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美国战略调整与美国实力评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11:42
2007年美国战略调整与美国实力评估(3-1)
钱文荣
2007年,美国继续深陷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困境,但面临着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新兴大国快速发展壮大,国际力量对比进一步朝着多极化深入发展,美国的单极世界图谋越来越难以实现,布什政府不得不对其全球战略布局和地区热点的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在此情况下,如何看恰当评估美国的实力变化,也成为当前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一大问题。
一、国际力量对比朝着多极化深入发展
刚刚过去的2007年国际形势的特点是:虽然冷战结束后形成的"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基本框架未变,但国际格局内各种力量对比继续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一超与其他大国特别是新兴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美国国际形象继续恶化,主导国际事务的能力下降。
布什执政七年来推行单边主义政策和四年多的伊拉克战争,以及虐囚事件等一系列严重违反人权和人道主义的行径的曝光,使美国的国际形象受到严重损害,也使美国民心分裂,削弱了国家的凝聚力,从而削弱了美国主导国际事务的能力。
首先,布什政府恶化了与美国传统的欧洲盟国的关系,削弱了大西洋联盟。虽然2006年和2007年德、英、法三国领导人先后更迭,调整了对美国的政策,使欧美关系有了较明显改善。但是,欧洲国家在堕胎、死刑、应对气候变化和鸽子战略目标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分歧依旧。伊拉克战争引起的反美主意挥之不去。德、英、法三国民众对美国的看法没有多大改变。据美国最有影响的民意调查机构皮尤(PEW)研究中心2007年初公布的在国外进行民调结果,德法英三国民众对美国有好感的人分别从2002年的61%、63%和75%下降到2006年的37%,39%和56%。这种民众的心态必然会影响和牵制三国政府对美国的政策调整。美国外交学会或长、布什第一任期内国务院政策计划司司长理查德·哈斯在刚刚出版的美国《国家利益》杂志2008年1-2月号发表文章说,"美国与欧洲的关系不再像过去数十年中那样友好和重要。...美国常常不能指望得到其传统盟友的支持。"
其次,严重损害了美国在大批穆斯林国家特别是阿拉伯国家的形象。皮尤研究中心调查的结果是,仅就印尼、约旦和土耳其三个美国传统的友好国家而言,这三国民众对美国有好感的人分别从2002年61%、25%和30%下降到2006年的30%,15% 和12%。与此同时,印尼、约旦、土耳其和埃及民众认为美国是对世界和平最大威胁的国家的人分别高达31%,58%,60%和56%。另据《华盛顿邮报》在25个国家的2.63万人中进行调查的结果,52%的被调查者认为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只有29%的人认为是正面的。
第三,美国入侵伊拉克时拼凑的"志愿者联盟",即所谓联军已濒临崩溃。2004年间曾一度有32个国家派遣驻伊军队,总人数达到25,595人。但自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先后从伊撤军后,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到2007年11月已降至26个国家,人数减到11,755人。随后,英国也已开始部分撤军。澳大利亚新总理陆克文上台立即宣布到2008年中将撤走全部驻伊澳军。现在留下的联军盟国中有16个国家的军队不超过100人,其中有5个国家的官兵还不到10人,完全是象征性的,对维护伊拉克的稳定不起什么作用,美军将越来越只能在伊拉克孤军作战了。
第四,严重削弱了美国民众的凝聚力,影响了美国国内政治。布什的政策导致美国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美国《新闻周刊》2007年6月公布的民调结果表明,布什的民众支持率已下降到了创美国历史的最低点,只有26%,与布什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时83%的支持率形成了天壤地别的对照。2007年,在以副总统切尼为首的新保守派极力主张对伊朗动武时,五角大楼至少有5名陆海军高级将领公然站出来表示反对,声称若发动战争,他们宁可辞职也不参加。这一年来,布什的心腹也纷纷离去,其中有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布什的政治顾问卡尔·罗夫、副国务卿卡伦·休斯等。执政的共和党内四分五裂。美国一些政治家和舆论认为,正是布什的政策撕裂了美国。
