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的倒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23:29
朱元璋这个农民出身的皇帝,见识浅薄, 开国也许能够,但治国就不怎么行了。 唯一拿手的本事是心恨手辣,把手下功臣杀光,就连小时候一起的放牛娃,毫无野心的玩伴也不放过。朱元璋常常出笑话,而且是大笑话。这里没有诬蔑或者贬低农民的意思,请不要误会,只是想说出事实,不通历史的农民,有很大的局限性,
政治上,废除丞相而导致宦官干政。朱元璋当皇帝不久,为了大权独拦,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度,成为空前的封建cuan制的du裁者,并将此规定制度化,做为祖训让子孙后代依样画葫芦:“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本来,即便是有丞相协助处理政务,皇帝的工作量也是巨大的,没了中书省和丞相,朱元璋更是事无巨细日理万机,但这种情形无法持久,于是,不得不依赖宦官。朱元璋说:“阉寺之人,朝夕在人君左右,出入起居之际,声音笑貌,日接乎耳目,其小善小信,皆足以固君心。”但是,很有讽刺意味的是,严禁宦官干政的朱元璋却无形中将那些曾被他视为权柄天敌的宦官当作了助手,继而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了。
朱元璋决定从制度上铲除宦官干政的一切可能。《明史职官志》: 洪武十七年铸铁牌。文日:“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置宫门中。 继而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了。如洪武十一年(1378年),“遣内臣吴诚诣总兵官指挥杨仲名行营观方略”。明代宦官参与政事,由朱元璋开始。到了朱棣,这一祖训变了。《明史职官志》: 成祖亦尝云,朕一遵太祖训,无御宝文书,即一军、一民,中官不得擅调发。朱棣表面上遵奉祖训,但却将乃父规定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悄悄地改为不得擅自作主,只要在皇帝可控制的范围内,宦官自可做主。成祖朱棣对祖训阳奉阴违,宣宗则阳奉阳违。朱元璋立下祖训:“内臣不许读书识字。”
《明史宦官传》载,宣宗设立内书院,事在宣德元年(142年)七月,目的是提高宦官的文化素质,以便让他们将来做秉笔太监时,能够遵照阁中票拟字样用朱笔批文,以减轻宣宗本人每日批阅大量奏文的政务负担。为日后宦官在荒主执政时干预政治作了重要的铺垫。 英宗时代,宦官权力进一步扩张,开始握有典兵之权,他重用宦官王振,王振竟然把太祖立于宫门上的那块禁止宦官干预政事的铁牌摘了下来,世人无不知权在王振,公侯勋戚皆呼之日“翁父”。宪宗朱见深统治时期,他赋予亲信宦官以军政大权,汪直实际上掌握了朝政,并且,汪直还于成化十四年(1478年)、成化十七年(1481年)两次外任边将,指挥军队打仗。越到后来,朱元璋的继承者们便越不问政事和腐化,武宗时的宦官刘谨,遇一军人向其贿赂,他便批示:授某某官,转发兵部。兵部在批示上盖上大印,就成了正式任命书,武帝则完全蒙在鼓里。至于熹宗,更是历史上有名的“顽重”,走马、戏水、做木匠,无所不能,就是不理朝政,因此,魏宗贤才得以售奸。 朱元璋最怕宦官专权,但恰恰是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宦官最有权势的时代,明朝是“最大的太监帝国”, 这真是一大笑话。
