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新中国传媒发展60人》一书出版背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7:05:16
2009-12-03 14:56:30 来源: 网易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2009年,是共和国60华诞,60年一甲子,新中国的传媒界有必要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至此,在中国传媒大会2009年会即将召开之际(2009年12月4日在北京),中国新闻史学会和中国传媒大会应广大传媒界人士的要求,将共同组织编写《影响新中国传媒发展的60人》,该书将由新华出版社于2009年12月公开出版,以此让人们铭记那些为建构共和国传媒大厦而辛勤耕耘的传媒英雄们。

《影响新中国传媒发展的60人》一书中所选的60位传媒精英,他们是共和国传媒界的代表性人物,这些人物的遴选办法和程序是:先由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提名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每位专家分别提出各自的候选名单,再集中开会,经多次讨论,在综合各方面意见后,遴选出来100位候选人,最后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从这100位候选名单中,选出60位,评选出来后,将这60位传媒精英,按出生年月先后排序,报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传媒大会联合主办单位最后得到确认。

《影响新中国传媒发展的60人》,旨在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对传媒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或产生了深刻影响的脊梁式精英人物遴选出来,初步梳理、总结这些精英人物的生平事迹、突出贡献、代表作品,同时评述他们在新中国新闻史上的历史地位、价值意义,以此为当代传媒界树立学习的楷模和榜样,以激励当今传媒人,积极投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中去,为和谐社会发展“鼓与呼”。

本书以人物为章目,人物排列统一以出生年月先后排序。每位人物的写作必须包含如下五个部分:1、照片;2、人物格言;3、生平事迹;4、人物述评;5、人物的代表作品或典型事迹介绍。要求:所选作品要真正能代表该人物的成就,同时代在当代新闻史有影响、地位。

附名单:

【广电】吴印咸 (1900-1994)

我国著名摄影艺术家,他曾担任过延安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摄影队长、主持电影团工作,东北电影制片厂技术部长、副厂长、厂长,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兼摄影系主任,文化部电影局顾问,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电影摄影师学会副理事长、名誉主席,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委员。

吴印咸先生与世纪同龄,他是中国革命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参与者和记录者。他用手中的摄影机和照相机,站在时代和历史的潮流中,忠实地纪录着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的风云际会。在长达70年的摄影艺术生涯中,拍摄了数万张黑白和彩色照片;拍摄了7部故事片和5部纪录片,曾获得全国电影“百花奖”的“最佳摄影奖”;编著了20多本摄影艺术专著;举办了近20次个人摄影展览。

抗日战争时期,吴印咸在延安拍摄了《南泥湾》、《白求恩大夫》、《陕甘宁边区二届参议会》、《延安与八路军》、党的七大会议等新闻纪录片,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白求恩拍下了很多历史珍贵镜头,成为中国革命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

【报界】陆定一(1906-1996)

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任共青团南洋大学支部书记及上海法南区团委书记。同年秋调团团中央宣传部工作,编辑《中国青年》。1927年5月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

他写的文章《金色的鱼钩》被选进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六单元“英雄”第二课。《老山界》编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3课。《老山界》编入上海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九课。

在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即将叛变革命的危急关头,陆定一根据任弼时同志主持召开的团中央紧急会议精神,参与起草了团中央《致党中央政治意见书》,请求党迅速行动起来,组织武装,开展对国民党右派的坚决斗争。随后,陆定一以共青团代表身份参加了在中国革命紧急关头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八七会议。这期间,他以犀利的文笔撰写了大量文章,鞭挞黑暗势力,鼓舞青年投身革命。

1928年秋,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陆定一被选为团中央委员,仍担任宣传部部长,主编《中国青年》。他撰写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等文章,阐述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批判各种错误思想,在理论和宣传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陆定一历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八路军前方总部野战政治部副主任,领导《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工作。1940年底,陆定一奉命回延安。延安整风运动期间,1942年4月,他负责编辑《解放日报》的《学习》副刊,撰写了《从实际出发》等比较有影响的文章。同年8月,担任《解放日报》总编辑。他撰写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强调新闻要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坚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提出新闻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新闻界产生了重要影响。1945年,陆定一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

