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钱币的历史演变(网摘) 明朝时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52:01

中国古钱币的历史演变

(七)明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与货币流通

 

(一)明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我国明朝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可分为两个阶段。从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开国,到明宣宗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明宣宗执政的这段六七十年时间里,随着政局的稳定,被战乱破坏的地方,又重新建立起社会秩序,农业逐渐恢复,户口与垦田逐渐增多,粮食产量增加,政府税收增多,官营民营手工业陆续发展,商业城市增多,东西南北商业流通畅快,海外贸易往来活跃。

从公元1522年,明世宗嘉靖元年,到公元1573年,明神宗执政以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括:

一是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纺织业,当时发明了一种“代耕”新式农具,耕田利用机械原理,既省力,又效率高;农业肥料,使用高效的“榨油枯饼”;植棉采用著名的“张五典种棉法”;农业灌溉采用徐光启仿制的“龙尾车”取水,“省物而不烦,用力少而得水多”;实行了农业多种经营,等等。在农业和棉纺织业方面,当时江南稻谷亩产达二三石(担),北方小麦亩产在二四石(担)之间,甘薯、玉米、烟草、油料、花生,已在南北各省种植。棉布已成为全国主要衣料,徐光启的棉纺工具“搅车”,以一人当三人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二人可当八人。

二是陶瓷业,造纸印刷业和矿冶业。当时,仅景德镇一处,就有上万家制瓷工匠和作坊,拥有制瓷的高超技术,有设备完善的官窑,也有生产大量民用瓷器的民窑。当时已遍布福建、江西、浙江、河南、四川等省的,“纸厂槽户不下三十余槽,各槽帮工不下一二千人”,纸张品种有“竹纸”、“火纸”、“糙纸”、“柬纸”、“吉纸”、“皮纸”、“棉纸”。印刷作坊,规模相当大,印刷的创新是铜、铅活字印刷,彩色套印和拱花等工艺。采煤业、炼钢冶铁、银矿开发都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三是商业。随着城市交通发达、农产品的商品化和手工业的发达,在全国已形成庞大的商业网络。当时的南京、北京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西安是西北重镇,南北大运河沿岸,出现了清江浦、济宁州、临清州、天津卫、河西务等一大批新兴商业城市;在古老城市之间及周围,陆续出现了一批新兴的中小城市。民间贸易活动定期进行。州县一级的集事,每月有五六个;乡镇每月有二三个;府城则每日一集;有的地方有药王庙会;淮河以北秦晋以东,各方商贾运送物品,入城为市。在当时对外贸易上,分“朝贡贸易”和私商贸易两种。东南沿海的“海商大贾”和“海湖大姓”的海外走私也很活跃;“漳闽之人,与番舶夷商贸贩方物,往来络绎于海上”。

在我国明朝,人们可以发现,许许多多的商业资本是在国内的许多商业活动中,一步一步地积累、壮大起来。从明史的记叙中,看到人们在经营货币这种特殊商品时,所获得的暴利:一是铸钱获暴利:在明朝,公元1522年—1572年,明世宗嘉靖和明穆宗隆庆年间,民间私自铸造钱币的人越来越多,尽管“死罪日报,终不能止”:据史书记载,当时铸钱用铜,每百斤铜料,销售后可得钱16 000文,折合白银23两,而百斤铜料的成本价只有白银十两,这样计算,利润率就高达150%以上;如果铸钱者心术再坏一点,铸造次质铜钱,那么获得的利润还会更高。二是贩铅从中得到白银。当时湖南、湖北一带,盛产白铅,当地售价每担白铅可得白银2两,商人运到广东,卖给出海做生意的商人,每担可得白银6两;海船把白铅运送到日本,每担白铅可炼取白银18两;提炼剩下的白铅,再运送回国,每担白铅还可以卖白银6两:这样一算,每贩运一次白铅,可以净赚白银8两,利润率最高达到200%!在明朝的商品交换中,随着生产的发展、商品流转的扩大,货币反映的社会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明朝初年,或明朝初年以前,货币作为特殊商品,在市场交换中表现的是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货币在中间起着媒介作用,明朝两大商人集团代表了这些情况。

