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力腾飞之谜启示中国(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41:11

日本国力腾飞之谜启示中国(2)

字体 [大 中 小]

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阶段,美国和日本的政府、企业和居民在初次分配中的份额大致为1:4:5。而在经过了再分配后,1948~1962年,美国企业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占有主体地位,虽然所占份额有所下降,但仍在80%以上;政府和居民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份额均较小,年均不到11%,都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的最终分配比例关系大致为1:8:1。

  1965~1973年,日本的企业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份额较小,平均为7.5%;政府部门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份额也不多,约占16%左右,变化趋势是略有上升;居民与非营利机构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占有主体地位,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75%以上,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大致为1.5:1:7.5。22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日本人均GDP从突破1000美元到突破3000美元,只用了7年的时间,而美国从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到突破3000美元,用了20年的时间。原因在于,日本的财富分配是向居民个人集中的,而美国则是向企业集中的。两者相比,可以看出:日本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比美国财富向企业的集中,更能促进消费能力的提升。同时,日本居民收入的增长,也为日本海外投资创造了条件,更有利于日本海外资源的收购和海外市场的扩张。

  由此,建立在民富基础上的日本,国力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美国大肆收购,大有买下整个美国之势,“美国正在变成日本的第41个县”的名言在日本广为流传。如果不是美国动用货币武器给冲昏了头脑的日本一次刻骨铭心的回击,今天的日本不知道该多么令人畏惧!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收入分配越是向国民个人倾斜的国家,其经济发展越迅速、国力越强大。

  20世纪90年代初,被美国用货币战争大伤元气的日本,经济显露出衰退迹象。倘若日本再次实行类似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这样的宏大计划,日本经济或许能走出泥潭,实现二次腾飞。遗憾的是,日本试图通过扩大产能,保持单向的贸易优势,占据国外市场,而不是像20世纪60年代那样,增加国民的收入,拉动起内需,结果导致了巨大的产能过剩。

  日本既给我们带来了经验,也带来了教训。经验是民富则国强,教训是民穷则国衰。

  要想实现国强,须首先实现民富,因此,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我们首先应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向国民个人倾斜,其次是企业,最后才是政府,而不是延续目前的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现状。唯有此,中国经济才能冲破内需不振的羁绊,实现最优效率的增长。

  其实,民富国强的道理,中国古人早就认识到了。

  墨翟强调古代的明君“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荀子·富国篇》中对于“国富”与“民富”的关系做出了精彩的论述:“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臧之。夫君子奚患乎无余?”

  民富是国强的基础,民穷则是国衰之先兆。

  公元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隋朝统治者通过对税收等政策的调整,积富于国。据《通典》记载:“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资治通鉴》也提到朔州“仓粟烂积”,涿州临朔宫“仓库山积”,《隋书·李景传》则强调北平“粟帛山积”,以至于史学家忍不住感叹“古今国计之富莫如隋”。

  但是,隋朝却是短命朝代,原因是民穷,即使在闹大饥荒之时,杨坚也守着充盈的仓库拒绝开仓救灾。故唐太宗评价杨坚说:“不怜百姓而惜仓

  库……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隋炀帝时,变本加厉地掠夺百姓,国库虽然保持充盈状态,却最终葬送了江山社稷。

  民富是国强之根本。要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必须实现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