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说》教学实录及点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0:16:41
《雨说》教学实录及点评   广东省深圳市北师大南山附中 杨先武     【教学实录】

  师:我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花、鸟、草、虫,万事万物均可入诗。而春天,最让诗人动心,有很多诗句脍炙人口、流传千古。下面,我想请同学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古诗词。

  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生:“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生:“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师:看来同学们都记得很牢。“春雨”一旦进入诗中,便有了新的意义,有了丰富的内涵。在你的印象中,“春雨”有什么含义?

  生:代表着温柔。

  生:代表着希望。

  生:表示美好的时光。

  生:有时,春雨也是烦恼的象征。

  生:但是,大多代表着快乐。

  师:对,春雨常常和温柔、亲切、喜悦、轻松联系在一起。但不同的诗人,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手法表现春雨。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雨说》就写得别具一格。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喜悦、轻松的心情,来聆听“雨说”,去感受春雨的美。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雨说》,初步体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

  (生读。)

  生:诗歌表现的是一种快乐的感情,第5节和第7节最为明显。

  生:我觉得有一种亲切感,第2、3、4节就是如此。

  师:这首诗的确使人感到快乐和亲切。

  生:老师的语调是轻柔的。

  生:还有喜悦。

  生:确实很亲切,诗中的“雨”就像母亲,是善良的,温柔的。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好,那咱们就带着这些感觉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读得很有感情。请同学们说说你对哪些句子印象特别深刻?

  生:“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生:“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

  生:“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

  师:这些,让我们有什么感觉?

  生(齐):慈祥、温馨。

  师:还有吗?

  生:“第一样事儿,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生:“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

  生:“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师:这些,让我们有什么感受?

  生:快乐。

  生:自由自在。

  生:我觉得最后一节特别使人感动。

  师:那就请你把这一节朗读一遍,说说为什么受感动。

  (生有表情地朗读。)

  生:我觉得春雨具有奉献精神。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首诗已有了总体上的了解。下面让我们来分组质疑讨论,更深入地品味这首诗。第一组侧重于诗歌的内容,第二组侧重于诗歌的语言。

  (生展开热烈讨论。)

  生:我们组主要产生了这样几个问题:
   

    1、这首诗的开头一句“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为什么打括号?这一句和下面一句连得不紧,是否多余?

  2、第6节是春雨自述身世,她为什么要介绍自己呢?

  3、诗中的“你们”为何这么胆小,连笑都不敢?  

  生:我还有一个问题想不明白:诗中第1节,是盼望春雨,为什么只是写田圃、牧场、鱼塘、小溪在盼,不写别的事物?

  师: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请同学们考虑考虑,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生:我来回答第一个问题:括号里的句子是否多余?我认为不多余,这句话是领起。“等待久了”,说明春雨是在大地的期盼中到来的,为下面的描述作了铺垫。

  生:那为什么不去掉括号呢?

  生:这句话虽放在开头,但并不属于第1节,它和整首诗都有关联。用括号以示区别。

  师:说得有道理,如不打括号,就会使开头产生脱节感。

  生:我想说第二个问题,雨自述身世,为我们介绍了雨的形成,雨的来历,教我们科学知识。(生笑)

  生:教我们科学知识,那写诗干吗?这显然是表现雨想亲近我们,巴结我们。(众生笑)

  生:不能说是巴结,而是想拉近与我们的距离。

  生:雨回忆小时候也可以引起我们情感上的共鸣,证明我们是有共同语言的。

  师:嗯,我很赞同“引起情感共鸣”这个看法。同时,我想说的是,诗歌在借助一个意象或是一个事物抒情时,也得抓住这个意象或事物的特征。(生点头)

  生:我回答第三个问题:诗中的“你们”为何那么胆小?就像老师刚才所说的那样,主要是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小孩子嘛,胆子是小些。

  生:难道所有的孩子都胆小吗?我的胆子就很大,上战场我都不怕。(众生笑)

  师:这里我想给大家做一个解释:这首诗创作于1979年,中国刚刚结束了“文革”灾难。在十年浩劫中,人们脸上失去了笑容,连小孩子也告别了欢笑。因此,诗中的春雨,不仅仅指自然界的春雨,还指政治意义上的春雨。

  生:我明白了。是社会的春天来了,他们不相信,所以他们躲着雨不敢笑,不敢快乐!

  生:正因为如此,作者在第7、8节反复强调要“勇敢的笑”。

  师:好,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只写田圃、牧场、池塘、小溪在盼雨?

  生:这个问题是说大地都在盼,只不过用这些事物作代表而已。

  师:用别的事物不行吗?

  生:可以。

  师:试试看。

  生:可以用柳树、桃树、小草、野花什么的。

  师:用诗的语言读读看。

  生:等待久了的柳树跟桃树。等待久了的小草和野花。

  生:不行。这些事物都是同一类,显得单调。

  生:有了春雨,田圃受到了滋润,庄稼才能生长。有了春雨,牧场草儿茂盛,牛羊才会肥壮。

  生:池塘和小溪没有水了,就不叫池塘和小溪了。

  生:她们最盼望春雨。

  师:对,这些事物是大地上所有生命的代表,是最渴望雨水的。刚才,我们讨论了诗歌的内容,感受了春雨的可贵,她知时而下,她善解人意,她勇敢、乐观,她还具有奉献精神呢。在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最后一节: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

  师:下面请第二组同学汇报一下他们关于语言的讨论。

  生:我们主要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

  1、柳条儿是笑弯了腰吗? 小燕子的翅膀是笑斜的吗?

