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仁淑、杨帆剽窃事件的采访手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52:20
金仁淑、杨帆剽窃事件的采访手记 (2008-10-13 16:18:06)
标签:杂谈  分类:时事掠影
金仁淑、杨帆剽窃事件的采访手记
今天终于写完了金仁淑、杨帆剽窃事件的第四篇稿件,基本上此事可以告一段落了。从今年6月我介入此事,被当事人骂得狗血喷头以来,法大对那位抄袭门的主角——金仁淑教授终于做出了停职反省的决定。捎带手的,1月份“杨帆门”的主角,也被停职反省了。
这件事处理成这样,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说实在的,让法大自己动手“清理门户”确实比较困难,这样的决定,好歹算是一点进步。
6月5日,我在外地出差,接到一个线索,称中国政法大学一位教授的一本学术专著涉嫌剽窃。回到北京后我就开始调查。大部分的资料都是从网上来的。今年3月份起,有一个“中国政法大学学生打假团体”举报金仁淑《21世纪中国人力资源竞争战略》有60%的部分都是抄的。全书共18万字,其中10万字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的一个在职博士生王德君的博士论文。举报者据称是杨帆。
实事求是地说,我不喜欢杨帆。1月份,杨帆跟女生发生肢体冲突,我采访到中途,因为“国家安全”等莫名其妙的原因,稿子搁浅;之后我的好友萧瀚卷入,被逼辞职,这件事让我痛心了很久,以我爱憎分明的个性,我不可能对他抱有任何好感。我知道这种性格不太适合做记者,但人有时候很难摆脱这个局限性。
我硬着头皮给他打电话,他否认是他举报的,并且答应给我提供一些线索。然而因为我拒绝把稿子写好之后交由他审阅,他拒绝了我对他的正式访问。
庆幸的是,法大仍然有很多是非观念很强的教授,我得到了他们的帮助,搞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法大学风建设委员会的教授们基本认定学术抄袭成立,但严重程度如何却又很大分歧,双方投票5比5。网上提供的资料情绪化语言很重,但事实基本清楚。金仁淑面对学风建设委员会,拿出了几条证据,证明自己没有抄袭。其中一个就是王德君的导师金喜在的证明,称金仁淑帮他带的博士生,这本书算是两人的共同作品。
出乎意料的是,金喜在教授接到我的电话后,表示他这个证明开错了,是碍于人情开的。他告诉我,金仁淑曾在东北师范大学外研所工作过一段时间,而金仁淑的丈夫也是在东北师范大学就读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金仁淑的问题出来之后,她的丈夫找到金喜在,希望能出个证明。“朋友遇到困难出个证明就出个证明吧。博士生在大连,金在辽宁师范大学,平时有些课程算委托给金仁淑了。”但对方表示这个证明不好,希望再出个证明,证明金仁淑在辽宁师范大学有一个课题,王的论文是从课题里拔出来的。金喜在于是又出了一份证明。
金喜在还说,这件事本来和他一点关系没有,因为出了假证明,现在受到惩罚,今年博士生名额已被学校限制。
王德君也在电话里告诉我,这篇论文确实是他独立创作的,但金仁淑全文引用,未将他列为第二作者是有原因的。因为东北师范大学在长春市,而他在大连市,经常去长春请导师指导并不是很方便。当时金仁淑正在辽宁师范大学任教,辽师大在大连,金喜在说金仁淑在劳动经济学方面有一些研究,可以向她多请教。金仁淑有一个关于人力资源战略研究的课题,正好和他的研究方向相符,于是他就参与了研究,并于2003年底完成初稿。
王德君说,2006年,金仁淑出书前曾给他打过电话,说要用他的论文,他表示可以用。她是老师,曾经指导过他的论文,现在老师要出书,他署不署名没关系。他又不搞学术,版权对他来说没什么意义。他认为他已经授权给金仁淑,所以金仁淑不算是抄袭。
师徒两人的回答虽然颇有冲突,但是还是可以证明,金仁淑的学术专著是有问题的。此时,因为找不到金仁淑的电话,只从她办公室问到了她的邮件,我就给她发邮件希望采访此事。刚开始她的态度还是很温和的,希望看我的记者证,确认我的真实身份后接受的采访。不料,通了两封信之后她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反复质问我跟杨帆到底是什么关系,采访她出于何种居心。无论我怎么解释我采访她完全是因为事关公正,不能只听那些举报她的人一面之词,她都不肯相信。
既然她拒绝接受采访,那我做为记者的职责已尽到了。6月12日,我们报纸以《学术抄袭NO.1 博导一本书抄了一大半?》的唬人标题发表了我的报道。报社谨慎起见,没有把这篇稿子上网。可是没几天,有好事者扫描了放在和讯网上,之后就开始出现在法大沧海云帆论坛等网站上(以中国人恶意推定他人的习惯,相关的当事人肯定认为是贴上去的。但是我和给我提供线索的人士清楚,这件事既不是我也不是他做的)。
我想,我的举动惹恼了金仁淑教授。她写邮件给我,说我乱写新闻,问我“你知道这构成什么罪吗?”说我想毁坏她和政法大学,并要到报社那里揭露我和杨帆丑陋的不可告人的关系,起诉我和我们的报纸。
果然,报社很快来电话说金教授已经向报社发函举报我了,报社要求我写一个情况说明。我如实写了情况说明,并把我们之间的的8封邮件提交给报社。
此时,沧海云帆论坛上热闹非凡,毕竟纸媒报道此事,和网上贴的贴子的可信度不可同日而语。我给几个法大的朋友打电话,他们的口气都不一样了。刚开始,朋友们并不希望我介入此事,害怕我惹一身臊。现在觉得我把这件事捅出来,给他们出了口气,有利于他们“清理门户”。我很有些悲哀,中国的学术界自洁能力实在是很差。
很快,事情起了变化。金仁淑教授举报杨帆教授一稿多投、学术剽窃等问题。实在是太富有戏剧性了!正巧,在跟进的调查中,我发现了一个颇为可疑的事实:被抄袭者王德君是大连市地税局第三稽查局局长。2001年至2004年在东北师范大学读在职博士,专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王德君身为局长,真的有工夫调查研究,写那么厚的论文吗?
