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知识分子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32:15
录入:admin  来源:Internet  时间:2006-4-11  【 字体:大 中 小 】 〖 双击滚屏 〗

主讲: 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导 邓晓芒
   中国古代是把秀才以上的人称为“士”,“士大夫”。今天,一般来说,大学生勉强算是知识分子,但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已不足为奇。那么“什么是知识分子”又提到目前的议程上来了,最近几年学术界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所以我今天要讲的第一点,就是到底什么是知识分子,怎样理解“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含义,要成为一个知识分子应怎么做?
“知识分子”这个词是个外来词——interlecter,知识,智力,理智。“理智”变成一个形容化的名词就是识实务者,通常我们把他看成知识分子。按词典上的解释,知识分子就是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脑力劳动者。但是知识分子这个词在学术界,它又有特定的含义,它不仅仅包含词典上的这层意思。在19世纪以前,“知识分子”这个词,还不能被称为一个词,还不是一个专门术语。从19世纪的俄国起,特别是俄国的“民粹派”,他们一般是贵族出生,受过高等教育,他们自认为是民族的精英,也就是从他们开始才使用这个词。而这个词的使用是跟社会、政治、历史、社会变革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这个词在刚开始提出来时就是一个意识形态的用语。也就是说在社会中间,有这么一批精英——知识精英,他们代表民意。俄国所谓的“民粹派”就是民间的精粹,也就是国家和民族的知识精英,他们不仅要你有文化,有科学知识,又从事脑力劳动,而还应有这么一层含义——代表着民族的精粹。
     到了20世纪,“知识分子”的含义又有所变化,人们主要是着眼于它独特的社会功能。所以,知识分子在20世纪主要是针对人文知识分子以及具有人文精神的科技知识分子而言。科技知识分子当然也有文化也有知识,但如果对社会不关心,对社会没有一种批判的立场,没有要改造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这样一种胸怀,那么你还不能称为知识分子。这是20世纪知识分子的含义,也是我们经常采用的一种定义。所以不是说你具有了高等院校的文凭,你就是知识分子,或者说你有了知识,人们就假定你是知识分子,你应该对社会有一定的责任感。这种说法和中国古代对“士 ”的说法有一定程度上的吻合,“士大夫”就主要指对社会有一种关怀的态度,哪怕是隐士,他们对社会还是很关心的。
   进入21世纪,“知识分子”的概念又有所变化。因为随着大学的普及(欧美已经开始大学普及了),大学生毕业了干什么又成了当今热门话题,大学毕业了你可以当金领,也可以当白领,当然也很可能做了个蓝领。就是说,你读完大学后获得的那些技能在很大程度上不会让你去干体力活,你在公司从事基本的脑力劳动,特别是在国外,这样的人是越来越多,也就是说在国外真正干体力活的人越来越少了,甚至你干点体力活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才行。根据这个趋势来看,大学毕业有了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很可能在社会上还不是精英,有可能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体力劳动越来越多的被脑力劳动所取代,这是一个正常的发展方向。这样一来是不是说所有的劳动者都成了知识分子呢?好像还不能这样说。按照20世纪知识分子的概念,他必须是社会的精英,必须有一定的人文观念。许多劳动者不一定有人文观念,普通的老百姓他们成天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家庭啊,收入啊等等,还是一些世俗的事情,真正一门心思去关心国家大事的不是很多。甚至于随着国家的民族化进程,这种人会越来越少,越来越世俗化,像美国一个民主社会,真正关心哪个上台哪个下台的人是很少的,除非大选的时候。一般的时候都是很世俗的,美国的这种大众文化是非常强大的一种势力。所以“知识分子”是一个变化的概念。
