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真实的风流人生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08:56
唐伯虎真实的风流人生

        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的风流故事,经过许多戏曲、影视——特别是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演绎、传播,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几乎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那么,戏曲、影视上的风流才子,其真实的生活情形是怎样的呢?这里我根据文献记载和唐寅本人的诗文,做一点介绍。

坎坷人生

        唐寅,字伯虎,后来改字子畏。公元1470年,出生于苏州一个家道殷实的商人家庭。他自幼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学习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十六岁开始,在县试、府试、院试中屡为榜首,二十九岁中应天府(南京)乡试第一名(解元)。在当时江南文坛,颇有名气。
        但是,唐寅真是才高命薄。先是二十五岁那年,因为时疫,他就遭受了父、母、妻、妹相继死去的家庭大变故。接着,三十岁那年去北京参加会试,又被牵扯进一桩科场舞弊案,他的功名仕途遭受灭顶之灾。有如他自己一句诗所描述的,“两字功名成蝶梦”(《漫兴十首》其九)。事情是这样的,会试前,另一位来自江阴家境富有的举人徐经,买通考官程敏政的家僮。徐经得到试题后拿给唐寅看,并且请唐寅代为起草答题文字。徐经贿买事情败露后,唐寅也被逮捕,投入锦衣卫的监狱。拷问没有得到什么实际证据。但是,此前南京乡试考官梁储奉派出使外国时,唐寅曾请求程敏政写过一篇送行文章。最后,就据此论罪,削去唐寅学籍,发往浙江,贬谪为“吏”(地位低下的官府差役)。唐寅耻于为吏,没有赴任。
        科场案件之后,据说因为不堪忍受继室之妒,唐寅又将其第二任妻子休掉。
        归里后,唐寅好释氏,治圃舍北桃花坞。并仿效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远游闽、浙诸山,湘、赣诸水,以鬻文卖画度日。其间曾投到宁王朱宸濠幕下,但发现朱有谋反之意,即以佯狂脱身,返回苏州。
        接二连三的打击之下,落魄才子唐寅从此绝意仕进,“都将心事付沧浪”(《漫兴十首》其一)。具体地说,主要是潜心书画。他采取狂放与玩世的生活方式,“任逸不羁,颇嗜声色”。唐寅死于公元1523年,终年五十四岁。唐代诗人杜牧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名句,纵观唐寅一生,大致可以准此概括为:半纪一觉苏州梦,赢得诗画风流名。

是真才子

       据说,唐寅曾经刻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一方印章。虽然有人认为并无此事,乃好事者之所附会演绎,但是,揆之唐寅一生所作所为,印章文字实在堪称贴切。
        唐寅之才是多方面的,诗歌、文章、度曲、书法、绘画都有一定成就。像他这样在文艺上全面发展并且卓有成就的文人,不光在明代罕有其比,就是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为数也不是很多的。
        唐寅的诗歌,是典型的才子诗歌。虽然没有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但是具有任意挥洒的艺术特色。仕途失意的感慨往往情真意切,人生世态的感悟时时飘逸洒脱,景物观赏的心得每每情趣盎然。因为一生都遨游市井民间,他非常熟悉苏州一带的百姓语言,以俚语、俗语入诗,也能收到清新隽永的艺术效果。不管是哪一类诗歌,唐寅都能写得流转自如,才气横溢,充分显示才子本色。
        唐寅著有《落花诗册》,也就是《和沈石田落花诗三十首》。有他自己的手写本传世,是著名的书法作品,诗写得也很好。才子情思,风流婉丽。这里随便举一首为例:
桃溪李径谢春荣,斗酒芳心与夜争。 陌上新杨曲尘暗,墙头圆月玉盘倾。 青帘巷陌无行迹,绣褶腰肢觉瘦生。 莫道无情何必尔,自缘我辈正钟情。                                                                           ——(其二十四)
唐寅最有名的诗歌是《桃花庵歌》。论思想情趣,跟《落花诗》其实是一样的,无非是“但愿老死花酒间”,结尾几句也难免落入说教俗套,但是整首诗写得如弹丸流转,气韵天成。
        除了诗歌之外,唐寅也能作文,书信、墓志都有,其中书信如《与文征明书》写得心扉恻恻,颇能动人;也能填词,能作曲子。
        唐寅最为人称道的其实还不是他的诗文词曲,而是他的绘画书法,其中绘画是他最着力、也最得后人好评的项目。
        唐寅的绘画在当时就很有名,与沈周、文征明、仇英齐名,被称为“明四家”。他先是拜周臣为师,后来又转投沈周门下。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工,尤精山水、仕女。格韵沉郁,风骨奇峭,能自出新意。深得李成、范宽、李唐、刘松年以及元代赵孟頫、王蒙、黄公望等诸大家笔法。山水画笔墨灵秀润密而有韵致,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精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他也善于作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则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品味高雅。唐寅因为去今不远,也因为他的画确实好,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存世的作品很多。绘画作品中,较为著名的有:《洞庭黄茅渚图卷》《落霞孤鹜图》《震泽烟树图》《秋村图》《虚阁晚凉图》《江南农事图》《藕香图》《云槎图》《玩月图》《山路松声图》《杏花图》《兰亭图》《秋风纨扇图》《孟蜀宫伎图》《洞箫仕女图》《桃花坞图卷》等。今天民间还流传着不少他画的春宫图。
        唐寅的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俊迈逸群,流光溢彩。
        兼擅诗、书、画,并且皆臻妙境之外,琴棋之类娱乐项目,唐寅也不外行。“日长来此消闲兴,一局楸棋对手敲”(《题画四首》其二),“日长全赖棋消遣,计取输赢赌买鱼”(《题画》),说明他是能下棋,喜欢下棋的;“促席坐鸣琴,写我平生心。平生固如此,松竹谐素音”(《又题》),说明他是会弹琴的,“高厦列明灯,展瑟复张琴。柔丝乱弱指,递节赴繁音”(《听弹瑟》),说明他是喜欢听音乐,并且精于鉴赏的。
        具备各种文艺技巧,同时又性情率真,喝得酒,开得玩笑,喜欢游山玩水。这样的一个人,才子之名当之无愧。

