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不成熟的十大标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40:55
                一个农村女大学生的成长经历
 
                   女性身份: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
1986年2月25日,我出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小村庄。像大多数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女孩一样,我的出生是不受欢迎的。在我出生之前,母亲已经诞下了一个女婴,所以在母亲再次怀孕之日起,这个尚未出生的生命就被以男性的身份期待着。不光祖父母这样想,我的母亲也是如此。可想而知,当刚刚出生的我以女性身份袒露于世间时,是多么的不受祝福。我可以想象的到当时祖父母的白眼及母亲痛心的叹息。对此,母亲曾回忆说,当时我被裹在襁褓里放在她身侧时,她曾恨恨地踹了我一脚。从此以后女性身份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挥之不去的阴影。    七岁那年我刚刚读小学,那天,在学校的门口被两个高我一头的男生推到,他们手伸进我的裤子摸了一通,搞懂了男生与女生的不同后,才离开。后来,在我更大一些的时候,一个十几岁的男生把我叫到草垛的后面,要求我与他发生性行为,被我拒绝后,为了不让我把这件事宣扬出去,把五毛钱塞到我手里,虽然没有收他的钱,我却也没把这件事说出去。小学三年级时我的同桌是男生,他用小刀在桌子上画了一条“三八线”,只要我越过去了,他都会用指甲挠我,我的手上至今留着当时的印记。乡村生活:回忆中的美好1986年至1992年,我在自己出生的村庄度过了16年的时光,除去那些不愉快的记忆,乡村生活带给我的还有无尽的美好。父亲算得上是我童年快乐的源泉之一,天性爱玩的他,以孩童般的天真带领着我们窥探大自然的乐趣。夏天,或是白天下河捉鱼,或是晚上出去用竹竿粘知了;冬天,可以在结了冰的湖面上滑冰床,亦可在雪地打雪仗。那时候总是跑啊跳啊,从来没受过父母的约束,后来我总是想我热爱自由,不喜拘束的性格,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上学后,虽然约束渐渐多了起来,却也多了不少伙伴。那时候我们最爱做的事情莫过于骑着自行车到野外去,呼吸田野的风。前排的他:至今未解的心结小学四年级时分桌,他坐到了我的前面。他成绩优异,是老师眼中的“小神童”;我成绩一般,是班级中极为普通的一员。起初,我们并不熟悉,后来成为好朋友,他的一句只有我明白他在说什么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上初中后,我们进入了不同的班级,后来见面再没有说过一句话。上高中以后见面的机会也少了。但他始终在我心中保留着特殊的位置。从没有向他坦白过我对他的感觉,也不知道他对我的看法。我们的人生之路岔开了,或许只有在它在此交集之时,才有机会解开我心中的结。笼中之鸟:压抑的高中生活16岁时,走出村子,在县城里念寄宿学校。像一只林中自由飞惯了鸟,猛然间给关进了笼子里,我的痛苦可想而知。我就读的高中是全封闭的,学生除了两周一次的休假,平时是不能走出校门的。广阔的生活空间被压缩成有限的平面图,多姿多彩的生活内容硬是被迫集中于一点——学习,偏离于此的事情都是被视作是荒废时间,甚至大逆不道的。学校有两项规定,荒谬绝伦,却让我至今想来,仍会不寒而栗。其一,熄灯制度。这项制度并不简单的就指每晚到规定的时间就熄灭宿舍的灯,更重要的是其后伴随的对个人行为的限制:在灯熄灭时必须躺到床上睡觉,其他行为一概不允许。在那段岁月里查房的老师真的恐怖的就像魔鬼。永远忘不了一次熄灯后上厕所被老师逮住,他面如寒铁地问我为什么不在熄灯前把事情解决掉,我委屈地解释说当时不想上厕所,生理反应又不是人能控制的,他根本不听解释,说学校规定了熄灯后不能上厕所就是不能上。