人类本能活动的历史,马克思称之为“自然史的一个过程”(参阅《资本论》第一卷5页)。在这个称之为“自然史的一个过程”中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关系与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说,所谓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马恩选集》第138页)。正因为如此,经典社会主义才把社会主义的诞生放置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然而纵观全球的现实,则没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以此为基础的。这就是说,目前世界上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按其自然法则,实质上都是不会出现的。

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量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但是,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影响,那么,要使它们愈来愈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这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反杜林论》276页)。在自然科学领域,我们知道了西红柿的生长规律,我们就能够在冬天里创造出西红柿生长需要的条件,在不适应它生长的季节,收获到它的果实。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社会科学领域里,在社会主义赖以诞生的物质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利用对社会运动规律的已有认识,创造条件,提前建立社会主义呢?事实上,全球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就是人们依据对社会运动规律已有的认识,在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可

以也能够在一国或几国,甚至在经济落后的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指导下的产物。这些在社会主义可以也能够在一国或几国,甚至在经济落后的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指导下产生的社会主义,就是现实社会主义。

这种现实社会主义的产生,并非是历史的必然,而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独特的非自然过程的社会现象。而正是这种独特性,它规定了这个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就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脱节,以及由此派生出的一系列独特的社会现象。它的理性指导就是:依据功利得失的考虑,在比较落后的国家,依靠暴力(人为力量)首先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用无产阶级专政的手段,保证这种生产关系在其最低层次稳定性的基础上,迅速发展生产力,促其尽快吻合现有的生产关系,从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实现经典社会主义要求的“适应”前提。因为,“人们能发现这些规律(社会规律),认识它们,研究它们,在自己的行动中考虑到它们,利用它们以利于社会,但是人们不能改变或废除这些规律,尤其不能制定或创造这些新的科学规律”(《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2页)。人们能够“利用它们以利于社会”、“人们不能改变或废除这些规律”,是这个理性指导的依据与前提。

 

经济基础,

定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总和,就是经济基础。

论证: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哲学辞典》写到:“经济基础是社会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迄今我们理论界公认、马克思认可的关于经济基础的解释。但是,经济基础并非就是生产关系,它还包括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力。马克思之所以把庞大的上层建筑矗立在生产关系之上,就像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将生产力排斥在经济基础之外,是因为如同他在同一本书中写到的:“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已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的原因所致(参阅《马恩全集》第139页)。

马克思的时代是不可能把生产力作为独立的力量纳入这个概念的,就像列宁不可能回答国家消亡的具体形式,是“因为现在还没有可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材料”一样(参阅《国家与革命》84页)。马克思的时代、甚至他以前数千年的人类历史,在他那里一直“是被理解为自然史的一个过程”。而“自然史的一个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在我们看来理所当然就应当理解为是“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因为人类以往的生产关系如果不是同它的物质生产力相适应,任何天才也就不可能从中得出生产关系,就是“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结论(《马恩全集》第139页),从而倍受后来无产阶级理论家们的推崇。然而,正是以往的这个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适应,它掩盖了生产力不仅生产生产关系,同时也生产社会的物质资料——这个同样对上层建筑具有不可忽视的决定作用的物质因素的历史功能,为最终把生产力排斥在经济基础以外,导演了一场历史的误会。

但尽管如此,马克思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从这方面去思考的线索,或者说启示。在《共产党宣言》中,他写到:“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43页)。这里的在马克思的其它著作里经常出现的,为所有社会上层建筑赖以矗立之基础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谁能否认它们与生产力导出的物质资料之间有着内在的、甚至是决定于被决定的联系呢?难道奴隶制的上层建筑不受刀耕火种的生活条件的制约吗?又难道仅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的,有时候也是面包、香肠、小汽车的社会形成的社会存在,对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就没有影响吗?但由于以往的历史都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历史,“刀耕火种”与“面包、小汽车”的生活条件所产生的作用,因与生产关系在时间上、性质上的完全同一,而被包容在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之中。生产关系成了整个上层建筑的基础,而生产力被历史地排斥在经济基础之外。

但现实社会主义的出现,为最终把生产力纳入经济基础创造了条件。因为现实社会主义是以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脱节为特征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生产关系虽然一如既往的仍然发挥着它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但这个作用已不再像以往那样包罗万象,甚而因已往的雷同而再次将生产力的功能包容在自身之中。例如,在现实社会主义时期,它就不能包容因生产力低下而普遍存在的商品经济对上层建筑的制约;它更不能代替因低下的生产力形成的浩若繁星的温饱或半温饱的生活条件,对上层建筑的影响;它同样不能包容和替代在山乡、农村以及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因教育、文化的落后,形成的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协调的社会环境,对道德、艺术甚至宗教和哲学的影响。生产力终于以前所未有的独立力量,在现实社会主义这一独特的社会形态里,展现出它对上层建筑的全部意义。

因此,“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总和”,才是经济基础概念的全部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