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亲历陈云林“破冰之旅”背后的台湾政治百态(南方都市报 2008-11-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36:35
记者亲历陈云林“破冰之旅”背后的台湾政治百态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8-11-11 08:27:36  作者:李军
守夜·野草莓运动·汽油弹
记者亲历陈云林“破冰之旅”背后的台湾政治百态

民进党守夜活动现场,人数远不如预期,并且以老年人为主。
这些被上一代人认为娇生惯养、抗压力弱的80后世代,把自己的静坐命名为“野草莓运动”,并在网络上直播并联署。学生的诉求经过重新考虑,凝聚在一个主题——“修改集会游行法”。国民党、民进党纷纷回应,成为两党争夺民意的机会……
陈云林历史性赴台破冰之旅,本报记者有幸在场见证历史。在两岸交流大时代开启的脚步声中,台湾内部发生了什么?记者把目击的细节,错综的台北印象,写成网络日记,与同事分享。这是一个新闻背后的台湾。它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它只是我们跨越60年的念想,终将到达的地方。
11月2日 陈云林访台前一天
“从没见过这么多拒马和警察”
陈云林访台在台湾是超出经验的历史性事件,面对574名中外记者,台湾“陆委会”发言人刘德勋成了最尴尬的人
对于台北人,2日开始,街头有些陌生;而对于媒体记者,2日是忙乱的一天。
圆山饭店也许是台湾唯一有王朝气派的消费场所,甚至直接拿来拍王朝戏也毫无问题———它是精致的,宋美龄式的中国盒子。不过短短十年,大陆比这气派的地方已经数不胜数。
下午4点,圆山饭店10楼国际会议厅,陈云林来台前最后的记者说明会上,台湾“陆委会”发言人、“副主委”刘德勋成了最尴尬的人。
上次跑陆委会的例行记者会,他说了3分钟,记者们随便懒散地问了两个问题,似乎对他的回答毫无期待。结束了,他被团团围住,大家开始提问围剿,整整拦了两个小时。这叫“吹风”。台湾的政治记者可以欣赏一个政治人,但决不做他的政令宣示者。不成文的,任何正经的发布会后都有这样不正式的吹风。如果太公事公办,就很难得到舆论真心支持。曾有记者在讨论要不要联合起来,做负面新闻把马英九的发言人抵制掉。
这个下午,记者们逼问刘德勋:你们给记者的安排配合,真是糟透了!他就好像跑了一辈子堂的老伙计,徒劳而笨拙地面对500多个抱怨。一位记者大声问他:请问您的职称、姓名?台湾记者哄笑。这不再是“陆委会”日常只面对几十名熟人记者的例会,而是空前集结500多国内外记者的重要历史事件。
他解释:自己的职务是资深“副主委”,资深的意思,是最老,“陆委会”最老的人,结婚了,三个小孩,年龄要说吗?有人起哄:说,几条狗?他老实地说,喜欢收养流浪动物,8只猫、9条狗,还有鸟和乌龟,也送了不少流浪动物给国外的人收养。穿衣服不能太讲究,因为家里的猫要等他下班抱……
574名中外记者的规模,超出了台湾官方接待国际媒体的经验。新闻中心的准备工作频频惹翻记者。先是因为会议容量与安全需要,在一天前把媒体人数缩减一半。很多场合都限制记者数量,在新闻中心,却只有一台家用规模的电视放送实况转播……受了委屈,台湾媒体决不会容忍,纷纷大肆渲染。很快,媒体反弹让“行政院长”刘兆玄紧急下令,维安工作与媒体采访需求应该兼顾,尤其对岛内媒体的采访需求,“能放宽的就尽量放宽”。
事实上,刘德勋是这次“台北陈江会”台湾方面上谈判桌的最高层官员,作为“特任副主委”,他的级别相当于“部长”。而在17年前,这个位置上的人,是现在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也正是在那个时代,两岸“两会”先后成立,“九二共识”形成。17年后,曾经停滞的历史钟摆,又回到了这一边。
晚上,当地的记者叶开车顺了我们一下,怅然地看着路上的警察说:我从来没有看见过台湾动这么大的阵仗,不可想象。林记者说,到时候要开APEC,怎么应付啊?