徽商是我国明朝时期最大的商人集团,这个商人集团住居在我国安徽省歙县、黟县、婺源、徽州一带,所以人们称为徽商。安徽徽州,山多地少,明朝时,赋税徭役苛重,人民生活困难,不得不到外地去经商谋生;徽州出产的纸、茶、木器、漆玉、陶瓷、砚、笔,变成了徽州商人资本的物质基础。徽州商人资本活动的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当时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可见徽州商业资本已达到无孔不入的地步,后来这些商人资本的活动达到了山东、河南、陕西、河北、辽东、广东、福建等地,有的甚至经商到海外。徽州商业资本经营的行业十分广泛,除了垄断盐业经营之外,还有粮食、茶叶、木材、典当、棉布、丝织品、书籍、墨砚、仓库旅馆业等等;徽商同时还经营金融业,接受存款。徽州商人还投资搞铁冶、浆染、陶瓷。他们的经营活动带有明显的寄生性和野蛮性:发放子母钱,进行高利贷剥削;还役使僮仆、伴当(实际上就是雇工)。这些剥削手段,对促进徽商的资本积累起了较大的作用。还有就是西商,我国明朝的这个商人集团,居住在我国陕西、山西一带,所以人们称为西商:陕西、山西商人集团主要经营布匹、粮食、茶、马、食盐,商、业活动范围大体上是,输粟于边塞,治盐于淮扬河东,贩布于吴越,运茶于川蜀,有的甚至达到湖广、河南、河北、山东、辽东等地,陕西、山西商业资本经营的行业,主要供应军需,投资产业少,官僚资本多据史书记载,公元1573年~1619年,明神宗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安徽徽州):江北则推山右(山西),新安大贾……藏镪有至百万者,其它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转贩……其富甚于新安”:以上这段文字充分说明了当时西商的富有。据史书记载,徽州商人资本,大富户拥有百万以上,中富户也有二三十万。明朝万历年间,徽商开典当铺的人最多,另记载,仅河南一个省,就有213家;其余在南京、淞江、湖州、嘉兴等府都有徽商开设的当铺:明朝末年,北京有一姓汪的徽州商人,家有资财数百万,开设了几十家典当铺。这两大商人资本,采取各种手段,盘剥重利,累积财富:史书记载,这些商人用高利贷盘剥手工业和农业,商人资本经营糖房业,春以糖本分与蔗农,冬收其利;商人资本在河南、江苏农村,春时出母钱贷下户,秋时加倍收子钱。嘉靖年间号称天下巨富的无锡邹望、安国二家,既是大商人又是大地主,以地租、利息、商业等剥削手段相结合,榨取手工业者和农业生产者。我国明朝商人资本的发展,在历史上有它的实用性和进步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当时有促进社会小商品生产发展的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使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相结合。据史书记载,明朝时的徽州商人资本投资搞矿冶业,生产规模都比较大,雇工超过千人以上;江西的一些商人资本,投资搞瓷窑生产,结果投资者收益,雇工收入也比农业收入为丰。还有一些商人资本,投资搞造纸、纺织业,也对当时社会的生产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二)明朝钱币的铸行

1、明朝钱币铸造与流通

重新统一中国的明王朝无论从政治领域,对外交往还是经济领域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其长达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里,社会经济有了显著发展,货币的铸造与流通也有其特点,明朝前期,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八年正式发行了“大明宝钞”,重新统一了纸币的发行流通。纸币是由政府强制发行流通的,而朝廷又没有限制其发行额度,虽曾严禁金银,但最后也同元朝一样无法阻止宝钞不断的贬值。此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交易中自发的形成了用银用铜钱的状况。到明朝中期,孝宗年间,纸币制度已名存实亡,形成了“积之市肆,过者不顾”的局面。中期以后,白银成为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要货币,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铜钱为铺的货币流通制度构成了封建时代后期货币流通的新特点。

