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植芳:最后,把人字写端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53:20
作者:李辉
每当中国历史发生震动的时候,我总在监狱里。
在上帝给我铺设的坑坑洼洼的生活道路上,我总算活得还像一个人。
先生诞生于1916年9月29日,逝世于2008年4月24日。
遗体告别仪式上,我一直没有落泪。先生能够活到92岁,昏迷之前还能与前来探望的学生们交谈,还写下那篇最后的日记。他在没有太多病痛的折磨中离去,该为他感到庆幸。可是,当最后推走他的遗体时,我还是忍不住嚎啕大哭。
我从来没有这样哭过。那一刻,更多的不是悲哀,而是失落———在这个世界上,很难再有他这样的先生了。
先生晚年常爱这样为人题写:“把人字写端正。”简单几个字,他用全部生命和人格写就。1955年因“胡风反革命集团”牵连他遭遇多年牢狱之灾,但他的精神锐气从未磨灭,他与胡风等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丝毫未减。他豪爽、乐观、坦荡,却非玩世不恭。他坚持独立思考和道德完善,却并不迂腐。他看重友谊,却不袒护友人,相反,他总能超越于个人恩怨,站在更高层次、更开阔的广度反思历史,在这一点上,很少有人能达到他的境界和深度。他强调知识分子的民间立场,不主张“文人从政”,哪怕是朋友,一旦从政,他都为之惋惜或不解,这似乎显得偏颇而不合时宜,但却与他的人格追求相一致。
一杯酒,一只烟,一盘花生米,几片猪头肉,一碗炸酱面,一番海阔天空地漫谈……简朴的生活习惯中,先生享受着自由精神的快乐。
先生1937年以散文、小说创作走进文坛,《人生赋》、《热力》是他最初的精彩亮相,显示出他的艺术敏感性和现实观察力。然而,他没有把文学作为唯一选择和归宿。他翻译社会科学著作,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关注学术,拓展历史视野,遂成为他介入社会、敏于思考的另一选择。一旦走进大学校园成为老师,文学性情的挥洒、学术视野的开阔与自由精神的飞翔,这种至为重要的“五四”文化的传统,必然成为他能够履行好教师职责的基础。
尽管先生的教育生涯因磨难而断断续续,亲授学生不算众多,但不同时期的许多学生,都把他当作恩师、亲人、朋友。学生们从他那里感受到的不限于学识,更多是“五四”文化特有的自由、开放精神的熏陶。特别是在1979年先生重新执教后,年轻的学生有幸在他的身上,看到了民国时代那些真正热爱教育、追求人格完善、善于教学的教授的影子。这是传统的余韵,这是历史脉络被割裂后的再续。一座大学,因有先生这样的老师,才真正具有魅力。
先生讲话,浓厚山西襄汾口音,难懂。他的笑谁都懂,爽朗,诙谐,机智,有时甚至还有几丝狡黠。年轻时给胡风写信,他用毛笔,短促有力而飘逸,好看。晚年字迹潦草难辨,一笔一划,他都用劲写,力透纸背。从1978年起,用这样的字,他写了将近三十年的日记,几乎从不间歇。日记,是先生人格的全部写照,也是他为历史留下的记录。
先生走了,这样的日记,恐怕也不大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