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黄健峰很重视“二次陈江会”的媒体表现。在他看来,两岸进一步交流势在必行,要签署的四项协议也对两岸有利,但台湾官方却没有成功地提前对社会做一些说明的工作,“我相信到现在,不管是反对还是赞成,很多人还不知道4项协议是什么内容”。
和很多台湾人一样,25岁的黄健峰被警力部署吓坏了:“我的记忆所及,没有见过台北有这么多拒马和警察。”11月2日,24小时滚动的新闻节目里,相比起两会协商的内容,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直在播报圆山饭店周围的警戒状况。一位带着“青天白日满地红”雨伞的民众被劝离,媒体记者和警方也发生争执,甚至有摄影记者遭到“蛮横推挤”。这都是很多台北人不习惯的经验。于是,回到“戒严”的说法不胫而走。其实,在“陈江会”的5天中,住店客人和他们来访的朋友,都可以直接乘出租车或私车进出圆山饭店。
夜晚并不平静。除了绿营悬赏“蛋洗”大陆代表之外,还传说民进党两名男议员已订了圆山饭店房间,这都给安全工作带来变数。作为两岸制度化协商的发起人之一,马英九决不会允许这样那样的突发事件,再次耽误两岸交流的历史性机遇,他要求保安工作达到最高级别;即便是马英九自己,也从未部署如此众多的警力。中国国民党发言人李建荣说,这都是民进党逼出来的。
此刻为止,台北仍然是正常的台北,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电视上政论节目的名嘴和叩应(CALLIN)的观众间。陈云林来的前夜,本地电视台2100全民开讲,一帮名嘴们又开始长谈时事,既要保护陈会长,也要表达好台湾社会不同的声音,让国际社会看到台湾的好客有礼貌,也要看到多元与民主。在朝与在野,要在接下来的一星期,比文明———保证安全,但执法不能过当;表达异见,但行为不可过火。不过,媒体的焦点,已经都有意无意放在朝野的对抗上,以及会谈规格是否“对等”或者“矮化”,会谈的主题确实被忽略了。
11月2日,CCTV4套已经可以在圆山饭店收看到。对于这次连接历史与未来的会谈,主人表达了足够的体贴和诚意。
11月3日 陈云林访台第一天
民进党“守夜”开锣
台北警力不够,从现场可看到台湾各地,包括南部甚至“林管局”的森林警察
陈云林到达之前一个小时。警察穿着很轻便,戴棒球帽(在台湾,从小学校长到马英九,都喜欢戴绣有自己头衔和名字的棒球帽)。前一天绿营动员大家“蛋洗”,政府就搬来了新兵器———专门挡西红柿和鸡蛋的大网。在六楼,有人垂下了巨大抗议布条———尽管陈云林要入住,圆山饭店还是接受其他客人预订。一群女人,民进党台中市议员,4个,在七八百警察眼皮底下,用自己的名字在606睡了一晚。
被没收布条后,她们拖着行李进入大厅,25岁到60岁的年龄分布,向媒体控诉,警察没有搜捕证就创进她们的私人空间,饭店还配合开门,这是台湾社会的倒退。
尽管如此,警察却没有办法把她们驱离饭店。等到陈云林抵达,对大家发表讲话的时候,她们再次“呛声”,才被警察带离现场。
等候多时的电视记者,把保安警察跨过多间房间阳台朱漆围栏,去没收条幅的画面拉成慢镜头,在新闻频道上一次次播放,命名为“刘翔第二”。陈云林抵达后,会议行程成为报道重头,但齐头并进的,是警察阻拦有抗议意图的普通人上圆山的画面,以及认为机场警戒导致旅客不便的报道。一方面,台湾媒体期待两岸有进展,但又不满意那些特殊待遇“矮化自己”、“浪费公帑”、“镇压人民”。晚场的吹风会,台湾记者李志德激动发问:人民的宪法权利和一次协商,哪个重要?