明清两朝把官制铜钱称为“制钱”,明朝铜钱的铸行情况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明太祖洪武至明穆宗隆庆时期经历十二位帝王,其中只有六位铸钱,且都数量有限。自明神宗万历年间开始才大量铸钱。直至明崇祯时期钱币铸行无度,钱制复杂,优劣不等,局面愈来愈恶劣。

重新统一中国的明王朝无论从政治领域,对外交往还是经济领域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其长达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里,社会经济有了显著发展,货币的铸造与流通也有其特点,明朝前期,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八年正式发行了“大明宝钞”,重新统一了纸币的发行流通。纸币是由政府强制发行流通的,而朝廷又没有限制其发行额度,虽曾严禁金银,但最后也同元朝一样无法阻止宝钞不断的贬值。此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交易中自发的形成了用银用铜钱的状况。到明朝中期,孝宗年间,纸币制度已名存实亡,形成了“积之市肆,过者不顾”的局面。中期以后,白银成为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要货币,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铜钱为铺的货币流通制度构成了封建时代后期货币流通的新特点。

明清两朝把官制铜钱称为“制钱”,明朝铜钱的铸行情况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明太祖洪武至明穆宗隆庆时期经历十二位帝王,其中只有六位铸钱,且都数量有限。自明神宗万历年间开始才大量铸钱。直至明崇祯时期钱币铸行无度,钱制复杂,优劣不等,局面愈来愈恶劣。

明代初期,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命京城(南京)工部宝源局及各省宝泉局铸行“洪武通宝”明朝时由工部主管铸钱,下设宝源局。朱元璋为避讳元朝的元字把所铸之钱钱文一律叫通宝而不叫元宝,而不只是为避讳他自己的名字,以后所铸之钱也都没有元宝钱文。洪武通宝钱制沿续元末朱元璋所铸“大中通宝”的形制,分为五等,规定小平钱,每文重一钱,折二钱重二钱,当三钱重三钱,当五钱重五钱,当十钱重一两。同时继铸大中通宝钱。洪武八年,发行“大明宝钞”纸币,规定大明宝钞每贯合铜钱一千文或值银一两,宝钞四贯合黄金一两。并且实行铜钱与宝钞并用的政策,但禁止金银流通,只能向政府兑换。明朝为推行纸币的流通,当年就停止了中央及各地方钱局的铸钱。到第二年全部停铸铜钱。明朝洪武十年,又恢复宝源局与各省钱局铸小钱至洪武二十年后又停铸。洪武二十六年,改变钱制,重新铸五等钱,按洪武元年铸行规定,后又改铜钱每文重一钱两分。其它四等钱,依照小平钱之重递增。洪武二十六年七月只准京师宝源局铸钱,其它各省再次停铸。到八月,因宝钞流通受阻,为坚决实行纸币制度再次禁止使用铜钱。直到明宣宗宣德未年,历时长达四十一年。

明朝洪武年间,全国各省除少数省外,都没有铸钱炉,年铸钱约十九万贯,其中洪武五年时铸钱最多。洪武《铸钱则例》规定,铸钱应用生铜。但当时铜材稀缺,所以就普遍用废钱和旧铜铸造,因铜质复杂,纯度不一,而造成“洪武通宝”成色不一的情况。

明成祖朱棣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铸行了“永乐通宝”,此钱铜色紫红,为真书直读,全部为小平钱,光背无文,钱币直径2.5厘米,制作上精致统一,钱文秀逸,笔画端庄。永乐通宝钱中也有折三大钱,但传世仅一枚,为孤品(现存上海博物馆),此钱史书上并无记载,而且当时正禁止用铜钱,应属试铸品并未发行。当时开铸钱局有两京(北京、南京)、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六处,其版式的差别,微乎其微,勉强区分,“永”字的横笔有长短两种,“宝”字的两点有接离两种,钱穿有大小之别。我国曾在西沙群岛的一艘明代沉船上发现了永乐通宝钱万余枚。此外,日本的丰臣秀吉曾用金银铜仿制过一批,分为打制和铸造两种,铸造钱与明“永乐”钱很相似。