上述这些因素大大削弱了美国的软实力,削弱了美国主导国际事务的能力。据《华盛顿邮报》在25个国家对2.63万人进行调查的结果,52%的被调查者认为美国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只有29%的人认为是正面的。正如美国前总统卡特2007年5月间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所说的,就对全球的负面影响而言,布什政府是"历史上对糟糕的一届政府"。
俄罗斯的复兴和重振大国地位。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推行美国人帮助设计的"休克疗法"经济政策,使俄罗斯的经济陷入比苏联时期还要糟糕的困境。从1991到1997的六年间,俄罗斯的国民收入下降了50%。1998年俄罗斯的工业生产比1997年又下降了大约20%。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4000亿美元,约等于美国当年8万亿美元的5%。普京1999年12月执政后,立即对国家体制到各种政策进行了大幅度的整顿和政策调整,经过几年努力使俄罗斯全国政局稳定,同时在经济上,靠着国际石油价格连年持续猛涨,也使俄罗斯得到快速发展。到2006年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一万亿美元,超过苏联解体前夕的水平。2007年已达到1.25万亿美元,人均收入接近9000美元。军事实力也在利用获得的大量石油美元迅速恢复,近年来大幅度增加军费开支,大力研发尖端武器。在外交上也开始呈现进攻性态势,展示它的大国作用。美国之音驻莫斯科的记者在年终专稿中说,2007年是"俄罗斯展示实力的一年。"
(三)日本加快政治/军事大国的步伐。
2006和2007两年内日本更换了三位首相,他们各自推行的内外政策都有所不同,安倍和福田先后上台后,都致力于改善中日关系,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日和12月福田首相访华,使中日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但是,这些并不表明日本放弃或改变了实现政治/军事大国的战略目标,相反地,日本正在扎扎实实地加快走向政治/军事大国的步伐,加快实现成为所谓"正常国家"的进程。第一,日本继续推进修改宪法的进程。第二,日本众议院2006年11月通过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基本法修正案,将促进日本民族主义的上升。第三,国会参议院于2006年12月15日通过的把日本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相关法案已于2007年1月开始实施,从此日本自卫队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防军,今后将重新定位自卫队在日本"正常国家化"进程中的作用,出兵海外将作为它的主要任务之一,与保卫日本同等重要。这将彻底改变日本的安全战略,使日本军队的触角延伸到本岛"防卫圈"以外。第四,加快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设,扩展海空军实力。2007年12月17日,美日两国海军联合成功进行海上导弹拦截试验,是美日军事同盟关系进一步深化的又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导弹防御技术的一个新突破。第五,继续与美国一起推动建立美日澳印(度)四国联盟。2007年9月,美日印澳新(加坡)五国海军在孟加拉湾举行有28艘舰船参加的大规模军事演习,国际舆论认为这是打造亚洲版北约的初始行动。
日本加快走向政治/军事大国的步伐已引起国际社会和舆论的关注。英国〈卫报〉的一篇评论指出:"日本复活的民族主义具有全球性的影响。"甚至美国2006年发表的《创建一个法治下的自由世界--21世纪美国国家家安全》的研究报告也指出:日本的"正常化"可能是破坏亚洲稳定的潜在来源之一。
(四)《里斯本条约》的签署标志着欧盟一体化迈开了新的征程。
欧盟一体化进程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扩大成员国;二是制定欧盟宪章。自欧盟于1997年决定大规模东扩计划后,经过几年谈判于2004年一次接纳了10个新成员国,使成员国总数增加到了25个,随后2007年1月又有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加入。如今欧盟成员国已达27个,总面积为423.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4.94亿,应该说东扩的进程是较为顺利的。但是,在制宪方面就不那么顺利了。2005年法国和荷兰在全民公决中先后否决了《欧洲宪法条约》,一度使一体化进程陷于停顿状态,欧盟面临一场空前的政治危机。经过近两年的艰苦谈判,2007年6月欧盟首脑会议就制定一部"简化的"条约取代宪法条约达成共识,并于10月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行的欧盟非正式首脑会上通过条约文本,定名为《里斯本条约》,从而结束了长达6年的制宪进程,走出了制宪危机,将欧盟一体化进程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说,"这是历史性的条约",它将赋予欧盟行动的能力。欧盟轮值主席国葡萄牙总理苏格拉底说,这个条约将使欧盟更加坚强,更有能力应对未来的挑战,更好地在全球发挥作用。这表明欧盟将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五)发展中新兴大国和中等国家的崛起加速多极化进程。