第一天中午,新闻中心的工作人员发现,午饭便当竟然不够。“马英九自己喜欢吃便当,但也没有必要把这个带到公共场合吧!”有人抱怨说,在高档饭店里进行的会谈,记者中心竟然不提供自助餐,才导致如此尴尬。第二天,便当又多出来。于是,第三天采取提前登记制度,要前一天晚上登记名字,第二天按名单发放。于是总有忘记登记的记者饿着肚子工作。“浪费了多可惜。”发便当的新闻局公务员抱歉地说,“我们经费也很紧张啊。”政府机关也许不敢在媒体眼皮底下浪费,否则又是一条新闻。
便当似乎是马英九的标志符号之一。在台北市长任上,他曾经一年吃700个便当,而且只吃低价的70元(约合人民币16元)档次;在他的就职活动中,当天午餐,他竟然请日本代表吃台北车站的“台铁便当”———虽然有纪念意义,却不免寒碜。
比便当更捉襟见肘的是警卫工作。动员警力近万,台北警力不够,从现场可看到台湾各地,包括南部甚至“林管局”的森林警察。在记者彭玮琳看来,警察训练配合不足。“山上下来的,乡下来的,没有处理群众问题的经验。”媒体没有放过任何一个警察处理失当的细节。
两会预备性会谈,我留意到海基会秘书长高孔廉在协商开场白里提到了“马总统”,也留意到他介绍自己谈判团队的时候,介绍了好几个现职官员的官衔———这是民间谈判呢。海基会创会秘书长陈长文曾说,海基会的创会宗旨是:终结自己。他认为当国共都能坐在一起,“白手套”该脱掉了。
3日7点,另一支队伍开始动作。民进党的“静坐守夜”活动开始。“守夜”现场的济南路,一边是“立法院”群贤楼,另一边是“行政院”的办公大楼,平时是正常的行车道路,此时,路的两端被封锁了,因为这群人通过法律途径申请了三天使用权,在这里集会,反对政府的一个决定。现场架起几个大钢架帐篷,成为一个可以容纳3000人以上静坐的场地。现场设施齐全:为了防止人群聚集导致通讯拥挤,现场有移动电话基站车;租有整齐的移动厕所,放在“立法院”的栅栏下。然而第一天午夜,现场的人数最多两三百,远达不到民进党高层计划“1万静坐,10万围城”的标准。比起10月25日,以大陆奶粉事件为借口的“反黑心,救台湾”游行,这次抗议显然动员不够。陈云林已经申明协商不涉及政治,而对食品安全问题将签署相关协议,绿营抗议的焦点,已经被举重若轻地化解。
大屏幕上播着偏绿的电视台节目,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在12点多就离开了。注意,无论是张铭清受暴事件,还是不断地试图向陈云林“呛声”,或是在这样的场合向静坐者捐夜宵,出场的民进党政治人物多是县市议员———面临2009县市换届,这些人需要舞台。
政府办公区的栅栏上系满“黄丝带”,印着民进党的口号。为了不跟这个抗议起冲突,“行政院”平时出入的大门封了,上面放了蛇笼———蛇形障碍物,铁丝上有刀刃———为了这个,官员们要从另一边进入办公室。因此没有先例地,4日被选到参加“陆委会”记者会的记者要提前一小时进入,赖幸媛又被记者臭骂了一回。在新闻中心,有人在发动联盟,明天抵制参加———竟然让已经累得半死的记者们离开圆山现场,还要提前一小时!即便如此,一个参与者很不满,因为政府没有批准他们到马英九办公室前的凯达格兰大道静坐。
当天晚上,被记者问到是否听到反对的声音时,陈云林说,“反对的声音,我听到了,我看到了,不过相信,为两岸人民提供方便、创造福祉的事,总有一天会得到认同。”
11月4日 陈云林访台第二天
“人权议题”浮现
警察面对冲突不断,压力不断上升,擦枪走火,以台湾人不习惯的方式严格执法,从而导致了民怨
4日是一个转折。当天下午,“两会”的协议签署仪式大功告成,两岸从此跨入“大三通”时代。晚间,陈云林接受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晚宴邀请时,感慨万千。从连战2005年“和平之旅”到陈云林台北“破冰之旅”,两岸交流在不断接力中,画上第一个圆满句点。陈如此向连战表达他的心情:“人生有千百次筵席,但今天这个筵席将是我这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次。”
