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给拉美经济带来机遇和挑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0:56:16
美国企业研究所:中国崛起给拉美经济带来机遇和挑战
发布时间:2008-08-15 18:03:01
提要:随着中国的崛起及其与拉美之间经济互动的增强,拉美国家正在分化为两部分:南美国家凭借其拥有的自然资源,受益于中国初级产品需求的高涨;墨西哥和中美洲国家的出口结构与中国相似,面临着中国的挑战。中国作为拉美的竞争对手、投资者和产品消费者的崛起,凸显了拉美的优势和弱点,给拉美经济前景以及美国与拉美的关系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拉美应借鉴中国的经验,采取措施增进自身的竞争力;美国则应努力推动这个与其利益攸关的地区实现经济调整。
(外脑精华·北京)中国与拉美的经济轨迹形成鲜明对比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爆炸式的增长,年均增长率达9%左右。在此期间,拉美的年均增长率则徘徊在2.5%左右,1983年曾降至-2.1%的低点。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主要来自经济开放、工业化以及这两个因素所导致的“赶超”式增长。比较而言,在拉美工业化势头最为迅猛的上世纪60、70年代,其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则是保护主义、进口替代和政府补贴。到80年代,这些扭曲市场的体制因素已经难以为继,从而令拉美陷入“失去的十年”,并在经济负增长的情况下进行了艰难的调整。
由于经历迥异,对于政府应为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而承担何种职能的问题,中国和拉美的观点也截然不同。中国对其指令经济实行了开放,鼓励出口加工行业的发展。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推动企业进口原材料、而后在国内将其加工为成品。这些企业逐渐吸引了外国直接投资。另一方面,政府继续对那些供应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较弱的企业(通常是国企)实行保护。
拉美政府的做法则与中国形成了鲜明对照--将市场干预妖魔化,自80年代起对大部分国企实行私有化,并逐步消除贸易壁垒。在这些政策之下,拉美经济开始复苏,并恢复了增长,但增长速度不及中国。
拉美在注重恢复宏观经济稳定的同时,却无力动员足够的政治、经济意志以实施紧迫的制度改革。这种情况下,服务于国内、出口两大市场的拉美企业仍然面临着巨大障碍,包括腐败、法制不健全、信贷供应有限、潜在劳动力的教育不足且不平等、以及基础设施不足。
当然,中国自身也需要进行痛苦的制度调整。然而,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要研究拉美的未来,在中国近年来的政策中,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和向企业提供得到补贴的信贷以发展出口市场的做法,却可以成为一个有益的范例。
拉美经济因中国的崛起而出现分化
中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崛起凸显了未来拉美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就此而言,有两种现象值得关注。首先,当前中国和拉美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相同。按世行的分类,中国属于中低收入国家,而大多数拉美国家都属于中低收入或中高收入国家。因此,中国和拉美经济的未来也存在可比性。第二,中国和拉美的经济关系正在由极少经济互动的状态转向经济和政治日益接近的状态。这种转变还包括,中国和拉美的国外市场由较少重叠的状况正在转变为日益交织的局面。
这种情况下,拉美国家正在分化为两部分。它们同样受制于改革的不足,但对中国经济崛起的反应却截然不同。一个部分以南美国家为主,在中国巨人日益渴求资源的情况下,它们凭借其拥有的自然资源,向中国供应资源和相关产品。由于中国需求刺激了初级产品市场的高涨,这些国家获利丰厚,它们基本赞成加深与中国的经济关系。然而,初级产品市场的高涨也掩盖了其固有的风险,即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和繁荣依赖一个波动剧烈而且劳动力总体技能较为低下的经济部门。另一个部分以墨西哥和中美洲国家为主。它们发现,自身的出口产品结构与中国非常相似,而自身对出口市场的控制力正在不断下降。
对两类拉美国家而言,中国的崛起应起到警钟的作用,提醒政治领导人将投资作为重点,并采取行动以弥补抑制了经济增长的市场失灵的影响。拉美的经济健康对美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双方在安全、移民和贸易等众多方面都具有共同利益。鉴于中国对拉美构成的挑战,美国应加强与拉美之间的经济接触。
墨西哥和中美洲制造业面临中国的有力竞争
初看起来,拉美与中国间不应存在直接的竞争。拉美土地丰饶,因而在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中拥有强大优势;中国劳动力充裕,因而其制造业拥有更强的竞争力。而且,相比中国,拉美的资本更充裕,劳动力技能水平更高,这本应会进一步增大两国生产和出口的差别。从这些差别来看,在国际贸易中,中国和拉美本应从事不同产品的专业化生产。
