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的为什么要改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5 07:48:30
谈起改革,老百姓一定是非常熟悉了。这些年来,各个领域的改革——什么农村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国企改革、医改、教改、林改等等,不断影响老百姓的思想,彻底改变了老百姓的生活,仿佛什么事只要一改革就能锦上添花,谁对些有异议,那谁就将会被扣上一顶反对改革者帽子。渐渐地,老百姓已经习惯了改革,因为改革也就是要革除阻碍或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种种弊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使广大的人民群众物资生活和文化生活得到提高。一言蔽之,改革就是去除不好的东西,取而代之的是有利于老百姓的事物。那也就是说,在某领域进行改革,首先要这个领域现行的体制非常的不好,严重地影响了这个领域的发展,让老百姓非常的不满意,引起老百姓的普遍反对,对社会的长足发展造成了隐患。
首先我们把众多改革中的医疗改革做为一只麻雀解剖一下,仔细分析一下医改的前因后果,看看这医改是把好的改成了坏的,还是把坏的改成了好的。
一谈起医改,大家自然而然就想起来九十年代初的医改——医疗市场化改革,其实这只是中国医疗改革的重要攻坚战而已。但事实是,早在我国改革开放正式实施的第一年,也就是1979年,医改就已经初露端倪。这一年,时任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大胆提出“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不久,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展了对医院的“五定一奖”(即定任务、定床位、定编制、定业务技术指标、定经济补助、完成任务奖励)工作,并开始尝试对医院实行“定额补助、经济核算、考核奖惩”的改革方案。
1980年,国务院又批转了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医生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打破了国营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
1985年被称为中国医改元年,因为,就在这一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其中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由此,中国的全面医改正式启动。但是弊病马上就显现出来:一是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农村医疗卫生防疫网加速破败;三是卫生医疗部门的行业作风开始变坏(大家要注意了,九十年代的医疗市场化改革宣称的医疗单位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在其位不谋其政等等需要改革的弊病其实是从1979年就开始的医疗改革所产生的,是原先不存在的)。看看吧“由于过分强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医疗机构开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卫生医疗部门的行业作风开始变坏,名医生走穴、药方里开出电饭煲等一系列医疗乱象随即出现……”①
接下去才是大家熟悉的医疗市场化改革。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医疗改革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从此,什么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新事物,像雨后春笋般在医疗系统涌现。这次改革对大家的影响太大了,大家是刻骨铭心呀。其实这次医改还是照着原来的“要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的思路不变,但这次的确是攻坚战,露骨地就是逼着医院走向市场去敛财。是不是这样说呢?我们来看一下众所周知的“胡卫民事件”。事件发生在湖南省娄底市中心医院,这个事件的另一主角杨志毅凭着施政纲领中提出“经济效益当先”,与此时医改方向“医疗市场化”的总方针不谋而合,于2001年11月,在娄底市委组织部组织的招聘中胜出,就任娄底市中心医院院长。自然而然扬志毅的改革大家就可想而知了,招招冲着钱去,大力提倡“开单提成,加大力度,鼓励病人住院”。譬如,医生介绍一个病人住院,提成20元,所在科室得5元,个人得15元。以此刺激效益。并且还以医院文件的形式公开下行政命令,大家看看,点名会诊费奖励35%,光子刀每次150元、支架置入每次300元、磁共振每单20元、住院证每单20元……细则还规定:临床科室的西药、成药下命令开单提成,个人2%,科室4%;中草药提成,个人5%,科室5%…… 后来光子刀每次开单提成由150元提高到500元。在这样的改革引导之下,医生们疯狂了:能用国产药治好的病用进口药;能用普通药治好的病用新特药;能用一两种药治好的病用三四种药,不用仪器设备检查的也说要检查……全院病人住院费用连年上升,每个住院病人平均床日收费从2001年的265.89元,涨至2002年的318.35元,2004年又跃至398.57元,创造了令人咋舌的业绩:“医院收入从2002年的8021万;到2003年的9042万;2004年高达1个多亿。”②简直是火箭式上升!就这样的腐败分子竟然还有领导公开说是“人才”,如此猖獗的违法违纪,竟然被视为有政绩?直到今天这样的情况还在延续着,并且愈演愈烈,猖狂地挑战人民的心理承受底线。看看“在杨志毅执政期间,娄底中心医院住院病人平均每天的花费是400元,而现在,病人平均每天的花费高达600多元,医院的毛收入现在已经近两亿元了。”大家再来看看2008年8月14日,胡卫民与院党委书记的谈话。
“你留下来,情况只会越来越好。”
“在这里,我毫无希望。医院没有正气,我决定离开!”
“全国哪个医院没有开单提成、医疗回扣?”
“别人这么运作也许没问题,但是我要做的话,就是一个罪状,别人就可以无限上纲,我是胡卫民!”