   在当今我们所面临的这个世界里,知识分子的一些特殊的功能越来越突出。20世纪人们所讲的那种批判知识分子好像是那种专门跟社会过不去的一帮人。但他们跟社会过不去,并不是为了他们的个人利益,不是想捞到什么好处。知识分子的作用就是对社会提出批判,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开拓一种新的视野。当然社会关怀也不仅仅包含政治方面的关怀,也包括对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比如说科学技术,在这方面做出创新。总而言之就是要有创造性,有开拓性,这样的人才能叫做知识分子。你有知识有文化,在社会上人们顶多把你看成一个操作员,一个技工或一个高级技师。你工作熟练,你的收入也很高,甚至比那些真正的知识分子还高,但人们并不一定把你看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尽管你也有知识,甚至也有博士头衔,但是还不一定把你纳入知识分子的范畴,知识分子的范畴特别限定在社会上一些顶尖级的、代表精英的那一阶层。比尔?盖茨推动了整个电脑行业的发展,他在这个基础上也有他的社会关怀。他对美国的中下层穷人大量地捐助,而给自己的后代留下的却非常少,1%都不到,他说给他的儿子顶多留一百万,其他的都捐出去。这就说明他有他的人文关怀,尽管他是一个科技知识分子,但是科技知识分子他通过正当的、合法的劳动所取得的财富是合乎道德的,他对于工作有一种道德使命感。这就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在座的各位将来可能从事理工科工作,我们怎样对待我们的事业,怎样对待我们所做的事情,这对于你们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我们再来看一看中国古代对“知识分子”的定义,其实也就是提到的“士”的概念,“士农工商”,“士”是第一等的。“九儒十丐”,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排第九,是“臭老九”。他们是被人看不起的,但这主要是指那些没有当官的知识分子。像《儒林外史》中的很多落魄的,在野的知识分子,那确实跟乞丐差不多,因为他们没有谋生的手段,但是一旦发达了,当了官,那就不是“老九”了,那就成了老大。所以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如果从精英这个层次上来理解,那就是指的“士”。“士大夫”的概念有点合乎20世纪以来的知识分子的概念,他是有人文关怀的,中国古代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一般都理解为有治国平天下的能力,他们熟悉古代典籍,熟读经史,能够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略。国家怎么样才能搞好,怎样才能收拾民心,有些什么样的治国方案,对外关系怎么样,这都是知识分子提供建议的范畴。至于皇帝采不采纳那是另外一回事儿,这就是知识分子的建设性所在,他们的目的是要达到治国平天下。“达则兼及天下”,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如果能够飞黄腾达的话,就要考虑“兼及天下”,不仅要让人们荣华富贵,还要考虑到把天下治理得很好。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穷的情况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果时运不好,没有碰到赏识你的上级,怀才不遇,你学的那套东西根本就没地方用,所以这个时候你就要“独善其身”,你只能够保持你自身的清高。但是在保持清高的同时有一种牢骚,所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有一种双重性,一种是治国平天下的建设性,一种是不得志的时候的牢骚性。所谓“清高”,他们其实是心理不平衡的,清高的时候有一种鄙视别人的境界,有一种高度,其实背后有一种牢骚在里面。有一个重要的代表就是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兼有两种倾向的人。他想要把国家治理好,但是被楚王,被小人所排斥,他就发牢骚,所以就写成了《离骚》。《离骚》就是发牢骚,整篇就是发牢骚,自己怎么怎么清高,自己怎么怎么有才。但是“美人香草”不被人赏识;《天问》也是发牢骚,心理非常不平衡,是屈原叩问苍天为什么对我这么不公,“道理何在,天理何在”。《离骚》和《天问》其实都是发牢骚之作,这表现屈原两方面都不能平衡,后来就投江自杀了。后来,中国知识分子找到了一个平衡的方法,就是说你不要把两方面都搅到一起:“达则兼及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两种生活态度,不要搅在一起。你能够兼及天下的时候你拼命去做,本着良心去做,上面不用你的时候呢,你自有归宿——当隐士。这方面有一系列的知识分子作榜样,特别是魏晋时代“竹林七贤”,他们个个都是这样,其实满肚子牢骚。