明宣宗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开铸“宣德通宝”,钱制沿永乐成规,皆为小平钱,光背无文,真书直读,制作上稍逊于“永乐通宝”,书法一般,版别较少,相比同时期所出的“宣德炉”铜器相差很大。传世量少于永乐钱。宣德钱只是两京宝源局及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四省宝泉局铸行了十万贯,数量不多。永乐、宣德两朝铸钱所开钱局相同,连两京在内也只有六处鼓铸,每年铸行也都不超过十万贯。

自宣德九年后,到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共六十八年未再铸钱。孝宗弘治年间宝钞信用动摇,百姓不肯使用,甚至出现了以物易物的情况。十贯宝纱换不到三文钱,明政府认为再不发行铜钱,就将无法挽回宝纱信用,且很多利益也被私铸商贩赚取,便下诏命两京及全国十三省重新开炉铸钱。铸行“弘治通宝”,此钱皆为小平钱。光背无文,真书直读。此钱版本较多,各地所出,略有差异。传世有一“弘治通宝”大钱,为孤品。“弘治通宝”曾由原重一钱增加到一钱二分。弘治钱制作书法都较一般,且铸量也不多,没有达到要求的数额,因为改钱重铸新钱之时孝宗已死,明武宗继位,改元正德,此钱即停铸。

明世宗嘉靖六年开铸“嘉靖通宝”,为光背小平钱,真书直读,但含有隶意,此钱存世较多。在铸行方面,朝廷先下诏命令两京宝源局开铸此钱,并令工部按照永乐、宣德时铸钱标准在其它四省开铸,铸量比永乐、宣德时略有增加。“嘉靖通宝”初定每文钱重一钱二分,千钱重七斤八两。到嘉靖四十三年时,改为每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千钱重八斤。此外嘉靖通宝钱开始采用黄铜铸钱,同时为防止私铸,还提高了铸钱工艺,铸造出火漆、镟边、金背等钱,火漆就是二次溶炼。旋边就是用旋车锉磨边缘,金背是指经四火熔炼之黄铜,俗称“四火黄铜”。嘉靖通宝钱大都为小平钱,仅在二十三年时,令工部宝源局仿洪武钱五等式铸小平、折二,当三,当十大钱,于钱背穿右侧铸:“ 二钱、三钱、五钱及一两”,一两钱穿上再加铸“字十”,此套钱为记重钱,各只铸三万,且并未流通,只为充实内库。因为并未流通,因此传世也少,传世品中有一背穿右直书“一钱”的记重钱,为孤品。世宗所出的钱比前代各钱要精美。

明穆宗隆庆四年,铸行“隆庆通宝”。此钱皆为小平钱,光背无文,真书直读。隆庆通宝钱制每文重一钱三分,有金背、火漆。隆庆时期铸钱比嘉靖时减少,当年两京铸钱仅二万贯,只及嘉靖时两京铸额的一半

明朝前期的这一阶段,因大力奉行宝钞政策,对铜钱控制严格,三番两次停铸,禁用,即使开禁也有限制,要不就收入内库,充作库存。所以造成两种结果,一是民间私铸猖獗,可民间又因铜材缺乏,就用古钱,但古钱也有限,于是就私铸古钱,以作流通,这是因为私铸本朝钱币刑罚很重;二是促使白银使用普遍化,明时把银铸成马鞍形,名日“元宝”,也有其它形状,称“银锭”。