封建社会的皇帝,拥有权力越大, 越是标志这个封建社会的成熟程度, 从这个角度看,清朝是完美的封建社会, 远比明朝高明 。 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改正了明朝很多不足的地方, 明朝有很多不好的地方,比如廷杖制度。明朝的官员都很骄傲地认为自己掌握着道统,所以并不一定认为皇帝正确,经常和皇帝发生争执。弄得有时皇帝气急败坏使用廷杖乃至杀戮来对付他们,但这些官员依然义无反顾,而且即使被处罚,也获得了另一种光荣。大清把道统收归到帝王手中,使道统和治统统一起来,维护了王朝的统一。大清帝王们采用恩威并举的方式收归道统,一方面大力提倡程朱理学,而有人诬蔑理学在清朝成了碰不得的理教,完全是闭着眼睛造谣。另一方面则很绝妙,就是侮辱道学家们的人格,使他们颜面扫地,根本没资格以“名儒”“名臣”自居。 康熙帝召集翰林官员,出了一道题目“理学真伪论”,自己做考官,让他们做现场作文,然后大发威风,当场羞辱这帮平时颇以才学满腹自居的文士们,骂这帮人是“假道学”。 康熙晚年又连续找机会,对此时已经过世的熊赐履,对曾认真教过自己的老师进行羞辱,说这种人自以为得道统之传,彼此纷争,简直就是和市井之辈没什么区别。以堂堂帝王之尊,对自己的恩师进行讥刺贬损,周围的文士们自然吓得噤若寒蝉、大汗淋漓。雍正和乾隆继续发扬光大。乾隆经常动不动就骂道学家们“欺世盗名”“假道学”,口气更加严厉冷酷,使文人们自己都觉得自己自卑。 清朝帝王们的高明手段,强行把道统从儒士们手中抢过去了。理学的解释权在皇帝手里,皇帝才是圣人,才是最好的思想家!于是,道统和治统的统一终于合一了,这是以前王朝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孟森《明清史讲义》 中说,“(明代)求为正人者多论劾蒙祸,濒死而不悔者,在当时实极盛,即被祸至死,时论以为荣。不似后来清代士大夫,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帝以为罪人,无人敢道其非罪。”。这里,请不要把现在的民主自由的观念套在封建社会,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偏偏有的人就是借此说什么明朝的民主自由,清朝如何黑暗之类的,简直是在搞笑。还有的说什么明朝的皇帝数十年不上朝,但明朝照样运转,说明了明朝政治制度的先进等等,真的是幽默哦。
封建社会的强盛与君主集权度程度成正比,在封建制度下,君主集权高办事效率才会高,若清朝前移到唐朝时代,清朝绝对比唐朝更强大 。清朝高度集权,却没有明朝的宦官现像,清朝皇帝的水平比明朝实在是高的太多。当然 ,封建社会再怎么强,还是打不过资本主义社会。
滥杀功臣:朱元璋为了维护极权,创造了屠杀功臣之最,为此,建文帝手下无能人可用,于是几年的内战后,文帝被赶走,出家做了和尚。几年的内战对国家的损害是很大的。 胡惟庸是朱元璋的宰相,极有才干。在本质上,自卑感过重的领袖跟有才干的干部不能并存。一三八○年,“有人”告发胡惟庸谋反,勾结东方大海中的日本,准备在宴会上杀掉朱元璋(参考来俊臣的《罗织经》,就可了解,当权人物决心除去某人时,自会“有人”告发他谋反)。朱元璋把胡惟庸磔死,屠灭三族。 十年后(1390年),朱元璋的兽性再度发作,宣称,他又发现已死的胡惟庸的新阴谋和新同党,于是展开全面逮捕,连朱元璋最尊敬的开国元老,七十七岁的宰相(太师)李善长,都包括在内,共处决二万余人。朱元璋还编撰一本书,名《奸党录》,附录李善长的供词,昭告全国。
三年后(1393年),朱元璋发动第二次屠杀。“有人”告发大将蓝玉谋反,立即逮捕下狱。然后发表蓝玉的供词,蓝玉在供词中承认准备发动兵变。于是蓝玉被磔死,灭族。根据口供牵引,被灭族的有一万五千人,其中有一个公爵,十三个侯爵,二个伯爵。若干人早已死亡,但朱元璋的法律是追溯既往的,所以死者的子孙仍要抵罪。朱元璋又编撰一本书,名《逆臣录》,昭告全国。
朱元璋两次大屠杀的都是他初起兵时亲如手足的患难朋友。他们为朱元璋效命,当他们以为可以分享富贵时,却遭到朱元璋的毒手。这两次大屠杀之外,朱元璋每天都在屠杀,像皇太子的教师宋濂,朱元璋尊称他是“圣人”,来往宫中,如同一家,因他孙儿牵涉到胡惟庸案中,乃贬窜而死。朱元璋最信任的智囊刘基,他的高度智慧使朱元璋如芒刺在背,终于把他毒死,反而宣称是胡惟庸毒死的,故意向宰相之一的汪广洋询问是否知道。汪广洋不明了朱元璋的用心,回答说不知道。朱元璋大怒,立即把江广洋贬窜,等他走到中途,再下令把他绞死。平定云南的大将傅友德,父子同时赐死。平定广东的大将朱亮祖,父子同时被鞭死。大臣李仕鲁在金銮殿上表示坚决辞职,朱元璋认为看不起他这个皇帝,教武士摔死阶下。在所有共患难的老友之中,只有三个人保全生命。一是常遇春,一是徐达,一是汤和。常遇春运气最好,早早的就病死。徐达事实上死于处决,他患一种疽疮,最忌鹅肉。朱元璋偏偏送了一碗鹅肉给他,并命送鹅肉的宦官在旁监督着他吃掉,徐达一面吃一面流泪,当晚毒发逝世。所以事实上只有汤和一个人活的最久而且善终。他逝世后,他的家族暗暗庆祝。