他们不再向屈原那样傻乎乎的去投江,他们知道怎么样能够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维持一种自得其乐的生活状态,达到一种清高的境界。其实屈原当年投江的时候就有一个渔夫这样劝他:世事这样肮脏,这样污浊,你让它去啊,这和你没多少关系,你自己保持自己的清高就够了,至少你可以自得其乐嘛。屈原想不开啊,于是就投江了.但是后来的知识分子像阮籍、嵇康、刘伶,这些人都想开了,他们有另外一种活法。嵇康讲的“越民教而任自然”,民教就是纲仓民教,治国平天下的这一套大道理。他要超越民教而任自然,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到山野里隐居起来。他很看不起那种想当官,想往上爬的人。钟会原来和他是好朋友,但是后来到了司马昭的门下,嵇康就很看不起他,和他绝交。但绝交后,钟会还是来看他,嵇康一个人在那里打铁不理他。打完铁以后,钟会等了很长时间,他都不理他,最后冒出了一句:“你看到了什么呢?”。钟会说:“我看到了我想看到的”,然后就走了。阮籍也是这样,他的母亲去世后,他的朋友去吊丧,发现他一个人坐在床上,一言不发,也不哭。后来他的朋友就帮他哭了几声,别人就说这个家伙不忠不孝,你帮他哭什么啊?他解释说阮籍不是我辈中人,是化外之人,你不能用这个标准去要求他。阮籍他自己也说,礼教这些东西不是为我们这些人所设的。还有刘伶也活得非常潇洒,每天就是背一个酒壶到朋友那去喝酒,一边走一边喝,后面跟一个背一把铲子的小童,他跟那个小童说,我死了你就把我埋掉——“死便埋我”。他对生死根本就不在乎,礼教更加无所谓。这些知识分子他们自称为“大人先生”,阮籍写了一篇赋——《大人先生传》,他们看不起儒家所谓的君子,君子都是一些想当官,服从礼教,缩手缩脚的人,而大人先生是跟自然天道合而为一的,飘摇于天地之外。当然除了竹林七贤外,中国古代历来的知识分子都爱标榜自己的清高,像老庄、隐居在社会之外,不跟俗人来往。他认为人只要一跟政治沾边,就变得污浊了,他们有着这样一种清高的心境。这些人只是表面上要这样做,实际上他们都是政治场上的失意者。之所以得出世道污浊的这样种看法,还是因为他对世道还是用着一种政治的眼光去看的,于是就采取了一种拒世的态度,这种态度实际上是心理不平衡的一种表现。所以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他们骨子里头都有一种政治情怀,他们非常看重政治,所以我们发现道家的一些信徒,名士,他们与社会对抗,其实还是一种牢骚。他们虽然觉得还是自得其乐,但背后总是有一种不平衡。他们认为自己已融于大自然,但他们对大自然并没有一种科学的兴趣。你要融于大自然,为什么对科学没有一种好奇心呢,为什么不研究一下自然的规律呢,为什么没有产生出一种自然哲学,为什么不越来越深地去追求一种真理呢?
   如果说孔孟成就诸王这一套所谓正统的道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正统,道家、竹林七贤这些就都是旁枝,都的特例独行的。他们的才能不同于一般的人,所以他们有资格那样做,一般人的不可能那样做的,都是服从孔孟之道。孔孟之道的观点主要有两点:一是做帝王诗,他们的内心里都是非常高傲的,他们认为就算是帝王也都要服从他们的理想设计,因为他们的理想设计是替天行道,他们是来自天道,帝王不过是天子。天道由他们来参承来教导、所以他们的精神是凌驾与帝王之上的。帝王按照天道来治国才能治好。二是给帝王提意见。古语说“武死战文死谏”,意即文官就是给皇帝提意见、上书,但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人,他怎么能听得进去?所以文人要提意见就要抱着一种要死的思想准备。历史上许多知识分子士大夫给皇帝提意见的时候就往往准备好一副棺材,有的还把棺材抬到皇帝面前——你不听就杀了我。这叫死谏,是文人的极至。所以中国古代的正统知识他们一般是贵族出生,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天理的体会、学习和研究,来指导君王、批评君王,作帝王师。这方面其实老子和庄子做过,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有很多语录都是为帝王治国提供的。庄子专门有一本书叫做《应帝王》,他们站在天理的立场上来批评帝王和社会,但他却不是正真的批判,因为他不带探索性和原创性的,他用古代的典籍来衡量后来的帝王和社会。这种批评带有一定的技术性。你是否符合正统,他只是把大家都知道的跟社会现实加以对比,提出他们的见解就行了。所以这样其实是对君主的统治服务的。他对君权有一种从属性和依赖。孔子说:三日无君则惶惶不可度日。国正统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就是知遇,要求得一个人赏识他,如果能得到皇帝的赏识那可是天大的幸运,。怀才不遇是正统知识分子最大的悲哀。中国知识分子致命的一点就是一切都是以上级和皇帝的赏识为转移的。所以传统的知识分子、士大夫他们自己掌握了天理、天道后好像非常的高傲,但是你掌握的天理天道如果没有帝王的赏识等于没用。所以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在这一方面缺乏独立的人格。