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于2001年首次提出的所谓"金砖四国"是指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个国家。当时他预测这四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到2042年将超过七国集团的GDP。2007年初,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如今,这个目标在2035年就能达到。" 日本《经济学人》杂志2007年7月又提出了"展望五国",指的是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五国,认为这些国家将成为下一代有潜力的新兴国家,它们的GDP也已超过了一万亿美元。而且发展中新兴大国和中等国家的外汇储备急剧增加。
2007年这些国家的发展势头依然十分强劲。就中俄印三大国而言,2007年俄罗斯的经济增长率可望达到7.8%,中国为11.5%,印度为9.4%。2007年"金砖四国"的经济增长超过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半。中国的作用尤为突出。世界银行2007年9月的报告说,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3%,2007年可能提高到16%,超过美国的贡献率。此外,美国美元的地位也在削弱。截至2007年第二季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能够确定计价单位的外汇储备中,欧元的地位不断上升,它已从问世时的18%增加到25%。而美元所占份额已从1999年初的70%下降到65%。这表明美元独大的地位已经开始动摇。这种经济结构的力量变化打破了上世纪90年代美国独霸世界经济主导地位的局面,有利于世界经济逐步趋向相对均衡,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又势必还将直接影响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二、美国战略调整的内容与目的
面对俄罗斯、中国以及其发展中大国和中等国家的快速崛起,美国感到它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因此,尽管伊拉克问题和阿富汗问题远未解决,为了维护霸主地位,实现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布什政府不得不断然决定对全球战略布局和若干地区热点问题的政策做出重大调整。
在全球战略布局方面,把反恐唯一调整为反恐与防范大国崛起并重。
自2001年发生了9.11恐怖袭击之后,布什政府一直把反恐战争置于首要地位,先后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可是,美国的战略家和决策制定者发现美国长期把近乎全部精力集中在反恐战争上,削弱了美国主导整个国际事务的能力,尤其是看到俄罗、中国、印度等一些大国的迅速崛起,担心会挑战美国的战略地位。他们认为,恐怖主义只能伤及美国的皮肉,而大国的崛起却会伤及美国的胫骨,即危及和动摇美国的独霸地位。因此,尽管伊拉克问题还远未解决,阿富汗的塔利班有东山再起之势,美国政府决定调整战略,把反恐唯一调整为反恐与防范大国崛起并重。
这项重大调整决策实际上早在2004年下半年就开始了。2004年8月,布什总统正式下令调整美国全球军事部署态势,已明确了军事战略重点向亚太地区转移。随后在2006年美国国防部发表的新《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从全球战略的角度做出了更加全面的判断和决策。该报告把中、俄、印度等大国称作"处在战略十字路口"的国家,说这些国家选择什么走向"将影响美国及其盟国和伙伴未来的战略地位",点名把中国视为"最大的潜在军事竞争对手",并且把调整的计划更加具体化了。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以太平洋作为未来美军重大军事作战区,将日本和关岛作为"军事力量投放中心",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力量配置。美国海军计划在2010年前将6艘部署在大西洋的核潜艇转移到太平洋的3个军事基地,届时美军将有28艘核潜艇部署在太平洋,占美军核潜艇总数的60%。在总共11艘航母中将把其中的6艘部署在太平洋海域,即将增加3艘。报告说,考虑到亚洲地区的超远距离、幅员辽阔和缺乏像北约那样的多边安全同盟机制等因素,美国必须具有持久的远程军事投送能力、强大的核威慑力量和精确远程打击能力。据外电报道,美国空军将在2009年前在关岛部署3到6架"全球鹰"无人侦察机,以监控台海、东海、朝鲜半岛地区。