明朝军力差,根子在朱元璋,朱元璋出于小农意识, 为了剩钱来,来个屯兵,还自己吹什么, 他有百万大兵却不花一分钱,结果, 种地的士兵真的快成了农民喽,这是明朝军事水平差的重要原因。万历年间,日本侵略朝鲜,明神宗朱翊钧接到朝鲜国王的告急请援书以后,出兵援助朝鲜。刚开始的时候,游击史儒和统兵渡鸭绿江增援的副总兵祖承训, 先后兵败或者丧命。初战失利,朝野震动。之后,神宗命正在宁夏平叛战场的陕西讨逆军务总兵李如松东征,最后惨胜,战斗中游击将军吴惟忠牺牲,李如松的坐骑被炮击毙,平壤收复。 平壤之战后,日本人很快又缓过了气,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丰臣秀吉再次发兵侵略朝鲜,明朝又被拖入战争。但是,丰臣秀吉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7月9日突然死去,日军大乱,战火才算熄灭。日本史书把万历朝鲜之役分为两次战争,分别叫作文禄之役和庆长之役。朝鲜史书则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整个战争从万历二十年(1592年)开始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结束,历时七年。这场战争,明朝“几举海内之全力”,前后用兵数十万,费银近八百万两,历经战与和的反复,最终异常艰苦的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明朝虽取得了抗倭援朝之战的胜利,但在二十年后,明朝深陷于明与后金战争的泥潭。即使当初明朝取得过一些令人称道的胜利,这些胜利最终也会被湮没在明亡的巨大阴影里。传统史家认为抗倭援朝之战对明王廷来讲得不偿失,是明朝末期财政危机的主要诱因之一。抗倭援朝之战中立下功勋的战将,如李如松和李如柏等人,后来或战死沙场,或因畏敌获罪,名节无法保持始终。明朝那么大的国家打一个日本打的那么惨,足见明朝武力之差。之前,更是有土木之变,英宗朱祁镇成了瓦剌军俘虏 ,五十万大军打一个内部不和的瓦剌,结果竟成这样。
抗倭援朝之战中, 和明朝不耀眼的胜利形成对比的是, 这次战争造就了朝鲜的一个世界级英雄,百年难得一见的海战奇才李舜臣,李舜臣(1545-1598)和中国水军并肩作战,多次击败日军,屡立奇功,1598年12月,他与明朝水军重创敌寇,在激战中不幸中弹身亡。李舜臣在朝鲜的地位就好象中国的武圣关公一样高。有人把李舜臣列为世界历史上的十大用兵奇才,是朝鲜历史唯一一个拿得出手的人物,他以十二艘战舰击退倭舰三百三十余艘,创下了世界海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经济:有人说清朝扼杀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这又是瞎扯,明朝朱元璋最恨的是商人。如果从私人作坊上讲,宋朝和元朝的规模也不小,为什么明朝约两百年,怎么没有发展成资本主义社会呢?是不是可以说明朝扼杀了宋元的资本主义萌芽呢?当然不能。因为中国是农业为主的,地主阶级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违反地主阶级的利益,因此,在清朝前期,明朝,元朝和宋朝,是自发的私人作坊,没有统治阶级支持的,无法有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中国真正的出现资产阶级,正是依然被丑化的慈禧的洋务运动的功劳,哪才是自上而下的,而且成果显著,详细的请见的我的另一个帖子:慈禧mm 万岁,万岁,万万岁!
