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人画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35:06
"多余人"画廊,是指十九世纪前苏联文学中一类贵族青年知识分子的群像。这些人既不满足于贵族上流社会,又不能跳出那种生活的小圈子与人民结合,最终成了社会上的"多余的人"。主要有普希金的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里的奥涅金,赫尔岑的小说《谁之罪》里的别尔托夫,莱蒙托夫的小说《当代英雄》里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的小说《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的小说《奥勃洛摩夫》里的奥勃洛摩夫,等等。
这些人物具有共同的特征:他们多数出身于已破败没落的名门豪族,素受文化教养,不为官职、财利所利诱;也能看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弊病和缺陷,在反动专制和农奴制下深感窒息;但他们生活空虚,性格软弱,没有向贵族社会抗争的勇气,只是用忧郁、彷徨的态度对待生活,在社会上无所作为。
奥涅金是前苏联文学史上"多余人"画廊的始祖。他最初曾接受过西欧的自由思想,读过亚当·斯密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在社交场合出过风头。尔后,他厌倦于上流社会的贵族生活,渴望追求新生活,他想读书、写作,但一拿起笔就打呵欠凡正经的事都使他难受,一切追求都成了梦幻与泡影。别尔托夫和毕巧林对贵族抱有批判态度,他们精力充沛,才智过人,但在现实中得不到发挥,只能在琐细无聊的小事中虚度青春。贵族青年罗亭善于思索,满怀理想,能以激情洋溢的语言唤起别人对自由的追求,但他自己则意志薄弱,缺乏投身于实际的能力和勇气,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奥勃洛摩夫是个没落地主的典型,他平日养尊处优,视劳动与公职为不堪忍受的重负。尽管他有庞大的行动计划,却无力付诸实践,最后只能躺在沙发上混日子,成为毫无用处的懒汉和废物。奥勃洛摩夫是前苏联"多余人"画廊之中的末代子孙。他的出现,标志着传统的"多余人"画廊已经蜕化到了极限,贵族知识分子在精神上已经宣告死亡。
"多余人"画廊有着丰富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作用,通过这一群像,说明在沙俄专制统治下,俄国的贵族青年已不配有更好的历史命运。纵使他们有才华,有变革现实的抱负,但远离人民,缺乏实践,结果一事无成。这些"多余人"的形象,既有助于人们认识沙俄专制制度的罪恶,也能帮助读者洞察到贵族青年知识分子身上的严重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