陆定一长期负责党的宣传文教工作,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设和发展党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重大贡献。

【报界】范长江(1906-1970)

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他生前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献。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

范长江早年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一”南昌起义。1932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33年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 《益世报》等报撰稿。

1935年7月,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深入中国西北地区作为期10个月的考察采访。所写旅行通讯在《大公报》上连载,第一次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引起轰动。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赴延安,受到毛泽东接见。后发表通讯《陕北之行》等,第一次向人们介绍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致力于抗日救亡宣传。1937年11月和羊枣,徐迈进等同志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即中国记协的前身),并被推选为“青记”的总事。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他还参加了香港《华商报》的创办工作,担任过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和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等职务。1949-7月,与胡乔木等新闻界知名人士在北平成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委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

【报界】徐铸成(1907-1991)

民国16年(1927年)起步入新闻界,前后达60余年。民国25年参与筹备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大公报》上海版的创刊工作,任要闻编辑,后曾任总编辑。上海沦陷后,《大公报》停刊。民国27年初,《文汇报》在上海福州路436号创刊;他主持编务,在日伪残酷迫害的情况下,坚持宣传抗战,连续报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英勇斗争。次年《文汇报》被迫停刊。

抗战胜利后,《文汇报》复刊,于民国35年回到《文汇报》任总主笔,持论反对内战,要求和平民主。民国36年5月,《文汇报》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他赴香港创办香港《文汇报》,任总主笔兼总经理,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政策。

1949年6月,《文汇报》在上海圆明园路复刊,徐铸成任社长兼总编辑。开国前夕,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建国后当选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代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连续当选全国政协五、六、七届委员。

徐铸成还长期致力于新闻教育事业,传授新闻工作经验,培养新闻人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虽年逾古稀,仍勤奋笔耕不辍。10年间,写作并出版《新闻艺术》《报海旧闻》、《旧闻杂忆》、《新闻艺术》、《杜月笙正传》等17本著作。

【报界】赵超构(1910-1992)

笔名林放。清宣统二年(1910)出生於温州府瑞安县大峃镇龙川村(今属文成县大峃镇),民国初年随父迁居瑞安县云周乡屿头村(今浙江瑞安市云周乡屿头村)。赵匡胤四十一代孙。

早年就读于温州艺文中学,瓯海公学和省立十中,都因参加爱国运动被迫退学。民国十八年(1929)去日本,民国二十三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政经系,任南京《朝报》编辑。民国27年任重庆《新民报》主笔,撰写《今日论语》。民国33年参加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发表系列通讯《延安一月》,向大后方人民介绍延安真实情况。

民国35年参与筹建《新民报》上海版晚刊,任总主笔,并为《人世间》杂志撰写专栏杂文,篇幅短小,但笔酣墨饱。远至世界各地政坛风波,战场烽烟,近在街头巷尾社会见闻、市井琐事,无不聚其笔端。常从群众舆论中撷取材料,发为评论,切中时弊。发生在境内的“臧大咬子血案”、公祭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的李公朴闻一多大会、摊贩事件、劝工大楼血案等等重大社会政治事件,都著文发表于《今日论语》,揭露国民党的倒行逆施,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愤怒呼喊。民国36年5月,《新民报》上海版被勒令“永久停刊”。民国37年冬,遭国民党当局迫害避居香港,次年进入解放区。

上海解放后返沪,继续主持《新民报》晚刊工作。1958年报纸改名《新民晚报》,侧重报道社会新闻和文化生活。赵超构任社长,提出“广、短、软,软中有硬”的办报方针,使晚报适合各层次读者的需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晚报辟《未晚谈》专栏,经常撰文评论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事物和新问题,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赵超构在新中国建立后,先后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上海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等职。一生撰写评论和杂文总数近万篇,深受读者喜爱。出版的文集有《延安一月》、《世象杂谈》、《未晚谈》、《林放杂文选》等。

赵超构的“十六字办报方针”: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

【报界】浦熙修(1910-1970)