文化:有人说清朝扼杀晚明思想启蒙运动,真是笑话,因为晚明的思想启蒙运动,正是因为明代晚期的极端腐败和黑暗,这才有了晚明思想启蒙运动。如果明代晚期的皇帝勤政而不是数十年不过问朝政,会有晚明的思想启蒙运动?也就是说,晚明的思想启蒙运动说明了明朝的黑暗和腐败。有人对清朝文字狱夸大和丑化,这也表现在教科书上,比如说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是怎样的反清复明,但却不提黄宗羲后来的送子帮助清朝做事。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当时清代是多么的宽容,几乎可以称得上“大部不抓,一个不杀”了。另外,按定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都是清朝人,是清朝的思想家,而不是明朝的思想家。白寿蠡的《中国通史》,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都是在清朝部分介绍他们的,他们的主要著作都是在清朝完成的,一些民主思想也是看到明朝的覆亡后才形成的。《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 死于清顺治末年, 也是清朝的著名科学家,而不是明朝的。 某些编辑教科书的所谓专家,有明显的歧视少数民族心态,在叙述历史和人物划分上,采用春秋笔法或者双重标准,黄宗羲等被划为明朝的,而类似情况的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也被划分给了明朝。我想,如此优待明朝,也许和明朝是“汉族”人执政的朝代有关,这是出于某些人狭隘的大汉族立场,但是呢,已经有数个专家证明,明朝也是少数民族的回回建立的。当然,对待这个事实,某些有大汉族主义的“国内专家”继续回避回回建立明朝这个残酷的事实。 总之,明朝只应该获得其中之一的,也就是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划分给明朝,但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宋应星,则应该属于清朝的。《水浒传》 发生时间:1370年 ,施耐庵,元末明初人;《三国演义》发生时间:1371年 ,罗贯中,生卒年月不详。卒于明初。 至于清朝反对政府的行为,比如南山集案,清朝没有错,如此反政府的行为,在现在的中国和美国都是不允许的。
有趣的是,有人诬蔑“清朝把中国带入了黑暗,在19世纪 日 本只用短短三十多年的西化-“明治维新”运动,就一跃成为世界列强,我们有什么理由怀疑早200年的明末的思想启蒙和解放不能带来更好的局面。”。此人跟本不懂 日 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清朝“戊戌变法”失败的真正原因,我会就此单出一贴的,真正的原因和教科书上的完全不是一会事。这里,我先要说说明朝是怎样 把中国带入了黑暗的。
明朝的朱元璋痛恨商人,再加上日本浪人骚扰,来了个锁国,并把锁国定为祖训,让他的子孙继续锁国。而元朝有 兴旺的海外贸易,贸易国由宋时的56个发展成140多个,东到日本高丽,西抵波斯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元世祖两伐日本,打到日本的本土。和明朝比,元朝在很多方面都强的太多。元世祖两伐日本,两次失败,失败的原因除了“神风”外,第一次风暴后尚有700条兵船,转日弃舟全部登岸背水一战未料战事胜败。第二次,东南两路军根本就没有统一的指挥,导致严重贻误战机。因为没有统一的指挥,诸将纠纷指挥下的十四万人在博德静静的等着待要到来的海风,而且是十四万人选择一个传统的商线岸边登陆。如果选择两个登陆点,日本很难防御;元军完全能实现登陆,但根本不决战滩头,在滩头进行一次性的决战!深入占领建立阵地,展开兵力;如此就实现不了兵力优势。 侵日两战之败,忽必烈败给了大自然,也是元军自己败给了自己,输在战斗指挥上。 还有,军士的构成,当时天下除谋反大逆,杀祖父母、父母,妻杀夫,奴杀主,因奸杀夫处死外的其它犯死罪的人被征募伐日;江南贩私盐的罪犯充军组成江南新附军中的盐军,而新附军中两万精锐抽调编入侍卫亲军;收编平南宋时投降南宋的蒙古,回回军赎罪征日。几乎一个汉武帝募天下死罪击朝鲜的元代翻版。