   道家与正统思想格格不入其实也代表了一种牢骚,还是过分的把眼光看在政治上,当然,在我看来道家的这种政治态度要比儒家要强,他们毕竟还是显示出某种程度上的独立性,但是这个独立性还是不彻底,这种独立性是把自己放在自然界里面,却没有自己独特的人文理想,隐士可以不把自己陷入到政治的旋涡里面去,可以保持自己身上的干净,所谓穷则独善其身,但是他缺乏建立自己独特的精神目标,你把自己融化到自然里面不算是精神上的追求,也不是精神上的独创性,体现不出你个人的独特追求,你对人类的精神财富没有一种实质性的增添。所以我觉得道家的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没有一个自己积极的向精神境界追求的根据地。没有真正安身立命之所,人把安身立命之所放在自然里那是太低了,人类跟动物不一样,他有创造性,有社会的发展、进步。儒家自然是保守的,而道家也没有创造和改进。所以总的来看中国不管是儒家知识分子还是道家知识分子都缺少独立人格的基础。还需要有一种积极的自己追求的精神目标,不仅仅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不够的,你作为人,你独特的创造某些东西,所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历来是这样的一种人生境界,他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直到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知识分子,要么是儒家要么是道家。虽然他们可能根本就没有读过儒家、道家的经典,但是他的骨子里头已经渗透了这些东西。要么你就关心国家大事,你把人生的所有都寄托在这一个方面,要么你就看透一切、看破红尘,自己去潇洒。选择后一种这种生活方式得人越来越多了。当代的青年经常想到的事是怎么样潇洒人生,怎么样在我的一生中获取更多的快乐。这当然无可非议,但是这样一种思考无形之中与道家知识分子的那种任自然的思想是吻合的。现在这样的一种人比较多。还有的根本上是纯粹的追求物质利益,追求物质享受。这种人是连做知识分子的资格都没有了,他把自己的学问、知识纯粹的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这种知识分子很难在说他是知识分子了,虽然他有知识。
   那么我今天要讲的当代知识分子不仅仅是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来作为自己的人生态度。这两方式在当代的知识分子里我觉得都不够,当然这样一些人在当代也还是有他的作用,对于这个个多元化的社会,你不能说只有一种方式才是我们该取的。但是作为当代的知识分子来说呢这两种方式都有他的缺陷。那么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就是缺少独立的人格,他还是要追求是要执着,今天的知识分子也还是要执着,但是不是冲着当官去的。那么冲着什么去呢?这就是今天的问题。那么我们先看一看西方的知识分子,或许对我们有许多启发。
    西方古代知识分子与中国崇尚的方式不一样。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着眼点都是一种行为方式,要么是做官,为社会作贡献,要么就表现出我的清高、超然世外。西方古代知识分子崇尚的不是一种行为方式,他是一种思维方式,所谓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古希腊也有七贤,像梭伦,他提出了一整套立法改革方案,对古希腊走向民主制起了很大的作用。还有泰勒斯,他是希腊第一个哲学家,他提出了万物的本源是水。他仰望天空在思考哲学问题的时候,不小心掉到水坑里面去了。有人嘲笑他说你对天上的东西看到很清楚,怎么对脚下的东西却看不清楚呢?其实这才是一个哲学家和普通老百姓的区别所在,往往哲学家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都是全神灌注的。还有一些立法者、科学家等对人类思维有贡献的思维者。那么到了后来希腊哲学家抛弃了智者这个称号,他们认为自己自称为智者是不明智的。苏格拉底说我自己没有什么知识,但是我爱知识,我追求知识。所以从苏格拉底往后的西方哲学家称为爱智者,而“智者”却成了一个贬义词,当时有很多自称为智者的人和苏格拉底辩论,苏格拉底就嘲笑他们说你们既然称为智者那么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结果讨论了半天那些自称为智者的就承认我确实在这方面还没有考虑过,苏格拉底就说那么你怎么就叫自己智者呢?你只能叫自己爱智者,人的智慧怎么比也比不过上帝,所以你只能是一个智慧的追求着。