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合作修复故宫国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12:37
2008年11月23日13:25:37(京港台时间)
多维社记者陈湘编译报导/对邦尼•伯纳姆(Bonnie Burnham)来说,进到这里,犹如进入一座中国版的埃及古墓。
在1999年秋季一个凉爽的一天,身为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总裁(WMF)的伯纳姆在导游的带领下进入一片从中国末代皇帝1924年把宫殿锁起来,逃离京城后,就罕有人涉足的地方。
让她印象最深的,是宫殿内浑浊的空气和地板上那厚厚一层的灰尘,屋里精致的家具、格窗,和典雅的书法作品。
“感觉就像时间停留在此一样,”她回忆说。
又经历了将近10年,2008年的11月10日,伯纳姆与紫禁城故宫博物馆的要人们一起,宣告中国清朝皇帝遗留下来、最具历史意义的内部装饰之一的复原工程全部竣工。
这栋名为倦勤斋的2层小屋很快将向公众开放,可以让游客一睹中国历史上最具艺术天分的皇帝的当年的私人世界。
洛杉矶时报刊登John M. Glionna的题为“美中团队合作修复故宫”(Forbidden City restoration an experiment in U.S.-China teamwork)的报导。报导说,花了几乎十年时间,该项耗资300万美元复原工程才完成,它标志着中国艺术家和西方专家们合作创下的一项非凡成果,成为中国人征求外国专家帮助,复原他们最珍贵的历史财产的罕见先例。洛杉矶时报的报导说,由于本次合作非常成功,位于纽约的非赢利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打算,继续与中国文化官员合作,复原乾隆花园里另外26处小屋和4个院子。
复原工程的第一阶段是记录下小屋内部的具体损害情况,然后,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专门到美国出席了有关的古迹修复策略的会议,并在全中国广泛搜寻擅长精细手工活的能工巧匠。
“我们都没有任何经验。不论是中方还是美方都是首次经历这种类型的古迹复原工作,”麻省碧波地•艾塞克斯博物馆(Peabody Essex)博物馆的中国艺术品管理员南希•勃利娜(Nancy Berliner)说。
倦勤斋位于紫禁城东北角,占地2英亩大小,建于18世纪70年代,是清朝乾隆皇帝的私人休闲场所。
乾隆把这里命名为“倦勤斋。”
倦勤斋动工时,中国正处于与西方展开贸易往来和艺术文化交流的时期。1793年,乾隆曾接待了大英帝国乔治三世派来的代表团。
“工程不惜血本。乾隆亲自监督工程每一寸的设计和创造,后来,他还下旨,永世不许更改,”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WMF)执行副总裁伍子兴(Henry Tzu Ng)说。
倦勤斋被公认为一座建筑设计和材料运用的杰作:宛如一个大型的珠宝盒,里面装满了大幅的壁画、精致的天花板水墨画、华丽的竹木雕饰、白翡翠和绫罗绸缎。
这里从未对外公开展示过,该小屋自末代皇帝溥仪于1924年被赶出故宫后就失修了。历经数十年,包括在中国内战和文革期间,这片皇帝的休闲胜地已经变为了一片老朽的储藏空间。
室内的许多地方,绘有象征帝王身份的墙纸就像破布一样耷拉着。艺术作品已经从墙上撕下。用丝绸制的壁画因为经历200多年寒暑而破损。许多竹木雕饰的窗格都已脱落,地板上满是木屑和翡翠。
对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来说,这座被人遗忘的小屋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该组织一直就在中国寻找修复古迹项目的机会,最终他们联络上了故宫博物院人员,探讨合作进行故宫文物复原工作的可能。
出乎他们意外的是,中方回答说,故宫修复愿意接受外国人的指导和资助。
“故宫太大了......要做的工作太多;因此,我们国家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也没有那么多资金来管故宫的这一部分,”故宫博物院历史建筑部的高级工程师王世维(Wang Shiwei,音译)说。
“这是故宫博物院首次与国外的组织合作,来进行全面的复原工程。”
故宫官员们造访了麻省碧波地博物院和美国其他几处博物院,亲眼目睹了美国的复原技术。
这项工程,所面临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这就像复原巴黎圣母院那种历经几个世纪的建筑一样,”勃利娜说。
2002年开始,在北京,一组中国艺术家开始了被吴先生称为“地表考古”般的工作。
首先工作者们对小屋进行了一番大搜查,细心收集起所有掉落在地板上的墙纸、壁画碎片。每一片都封在一个塑料袋内,并登记为一个号码。故宫官员说,最后,他们登记了3.5万个塑料袋的碎片。
“清朝末代皇帝在将近一个世纪前关上了这里大门,”伍先生说。“我们所发现的,都是些剥落的墙纸、价值连城的古董、家具、物品中的物品,所有的一切就如他离开时的一样。有一种大发掘的感觉。”
伯纳姆回忆说,有一天,她打开了一个她在一张桌子上发现的盒子。“里面是一尊精致的翡翠佛像,”她说。“完全看不出它的历史有多久了。它有可能在那里坐了200年,也有可能是不久前放在那里的。”
最有代表性的工作是复原倦勤斋内的壁画,那是一种特别的挑战。天花板的壁画是在一种丝绸墙纸上绘制的,当时是在从18世纪起就在中国定居的传教士兼画家、意大利人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的设计和指导下完成的,混合了欧洲的美学和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在整个故宫近180英亩的范围内的珍贵文物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洛杉矶时报的报导说,最初,中美双方的人士,都不清楚应该如何取下这些通体壁画来修复。中方首先试着用水将接缝处弄湿接缝,在这样做也行不通以后,美国人介绍了一种从后面用干燥的方法将脆弱的壁画刮离下来。
美方的办法成功了,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吴先生说。但是还是没有解决如何将壁画备份的问题。
“过去没有记录如何这些壁画是如何贴上去的,所以这个中国小组试图采用一种方法,而西方顾问却主张用另一种不同的方式,”吴先生回忆说。“后来我们制订了一种妥协的方法:我们把席梦思床垫铺在地板上,在上面我们再加上放在两端有张力弹簧的支撑着壁画,直至壁画变得干燥。”
最后,双方都满意壁画修缮的结果。
王工程师说:“我想,皇上要是知道了,都会高兴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