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 国家最高科技奖不能总是白发苍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23:48
国家最高科技奖不能总是白发苍苍
作者: 南方周末评论员 史哲
2009-01-14 20:08:31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新闻
王忠诚、徐光宪获2008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专访万钢:从党外人士到科技部长 科技转型谈何容易!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名单
标签
国家最高科技奖 王忠诚 徐光宪 已有评论14条
发表评论
收藏
推荐给
打印
字体:大 中 小
中国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又一次颁给了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位是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83岁;一位是化学家徐光宪,88岁。
虽然他们的卓越表现足以带给这个中国最重的科技奖项以荣耀,但两位高龄老人的得奖也凸显出国家最高科技奖以及中国科技界的尴尬——自2000年创立“国家最高科技奖”至今,14位获奖人中,得奖时年龄超过80岁的有9人,70-80岁之间的4人,低于70岁的仅1人,这使得当初为激励中国科学家多出成果、早出成果、出重大成果而设立的奖项,变成了对科学家奋斗一生的背书,变成了一个“荣誉称号”。
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这一金额比起时常要两三人分享的诺贝尔奖金(140万美元)毫不逊色。但事实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奖金只有50万元属个人所得,其余的450万由获奖人自主选题,用作科学研究经费。这一条件性规定的意图,就是希望把钱交给最合适的人最有效地使用,以此带动中国的科技水平快速提升。
然而,根据历史上重大科学成果发现者当时年龄的分布规律,25-45岁是最容易出成绩的年龄区间。事实上,14位最高科技奖得主的研究起步大多分布在这个阶段,出成果的时间也集中在得奖前的10-30年间。如果这笔钱,不说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哪怕只是早10年、15年,在他们更年富力强的时候出现,相信他们也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而以现在的八十高龄,能把得准科技进步的脉动已属不易,再让他们向新的科学高地发起新的冲击,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中占领新的制高点,实在是强人所难。
“我年轻时要出成绩,急需钱急需环境的时候没人给我,等我后来成了名要钱有钱,有用吗?”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数学家吴文俊的这番话,至今仍旧是最高科技奖难以突破的死结。于是,公众只能看着国家最高科技奖自顾自地老了下去。
跟2008年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做个简单对比,或许就更清楚。9位诺奖得主平均年龄不到70岁,65岁以下的有4人,像钱永健、小林诚更是60岁都不到。事实上,由于诺奖偏重于最耗时、最难出成果的基础研究,而中国最高科技奖除吴文俊、黄昆等两三人,大多属于相对更容易出成果,在中国现实中也更容易获得资助的应用领域,那么国家最高科技奖就更加显得暮气十足,而引人警醒了。
让人警醒的还不仅于此。仿佛是在为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老龄化背书,代表一个国家科技原创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连续5年空缺。从小的方面来说,这意味着若干年后,当我们再也找不到受人尊敬的老人来为他几十年前的成就领奖之时,可能会出现某一年或某几年不知颁奖给谁的尴尬。从大的方面来说,那就是对我们已经高喊了二十多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嘲弄。
国家最高科技奖9年华发,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那道“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李约瑟自己的解答是:一是中国不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功利,更青睐于经验;三是中国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把“李约瑟难题”放在今天,则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中国经济高速增长30年,我们的科技原创力依然远远不足,不能在科技领域做出与经济发展相称的贡献,甚至大面积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这是我们的难堪,也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难题。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智力破解这个难题,恐怕就只能看着中国的最高科技奖继续衰老下去。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22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