铸钱量上升是在明神宗万历时期,这是明代铸钱的转折,也是明朝的转折。神宗万历四年,开铸“万历通宝”,此钱版本较多,万历小平钱为真书直读,大多背无文,少数背铸有文字或星月纹,但都较罕见。万历通宝钱有折二钱,也为真书直读,狭郭,双点通,钱径为2、8厘米;“万历通宝“大钱传世只有一枚,为孤品。万历通宝钱由两京及全国各省为铸行,两京铸金背、火漆,其它各地只许铸镟边。万历二十年援助朝鲜对抗日本侵略战争开始后,开支递增数十倍,但收入却减少近一半。明朝政府应对的办法就是铸钱,以补充财政收入。万历二十年以前,全国铸钱局只有六十座钱炉,到二十年时增加到一百座炉,三十年时,户部等机构新开二百五十座钱炉,应天府也添一百炉,一年便增加三百五十炉,本来户部只管纸钞,工部管铸钱。此时宝钞已停,户部改铸钱,此事一开,全国各地纷纷效仿,起炉铸钱,一时全国有多少钱炉就无法统计了。由于铸量明显增加,而铜材又缺乏,铜价上涨,许多临时官炉无利可图,开炉不久即关门大吉,工人们无以为生,便自行私铸,他们铸的有的不比官铸的差,有的则很粗劣,当时私钱名称很多,像歪脖、尖脚、胖头等等,流传很广,至崇祯时仍存,现存的也有。

明光宗未铸钱,因其在位仅数月,未及铸钱,其子明熹宗于天启元年先补铸其父年号“泰昌”钱,称“泰昌通宝”。此钱为小平钱,真书直读,铜色淡红,也有黄铜钱,版本不多,有背月,背星钱,还有钱径达2.9厘米,大如折二钱的宽郭大样钱;也有钱径2.3-2.4厘米的小钱。明熹宗铸泰昌通宝钱只一年,次年便开铸“天启通宝”,同年设立了户部宝泉局,称“钱法堂”,从此由户部主管铸钱。所铸钱币主要用于军需,军队的铸钱炉只保留西北三镇,东南的一律取消,这时全国形成了三个造币中心,分别为两京及四川地区,但天启三年(公元1628年),宦官魏忠贤专权,宦官乱政,滥铸情况又出现,地方钱局大量出现,因此所铸的天启钱版本极多,差异大。钱背文大量的出现记地,记局,记重等形式。此前仅万历时期出现过,但版本有限。所以明朝钱币制式的复杂时期是从天启年间开始的。天启年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继以往的方法,仍采用增加铸钱量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各省钱局滥钱恶钱,好赚取利润。大量的轻劣钱掺入官钱充数,与明朝前期制钱力求精整美观的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天启通宝”初铸为小平钱,后开铸当十钱。天启五年,因官私所铸大钱过多过劣,下令停铸,并由朝廷出白银,回收当十钱,其大钱铸期不过三年;天启钱钱重原定一钱三分,千钱重八斤八两,但后来由于官铸过于滥恶,小钱仅重七分,千钱仅重四斤八两,含铜量不足三成。此外有一种用日本铅锡销熔入铜所铸的铜呈折色的“折沙钱”就是此时所铸。天启小平钱分背无文和背有文两大类,背文比万历钱复杂,背铸有星月纹的种类多;背有文分记重,记事,记局、记地。背记事为“奉旨”二字,是当时宦官、大臣奉旨办事造钱的意思。“天启通宝”小平钱不仅背文多,其它如字文大小,文字水平,轮郭宽窄,钱文结构也有诸多不同,很复杂多变。“天启通宝”当十钱也分背无文和背有文两类,折二钱则大都背无文,存世也较少。这两种钱皆较少见。

天启七年,明熹宗去世,思宗即位,于崇祯元年开铸“崇祯通宝”,开始规定每铸钱一文,用铜两钱。力图恢复嘉靖,隆庆旧制,但并没有维持下去,因为明朝末期社会弊端严重,朝廷财政几近崩溃。各地钱局大肆滥铸,所铸之钱、文字、大小、轻重不一,相差很大,背文更为繁杂多样,比天启犹有过之。因此崇祯钱为我国古钱中最为复杂的一种。(详见崇祯钱币)