女。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193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系。曾任北京志成中学教师,《新民报》记者、采访部主任,香港《文汇报》南京特约记者。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上海《文汇报》副总编辑兼驻北京办事处主任,全国政协文中资料研究委员会文教组副组长,民盟第二、三届中央候补委员和北京市委常委兼副秘书长。是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新疆纪行》等。

浦熙修1936年起在南京《新民报》当记者。她之所以成为一名有名的女记者,是她认定“一个记者的条件,除了基本的知识外,需要有热情、良心、正义感,并且要有吃苦耐劳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后来在战后的政协会议期间她声名鹊起,那时她写了许多漂亮的人物访谈记,并被称为是后方新闻界的“四大名旦”之一。所谓“四大名旦”,就是四位“女记”——彭子冈、浦熙修、杨刚、戈扬(前三人还曾被称为是“三剑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浦熙修重新投入新闻工作,那时《文汇报》又一次获得复刊,她由中共党员钦本立推荐,担任《文汇报》驻北京办事处的记者,后来则是“北办”的主任。此外,她还曾是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全国妇联委员等。这期间,她还曾三次赴朝鲜前线采访。

【报界】邓拓(1912-1966)

新闻家,政论家,原名邓子健,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竹屿人,笔名马南邨、向阳生等。著有《邓拓散文》、《邓拓文集》、《邓拓诗词选》、《燕山夜话》等。

民国26年6月,出版专著《中国救荒史》。 “七七”事变后,进入五台山抗日根据地。先后任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新华社晋察冀分社社长、晋察冀文联主席、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组组长等职。邓拓率领新闻队伍,转战太行山,既是总编辑,也是指挥员。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一周年时,邓拓为《晋察冀日报》撰写讨论《纪念七一,全党学习和掌握毛泽东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系统论述毛泽东思想的论著之一。同年3月,与丁一岚结婚。民国33年5月,主持编辑出版5卷本《毛泽东选集》 (晋察冀版),是中国革命出版史上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北平和平解放后,邓拓任中共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宣传部长。

1949年秋,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同年冬,受聘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8年,调离人民日报社,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分管思想文化战线工作;主编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 。1959年,兼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建馆领导小组组长,出版《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1960年,兼任中共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邓拓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报界】王中(1914-1994)

笔名张德功。1935年9月一1937年7月在国立山东大学外文系读书,曾积极参加“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抗战爆发后,投笔从戎,投身抗日战争,加入中共东北军工委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和兵运工作。1940年转移到山东抗日根据地,历任《大众月刊》、《大众日报》、新华社山东总分社、《新民主报》编委、编辑部主任、总编等职。

1949年南下上海,任上海市军管会新闻室军代表、秘书股长,接管上海的新闻出版机构,创办华东新闻学院,任教务长。1950年至1957年任复旦大学校党委常委、统战部长,复旦大学副教务长,政治理论教学委员会主任兼教授,新闻系系主任、教授。后任复旦大学教学科学部自然科学教学组组长、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等职。

1979年再次出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教授,并主持创建复旦大学分校(现上海大学文学院),担任校长。作为著名新闻学者,1981年和1984年,王中先后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博士生导师,并任上海新闻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等。离休后,享受副市长级待遇和国务院特殊津贴。

王中教授长期从事新闻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1957年他撰述的《新闻学原理大纲》,为我国新闻学走上系统化、理论化和科学化轨道建立了里程碑式的功绩,引起新闻学界、新闻业界的瞩目和强烈反响。他对《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的研究,也是颇有深度和独到的。

改革开放后,王中重新研究新闻理论,提出了一些新的创见,作出了新的学术贡献,如对于“新闻”概念再认识的观点,对于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新闻事业的阶级性等问题的论断,等等。

【报界】微音(1918-2004)

微音,原名许实,广东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羊城晚报社原总编辑、著名专栏作家。

194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参加广东东江抗日游击纵队,后曾赴越南参加抗击法国殖民军的游击战争。1949年归国,先后曾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新华社、南方日报社、广东省出版局、羊城晚报社工作。

许实同志以微音为笔名,长期为羊城晚报的“街谈巷议”专栏撰写时评,以扬清激浊、直言辛辣见称于时。许实同志著有新闻评论集《微音》、《微音续集》以及通讯散文集《微音看人世》、回忆录《微音忆旧》。 曾被推选为“广州市十大杰出公仆”和广州“十大慈善之星”。