两会协商的再次成功,更加刺激了一些人,抗议方式越发极端。这次最难忘宴席的国宾饭店外,聚集了约600名抗议者,而警方则出动了1000名镇暴警察保证安全。但陈云林离开之后,一间唱片行大声放台语歌曲,引来抗议者舞蹈、鼓掌。北投警分局局长李汉卿,为避免骚动,劝导店主关掉音乐,拉下闸门,驱离抗议者,因此引爆冲突。在台湾蓝绿分裂的特殊氛围下,“禁止播放歌曲”、“禁止台语歌曲”等细节,都被无限符号化,与“限制言论自由”相提并论,成为舆论炒作的议题。
“公民监督国会联盟”执行长何宗勋分析说,警察过度紧张也有一个重要背景:警察系统三星以上的人事,已经很久没调动,很多人升迁受阻。原本近期可能调动,却碰到张铭清受暴事件与陈云林来台。于是,保护陈云林的表现,决定是否有机会升迁。三日开始,随着马英九会见陈云林的时间逼近,警察面对冲突不断,压力不断上升,擦枪走火,以台湾人不习惯的方式严格执法,从而导致了民怨,刚好为反对党的“围城计划”营造悲壮局面。
11月5日 陈云林访台第三天
一个诡异的夜晚
晶华之夜,中央电视台主播柴璐和凤凰卫视记者陈琳,也遭到抗议者的包围拉扯和“呛声”
在可控制的环境中,警察表现了最大程度的容忍。
5日晚上不到10点,某人偷偷摸摸把我扯下一楼大厅———某记者偷听到工作人员说,咖啡馆有几个可疑的人出现,已经呼叫警力增援。
一个诡异的夜晚。所有的人都显得心怀叵测。棒球帽警察是从桃园派来的,严肃、忧心忡忡。记者们像鲶鱼一样钻来钻去,忙碌却无所事事,让他们担心,又不敢干扰。
电梯门口很多穿便衣的人———我相信东森新闻台的八卦了!他们说,在逃的竹联帮大佬“白狼”承认,为了防止张铭清遇袭重演,他在陈云林行程中每一站都安排了兄弟,保证安全。他还搞了个统一促进会。
“可疑的人”在哪?咖啡座。别的面目不清,真有标准台湾美女,郑重地穿着胸口低到底线的黑上衣在喝咖啡。所有阴森森的镜头一阵猛拍。咖啡座的人也不干了,纷纷取出手机小相机来反击。此刻,“蒋夫人”的国际俱乐部,正在现场钢琴演奏着水边的阿狄丽娜,而电梯口是“黑道小弟”,外面到处都是警察,还有一些身份不明,警觉得像猎犬一样的人。
这时候,便衣群进入了咖啡座,把空的座位全部填满。他们只是坐,没表情,没动作。叶记者揭晓答案———特勤!经过训练,工作的时候,不交谈,不吃东西,没表情。
似乎要发生什么。特勤人员“呼”地一声,起立,咖啡客也马上起立,像一群要干仗的黑帮———双方都暴露了!10点了,该是陈云林回来的时间。
什么都没有发生,特勤和可疑者站着面面相觑。咖啡座外面是花盆架子,然后是水泄不通的刑警墙,然后是记者墙,外面是各就各位红毯道边的棒球帽警察墙。然后,在记者和棒球帽之间,搬来了防蛋网———低胸装女孩开始骂了:我们客人最多15个,你们这么多人来对付,不觉得可耻吗?没有回答。
终于,一辆貌似黑头车回到酒店门口,在酒店大堂中央红毯道,酒店经理们紧张列队,练习讲“晚上好!会长好!”经理们热烈鼓掌,叫“晚上好”!其实走进来的是海基会官员。原来是为了“放蛇”———让已经根本不可能看到大厅门口的“呛声”者有所行动,提前暴露他们的“武器”和招数。不过后者没上当;不上当,就没有理由赶走他们。
警察突然悄无声息地开始撤退。他们得到消息,参加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夜宴的海协会代表团,被躁动的绿营抗议者围困在晶华酒店,目前无法回来。留下那些显然是来者不善的咖啡客,让他们等到咖啡馆打烊的时候自行离开。
那是著名的“晶华之夜”,“警政署长”王卓钧被迫凌晨亲自赶往坐镇,调集千名镇暴警察,到两点才强制驱散人群。凌晨1点,一直在看电视关注“突围”进展的马英九,决定启动“B计划”———提前与陈云林会面,并缩短时间。直到早上8点,仍然只有少数幕僚知道这个消息。
