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波:作为政治大片的美国大选(南方都市报 2008-11-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1:35:54
美国大选小辑
作为政治大片的美国大选
日期:[2008年11月6日]  版次:[AA31]  版名:[个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 2  条
相关专题:直击2008美国大选
2008年美国大选尘埃落定,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入主白宫。
这不是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在民意调查中,奥巴马已经领先了很久,投票到来之前,众多媒体已经站在了奥巴马后面。奥巴马将会当选,几乎一直没有悬念。
远在大洋彼岸的我们,更多是通过报纸、电视和网络,了解美国大选的相关信息。奥巴马与麦凯恩的名字,在中国也不可谓陌生。人们未必知道他们的内外政策,但人们知道他们通过党内初选,再通过全国投票,竞逐美国总统的位置。
如同好莱坞生产了吸引全球的电影,美国选举也是美国制造的一部政治大片。每一次美国大选,都成为近一年间全球关注的焦点事件。有时,这部大片上演投票结果与民调结果的意外;有时,这部大片演出点票不分上下而由最高法院作结论的悬疑。这一次,非洲裔候选人当选,又吊足人们的胃口。
对于投票选举的美国人来说,这是他们决定国家事务的严肃时刻。对于旁观者,美国选举则是一部不断制造新的看点的剧目。这样的剧目,四年一次,周期性上演,角色在变换,主题恒定。
关注是极大的资源。现在人们已经知道,通过生产影片,吸引全世界的观众,好莱坞实际上成为美国文化影响力的最大推手,它通过不断地讲故事,让人将目光投向银幕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美国文化。即使是麦当劳、可口可乐、微软等产品,也附带地产生行销美国生活方式的影响。
美国大选作为一部政治大片,吸引全球无数目光。长达一年的选战,就是长达一年的观看。观看使美国成为谈论的中心,成为话题的主角,它使美国挂在人们的口边,使奥巴马这样的“美国梦”为人熟知。大选让美国被世界注视,没有任何一种“宣传活动”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考虑到这样的“国家宣传活动”每4年就有一回,人们以如此节奏来观看,也就是美国政治文化以如此节奏来担当大片主角,由此,选举本身已经成为美国增强其“软实力”的一种方式。
客观地说,美国大选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不仅有“大片”精彩的因素,也是因为美国在当代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在起作用。但另一方面,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的选举,有时甚至一些小国的选举,同样让世界高度关切,使相应国家在一段时间里成为焦点。也就是说,选举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当然形式。选举成为焦点,更多的选举成为更多的焦点,选举不只是选出了一个个人物,也扩大成为政治文明的当代形式。
眼球的争夺,就是人心的争夺。例如一部影片,当镜头反复对准一个人物时,这个人物变成了主角,观众由此而倾向于理解和接受这个主角的行为逻辑,“主角化”具有将人物“正面化”的效果。同样地,即使排除所有的价值判定,当选举更多地成为人们眼球的中心,选举也足以成为一种人心的归向。一个时代的世界政治文化,由此奠定,它制造了人心的倾向,并促发了世界的政治形态。□刘洪波(杂文家)
http://epaper.nddaily.com/A/html/2008-11/06/content_620168.htm
刘洪波:作为政治大片的美国大选(南方都市报 2008-11-6) 缅甸特色的大选 - 刘洪波的日志 - 网易博客刘洪波 2008年总统大选现场观察:美国政治风向标(选载) 徐贲:人文课堂里的美国大选(南方都市报 2008-10-20) 刘洪波:这次观摩太低调(南方都市报 2008-11-14) 刘洪波:少林文化网店传(南方都市报 2008-6-26) 刘洪波:少林文化网店传(南方都市报 2008-6-26) 龚小夏:美国大选与南越老兵(南方都市报 2008-10-26) 刘洪波:作为官员样本的张之洞 刘洪波:自由不为无耻背书(南方都市报 2008-6-11) 刘洪波:自由不为无耻背书(南方都市报 2008-6-11) 从美国大选看美国政治文化 袁伟时:2008大选,美国变迁的标记 刘洪波:这场抄袭乱战置“政治读物”于尴尬(南方都市报 2009-7-2) 贫困与“承认的政治”-刘洪波-搜狐博客 美国大选年的政治纪录片:以纪录的名义书写虚幻 刘洪波:“文化标志城”标志的不是文化(南方都市报 2008-3-12) 刘洪波:“文化标志城”标志的不是文化(南方都市报 2008-3-12) 刘洪波:长江救人事件最新隐情透露出的社会图景(南方都市报 2009-11-2) 刘洪波:“灰暗的新闻”这个新词还请给个定义(南方都市报 2009-11-9) 刘洪波:被移出记忆的“三鹿”词汇群(南方都市报 2009-11-30) 刘洪波:我们共同的认知盲区(南方都市报 2006-6-30) 刘洪波:松原的两张面孔(南方都市报 2009-6-12) 刘洪波:我们共同的认知盲区(南方都市报 2006-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