然而,只有将中国的不同地区与拉美各国进行比较,才能揭示双方竞争的实质。2005年,中国的人均GDP约为1700美元,与玻利维亚、海地和尼加拉瓜等中美洲国家大致相当。然而,中国的出口品几乎全部是在沿海城市地区生产的,而这些地区的人均GDP高达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相当于委内瑞拉、智利和墨西哥等国的水平。作为人力资本的标志,中国和拉美文盲率的对比也存在类似情况。拉美各国的成年人文盲率普遍在10%上下,而在中国,最富有的5个省份的文盲率在10%,最贫困的5个省份的文盲率则超过20%。资本和劳动力技能水平与拉美接近的中国地区恰恰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地区。因此,这些中国地区凭借与拉美类似的劳动力、技能水平和资本,就有能力生产种类、质量和技术水平与拉美类似的产品。
这种情况对于墨西哥和大多数中美洲国家尤为重要,因为低技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在这些国家占据重要地位,而且是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动力。这些国家均有大量此类企业从国外进口电子品和服装的零部件或原料,组装、加工之后再出口给美国。换言之,墨西哥和中美洲经济的生产性部门有很大一部分恰恰与生产流程之中中国所擅长的部分重合,但它们却不具备全球性比较优势。以相对于美国的比较优势来衡量,墨西哥和中美洲专注于低技能、劳动密集型生产的策略是合理的。然而,中国的崛起却对这种策略的长期可行性构成了挑战。
美国进口市场的份额构成为上述分析提供了证据。一方面,拉美的总体数据显示,该地区发挥了其在土地、技能和资本方面的优势,在美国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的进口中占有较大市场份额,而中国则在美国的制成品进口中占据了很大、而且不断上升的份额。另一方面,分国别的数据则显示,墨西哥的对美出口结构与中国最相似,而且日益与中国趋同;相比之下,以自然资源为经济基础的智利的对美出口结构则与中国相似度最低。
目前,墨西哥和中美洲的免税加工出口区(maquiladora)凭借美国对其他国家制成品征收的关税而具备了一定竞争力。这种安排保护了墨西哥和中美洲的低技能、劳动密集型行业,使之免受来自中国的竞争,因而能够以更高的工资雇佣更多工人。在这些国家,免税加工出口区的工资水平远高于其他经济部门的水平。以洪都拉斯为例,其免税加工出口区的人均年工资达4232美元,而该国人均GDP还不到这个数字的五分之一。仅在墨西哥一国,纺织和服装行业的就业人数就多达70万。而在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等国,该行业均占有制造业就业总人数的20%-30%。总之,免税加工出口区构成了这些国家经济的重要部分。
分部门的市场份额损失情况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对拉美制造业构成的挑战。1990-2002年间,在市场受到保护的情况下,拉美对美出口市场份额损失最大的部门是资源生产行业,而制造业对美出口基本未受影响。然而,在《多种纤维协定》失效后,形势却明显恶化。2006年,中美洲自贸协定6国对美国的出口下降了7%,其中萨尔瓦多的降幅更是高达12%。中美洲自贸协定和北美自贸协定成员国的制造业的未来都面临着威胁。
然而,对这些国家制造业构成威胁的因素不仅限于中国较低的工资和较高的生产率。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抬高拉美地区经营成本的重要原因。拉美的用电成本高达中国的2-3倍。临近美国市场是拉美的一项天然优势,但港口设施及其他运输基础设施的低效能却大大削弱了这种区位优势。
那么,拉美制造业、尤其是服装和纺织业生产还有未来吗?如果能够满足条件,就能够得到肯定的答案。这就是说,如果墨西哥和中美国家政府能够改善运输基础设施,并降低用电成本,就有助于其制造商与中国的低成本、大规模生产方式相竞争。而且,所有在这些地区经营的企业都会得益于这些基础设施投资。
就纺织和服装行业而言,成功的关键在于专注于垂直一体化,并迅速调整方向,利用临近美国的区位优势。举例来说,纺织和服装企业不仅应从事最终产品的制造,还应致力于提供一站式服务,供应纤维和织物。尽管如此,该行业很难再现上世纪90年代那样的高速增长了。而且,如果在应对方面无所作为,中国的竞争对拉美制造业出口商构成的风险将继续增大。
新兴的中国消费市场为拉美创造巨大机遇
虽然一些拉美制造商的前景颇为黯淡,然而,如果能够发现市场机遇,增加对华出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制造业的损失。近年来,对华出口已经有力地推动了南美的初级产品出口市场。随着中国沿海和城市地区的人均GDP不断增长,这些地区的5亿消费者对外国产品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而拉美则拥有良好的条件,为他们供应更加多样化的农产品、食品以及旅游服务。
在拉美各国之中,巴西的条件最有利于供应新兴的中国消费市场。目前,巴西对华农产品年出口额已达17亿美元(其中90%为大豆出口),占其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随着中国城市消费者的口味由粮食转向肉、奶、油和加工食品,巴西对华出口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种类也将更为多样。