晶华之夜,中央电视台主播柴璐和凤凰卫视记者陈琳,也遭到抗议者的包围拉扯和“呛声”。不过也许当事人并不知道,第二天,台湾新闻记者协会发表声明,表示“对于部分民众转移焦点,把记者当作是抗议对象,甚至做出推挤、拉扯、辱骂等行为,记协强烈谴责,同时呼吁民众保持理性。言论自由是民主社会最珍贵的价值之一,而尊重多元意见亦属言论自由之范畴。记协吁请民众尊重记者的采访自由,如此才能透过媒体获得各种不同的意见”。
11月6日 陈云林访台第四天
“暴力是民主的敌人”
将近二十年都没有出现的汽油弹现身抗议人群,数十名警察、数名记者、民义代表和抗议者受伤
6日下午,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黄健峰参加一个“行政院”门口的静坐活动。他认为执政党和在野党都没有理性地对待会谈,执政党因为安全考虑,甚至不让任何表达异议的声音出现,而在野党则反应极端。朝野双方都使用暴力,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让一些大学师生担忧,于是从网络上发起静坐,基本诉求有三:马英九和“行政院长”为使用警力过多、妨碍人权而道歉:“内政部长”、“警政署长”为执法过当而下台;将台湾“集会游行法”由“申请制”改为“报备制”,只需申报而无需批准。修改“集会游行法”,是20年前就提出的议题,却一直没能解决。
“台湾已经十多年没有学生运动了……我们要以和平请愿的方式,重新学习民主。”黄健峰说,这个集会,跟陈会长访问台湾没有关系。
为了聚焦真实的诉求,学生静坐组织者要求大家一律穿黑色T恤,不要戴有任何代表自己政党倾向的标志物。并且抛弃所有台湾街头运动惯用的道具:汽笛、标语、旗帜———不分蓝绿,只讲人权。
“行政院”已经发出信息,说派出一个小组长与代表谈。主持人(口才很像艺人吴宗宪)问大家愿意吗?现场300号人,10人一组,讨论好,每组递个意见上来表决。
“吴宗宪”宣布,流动厕所在路上了,既然我们要长期抗战,这个设施不能少。
大家都很晒,买来报纸,妇女新知(台湾妇女运动主流社团)的女同学,教大家用报纸叠遮阳帽。捐款,账务公开,竟然短短3小时,就有4万多台币。
全体鼓掌———面包店老板免费送面包来了!“吴宗宪”宣布,吃面包,就找面包组!
医学院的女生开始讲中暑的处理,喝水的学问。“吴宗宪”宣布,医疗组成立了!中暑、头晕脚抽筋之类的疑难杂症,将由台大医学院等几大医科名校会诊!
又有民众送了100个便当……有了便当、水就有了垃圾,“吴宗宪”提醒,传递中的黑色垃圾袋装一般垃圾,纸箱装可回收垃圾。
这个静坐没有提前申请,是违法的,警察已经过来举牌两次了;三次举牌之后,就要强行驱散了。这个时候,一位老师上来,教大家如何应对警察的驱散。首先,跟左右的同学问个好,弄清姓名,交个朋友。然后,手肘相挽,身体前倾,在警察拉开的前5-10秒,坚持;如警察继续用大力,就不要继续抵抗。321,开始演练……
一位年轻的社会学老师过来,说,昨晚在网络上,我们激愤讨论或讽刺的时候,我们还只是一个乡民社会;但今天,我们平和地坐在这里,理性表达我们的诉求,向我们公民社会的理想起步……这样的理想,最怕暴力。因此,如果警察要拉走我们,就喊“和平”,不要叫“警察打人”,免得刺激别人和自己的情绪,不要有攻击行为,因为警察不是敌人;也不要反击。对于我们这些老师,再有重要的理由和借口,都不应该让学生受伤害。
警察举了第三次牌警告,院子里已经有很多警察集结。
“吴宗宪”开始组织大家表决,如被赶散,下一个集结地点在哪里。大家各自陈述自己的意见之后,举手表决。他特别说明,参与式讨论过,这样举手,不算民粹。最后,自由广场,几乎全场举手。“吴宗宪”说,哦,就跟蒋公连任一样,不用计票了!
他扭头看栅栏后的警官:看,他们在偷听!考虑应对战略了!(警察低头拼命忍住笑)别得意,我们有十八个剧本呢!
