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27箱故宫国宝万里流迁记[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29:41


故宫文物之翠玉白菜
新书《承载》首次全景式揭秘故宫国宝战火中流转大半个中国无一丢损的经历:
今年是抗战胜利65周年,又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85周年。故宫文物在抗日战争中的万里大流迁,是世界战争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文物迁徙。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30余万字的《承载》,首次全景式地展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近日,该书在北京故宫举行新书发布会,引起文化界的高度关注。
那些价值连城的“民族文化之根”经历了哪些惊心动魄的危难?以易培基、马衡为代表的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在战火纷飞中如何用生命保护国宝?中国国宝的万里长征,又谱写了怎样的一曲时代悲歌?
没硝烟的“文化抗战”
《承载》首次全景式地展示了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1933年初,故宫文物分4批共13427箱乘火车离开北京,拉开了“文物长征”的序幕。这批故宫文物辗转上海、南京,“七七事变”后分南、中、北三路踏上西迁之路,历经了日机轰炸、土匪拦截、敌特跟踪以及激流冲击、山道险峻、生活困苦等艰难险阻,走遍大半个中国却无一件损毁和丢失,堪称世界文物史上的奇迹。书中塑造了以易培基、马衡为代表的中国优秀知识分子,抱着“文化之根在,中国不会亡”的信念,用心血和生命保护着珍贵的故宫文物的时代壮歌!
《承载》一书的作者章剑华,是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新书首发后引起巨大的反响,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还专门发来贺信。章剑华告诉记者,“我写这部作品,并不是仅仅为了重温和追记这段历史,同时也是为了唤起当今文化人和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危机感和使命感。当年,面对严重的文化危机,易培基、马衡、吴瀛、徐森玉、庄严、欧阳道达、那志良等一批故宫人,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和顽强精神,承载起保卫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实施了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物迁徙,创造了战时万件国宝行程万里无一毁损的奇迹。”
马衡(上)、易培基(下)等一批故宫人,以血肉之躯和顽强精神,实施了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物迁徙,创造了战时万件国宝行程万里无一毁损的奇迹。
“三希”帖两岸分离的幕后
章剑华说,“文物南迁过程中,一件件文物精品被发掘、整理出来。比如玉器专家那志良在养心殿发现的‘翠玉白菜’和‘红烧肉’。而马衡几经周折,找到琉璃厂古玩店尊古斋老板黄伯川,觅得散氏盘拓片。”
“‘三希’帖是乾隆皇帝最珍爱的三件书法作品,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洵的《伯远帖》,乾隆皇帝曾在养心殿西暖阁专门隔出一间小屋,将‘三希’供奉收藏。然而,三件稀世珍宝在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前就被收藏到别处去了,三件国宝中,除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被存放在故宫博物院的保险柜外,《中秋帖》和《伯远帖》早就不知下落。马衡把‘二希’帖的下落讲给实习生们听,告诉学生们‘文物易散不易聚’的道理。鼓励大家保卫中华文化,并将此称之为文化抗日。”
全国解放后,在南京有50多万件文物,其中20多万件被迁往台湾,包括《快雪时晴帖》。当时,毛主席非常关注“三希”帖。周恩来打电话给马衡,要求将“三希”帖送给毛主席过目。毛主席欣赏了“二希”书帖后,说,“我的老师易培基为文物外迁,含冤而死。我听到这个消息,悲痛至极。保护中华文化,其意义不亚于保卫国土。中华文化保住了,中华民族就不会灭亡。”

中秋帖
对话作者章剑华:
国宝外迁承载民族重托
广州日报:您一直是说故宫文物“外迁”,而以前我们听说的是故宫文物“南迁”,这是怎么回事?
章剑华:故宫文物“南迁”是—般的、简略的说法,其实,故宫文物在抗战前后的迁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先后经历了南迁、西迁、回迁、台迁和北迁。
具体地说:先是南迁。“九·一八”事件后,故宫第一批文物2118箱于1932年10月在一片争议声中,通过铁路运往上海,在途经南京时,有人主张改迁西安,便在南京下关车站耽搁了3个多月,后经协调仍旧运往上海。之后又运出4批,共计13427箱,存放在法租界天主教堂的仓库内。后来南京这边在朝天宫建了文物仓库,就把存放在上海的故宫文物运到南京存放。严格地讲,这叫南迁。
之后不久,“七七事变”爆发,南京岌岌可危,存放在南京的故宫文物被迫分南路、中路、北路踏上了西迁之路。南路文物80箱,于1937年8月14日乘招商局建国轮从水路出发,先抵汉口,后装车运到长沙,次年元月分两批转运至桂林,再转运至贵阳。1939年元月又运至安顺的华严洞存放。一直到1944年12月5日,这批文物又运到巴县的飞仙岩。中路文物9386箱,先后于1937年11月和12月分两批乘江安轮、黄浦轮运抵汉口,再运至宜昌。1938年元月至5月,分19批转运至重庆,分存在地点不同的七个仓库。1939年3月、4月间,又分24批运至宜宾,之后又分27批运到乐山安谷乡,存于一寺六祠。北路文物7287箱,于1937年12月分3批由南京运至宝鸡,1938年2月分28批运至汉中,之后又转运至成都。1939年5月至6月,经彭山运至峨眉山,存放在大佛寺和武庙。西迁过程最长、最复杂,也最艰难。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故宫文物先陆续集中到重庆,后经水上运回南京,这就是回迁。解放战争打响后,国民党实施了故宫文物台迁计划,先后分3批共运走5860箱文物。全国解放后,存放在南京的故宫文物陆续运回北京,有一部分留在南京朝天宫库房至今。这就是抗战前后故宫文物外迁的大致情况。

故宫文物之散氏盘

承载章剑华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中华文化正面临新危机
广州日报:故宫文物外迁这个事件已经过去60多年,现在旧事重提,有没有它的现实意义?
章剑华:我写这部作品,并不仅是为了重温和追记这段历史,更是为了唤起当今文化人和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危机感和使命感。
现在有一些不懂文化、不学文化、不爱文化的文化官员和文化工作者,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把文化当做赚钱的工具。我常常感慨,敦煌莫高窟曾经有个无知的王道士,以极低的价钱贱卖了大量珍贵的典籍给外国人。我以“承载”作书名,有三个含义,故宫文物承载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火车、轮船和汽车承载了故宫的万箱国宝,故宫人则承载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今天,我写这部作品,也承载了我们文化工作者在当今的思考和责任,我们要做文化的守门人、守护神。 采写及图片 本报记者 吴波
 
搜索更多故宫文物 翠玉白菜 的新闻
10余名法国市长受邀访问北京 参观长城故宫等地
《承载》故宫首发 记叙战火中国宝迁徙经历
故宫昨迎客超最大容量 接待达12.2万人次创新高
故宫昨接待游客12.2万人次增1.6倍 超最大容量
故宫进行消防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