是真风流

        据说唐寅的好朋友文征明是一位性情十分端庄的正人君子,说话办事都极有分寸。连他都说唐寅的生活里有“高楼大叫秋觞月,深幄微酣夜拥花”(文征明《简子畏》)的情景,可见唐伯虎于欢场中实在是一个活跃人物。对这一点,唐伯虎本人也供认不讳,“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言怀二首》其二)。
        不消说,眠花宿柳,曾经是唐伯虎的日常生活。这只要看一下他几首诗歌的标题,就可以一目了然:《寄妓》《代妓者和人见寄》《哭妓徐素》。这些诗里写些什么呢?举两首为例:
相思两地望迢迢,清泪临风落布袍。 杨柳晓烟情绪乱,梨花暮雨梦魂消。 云笼楚馆虚金屋,风入巫山奏玉箫。 明日河桥重回首,月明千里故人遥。                                                                            ——(《寄妓》)

清波双珮寂无踪,情爱悠悠怨恨重。 残粉黄生银扑面,故衣香寄玉关胸。 月明花向灯前落,春尽人从梦里逢。 再托生来侬未老,好教相见梦姿容。                                                                           ——(《哭妓徐素》)
诗虽然写得不太“正经”,颇涉艳情。但是,其中的相思、怀念,是真实感人的。自古落魄文人跟妓女之间结下真情、从她们那里得到一些安慰的事迹不胜枚举,唐人杜牧、宋人柳永、元人关汉卿都是如此。
        才子科场落魄,跟女子沦落风尘有相通之处,都是天涯沦落人,可以产生惺惺相惜之情。唐伯虎大约真的能从她们那里获得慰藉,因此,他对自己的这种生活是很陶醉的。唐伯虎毕竟是才子,同样是狭邪,其格调就不是一般油头粉面的纨绔子弟或者肠肥脑满的富商巨贾所可以同日而语,比起那些满口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的正人君子,则更是高明得太多了。
        民间流传一些唐伯虎的风流故事,其中传播最广、最脍炙人口的是点秋香,或者叫三笑姻缘之类。据近代著名学者俞樾先生考证,唐伯虎身上并没有发生过三笑姻缘这样的美事。是后来的好事者移花接木,将别人的事情演绎成他的故事。秋香实有其人,是当时南京有名的青楼女子,不过年龄比唐寅要大十几岁,他们之间不大可能发生那种事情(俞樾《茶香室丛钞》)。我认为,就事论事的话,这个考证是可信的。但若是讲知人论世,这考证就未免有些迂执了。按照唐寅的为人、性情,发生那样的浪漫故事是完全可能的。实际上,他也确实发生过类似的故事。他自己一首题为《相逢行》的诗就记录了这样的故事:
相逢狭邪间,车窒马不旋。 虽言异乡县,岂非往世缘? 脱毂且卷鞭,高揖问君廛。 女弟新承宠,阿大李延年。 何以结欢爱?渠碗出于阗。 女萝与青松,本自当缠绵。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两个人在红灯区一次塞车时相遇了。大概是一见钟情吧,两人马上搭上了话,女子当时就将自己的非凡身世告诉了他;并且当即交换了爱情的信物,她送的乃是贵重的于阗玉碗。我认为,这是唐寅一次真实经历的纪录。风流才子,发生爱情故事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只是不像三笑姻缘故事那样曲折费事,那当然是讲故事者为了使故事更加动听,进行了加工改造。
        较早讲述点秋香故事的是《蕉窗集录》,故事里,两人新婚燕尔,秋香回答唐伯虎,她乘船经过时何以冲他嫣然一笑。话是这样说的:“妾昔日见诸少年拥君,出素扇求书画。君挥翰如流,且欢呼浮白,旁若无人,睨视吾舟。妾知君非凡士也,乃一笑耳。”唐寅听完她这回答后,发了一句感慨:“何物女子,于尘埃中识名士耶!”这些话大有意思,其实这是落魄才子遭遇红粉知己的姻缘契机。是落魄才子,都不会排斥这样的艳遇。更何况唐伯虎这样“烟花队里醉千场”的风流才子呢?
        民间传说从来有典型化的再创作倾向,比如,包拯日益成为清官的象征,一切公正断案的故事都汇聚到他的名下。唐寅则因为他“文才轻艳,倾动流辈”,而成为风流文人的典型,“传说者增益而附丽之,往往出名教外”(《明史》卷二百八十六唐寅传)。这当中自然也寄托了人们对于拘束、虚伪、单调的否定,以及对于自由、纵情、艳遇的向往。其实,与唐伯虎同时,言行不合名教的人远不止他一个,他的好朋友祝枝山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当时的名声不在唐寅之下。还有些人甚至做得比唐伯虎还要出格,比如,当时常熟有个叫桑悦的人,在江苏一带也很有文名。他的傲慢怪诞,比之唐寅,有过之而无不及(《明史》卷二百八十六桑悦传)。(节选自拙著《诗意人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中间文字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