这时候有人带来消息:自由广场去不了。“马陈会”提前举行,蔡英文完全控制不了扑空的绿营抗议者,那里已经爆发数轮流血冲突。蔡英文发觉情势不妙,在5点半就要求群众回到守夜现场,匆匆宣布游行结束。可是,大量只有情绪、没有方向的抗议者,已经脱离合法路线,向圆山包抄而去。
这个时候,汽笛声大作,“大声公”大叫,手执玫瑰,手举标语,摩托车上插着旗,战车呼啸而过!不过,他们表达出来的气象,跟学生很不同,我的耳朵快震聋了。
有些人一看,哦,大学生在反政府!支持!汽笛又响成一片,旗子也打过来了。
大学生们赶紧调派30个纠察队员,外面的人举横幅把人流隔开,里面的拉手对进入方阵的人进行控制———有群众要加入,可以,但不要激动,收起旗帜、汽笛和政党标记。
组织者李明聪说:“你们坐在这里很重要,并不是因为这里地皮很贵。而是,你们坐在一个转折,政府先挑衅民众,民众以暴易暴,台湾的民主成果正在被侵蚀。你们站在这个转折,建设和平,建设民主……”
陈云林抵台前一天,林记者专访了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在他看来,蔡英文在党内的微妙地位,使她不得不走上街头。学者出身的蔡英文,有着民进党人所缺乏的温和、专业、理性的形象,被称为“女马英九”;然而在民进党大佬们看来,她也算是“政治暴发户”,在民进党执政之后直接成为政府要员,缺乏民进党所擅长的街头和底层经验,对中南部绿营支持者缺乏号召力。而弊案缠身的陈水扁,对蔡英文并不出手相助深为不满,在中南部演讲中数次对她颇有微词;若不能获得深绿支持者的认同,其党内的号召力难以稳固。
不管街头运动是否符合蔡英文的风格,在民进党“国会”少数,而朝野沟通不畅的情况下,战车上的位置,决定她将来能否成为“泛绿共主”,也决定了民进党能否甩掉陈水扁这个历史包袱———蔡英文不得不往。
然而,这次街头运动代价深重。将近20年都没有出现的汽油弹现身抗议人群,数十名警察、数名记者、民义代表和抗议者受伤。不同政治立场的人有着相同的感受:台湾民主,一夜回到20年前的戒严时期。
11月7日 陈云林访台第五天
“小朋友都是这样上政治课的”
起先,他们在喊:和平!和平!既而他们喊:人权!人权!
7日,陈云林离开台北,临行前他对海基会表达谢意,“做同样的事情,相较之下,在你们这里,真的比在我们那边更困难。”
一夜之间,警察各自返乡归队,台北恢复平静。“行政院”静坐现场物资更丰富,除了扶桑花落了一地,没有什么垃圾。
陈云林一走,报道的媒体明显增加。现场四辆转播车,无数照相机和DV.旁观支持者围了个水泄不通。上午,“行政院”秘书长已经过来对话过了。警察今天举了两次牌子,驱散随时可能发生。主持人继续说驱散时的应对:不要过多抵抗。不管被抬到哪里,先安顿,不要做冲突动作,也不要马上回来。
电动栅栏门在慢慢打开,警官第三次举牌了!持盾的警察开始包围在外面,隔开行人。无数的男警女警开始进入了。说实在的,警察很不容易,遇到一个彻底不合作的人,可能要用5个人才能安全地抬走一个人。
起先,他们在喊:和平!和平!既而他们喊:人权!人权!
一警官说:小朋友都是这样上政治课的。
剩下1/3的人,可场外声援越来越强。他们说,警察先生们,我们在捍卫你们的人权啊!为了表示剩下的部队还在战斗,新的一轮呼喊开始了。
他们开始唱歌。那是黑人民权运动歌曲,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演讲中就援引了歌名。
We shall overcome,
we shall overcome,
we shall overcome someday.
Oh, deep in my heart I do believe.
That we shall overcome someday.
警察不敢有伤害,也不想让媒体拍,但又苦于没有法律制止,很被动。不过学生还是给搬完了。搬完的时候,最初被带走的又回来一堆。他们在场外,重新坐下,呼喊:不得侵犯人权!我们在这里!捍卫人权!人民在这里!