2、明末农民起义军钱币

明朝末年的两位主要起义军领导人都铸造过自己的钱币。

永昌通宝是明末著名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所建政权铸造的钱币。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自幼给地主家放羊,当过银川驿卒。后投身起义军,李自成带领广大起义群众,同明朝封建统治集团作残酷斗争,先后攻占了陕西、河南等广大地区,后兵分两路,攻打明王朝的心脏——北京。一路由李自成亲自率领,下平阳,破汾州,驱太原,奔大同,沿着阳和,宣府直抵居庸关;另一路人马出井径,占大名,取真定,夹攻京师。从“正月初八日西安府起兵,至破京城才七十日,所过七十余州县,无不开门迎降。偌大京城,一旦便破(《甲申纪事》赵士锦)。三月,李自成率大军攻入北京城,崇祯帝于煤山自尽。

明朝末年,统治者横征暴敛,人民负担极重。大顺军在进攻北京时,就发出文告,揭露明朝腐朽的弊端,起义之初也提出过“均田免粮”“割富济贫“等口号,从而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在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初,民间就传说着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阎王,阎王来时不纳粮”,足见人民对这支起义军的厚望。但是起义军进入北京以后,却逐渐失去了农民军本色,逐渐失去了广大人民的支持。他们的领导者没有完整的政治纲领和军事部署,只满足于“均田免粮“的口号,并且提出“追脏助饷”,到最后为了追索钱财,造成了军纪的败坏。竞相掠夺钱财,起义军战斗力大为削弱。这时北方的满清军队和明朝残余势力对起义军形成了夹击之势,起义军形势急转直下,而此时农民领袖们却在思想上骄傲轻敌,生活上享乐成风,导致了最后军心涣散,失去了战斗力。四月,明朝叛将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与大顺军决战,李自成失败,退出北京。后辗转战斗至湖北九宫山时,不幸被杀(历史上的一种说法)。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李自成的“永昌通宝”正是农民起义的历史见证。所见“永昌通宝”铜钱分小平、折五两种,均为楷书,背无文。但版别较复杂,仅小平就达20多种,区别集中在“永”字的写法上。“永”字常由“二水”字样组成,称“二水永”。也有“永”字第一笔为一点,第二笔为“一”字等,“永昌通宝”钱应是李自成为平抑当时腾高的物价而铸的。

“大顺通宝”和“西王赏功”则是明末另一位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政权的铸钱,张献忠是陕西延安人,出身苦寒,幼年随父贩枣,遭人欺凌,后在米脂参加农民起义,与高迎样、李自成同为陕西府起义领袖王自用的部将,号称“八大王”。起义军转战山西、河南等地,声势浩大。以后起义军分成两支,李自成则追随高迎样走向西北,而张献忠则向东南发展,转战在江淮流域。后来在强大的明军进攻时,张献忠曾一度假意投降,迷惑明军,以待时机。他命令军队不服从明军调遣,加紧屯集粮草,打造武器,后于湖北谷城再举义旗,与明军战斗。以后张献忠转战湖北,攻下武昌,称大西王。后又南下攻占长沙,控制湖南全省,湖北南部等地区。随后攻入四川,在成都建占大西政权,取年号大顺。张献忠在成都立足不久,就与南进的清军展开恶战。大顺三年(公元1646年)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山与清军战斗时中箭牺牲。

“大顺通宝”是张献忠在成都称帝时所铸,国号为大西,设置王府,六部官司员,并开铸钱局,取当地王府古玩器皿和城中寺院铜像铸成钱的。因此“大顺通宝”铜色呈金黄,光润精致。传说过去民间妇女把它打制成首饰头饰,灿若赤金。“大顺通宝”仅小平铜钱一种,楷书,分背无文和背文“工”、“户”、“川户”三种。“工”“户”字应为工部,户部分铸的。以背文“川户”者最罕见。

“西王赏功”钱应是张献忠占据武昌称大西王时所铸。该钱是颁赏给对敌作战有功将士的钱形奖章,属纪念性质,不是流通钱,“西王常功”面文楷书,顺读背无文,直径五厘米,字体端庄,笔画挺拔,制作较精致。有金、银、铜三种,存世极少,为极罕见品。

