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外汇储备下降 中国重蹈俄罗斯覆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59:24


叶檀:外汇储备下降 中国重蹈俄罗斯覆辙

每日经济新闻  

  国*家外管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外债处蔡秋生透露,中国外汇储备自2003年12月份以来首次下降,已经低于19000亿美元。

  中国是否会重蹈俄罗斯覆辙?在石油价格大幅下挫之后,外资从俄罗斯撤走,卢布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俄罗斯央行12月22日再次扩大卢布兑美元/欧元一篮子货币的交易区间,允许卢布再贬值30-33.45戈比。这是卢布汇率本月以来的第6次贬值,从今年8月4日至今,卢布兑美元汇率已经贬值超过18%。

  为了减少外资流出,增加创汇能力,我国外管局12月23日宣布,决定将一般企业出口货款预收汇比例从10%上调到25%,进口货款延期付汇比例从10%调整到25%;近日,商务部、外交部、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外资非正常撤离中国相关利益方跨国追究与诉讼工作指引》,对于非正常撤离中国的外资,将跨国追究与诉讼,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从上述细节可见,外资流出现象预期比较严重,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而不是像坊间所传言的那样,仅仅属于汇率短期震荡。

  为了减少外资流出,利率被作为重要砝码。央行从本月23日开始降低利率27个基点,低于市场预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与美元之间保持利差,防止外资过度外流。现在中美之间利差在扩大,说明防止资本外流的成本在上升,人民币贬值预期更加浓厚。央行行长周小川先生22日含蓄地表达了货币政策的困难,"国际金融危机继续扩散和蔓延,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更趋复杂,这对于分析判断经济金融形势,制定和落实各项金融政策增加了难度"。这显然暗指中国利率政策部分操纵在美联储手上。

  利率政策从来不是支撑本币价值的良方。东南亚金融危机时,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时,泰国、印尼、俄罗斯等国,就将利率提升到吓人的程度,依然未能阻止本币贬值。只有改变经济预期才能提振本币,以高息延揽外汇无异于饮鸩止渴。利率政策已经打了东南亚各国一记响亮的耳光,难道我们还要胶柱鼓瑟,不顾国内经济现状,将外汇政策走向系于高息一身,等着挨另一个响亮的耳光?前两年,我们的低息政策未能阻止热钱流入;现在,我们的高息政策也不能阻止热钱流出。外资进入的理由只能是预期中国经济上升,资产品价格上涨。

  如果扭曲汇率价格,将人民币价格维持在相对高位,意味着我国资产价格等继续被高估,为了回到本来价值,股市、楼市等资产品价格还会继续下跌,只有跌出空间,才能吸引热钱回流。如周洛华先生所说,国际资金不会流入一个被人为高估的市场,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被低估的市场。

  那些本币贬值国*家的投资者已经纷纷抽资回国,最典型的是韩国投资者。在实行新劳动合同法后,由于成本提升,在山东的许多以制造为主的韩国企业连夜撤离我国;在韩元大幅贬值三成后,第二波撤离潮开始。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虽然下挫,但与2005年相比,仍处于高位,韩国投资者率先获利了结,他们以一倍左右的收益退出高端房地产市场,结汇回到韩国后置产,趁房价低迷与韩元贬值,以往只能购买一套,现在可以购买两套住宅。一些韩国商人不讳言,等到中国房价大幅下跌,人民币贬值,到那时重新购置。如此巨大的套利空间,让热钱不外流都难。

  如果说全国进入挤泡沫与去杠杆化时代,那么,人民币资产品价格下降就是特殊的去杠杆化表现方式。

  我国面临的情况比俄罗斯严重。俄罗斯卢布因油价下跌而受困,但总有受惠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之时,目前俄罗斯外储下降,同时印证现阶段美元对应的真实财富上升。而我国是资源匮乏国*家,资源储备不足,需要依靠美元交换大宗商品;我国是制造大国而非强国,相比而言,虽然贸易保持顺差,但进口急速下降说明我国"两头在外"的出口必然随之大幅下降。更困难的是,陷入困境的企业数量增加,也会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导致人民币汇率市场预期继续下降。