前面说了朱元璋把锁国定为祖训,但为什么后来有郑和七下西洋? .七下西洋的目的有:扬明朝天威 ,寻找建文帝,打通到欧洲的海上贸易航线,发展和扩大海外贸易,实现海内外大一统的太平盛世。在这种宏伟目标的指引下,郑和奉明成祖朱棣的旨意出使海外诸国,为实现世界“大同”与“和谐”的理想追求作了不懈的努力。 这些从明朝歧视商人和历来的禁海政策看,这些目的跟本站不住脚的。扬明朝天威何不去用这些钱整备军队,收复内乱不断的“北元”呢?那可是明标青史的,比到什么非洲去扬明朝天威不更好么?郑和七下西洋依然被大肆赞扬,什么中国的海洋时代,其实,郑和到过的地方,元朝时候就到了,还有的说郑和发现了美洲,经常有人问这个问题,郑和与哥伦布,为什么郑和七下西洋,而哥伦布却比郑和有名?类似问题一直在争论,我认为,这些争论可以结束了,因为明朝的皇帝是回族穆斯林,郑和七下西洋,是和伊斯兰教的圣地联系,当然不会发现什么美洲了,美洲哪个方向没有伊斯兰教的圣地,而元朝的时候,中国人已经知道伊斯兰教的圣地在那里了。不仅如此,郑和七下南洋途中, 在东南亚的传播伊斯兰教,东南亚本来是佛教为主的,但因为明朝而变成了今天的伊斯兰教基地,在世界人口中信徒人数最多。试问:明朝花费了大量的钱财,如果没有皇帝批准,郑和敢在东南亚传播伊斯兰教么?中国的历史,,,,,, 而元朝时期,中外交往频繁,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写下《马可波罗游记》一书,生动描述了大都、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激发了欧洲人对中国的向往。 哥伦布深受此影响,哥伦布是做发财的梦。 郑和七下南洋不是去经商和搞殖民地的,而是去追寻其回回阿拉伯老祖宗的迁移史,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的肖宪论证. 郑和七下南洋途中在东南亚的传播伊斯兰教。郑和航海之前的中国,伊斯兰已有很大的发展。中国穆斯林严格遵守信仰,建立了经常教育制度,发展了中国穆斯林的文化教育,并在各地建起了许多宏伟、体现中阿艺术融合的清真寺。而同时期的东南亚,由于受印度文化的影响,还流行印度教和佛教,伊斯兰在大多地区仍无影响,只有极少数地区的人信仰伊斯兰。 当郑和远航经过东南亚诸国时,每到一地都要与其随从穆斯林马欢、郭崇礼、哈三等举行仪式并宣传伊斯兰教义,并建立华人穆斯林社会区以传播伊斯兰。随着郑和在东南亚对伊斯兰的宣传,使得东南亚地区,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伊斯兰迅速地发展起来。 之后,郑和七下南洋的资料被明朝自己销毁。明朝为什么自己销毁? 郑和七下南洋因为耗费居大,在大臣的坚决反对下,不得不做罢,于是,明朝又开始遵循朱元璋的锁国祖训。
这个时候,欧洲却发生了“文艺复兴”。明朝的皇帝数次动用国家的资金去宣扬伊斯兰教,不去经商,之后的锁国又让中国失去了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明朝偶而的传教士的作用微乎其微的。因此,明朝才是中国落后的真正祸手。
看到一个文章,“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朝代(大元朝的罪过 )”,总的感觉,这个文章是造谣造的离谱,大量使用极端的词语。估计是赵丰年之类的大作,疯狂丑化少数民族的朝代,用心险恶,但文中事实和逻辑错的一塌糊涂。比如文中说“成吉思汗创建的元帝国”,这是常识性错误,成吉思汗创建的是蒙古帝国,创建元帝国的是忽必烈而不是成吉思汗。 元朝对民族融合是有贡献的。契丹人在南宋时大批进入中原,至元代中叶已被元朝政府视同于汉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所列汉人8种就有契丹人,元代后期“契丹”之名便逐渐消失了。女真人的内迁从金太宗至金末,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金宣宗因受蒙古人的压迫迁都汴京,内迁的女真人更多,约占女真人总数的一半。他们与汉人错杂而居,互为婚姻,改用汉姓,提倡儒学,女真人的民族特色已逐渐丧失。元代统治者将女真人、汉人、契丹人同列为第三等级,政治待遇相同,这在客观上消除了女真人与汉人的民族畛域,促使女真人更加汉化。迨至元末,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已完全融入汉族中了。
