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铁桥:公权介入诽谤案为何频发(中国青年报 2009-11-2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08:32
    彭水诗案、稷山文案、高唐网案、王帅帖案、曹县网案等,近年来,因为发短信、发帖导致被拘的新闻层出不穷。

    细察每一起案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就会发现这些案件存在如下共同特征值得我们分析。

    首先,这些案件大都发生在县区一级政府,而很少出现在省市一级,这是否意味着,县区一级政府的执政能力、对政策及法律法规的理解能力存在问题呢?还是因为某些基层政府的“人治”意识浓厚,“治人”心态也因此暴露无遗?

    其次,这些案件大都涉及地方政府主要官员的个人形象及声誉。然而,此类案件以诽谤罪追责,却大都被当成了公诉案件,几无“被侮辱、被诽谤”的政府官员站在原告席上。至于被认定的“诽谤者”,因此只知道自己得罪了谁,不知道“诽谤”了谁,从而成了当前“被就业”等被动语态下的一个新外延。

    然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之规定:对于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案件,“告诉的才处理”,所以一般属于自诉案件,“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怎么才定性“严重”还是“不严重”,解释权在谁的手中?从这些案件中可以看出,非常明显,谁掌握公权力,谁就掌握着解释权。

    幸好公安部最近对于“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做了解释,认为在以下情形下,才能以侮辱、诽谤罪侦查,作为公诉案件办理:(1)因侮辱、诽谤行为导致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2)因侮辱、诽谤外交使节、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人员,造成恶劣国际影响的;(3)因侮辱、诽谤行为给国家利益造成严重危害的其他情形。

    再次,从这些案件中被认定为“诽谤者”的发文内容来看,也并非一点问题也没有,有破口大骂的,有指桑骂槐的,也有据不实之辞而擅加发挥的,但深究这一点的背后,却经常可以发现正常反映问题渠道的丧失或者无效,当然更多的是无效,使普通民众要么像遭遇了铜墙铁壁,碰得鼻青脸肿,要么像遭遇了迷宫,在各个部门的推诿扯皮中黯然而归,只好发帖、发短信泄愤。

    最后,短信、网络等新的传播手段,在拓展了民众言论空间的同时,也让监管者遭遇了难题。监管者在新的传播手段面前,是宽容大度,抱着开放的心态面对,还是睚眦必报,违反正常的程序挟私寻仇,也是这些案件发生与否的原因。

    舆论监督推动社会进步。被跨省追捕的王帅终获“平反”;跟帖评论徐梗荣事件的张佰庆诽谤案终被撤销。网帖中涉及的4名当事人提起刑事自诉,也是其应有的权利。从公权介入到刑事自诉,案件终于回归了法治轨道。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11/25/content_2952446.htm

叶铁桥:公权介入诽谤案为何频发(中国青年报 2009-11-25) 叶铁桥:高校不能给教师记工分(中国青年报 2009-3-25) 叶铁桥 刘万永:偷渡与反偷渡之战(中国青年报 2009-11-4) 叶铁桥:寻找“魑魅魍魉2009”(中国青年报 2008-12-23) 叶铁桥:“鹿”死谁手(中国青年报 2009-1-7) 叶铁桥:《商场现代化》敛财“有道”(中国青年报 2009-4-22) 叶铁桥:“鹿”死谁手(中国青年报 2009-1-7)01 特别报道:徐梗荣事件跟帖诽谤案回归法治(中国青年报 2009-11-25) 叶铁桥 来扬:谷歌退出风波,中资方为何失声(中国青年报 2010-4-2) 议——学术腐败为何揭盖儿容易处理难 中国青年报 2010-03-30 本报记者 雷宇 叶铁桥 胡泳:诽谤案频发,法治观念需重申(南方都市报 2009-8-5) 叶铁桥:名人做医疗广告该不该禁止(中国青年报 2009-2-20) 叶铁桥:镍铬烤瓷牙官方委托作出的调查结论遭质疑(中国青年报 2009-3-30) 叶铁桥:温州数十名官员购买安置房(中国青年报 2009-4-10) 叶铁桥:核心期刊评审背后的利益格局(中国青年报 2009-4-27) 叶铁桥:一篇出国考察报告引发的追问(中国青年报 2009-6-10) 叶铁桥:敷衍了事怎可遏制学术抄袭(中国青年报 2009-6-22) 甘丽华 叶铁桥:29岁市长,在质疑声中前行(中国青年报 2009-6-26) 叶铁桥:河北一考生的“军校梦” 梦断当地派出所(中国青年报 2009-6-29) 叶铁桥 雷宇:逯军“替谁说话”事件溯源(中国青年报 2009-7-6) 叶铁桥:科技大奖可信度遭质疑(中国青年报 2009-9-9) 叶铁桥:“三鹿事件”真相大曝光(中国青年报 2009-1-1) 甘丽华 叶铁桥:29岁市长,在质疑声中前行(中国青年报 2009-6-26) 叶铁桥:湘乡踩踏 万人痛哭同学漠然(中国青年报 200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