第二,强化亚太地区的军事同盟。新评估报告提出加强与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国的联盟,重点强化与日本的军事同盟关系,将美日同盟视为美国亚太战略的重要基石。
第三,构筑新的军事基地网,分布在朝鲜半岛、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和中东弧形地带。其中仅在中亚国家就租用和新建了12个空军基地,不久前又在阿富汗新建4个军事基地。并与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协商签订新的军事基地准入或使用协定,以扩大美军在该地区的活动权限和范围。
第四,调整军事指挥系统。按照国防部计划,在美军太平洋总部内将设立"东北亚司令部",并成立一个"常设联合特遣部队总部",与日本磋商计划把现在位于美国西海岸华盛顿路易斯堡的陆军第一军司令部转移到日本神奈川县的座间营地。这些措施是为了加强所谓的"前沿威慑"。
2007年主要是加快实施这项战略调整地进程,并且又进一步作了一些调整。
一是大幅度增加在亚太地区的军力部署:将太平洋作为未来美军重大作战区,把日本和关岛作为"军事力量投放中心",迄今已完成在太平洋部署6艘核潜艇的任务,计划将增加到8艘;进一步加强美日军事同盟,并推动日本与澳大利亚在今年3月签署了军事同盟协定,鼓励和支持日本构筑美、日、澳和印度四国同盟,首次举行美日澳印新五国海上联合军事演习。二是正式宣布决定在波兰和捷克建立导弹防御系统,目的是进一步遏制俄罗斯。
在地区热点问题方面,主要调整了对伊拉克、巴以问题和朝鲜问题的政策。
对伊拉克政策的调整主要是把建立民主样板的目标搁置下来,改为优先促进伊拉克各教派和解,减少暴力,力求相对稳定,并被迫宣布部分撤军。2007年初,美国为了摆脱它在伊拉克的困境,布什总统决定增兵3万,使驻伊美国总数达到16.8万人,以加强对反美武装的围剿,几个月来虽然略有进展,但仍未见根本改善。暴力冲突仍然十分严重。据统计,仅8月份伊拉克平民因暴力死亡达1773人,比增兵前的2月份高出近8%。美军死亡人数截止2007年10月25日以达3839人。但是,由于美国国内要求撤军的声浪不断高涨,又面临着共和党很可能在2008年大选失败的严峻形势,布什不得不在9月13日宣布2008年上半年将从伊拉克撤军约3万人。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军会很快全部撤出伊拉克。现在撤军要求叫嚷得很凶的民主党即便明年大选获胜,入主白宫后也不敢很快全部撤军。因为一旦全部撤军,意味着美国的中东战略彻底失败,将彻底丧失在这个地区的战略利益,而且将导致美国在全球战略地位的急剧下降。将来最大的可能是转换美军在伊拉克的地位和作用,即从现在的占领军地位转变为军事基地的驻军,尽量减少或不直接参与对当地反美武装的作战,日常安全事务交由伊拉克安全部队负责。2007年11月美国与伊拉克签订了关于美军长期驻伊的协议,就是为将来转变驻伊美军职能所作的法律准备。
为了配合稳定伊拉克和中东局势的需要,也为了改善美国在阿拉伯国家的形象,孤立伊朗,布什总统倡导11月底在美国马里兰州首府安纳波利斯召开了中东和会,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领导人以及包括16个阿拉伯国家的40多个国家和主要国际组织的代表参加了会议,试图重启中断了七年的中东和平进程,但成果不大。虽然会议发表了措辞含糊的《共同谅解文件》,巴以双方宣布将就耶路撒冷主权、难民回归、边界划分和定居点前途等问题进行谈判,力争在2008年底前达成协议,但是国际舆论普遍认为,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布什任内恐难谈出成果。
在朝核问题上,布什政府大幅调整对朝政策,放弃了拒绝美朝双边谈判的政策,从2007年2月开始至年底双方至少已经举行了四次直接谈判,进展相当顺利,并且在12月初布什亲笔致信金正日,称呼他为"亲爱的委员长先生"。他还宣称要在2008年底前基本实现朝鲜无核化。目前朝鲜核设施去功能化虽尚未彻底完成,但基本进展顺利。关于朝鲜核计划的申报,虽然朝方未能履行12月底前递交的承诺,但美方现在并不强调时间,更重视申报内容是否能满足它的要求,朝方的解释是其他有关各方没有履行承诺所致。由此可见,朝鲜半岛无核化问题仍有会有曲折,但总的趋势基本不会改变。
在伊朗问题上,尽管以切尼为首的一批新保守派极力主张和鼓动对伊朗动武,布什总统因受到伊拉克问题牵制以及慑于国内国际普遍反对,仍主要谋求联合国和大国的合作继续保持和不断增强对对伊朗施压力度,敦促安理会通过新的制裁措施。12月3日,布什总统批准发表美国情报部门关于伊朗于2003年已停止发展核武计划的报告表明,他已做出基本放弃动武的决策。但是,美伊问题的核心不是核问题,而是美国把伊朗看作是美国称霸中东的最大障碍。因此,美伊矛盾和斗争不会因为最近公布了这份报告而告终。相反地,若伊朗利用这个报告而加快扩大浓缩铀规模并迅速提高其纯度,则美国对其动武的可能性仍不能完全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