  外汇储备是难以依恃的冰山,终有一天会在美元铸币税下融化,以前是日本,现在轮到中国。既然我国迟早要进行结构性调整,早调比迟调好,央行应该以坚决的降息拉升企业产值,Z*F有必要减税藏富于民于企,促进居民消费,Z*F撤除大部分市场藩篱,让民企带动消费与就业,才是治本之策。 

 

新华:变化超出预期 主要经济指标下滑态势罕见

 "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温家宝总理3月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所说的话言犹在耳。今天人们再次重温此话,感受更深:一年中,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了发达经济体的全面衰退,我国经济也在出口受阻、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汇率调整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面临着严峻考验。
  面对考验,我国经济界在经过初期的迷茫后基本达成共识:国际金融危机不会逆转中国经济的前进方向,"而且危机客观上为我们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加快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倒逼机制。"
  中国经济:经受内外双重考验
  2008年,中国经济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一年。连续多年保持的高速增长势头开始放缓,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少见的下滑态势。以11月份为例,当月出口额约为1150亿美元,同比下降2.2%。这是自2001年6月以来首次较上年同期下降。进口更是同比猛降17.9%至749亿美元。
  与此同时,作为最能反映企业运行的指标,11月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仅为5.4%,增速创下1994年以来的最低同比增幅;PPI同比上涨2.0%,增速回落幅度远超预期,创下31个月新低。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外部冲击和内部调整是中国经济此轮调整的两大因素。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体,金融危机冲击外贸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形势依然严峻,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加深,特别是最近两个月,进出口、工业生产等受到很大冲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是一方面,这一轮经济周期性回调也有内在的需求,即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经济周期的波动使它进入了回调期。此前,中国经济已连续6年保持高增长,世界罕见。正是周期性下行和国际金融危机两个力量的叠加导致此轮回调。
  经济学家厉以宁也表示,中国经济此轮调整,除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外,中国经济运行本身也到了一个拐点,即使没有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也不可能一直在高位运行。多年以来积压下来的经济结构失调的矛盾充分暴露出来,也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
  "外部压力再大也只是短期的,怎样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长期且更为迫切的任务。"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说。当前,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提高,加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经济赖以保持高速增长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逐步被削弱。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是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
  灵活调整政策 积极应对挑战
  从年初的"双防"到下半年的"一保一控",再到经济工作会议将目标进一步调整为"保增长",2008年,我国宏观经济一波三折,经济政策也经历了三重变奏曲,以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和内在调整的压力。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政策基调的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发生转向。步入下半年,央行频繁使用的公开市场操作和央票发行明显减少,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转而进入下降通道。与此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走上前台,在保增长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今年的经济发展,前高后低、由升转降,外部因素的变化远远超出预料。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积极灵活的调整,反应非常快,力度非常大,历史少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
  面对经济发展的严峻形势,中央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张立群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仍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动力和市场空间,只要迅速贯彻落实这些政策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完全能够实现。
  厉以宁认为,在金融危机中中国的金融业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问题主要出在实体经济,尤其是出口型的实体经济上,而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很快就会见效。
  中国有能力化危为机
  在2008年的金融海啸中,尽管国内经济形势十分严峻,面临的内外部压力很大,但经济学家们仍对中国经济保持信心,认为中国有能力化危为机。
  "中国经济有望率先走出全球经济衰退的泥沼。"这是瑞银证券首席经济专家汪涛最近发布的观点。目前,在全球知名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中,持相似观点的不在少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认为,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相比,中国2008年的条件好得多,体制条件、开放型经济的完善程度已有很大转变。中国早已加入世贸组织,可以争取到更多回旋余地和休养生息时间。1998年中国外汇储备才1300亿美元,就承诺人民币不贬值;现在有2万亿美元的储备,可以更从容地应对金融海啸。
  汤敏认为,全球金融危机不会拖垮中国经济,不会让中国经济步日本后尘在未来经历"失去的10年"。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相比,中国发展的潜力非常大,机会非常多,中国还有一个很长的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危机的到来也为正在谋求经济转型的中国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说:"近期经济增长遭遇的一系列困难,意味着过去长期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世界银行中国和蒙古局局长杜大伟说,中国可以利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和2009年这个困难时期,为自己做好准备,找到一个新的增长模式。
  经济学家们认为,要化危为机,中国经济结构必须由过去过度依赖外需调整为以内需为主,这一方面需要尽快提高老百姓尤其是农民和低收入者的收入,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减少老百姓消费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借机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除去危机带来的转型推动力之外,中国的机遇还来自于国际经济格局之变。经济学家们认为,一次大的国际经济危机会导致国际经济秩序和格局的变化,因而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新秩序的建立将会为中国提供非常多的机会。