这就是西方的哲学家,他们当时就把知识分子的使命看作是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在追求和探索过程中需要一种创造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当时有很多对知识的追求实质上是对自然科学的追求,比如说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这都是作为一种学术讨论,不是为了从政,不是为了当官。据说提出万物之源是火的赫拉克利特,他本来是贵族出生,他本来应该当那个城邦的国王,但他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弟弟,放弃了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去研究哲学,他认为处理城邦的事情太占用时间,他没有时间去研究他的哲学,后来他贫困潦倒,结果是死在一个牛栏的旁边,得水肿病死的,也就是饿死的。他这么一个可以当国王的人,为什么献身于他的思考?其实赫拉克利特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哲学家,他提出的很多哲学上的问题,直到今天我们还在讨论。再一个就是彼得格拉斯,他是西方数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万物的本源是数,一切万物都是由数组成的,这个观点在现代物理学中非常有影响。很多人把西方的科学精神追溯到彼得格拉斯,他发明了彼得格拉斯定理(实际上就是我们古代的勾股定理)。彼得格拉斯定理发明出来了他很高兴,就举行了一个百牛大祭,把他的学派的所有弟子全部召集起来,他当时很有势力,虽然他没有当官,但是他是他们学派的教主,大家都把他当神一样看待,他说这是神给他的启示。你看他们把发明一条定理看的这么的重要,而我们古代的勾股定理是谁发明的,发明后做了些什么事情,没有谁知道。我们对这个不看重。彼得格拉斯把这个知识看的如此的崇高,看作是神对他的启示。还有德默克利特,他是原子论的创立人,他曾今说过找到一条原理比当波斯人的王还要重要,还要令人高兴。波斯王是最有钱,有势力的、也有大量的军队,波斯和希腊曾今打过一场仗,希腊人是联合所有的城邦才得以险胜。阿基米德是古代的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成天在研究他的数学和他的几何,敌人打到他的住地的时候,当时他还在画他的图形,敌人拿着刀要杀他了,他用手挡住了说不要弄坏了我的圆,听起来好想很迂腐,但足以见得他一心一意的钻到他的图形里面去了,他是献身于他的学术、献身于他的科学了。他们对他们的理论包括哲学理论都有一种献身精神,提出一个理论,即使是很荒谬的理论他们都要去证实。像古希腊华裔派的皮浪,他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是万事万物都是值得怀疑的,所以哲人最好是不对任何事情作任何判断,他提出彻底怀疑,对所有东西都可以怀疑,这种怀疑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包括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所以知识分子的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就是怀疑精神,他这个怀疑有他的特点:假如你跟人家辩论,你辩论赢了你是不是就对了?那不一定;你辩论输了你是不是就不对了呢?也不一定。但是皮浪提出的这些观点都是和庄子的怀疑不一样的,庄子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值得怀疑的所以你就不要去追求什么东西了,皮浪要证明他的怀疑,他要怎么证明呢?一切东西都是可以怀疑的,都是不真实的他看到一堵墙过去准备碰一下,去实验一下这堵墙是否真实,后来被他的同伙拉住了。还有一次他在马路上,马车来来去去,他说马车是假的。与是在马车冲过来的时候,他站在路中央,结果被他的同事拉开了。由于他有一个学派,他的同事一刻不离地守在他的身边,最后他活到了九十多岁,他很不耐烦,。因为还没有证实他的怀疑,他就以九十多岁的高龄去参战从军。他跟着亚历山大去东征,他在营房里又不安分,居然决定去刺杀亚历山大,后来被抓住了,被杀身亡。他就以这样一种方式来证实自己的怀疑,以一种求知的态度去证实。这些都说明西方的知识分子与政治没有什么关系。