元朝的贡献还有很多,比如,结束了唐朝后三个多世纪的分裂状态,实现了历史上的新的大统一,版图超过了汉唐,中国今天的疆域是元代基本上定下了轮廓。 对新疆,西藏等地进行了有效的行政管辖,西藏首次进入中国版图。 中国现在的省制发韧于元代的行省制度。 对外关系发展,扩大了中国人视野,促进了中国社会变化。 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元朝的天下“梯航毕达,海宇会同”,超出了以前任何一个朝代。 在历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丰富内容,对中国及广大亚欧世界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成吉思汗为古代军事史写下了独特的篇章,忽必烈军队从北往南,越过大渡河,大雪山和金沙江,完成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创举。 中原地区长期遭到破坏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中原文明保存和延续有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包容多种宗教,忽必烈说全世界崇奉的预言人有四(基督,穆汗默德,摩西,释迦牟尼)我对这四人都致敬礼。 1332年造的铜火铳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火炮,其他手工业生产提高。 发达的海道漕运,庞大的船队航行于东海,黄海和渤海的海面,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壮举,南北大运河畅通无阻,浩浩荆吴船,日夜行不已。 元大都是全国的商业中心,交通中心。 兴旺的海外贸易,贸易国由宋时的五六十个发展成140多个,东到日本高丽,西抵波斯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 创制和推行八思巴字,被称之为中国文化库藏中的一块闪烁着奇异光彩的瑰宝。 巧思绝人,度越千古,从此大科学家郭守敬的月球山,郭守敬星运行在浩茫的太空中。 充满草原气息的《蒙古秘史》,被称之为中国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作品。 产生元曲,独创元杂剧,大剧作家关汉卿,西域文人萨都刺等一代名流。 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著作是哥伦布决心出航的一大诱因。 道教始祖丘处机称成吉思汗为:天赐勇智,今古绝伦,道协威灵,华夷率服。
为什么元朝统一全国仅98年,而清朝统一全国268年呢? 这主要是因为元朝内乱,蒙古统治集团分裂,朝廷内部夺权斗争异常惨烈,使得元帝国变得摇摇欲坠。清代的祖训和皇帝培养很严格,没出现严重的内乱。 另外,农民揭竿而起:严重自然灾害,腐败的政治和等级制度,沉重的徭役负担和民族压迫,导致农民大起义 。 而清代虽然也有农民揭竿而起,但因为没有元朝那样的等级制度,农民起义中的知识分子参预不多,所以对农民起义容易控制。清代注意吸收汉族文化,连当初反清复明的大儒黄宗翼也把他的儿子送到朝廷任官。清代最后是和平退位的,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和平退位。 元朝虽然时间短,但因为元朝曾经打到欧洲,抢了不少好东西,也在哪里吸收了不少新科技,而且,元朝包容多种宗教,有先秦诸子的风气,所以,元朝在短短的时间内,科技之发达堪比中国历史上的任何盛世。遗憾的是,这个因为各种原因很少被提到。
元军灭了南宋、大理和西夏国后,发现自己的文化确实不如汉人,于是虚心学习汉文化。使得元朝贵族们也有了当时先进的汉文化。元朝继唐诗、宋词后,元曲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因此从任何方面来说元朝不仅没有割断汉文化,还延续了汉文化。 不知你看过《狼图腾》这本书没有,作者在书中就对这一现象有过一段议论,你有时间可以看一看这本书,挺好的。 而且,即使元朝切断了汉文化,但汉人血液里有着宁死不改的农耕性,也就是小农意识,它主张把所有可用的地盘都改成农田。因此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汉人对内蒙草原的过渡开垦,已使昔日的蒙古草原变成了大片的农田,或者不少已经荒漠化,昔日的蒙古精神已不复存在,草原也只能成为一个回忆的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