中国经济结构性调整正“闯关”

叶檀 评论员

这两年,不仅是中国股市震荡筑底的关键期,更是中国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关键期,这个门槛还没有迈过去,所以,现在谈什么股市涨跌,毫无意义。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风险,借美国金融危机的机会,大幅释放。从10月份开始的经济数据急转直下,官方公布的一个个经济数据,从CPI、PPI、发电量、Z*F财税收入、房地产景气指数到工业增加值,打击了市场信心。

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国企效率低、民企污染重、产品定价权丧失、资产品价格过高等。这些问题,借由美国自杀式的次贷危机点燃。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中国出口货物急剧下降,国内产能过剩、消费未能释放,这一深层次隐患很快水落石出。目前的进出口数据显示明年出口可能进一步下滑,暂时无法回暖。Z*F想拉动内部消费以代替出口主导政策,效果如何仍需时间验证。资产品价格的下降导致中产收入阶层深套于股市、楼市中,经济预期不好,许多人开始节俭度日。

由于国际国内经济结构问题叠加爆发,这两年,我国经济风险将处于集中释放期。所有人都很清楚,经济结构要转型,绝非今明两年就能完成,现在中国经济是救命经济,等经济增速平稳之后会进入长期调整,很难在短期内重回两位数以上增长的黄金年代。

中国的经济结构弊端在于,国企缺乏效率、汇率市场化转型不力,导致资源错配,价格体系扭曲。

我国的国企数量在减少,中央国资委成立以来,央企由196户减少至159户;到2010年,通过央企之间调整和重组,将现有的央企减少到80至100家,并培育出30至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一些国企的掌门人向来把做大和做强混为一谈,他们吸取了信贷与股权市场上最主要的资源,却以注资、重组、整体上市忽悠投资者。为了拯救国企,我们不惜扭曲资本市场的立足根本,我们宁可推出隐性的平准基金,也不动大小非盘中的大餐,我们坐看一些上市公司通过重组,将土地与矿产评估出了几十倍溢价的公允值,我们依然无动于衷。

Z*F使用积极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受到各界的欢迎,但无论是4万亿还是18万亿投资,人们最担心的是,这些资金的使用效率能否得到保障。如果这些珍贵的资源成为“寻租”来源,成为拯救低效企业的“输血管道”,势必使已经倾斜的经济结构与股市更加倾斜。

我们现在无法预料,这些企业还要吸纳多少珍贵的资源才能建立市场机制。因此,虽然国企整合能够带来短期炒作机会,但短期恶炒的代价是长期低迷。

我国汇率政策为出口服务,这是东亚国*家的成功之路,但中国无法复制。全球金融危机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出口是内部消费的补充,出口增长之路已经被全球经济堵了,我们只有靠内部投资与消费才能获得新增长极。就这一点,事实上,中外已经达成共识。为此,打破原有的路径依赖,以压低居民财富为代价增加外汇储备的做法,必须停止。

而汇率政策,也需要数年的渐进调整,无法毕其功于一役。汇率战役已经开始,国务院常务会议24日决定,对广东和长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这意味着人民币将成为区域内的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向市场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只有在此基础上,港股直通车等才可能成行,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不过是用民间外储救香港市场的急而已。

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还决定,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明、后两年再新建和改造一批农家店和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增加配送品种,增强综合服务功能。要进一步扩大品种,加大“家电下乡”推广力度。凡此种种,都是扩大中低收入阶层消费值得称道的努力。但是,如果对于低效企业的大规模输血不停止,大多数善意政策的效果将被抵消。而就业问题也难以通过民企得到有效解决。

现在不谈股市涨跌,大敌当前,不谈小事。虽然股市对投资者是天大的事,对急欲重组的央企是天大的事,但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是小事。如果结构不调整,股市反弹只是让吉林制药[7.14 10.02%]这样可恶的大小非们找到了逃生之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