3、南明时期的钱币

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兵攻下北京,崇祯帝吊死煤山(今景山),明朝灭亡,后来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清军开始征战中原,明朝在南方的宗室藩王们前后相继建立了政权,继续用大明国号,同清军对抗,这几个短命政权,统称为南明政权,其中有四个政权铸过钱。

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史可法等人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位,第二年改元弘光,铸行“弘光通宝”。有小平,折二钱两种。但此钱仅铸行了一年,福王政权就被清军推翻了。同年六月。鲁王朱以海在绍兴铸“大明通宝”,皆为小平钱,此钱真书直读,分为背有文及背无文两类。顺治元年,鲁王失败,逃至厦门,投奔郑成功。大明通宝钱铸行有六年时间。顺治二年,南明礼部尚书黄道周等人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改元隆武,铸行“隆武通宝”,有小平,折二两种,此钱为真书直读;小平钱分背有文及无文两类。此外还有“隆武通宝”铁钱,较为罕见。隆武二年,清军攻入闽,唐王政权灭亡。顺治四年,桂王朱由榔在广东即位,改元永历,次年铸行“永历通宝”,有小平,折二、及背文五厘、一分四等钱。

唐王政权灭亡后,明朝两广总督丁魁楚等人共推桂王朱由榔监国,后在桂林称帝,建元永历。在南明四个政权中,桂王政权是存在时间最久的一个,先后延续了十六年,桂王政权曾控制过云贵,两广,湘,川等广大地区,而且与李自成、张献忠的余部李定国、李锦等人结成“统一战线”,联合抗清。但后来内受宵小权臣钳制,外受吴三桂追逼,进入缅甸,后被缅人献于清廷,为吴三桂杀害于云南昆明。

(三) 明朝具体钱币介绍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朱由检16岁登基,在位17年,先是诛杀前朝权宦人称“九千岁”的魏忠贤,启用东林党人,力图革新弊政,以挽救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但积重难返的明王朝,在他的改革下,非但未有起色,相反由于政令不通,矛盾更加突出,最终爆发了明末农民起义,于公元1644年,在李自成的围攻下,明思宗在北京煤山(今景山)自缢身亡。

崇祯在位时铸行的“崇祯通宝”,种类繁多,计有百余种。崇祯元年开铸的“崇祯通宝”,每文重一钱二分五厘,铸作精良。能体现出崇祯改革之决心!但三年后,改铸北京钱为一钱重,南京钱为八分重,从此后,钱制开始趋于复杂,崇祯通宝以小平钱为主,有折二,当五,当十等大钱。崇祯小平钱皆为真书直读,分为背无文和背有文两大类,但有一种隶书体背无文小平钱,比较罕见。在背有文钱中再分二类,一种背铸星月纹标记;一种是背铸文字:有背记重,背记局记地,背记事。此外还有一种背文穿下铸奔马图形的小平钱,径小轻薄,俗称“跑马崇祯”此钱铸意不明,但民间传说却把此钱和闯王李自成和南明马士英巧妙的联系起来了,李自成号称闯王,“闯”字门内有马,“跑马崇祯”预示着“一马入门,门下有马”灭亡崇祯者必为李自成也。而马士英是明末凤阳总督,崇祯死后拥立福王于南京,但他虽手握大权,却不积极抗清,反而结党营私,排斥抗清名将史可法,结果导致扬州失守,福王政权被灭。人言“跑马崇祯”意味着“一马乱天下”。“崇祯通宝”折二钱,皆为真书直读,钱背有文,也分两大类,一为有背星纹标记,二为背有文字,背为文字亦分三种:背记值, 背记事,背记重记钱局。崇祯当五钱,面文皆为真书直读,仅背文记局一种,分:工五,监五,户五三种。该钱制作精美工整,铜质呈金黄色,浑厚凝重。崇祯当十钱仅背无文一种,宽郭大字,制作精良,为较少见品,总之崇祯钱制是明朝钱币最复杂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最复杂的一个时期,其中小平钱复杂的背文,版别更加体现了崇祯钱制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