   西方最大的哲学家亚理士多德(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在亚历山大当上帝王之后,亚理士多德就离开了他。他的理由是:你现在已经学成了,我就不跟你了。然后,亚历山大去东征的时候,他并没有像诸葛亮那样出谋划策,他还是搞他的研究。反之,他还要求亚历山大在东征的时候看见奇怪的动物、植物,就帮他收集一下。亚历山大老老实实地答应了,从遥远的印度派专人把东西给亚理士多德作研究。他认为他研究的东西比亚历山大的霸业要高得多,而且亚历山大也承认这一点,还认他作老师。西方知识分子压根就没有那种政治情怀,当然也有搞政治的,像柏拉图。很多城邦都聘请哲学家为他们立法为了追求其逻辑的严密性。但是一般说来这都是第二位的,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学问,对真理的追求。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最高的自由的生活就是思考,理性的沉思。他们追求的就是真理和自由。自由地追求真理,这就是西方古代知识分子的一个出发点。这是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古代知识分子的区别,西方知识分子都是为了个人,但并不是他个人的一己私利,而是从个人的立场去追求全人类的精神生活。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所缺乏的一点,西方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当代中国需要怎样的知识分子。“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五.四”知识分子在今天已经成为一个术语了,因为有人认为他们对古代知识批评过火了,对儒家和道家批判得特别厉害。那么,他们是不是就算一种新的知识分子呢?有人认为我们应该回归“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五.四”的知识分子吸收了一些西方的东西,反观中国的知识界,他们抛弃了那种为统治者来提供谋略的附属地位。蔡元培在北大提出:大学的使命是养成自由的人格。这个观念是从西方来的。但是“五.四”知识分子除了少数人以外,绝大多数都转去从政,或选择退隐。而走这两条路真正给中国知识分子起了一种巨大推动作用的极少,这样或多或少的都反映了他们骨子里的传统性。中国知识分子被政治的旋涡所裹胁,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他们自愿的。还有没有比肉体还要重要的另外一种生命,超越动物和生命本身,是纯精神的,“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很少有人考虑这一点。所以,除了政治生命以外,人的生命其实光得很,真善美都是值得追求的,学术、学问、艺术都值得追求。中国的知识分子缺乏的是为真理而献身,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上的追求,一直延续到今天,情况并没有改观。这种状况极大地限制我国科技的发展,更不用说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了。我们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思想领域应该没有什么禁区了,为什么我们的科技总是上不去?在“四人帮”的时代我们曾经有过重大的成绩,比如说胰岛素的发现,我们今天为什么就没有那样的研究发明呢?有人说,在国内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连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比不上。为什么中国国内一等奖一直空缺,真正献身与研究,不考虑其他的知识分子太少了,压力减少了,但诱惑增多了,往往是受到这种局限,所以我们的科研成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跑。很多领域里的顶尖人士提出的口号往往是“追赶”或“紧跟”世界最高水平。我们以解决一个国际问题为荣,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挖掘一个问题让别人来解决呢?提出问题可以说是一种怀疑精神,一种批判精神,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所以我们只能停留在二流,而不能成就一流的科学家,因为我们缺乏原创性。人文社会科学就更等而下之了,我们现在顶多就把西方的某个理论拿来跟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我们能否再进一步呢?就我们目前的这种教育体制来看,这种希望很渺茫。因为我们有固定的教科书,只能对其论证,老师只会照本宣科,把已有的东西教给学生,学生学不到方法,成就不了创新精神。