脸铁的像是阎罗王,在他眼前只有十几岁的小女孩委屈地掉下眼泪,他却抛出一句:“哭什么哭,没人同情你。”那天,我躲在厕所里,再也忍不住地号啕大哭,生平第一次觉得自己完全没有被当人看。其二,禁止早恋。男女生的恋爱是不被允许的,甚至被认为是罪恶的。每天晚上都会有值班老师在操场上巡逻,被逮到的情侣都会被拉到办公室接受思想教育,被迫分手。不仅如此,教师内装上了监控器,男女间稍有越轨行为被拍到,后果将是很严酷的。有一回一对学生在教师里接吻被拍了下来,学校惊动了两个学生的家长,女孩的爸爸看到监控录像后当众给了女孩一个耳光。不知道这件事情会怎样影响这个女孩的人生。村子外边的世界:我的边缘文化身份高中时期,在极度痛苦压抑时总是遥想大学生活,勾画出一幅幅美好的蓝图是支撑我走下去的支柱。因为我坚信四年地狱之火的煎熬定会换来凤凰涅槃的重生的喜悦。可是,当那一刻到来时,我却再也回不到童年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了。事实上,我被另一件事情深深困扰着。身处于大都市,都市文化碰撞着身上的乡土文化,两种文化撞碎了,碎片在我满心满脑流窜着,游走着,冲突着。我是非城市的,也是非乡村的。在城市里,看到进城务工的农民遭人白眼我会义愤填膺;上课时老师和同学们充满优越感地把乡村作为贫穷落后的代名词,总是让我觉得心里不舒服。农村是我的根,我永远不可能完全融入城市。可是,都市文化也潜移默化影响着我,这样的我回到了农村,仍然是矛盾痛苦的。徘徊在两种文化的边缘,我的文化身份注定是不同寻常的。这种身份令人痛苦,同时也赋予我作为两种文化沟通交流纽带的责任。文学:不变的理想除去自由与生命外,我最珍爱的东西就是书了。小时候得到一本书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村子内起初并没有卖书的地方,好在村外有一家造纸场。场子的院子里总是堆积着像小山头一样的废旧的书,里面总会有一些很好看的小人书。父亲认识厂里的人,打声招呼就能从中挑几本,所以当时我总是缠着父亲带我去造纸场。后来,集市上有了小书摊,我成了那里的常客,零用钱都入了书摊老板的口袋。上初中后,学校有了图书馆。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图书馆,隔着一道铁门,老师把你想看的书递出来,规定一个还书的期限。就是从这个图书馆里,我借出无数的文学名著。看书给我带来的益处是无穷的,每次作文课我的文章是老师必读的范文,那是的我的确算的上是文思泉涌。我对文学的喜爱,以及当作家的理想正是这个时期形成的。然而,八股文式的高考作文却让我毫无发挥空间。我写的文章就像是我无拘无束的乡村生活,发自内心,率性而为,对于讲究规则的高中作文完全行不通。几次作文低分让我犹如高空坠地,为了重拾高高在上的感觉,我荒唐的模仿起高中范文,这恐怕是我最后悔的决定了。因为至此我在也找不到高中以前写作的感觉了,写起文章就是像在组装机器。我再也不是老师同学眼中的“才女”,再也写不出那些率直动人的文字了。现在总是想,究竟是因为高中生活对我影响太大,还是因为我离开了那片激发我写出动人文字的土地,总之,再也找不到感觉了。但是,执拗如我仍旧热爱文学,仍旧想当作家。农村—城镇—都市:我要做我自己我的家族向来没有对女娃抱有多大期望,我的父母也从来没有对我的学业成就有什么期待,我的母亲甚至是不主张我读太多的书。跟我同龄的女孩子大多读完初中就不再读书了,随随便便找一份工,到了年龄就嫁人了。而我却执拗的一直走到了现在,从出生的小村庄,走到县城,再到如今繁华的大都市。每一步都走的很辛苦,可我从来都没有想要放弃。内心深处对某些东西的强烈渴求迫使着我一直走下去。渴求能够分得长辈们只投注在弟弟身上的关注和喜爱;渴求看到很多很多的书,拥抱我喜爱的文学;渴求可以不用过早的结婚,世界里只剩下丈夫和孩子……总之,是渴求能够过我自己想要的生活,成为我自己想成为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