拉美也是中国重工业需要的多种初级产品的重要产区。拉美向中国出口铜、石油、铁矿石和木材,而且增势迅猛。1990年,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对华出口额为15亿美元,到1995年就几乎翻一番、达到近30亿美元,到2000年增至54亿美元,2000-2004年的年均增速更高达42%,到2004年已突破210亿美元。2003年,自然资源占拉美对华出口总额的45.5%。
除巴西之外,智利的地位也非常有利,原因主要在于其铜生产。2006年,智利在拉美国家之中率先与中国签署了自贸协定。1996-2005年间,以美元价值衡量,矿产品在智利对华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61.5%上升到83.5%。虽然贸易增长的意义是难以否定的,但围绕自然资源比较优势的出口策略却容易使国家受到初级产品市场涨落的影响。暂时的高价有可能导致采掘业的过度投资,以及对高技能行业发展的忽略。
不过,虽然智利的出口结构高度倾向于采掘业,但对于那些希望脱离低技能、低附加值的采掘业或农业生产、转向更有活力的生产策略的国家,智利仍可以充当一个值得效仿的范例。举例来说,该国运用生物技术研究和市场营销在鲜果出口领域建立了一个高技术部门。而这项成就的背后是一项更宏大的策略,即实现出口结构的多样化,并使中小企业具备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
作为一个整体,拉美出口结构的多样化程度和技术水平都在不断提高。1999年,高技术和中等技术产品占该地区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4%和8.4%,到2003年,二者的比重已分别增至10.2%和11.7%。不过,在此期间,中国的出口也经历了同样的转变。当前,拉美决策者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消除继续阻碍该地区进步的因素。
拉美须采取措施应对中国崛起
面对中国的崛起,要克服挑战、并抓住机遇,拉美各国政府首先应避免改变20年来自由化进程和放任式经济政策。同时,拉美政府需要认真对待潜在的问题,并消除重大的市场失灵。若非如此,面对竞争力日益提高的其他地区,拉美的处境将越来越艰难。
举例来说,拉美对人力资本、尤其是教育的投资一直不足,政府补贴过于倾向于高等教育,同时却忽略了中等教育。中等教育的低水平威胁了拉美创造高技能就业岗位,尤其是需要理工技能的工作岗位的能力。
此外,拉美政界长期偏重城市发展,由此导致了农村基础设施的不足,而拉美的最贫困人口有40%居住在农村。农业因电力及其他资源供应不足、以及缺少进入国内外市场的渠道而停滞不前。这种情况下,虽然对高级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本应可以推动农业工资水平,但在许多最贫困的地区,农业仍然只能满足维持生计之需。除非增加对运输基础设施、电力部门和通讯部门的投资,否则拉美农民就无力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
研发领域也面临类似的障碍。由于研发活动成本高昂、风险巨大,因此私人部门在创新领域的投资严重不足。增加拨款以增强高校研究能力有助于加强高等教育领域与工业界的联系。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可以吸引创新领域的投资。
最后,拉美需要在产权和法制领域进行重大改革,若非如此,国内外投资者就会继续回避该地区。对于无力施加政治影响、以克服经营障碍的中小企业而言,情况尤其如此。
美国应推动拉美进行经济调整
自由贸易符合美国和拉美双方的利益。然而,一个国家要充分利用自由贸易的利益,就必须拥有必要的基础设施、劳动力技能和法律制度。美国与拉美的双边关系是多层面的,但美国关注的焦点却集中在反毒品和贸易协定两方面,这相当于忽视了共同利益的其他领域,其中就包括中国扩展其全球影响力的后果。美国这种策略阻碍了自由贸易在西半球的扩张势头。
美国也忽视了其他能够推动拉美经济增长、而有利于双方的举措,如支持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促进经济自由。就此而言,一个重要的新工具是千年挑战公司(MCC),这家美国机构致力于推动穷国的经济增长,其强调的重点是良好的治理、经济自由以及人力资本。举例来说,MCC在洪都拉斯与中小农场合作,通过技术支持、基础设施改造和信贷支持增加了其生产能力。
同样重要的是,美国需要检讨不利于拉美经济增长与福利的国内政策。美国补贴力度最大的农产品包括糖、水果、蔬菜,而这些恰恰是最适于在拉美种植的作物。此外,美国对玉米制乙醇生产商的保护向巴西的甘蔗制乙醇厂商传递了错误信号,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和高技术生物燃料的创新。
无论对美国还是拉美政府而言,必要的投资和改革都将是困难的。在持续经济增长的道路上,中国将面临许多与拉美相似的挑战。然而,通过借鉴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崛起的经验、并检讨本国的商业环境,拉美政府就可以确定那些保持竞争力所需要的关键改革。另一方面,美国则可以通过增加政策重点,在拉美的转变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