“一个人的力量和全国医院作对,你不觉得自己的力量太渺小了?你改变不了!”③
看到了吗,改革来改革去,越改越腐败,腐败就像越韭菜一样,越割越壮,越割越旺盛,越割越富有公开的生命力。真不知道是改革滋生了腐败,还是腐败促进了改革,造成了今天谁不腐败,谁敢反腐败谁就得被这个社会残酷打击,面临这个社会的淘汰。看看胡卫民的妻离子散,几乎成为全国医生行业的公敌,看看下面这串名字吧:肖启伟、陈晓兰、王玲、吴彬、王雪原……改来改去,改得老百姓是看不起病,改出个看病难,看病贵,老百姓有病能挨就挨,能扛就扛,实在扛不住就视死如归地走进那号称“人民医院”的屠宰场,再不就跳楼自我了结(如2008年3月28日,在娄底市中心医院11病室住院的颜建国,因为支付不起高额的医药费,最终选择跳楼自杀。)
纵观三十年的医改之路,我们可以看出医疗改革的手段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给政策不给钱”。国家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只占到医院支出7%,93%的支出需要医院自己去赚。而国际上,医疗卫生的投入统计,中国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是世界排名的倒数第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却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国。为了实现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的目标,允许私立医疗机构的存在,并放纵其腐败,凭借虚假广告来与实力雄厚的公办医疗机构竞争,它让你陷进去,破了财,误了治疗,有的甚至送了命。这也难怪,在以“经济效率”为背景的改革大环境下,患者对于医生来说,那就是“衣食父母”,为了生存医生就要千方百计地让患者掏出手中的钱,从而人为地改出了一座新的大山,让老百姓背负着沉重的包袱,生活步履为艰,不顾老百姓的死活,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想方设法地搜刮民脂民膏搞形象工程,造成国家非常富裕正在大踏步发展前进的繁荣假象。
说到这,大家常忽视了一个问题,当初医疗机构为什么要改革呢?是不是改革前医疗机构的问题就已经相当的严重,让老百姓看不起病,引起老百姓的异常不满,影响到社会的稳定。那1979年改革前的医疗制度到底是怎样的呢?1979年以前,那不用说应该就是毛泽东时代了。毛泽东时代医疗界当然也是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根本宗旨,“救死扶伤,发扬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光看到这,大家就不由得精神一振:这样的指导思想太伟大了!那才是真正替老百姓着想。在这样伟大的思想指导之下,能发生病人没钱就不给他治疗让他活活痛死的惨剧吗?我们还是先听一下当时的医务工作者自己的声音吧:“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就业率很高,基本消灭了失业;广大农村经‘土改’农民分到了土地,不久又走上了农业合作化与集体化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不久,在城市里的国家干部和职工中,便实行了公费医疗制,他(她)们生病不论门诊或住院,都不要个人缴费;其家属和未成年子女享受半公费医疗(也就是办个公费医疗证),生病无论门诊或住院,不再交费。60年代前期,毛主席发觉当时我国的医疗卫生工作‘重城市’和‘轻农村’,便严厉批评国家卫生部是‘城市卫生部’、‘城市老爷卫生部’,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这就是当年家喻户晓的‘6.26’指示。在‘6.26指示’的号召和鼓励下,军内外医务人员掀起了分批分期下农村的热潮;与此同时,农村大办合作医疗(1969年底统计,95%的农民都参加了合作医疗),大力培训赤脚医生(几乎全国每个村庄,都有两、三名边治病、边参加农业劳动的赤脚医生)。从而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医疗问题。世界联合国卫生组织,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并在全世界范围宣传推广。”④那时候,医疗成就辉煌,:灭鼠疫、除霍乱、亡天花、去疟疾、斗血吸虫、防性病、战结核病……迅速消灭或控制了解放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流行病与传染病。毛主席还亲自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人民的体质明显增强,从此彻底甩掉了“东亚病夫” 的帽子。广大医务工作者忘我工作,学习白求恩“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和“对技术精益求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人民亲如一家,并且在行动上主动对疾病进攻,大搞“预防为主”,力争让老百姓少生病,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让老百姓确确实实地受惠。
看到这,大家也许会精神振奋,这样好的医疗制度,这样的好的医疗局面,只要我们这三十年来不断地加以发展,加以完善,随着时代的前进至今日,那中国人民将拥有何等强的健康体质,将享有何等高的医疗服务。我不禁心里犯嘀咕:好好的,为什么要改革?
参考书目:
①《中国医改30年》         摘自《中国商界》杂志 文/刘娜
②《‘为民医生’大胆揭开医院黑幕——屡遭恐吓报复愤而辞职   娄底市委书记出面挽留》      摘自《潇湘晨报》 文/欧阳洪亮
③《医疗黑幕,一层纸的后面是铜墙铁壁》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 文/陈安庆
④《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辉煌年代》           文/于泮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