  2、爱心像丝缕吗?

  3、“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怎么理解?(生讨论)

  师:根据这些句子出处的先后,先讨论第2问题。

  生:“丝缕”是线状的、条状的,雨也是线条状,“丝缕”形容雨很恰当。

  生:“丝缕”还很轻柔,春雨也是如此。

  生:爱心也是轻柔的,像丝线一样织进人们的心田。

  师:朱自清先生的《春》怎么描写春雨?

  生(齐):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师:看来,“丝缕”一词正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因此,春雨的爱心成了丝缕,弥漫了整个天空。

  生:雷电不喧嚷,是说雷电不大吗?

  师:听到过春天的雷声吗?

  生:听过。

  师:有什么特点,跟夏雷相比?

  生:夏雷轰隆隆,一声接一声,声音大,雷声多。

  师:是多吗?

  生:是急。

  师:用一个词形容!

  生:喧闹。

  生:喧嚷。

  师:你看春雷呢?

  生:下雨时,不打雷,打雷的次数也少。

  师:也写出了春雷的特点呀。谁来说说“风也不拥挤”的含义?

  生:这句同样也写出了春风的特征:柔和,(众生点头表示赞同)似有似无。

  师:谁还记得朱自清的《春》怎么写春风的?

  生(齐):“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师:你看,一个普通的词,却能引起我们丰富的联想,得到美的享受,这就是诗的语言,就是诗的魅力呀!现在,来讨论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说“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

  生:柳条儿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摆动,在作者看来,那是一种快乐的舞蹈,似乎是笑弯了腰。(众生掌声)

  师:用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很好。

  生:小燕子飞翔的时候,是斜着翅膀的,非常快。

  师:用一个词形容!

  生:轻快! 所以作者感觉是快乐的,就说“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

  师:这就是诗,在春天,除了柳条儿、小燕子之外,还有许多事物都在笑啊。请同学们试着用这种句式来补充几句。

  生:桃花儿见了我笑红了脸颊啊。(生掌声)

  生:石榴见了我笑破了肚皮啊。(生掌声)

  生:小溪见了我笑亮了嗓子啊。

  生:鱼塘见了我笑醒了游鱼啊。

  师:用诗的语言描述春天,用诗的语言描述生活是多么令人快乐,它使万物充满生机。雨,给我们带来了温馨,带来了快乐,带来了甜蜜,她教我们乐观地生活,她为我们奉献了一切,你呢,你想对雨说点什么?几行诗、几句话都行。

  生:我想说,雨,你是春的使者,你是爱的化身,你的来到,使万物更新!

  生:我想说,雨啊,你放心地去吧,你看,我们正快乐地生活着,勇敢地笑着。

  生:我想说,雨啊,天上飘浮的白云,是你的襁褓,你正在哪一朵云上睡大觉呢?我们正等着你,与你一起游戏呢。你看,小草已钻出了地面;你听,小鸟正唱起了歌谣,他们正在预测,你哪一天能够来报到?(生掌声)

  师:今天我们欣赏了一首非常优美的诗歌。在中华诗歌的艺术宝库里,还有许多震撼心灵、令人如饮甘醇的诗歌。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诗歌的知音吧,共同感受诗歌的艺术之美,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诗意地生活在美好的时代。


【点评】

  看完这个实录,如同受到了一次春雨的沐浴。这堂课始终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师生的相互交流中展开,教师好似一位带领学生赏春的导游,和学生一起感受着春的美丽和温馨,享受着春雨带给孩子们的欢乐。

  尽管欣赏诗歌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并未作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急于提供他们期待的答案,而是鼓励他们各抒己见,适时加以点拨。教师既尊重学生的见解,也不回避在必要时“灌输”自己的认识。如学生提出:诗中的“你们”为何这么胆小,连笑都不敢?这无疑是本课的一大难点。由于学生对“文革”这段历史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如果无休止地争论下去,只会徒耗时间,教师便作了必要的解释。这充分显示出执教者的应变机智。

  这堂课在品味诗歌的语言上也颇具匠心。如赏析“爱心像丝缕”、“风也不拥挤”等,教师巧妙地比照《春》这篇散文对春雨和春风的描写(“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认真领会其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又如仿照“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的句式进行扩展训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像力,而且打破了学生对诗歌创作的神秘感。

  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这堂课在“读”上下了较大的功夫,首先是朗读。课堂上既有教师的配乐范读,也有学生的自由朗读(在读中独立品味),更有多种形式的赏读。而教师不单在技巧上加以指导(如朗读节奏的把握、轻读和重读的处理等),更注重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这样,读和品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反复吟咏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我以为,这是一堂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教师在课堂上切实履行了“平等中的首席”的职责。也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精神之旅。

  通过对《雨说》的品读,既让学生在诗歌的美好意境中感受到纯真的爱心,又激发了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教师以其朴实亲切的语言,将关爱生命的春雨洒进了学生的心田。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感悟的重点似乎不那么突出,在品析过程中只是就学生提出的质疑展开讨论,也使作品的欣赏受到了局限,诗中一些值得品读的地方还有待进一步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