蔡英文必须面对6日晚上的后果。
和上次张铭清受暴时一样,平时“惟恐天下不乱”的台湾媒体,对6日晚上的暴力普遍持批评态度。针对民进党率领绿营群众走上街头抗议并导致流血冲突,接受联合报民调的台湾人有62%认为民进党已经越过民主抗争界线,53%受访者认为重创了民进党及其党主席蔡英文的形象。《中国时报》的民调显示,54%国人认为民进党没有保持和平理性,要负最大责任。TVBS的民调则显示,陈云林访台期间的抗议冲突,半数受访者认为超过法治范围,不能包容。
7日,蔡英文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前后被两名民众当面“呛声”打断。在台湾,任何人都可以对别人的言行表示抗议,但也要接受别人的臧否,公众人物尤其要接受所有监督,承受一切后果。这是台湾式的自由与公平。
同一天,“公民监督国会联盟”宣布工作有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十一月底前在网路上试播立法院议事过程,这样,任何一个选民,都可以在家中看议事实况,监督“国会”,提升“国会”形象及议事品质。
11月10日 陈云林离台第三天
“野草莓运动”
学生的诉求经过重新考虑,凝聚在一个主题———“修改集会游行法”。这成为两党争夺民意的机会。
一周复始。台北气温骤降的冷雨中,重新来到自由广场上的学生进入和平静坐第5天。这些被上一代人认为娇生惯养、抗压力弱的80后“草莓族”,把自己的静坐命名为“野草莓运动”,并在网络上直播并联署。在全台湾,北中南各地的大学都出现了静坐的“分会场”。学生的诉求经过重新考虑,凝聚在一个主题———“修改集会游行法”。陈水扁搭便车,表达对学生的“支持”,趁机抨击马政府。可学生发言人不领情,要求他先对自己执政期间,不关心这项修法而道歉,不要“消费学生”。
“行政院长”刘兆玄回应,“立法院”国民党团已经决定提出“报备制”提案;而民进党团则回应,他们今天就要提出类似提案。这成为两党争夺民意的机会,而有望部分达成。
在与马英九互相为6日“暴力之夜”指责几个回合之后,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宣布,未来将以“议会”路线优先,并表示“愿意坐下来跟政府好好谈谈”。而马英九则表示欢迎对话:“我们希望能够达到政治和解。不论是从事什么样的活动,都不能容忍暴力……”
下一个悬念,是“双英会”(马英九、蔡英文)。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nfjx/200811110026.asp
记者亲历陈云林“破冰之旅”背后的台湾政治百态(南方都市报 2008-11-11) 海协会长陈云林率团抵达台湾访问(中国新闻网 2008-11-3) 秦耕:陈云林在台湾耳闻和目睹的是什么? 秦耕:陈云林在台湾耳闻和目睹的是什么? 林达:“机要费案”是台湾政治转型的产物(南方都市报 2006-11-15) 林达:“机要费案”是台湾政治转型的产物(南方都市报 2006-11-15) 孕妇之死:“拒绝签字”背后的悲剧人生(南方都市报 2007-11-29) 五岳散人:“魔兽”背后的行政管辖权之争(南方都市报 2009-11-5) 孕妇之死:“拒绝签字”背后的悲剧人生(南方都市报 2007-11-29) 进京拘记者事件背后的博弈:西丰大市场两个拆迁户的上访命运(南方都市报 2008-1-24) 进京拘记者事件背后的博弈:西丰大市场两个拆迁户的上访命运(南方都市报 2008-1-24) 陈云林访台:台湾盼大陆正式回函 顾则徐:他们为什么仇恨记者!(南方都市报 2008-1-11) 外国记者所亲历的旅顺大屠杀 人民币汇率背后的政治 刘洪波:作为政治大片的美国大选(南方都市报 2008-11-6) 台湾代工之父郭台铭背后的女人们 正名背后的绿色政治 陈列品背后的政治风云 刘大颖:记者亲历“婴儿徐宝宝死亡事件”调查手记(扬子晚报 2009-11-5) 社论:记者,请保持观察者的独立记录者的坚贞(南方都市报 2007-11-8) 大陆国台办主任陈云林赴台?台湾拒绝美国支持 陈云林:台湾申请入联 置两岸于空前险境 台湾政治人物的政治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