    通常来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只要有一点点成就,就会想到“治国平天下”。包括在国外拿过奖的杨振宁、李政道等,他们一回国就成了政治明星,好像他们成了国务院的参谋。当然,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长处——胸怀天下。中国就是靠这些“居江湖之远”的知识分子撑下来的。但是在今天光是这样一些人恐怕是不够的,中国的最后发展还是要靠人文知识分子、科技知识分子。太多人想当官,太少人想做那种扎扎实实的研究工作。中国当代最缺的是那种纯知识分子,就是那些以追求知识、追求真理、追求文化为自己最高追求,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所的这样一种知识分子。中国学术界“以学谋权”,“以学谋钱”的情况太多。一方面可以归咎于中国体制的问题,另一方面还是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问题,他们把持不住自己。现在中国学术界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绝望,学术界的“打假”活动很少能成功。很多人是双重人格,他自己做的事情跟他说的完全是两码事。
    这样一种窘境实际上是中国知识分子人格上的困境,出路何在?总该有他们追求的生存方式。我想还是鲁迅当年说的一句话:其首在利人,人利而后万事举。就是说先要建立自己的独立人格,什么叫独立人格?独立人格并不等同于道家的清高淡泊,也并不是不受任何礼法教条的规范。这对儒家的束缚有一定的反叛性,但是只是消极的方面。我反抗,我摧毁儒家的束缚人性的那一套东西,是要人听凭自然的安排,顺其自然,人变成自然,变成无生命的植物,作为人的一些东西,道家认为都应该放弃。这样道家就缺乏正面人格基础,反面他可以做许多批判性的东西,必须要建立自己的人格基础,也就是要有自己的追求,要执着,不是无为,而要有为。那么当今知识分子应该追求多么呢?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从西方知识分子那里吸取做人的方式,像我们刚刚举的例子:格达克里克、比达哥拉斯、阿基米德、亚理士多德。他们的作人的基础是建立在求知的基础上,“求知”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观念上是很小的目标。庄子讲:人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贻矣。人生有限,知识是无限的,去追求无限的东西,中国知识分子认为是没有结果的,但西方知识分子认为追求知识就是追求真理,一定要搞清楚。人的本性就是对知识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求知欲。
    我经常讲大学生的学习应该建立在你们的兴趣之上,兴趣并不是强加的,是人天生的。每一个人都对知识有兴趣,只是方面不同而已,只不过有人把它放弃了。对兴趣的放弃是对做人根本点的放弃,一旦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了方向,这个方向是值得你一辈子献身的。干自己想干的事情,这是人最理想的生活,如果做到这一点,这个人就成功了。我觉得从兴趣出发,它是指向一种崇高的目标的起点。为了达到别的目标去做一些不想做的事,但最终还是想学到想学的东西,将来干想干的事情。首先要有一种求知欲,也就是对知识的兴趣,围绕着它来设计自己的人生,这就是为真理而献身。我主张要求一种新的安身立命之所,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对自己的人格要重新设计,就是为真理而真理,为自由而自由,而不是把真理当作敲门砖真理是人类的,是天下之公认的。我在这个世界里从事我感兴趣的的活动,我为人类的精神财富添砖加瓦,我这一辈子就满足了。设立我们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以来都没有设立过的目标,并且这个目标是适合我们当代社会发展的,为了使人类的精神生活更丰富,层次更高,包括对人性的理解,对社会的理解。我本人是学哲学的,那么在哲学思想领域,我追求的目标是为全人类提供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东西。当然其他的人认为从政比较好,有的人认为自己适合搞经济,多元化的时代,但是还有一个终极关怀的问题。比尔.盖茨为什么赚了那么多钱,但没有人嫉妒他,他也没有以钱欺人,因为他关注着穷人,他的善举后有一种人文精神。但中国没有这样的人。以前的三、四十年代,困难当头,我们没有余暇去造就这样的知识分我觉得在当代中国,特别是在近二十年以来,已经造就了这样一种环境,能够容忍,并且能够呼吁这样一类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以埋头研究,献身学问的知识分子的产生。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今天就讲到这里,如果我的演讲对大家有所触动,就请大家提出问题我们共同研究。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