揣着这个疑问,我去了国家图书馆,调阅了王德君的博士论文。论文是无法借走的,于是我就花了几个小时查了一些可疑的段落。查出来的结果同样富有戏剧性:仅论文内容摘要中,就有219字出自《知识经济的人才战略》一书前言。此书于2003年10月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而王德君论文完成与2004年4月。
论文第六章第三节《适应全球化策略:人力资源竞争战略走向国际化》共4347字,有3108字和2000年4月《人口经济》上的论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选择 ——外企与国内企业的人才战略》雷同。在金仁淑的专著中,雷同的文字为第五章第三节《适应全球化策略:人力资源竞争战略走向国际化》。
《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选择》一文作者为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师徐斌。后来我给徐斌打了电话,证实完全是王德君抄他的文章,他毫不知情。
更为可笑的是,王德君的论文放入中国博士论文库后,文字多次被他人“引用”。我简单在网上检索了一下,就发现了2006年8月《中国外资》发表的《GE的人力资源与核心员工能力》、2005年8月《沈阳人才》发表的《充分发挥沈阳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源的作用》部分段落和王德君的论文中的文字完全一致。真是天下文章一大抄啊。
7月初,我们报纸又发了《被抄袭者也抄袭,举报者也被举报》的唬人标题再次跟进报道。报道前,我照例采访两位当事人,杨帆不接我的电话,不回我的短信;金仁淑则在电话里痛骂我(我终于找到她的电话),认为我没有职业道德,要到□□部举报我。这回我真的有点惊讶了,感觉这个人真的是不太讲理,你愿意接受采访你就好好说,可是她一句实质的话也不说,只是一个劲儿地强调我没有良心,不负责任,乱写,跟杨帆串通一气。后来我的口气也强硬起来,对她说,我的稿子是客观公正的,我不怕你告。稿件发表后,金教授再次打电话和发短信,“修理”了我一番。
事情又拖了两个多月,转眼十月份了,关于金仁淑的事情法大还没有下结论。杨帆的事经过审查倒是有了个结论:他有一稿多投现象,但学风建设委员会不管这件事;举报杨帆抄袭的几个事项,都没查出真凭实据。杨帆虽然不讨人喜欢,但学术剽窃这件事上,他没有什么问题。
10月8日,法大终于做出决定,让两个教授停职反省,等候处理。这个“一勺烩”的做法确实很丢法大的脸。金是金的问题,杨是杨的问题,用一位法大教授的话说是“硬扯在一起”。金是否抄袭,法大6月份作出调查后应该重新审议投票。调查结果表明,金提供自己没有抄袭的证据是站不住脚的。对金而言,这样的处理结果显然有避重就轻之嫌;而杨帆的问题是抄袭不成立,那么对他这样处理是不妥当的。如果是对“杨帆门”的事件的处理,那也太晚了点,而且把师德和学术剽窃混在一起,怎么看怎么觉得别扭。
也许一位法大教授说得才切中要害:学校的态度是给他们灭灭火,叫他们谁也别闹了。9月份商学院已经闹得一锅粥了,另外两个博导也被举报抄袭,再这么闹下去,商学院的博士点就完蛋了。法大的这个决定疑问太多:这么简单的,连我一个记者都能查出来的抄袭,法大的博导、教授、法学家们查起来这么费劲吗?丑事已出,总该把事情好好的解决了,对学校的领导来说,要作出决定会如此费劲吗?也许我该相信另外一位教授的话:不排除学校进一步作出抄袭认定的可能。
写最后一篇稿件的时候,照例要采访两位当事人。得到的回答很相似:学校不让他们说话,所以不接受采访。金教授则再一次严厉警告我:你想怎么写怎么写吧,后果自负,现在还没到告你的时候。
我知道她恨我。她有理由恨我,因为我的几篇报道可能破坏她本来有的荣誉、学术地位,让她失去原本的光环。但她自始至终不能明白,我跟她没有任何私人恩怨,她只是我报道中的一位主人公。没有人指使我,没有人操纵我。我从来不认识杨帆,我也不喜欢他,我不想说他任何好话,但我也不想说他坏话,至少在这件事上我还没找不到指责的理由(杨帆门事件中我已经说过了)。抄袭事件,和谁举报的没关系。她不会知道,有一些人会出于公义做事,而不是私利。而且,她低估了这部分人的数量和力量。中国的学术腐败泛滥成灾的原因,从这件事的发生、处理,就可看出一部分原因。
2008年10月12日晚7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