微音长期坚持为羊城晚报撰写评论性专栏《街谈巷议》,一直写到八十四岁高龄。或是歌颂真善美,或是鞭挞假丑恶,或是斥责贪官污吏,或是为百姓鸣不平,他总是禅精竭虑,不遗余力,用笔为枪,以激浊扬清,祛邪扶正。特别是对老百姓的疾苦,他更是感同身受,大声疾呼。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微音了解到粤东某地走私猖獗,撮合了南方日报与羊城晚报联合派记者打入走私团伙内部,同时刊出曝光新闻,并配了微音撰写的评论。结果有关部门很快出动,捣毁了走私黑窝点。这一桩,成为微音“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真实写照。

微音的名字一直与“街谈巷议”不离不弃,他的笔锋饱蘸感情,与民众冷暖相系;他的评论文辣于药,言快于刀。即使在离退休养的晚年,亦锐气不减,铮铮铁笔,激浊扬清。

微音撰文抨击某镇官员的腐败。有人为此扬言要“收买烂仔教训微音”,微音听了大义凛然:你“烂命一条”,鄙人也是“老命一条”,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报界】温济泽(1914-)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中央研究院研究员,《解放日报》编辑、副刊主编,新华通讯社口语广播编辑部主任、社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国际广播组织1956~1957年度副主席。其间曾在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新闻班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讲授新闻广播课程。1960年到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任教,并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讲授广播业务课程。

1976年以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院长,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院哲学、新闻学教授和研究生指导教师。还担任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兼新闻干部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广播电视学会顾问、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常务理事和首都新闻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解放日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科普创作》等多种报刊上和广播中发表过百余篇科学小品、科普文章和论述,出版过《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征鸿片羽集》、《温济泽科普文选》等著作。

温济泽对科普创作事业的贡献,正如董纯才同志在为《温济泽科普文选》所作的序言中提到的:“他在这些文章和讲话中,对当前科普创作的方向、对象、性质、任务、作用、内容、形式、方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入的论述。这些论述,不仅体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和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深刻理解,而且包含着几十年来他从事科普工作和创作的可贵的切身经验。这对我国科普创作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是有贡献的,对当前和今后科普创作也是有指导意义的。”

【新闻教育】甘惜分(1916-)

中国新闻教育家、新闻学者,教授。四川邻水人。1916年4月17日生。1938年赴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和马列学院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八路军 120师政治教员和政策研究员。1945年任新华通讯社绥蒙分社记者。1946年参加 《绥蒙日报》的创办工作。1947 年任新华社晋绥总分社编辑。1949年任新华社西南总分社采编部主任。1954年 9月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任副教授。

1958年,随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八十年代前,甘惜分是我国新闻教育从业人员中职称最高的:副教授。后任教授、新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校舆论研究所所长。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特邀理事、首都新闻学会理事、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从事新闻教育工作30余年,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理论。著有《新闻理论基础》(1982)、《新闻论争三十年》(1988)两书。前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公开出版的第 1部论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性质、作用等问题的专著,后者是1978年以来他的新闻学论文选集。

他认为新闻报道是影响舆论的一种手段,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事业应在政治方向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反映人民的各种声音,新闻记者应以历史学家的眼光观察生活,既真实又有深度地记录生活。1980年以来,着重研究国家新闻体制的改革问题,连续发表文章强调新闻工作者应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下,进行新闻改革,加强新闻事业的舆论监督作用。

【报界】朱穆之(1916-)

原名朱仲龙。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北京大学外语系毕业,大学学历。中国共产党新闻活动家.。

1933年至1937年在北京大学外语系学习并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至1939年任南京《金陵日报》编辑,山东聊城、临清专署秘书。1939年至1941年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1941年至1943年任太行军区第六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太行分局宣传部宣传科科长。1943年至1945年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宣传部秘书。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至1946年被派做敌军孙殿英、高树勋部工作。1946年至1947年任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科科长,新华通讯社特派记者,新华通讯社临时总社蒋管区组组长。1947年至1949年任新华通讯社解放区部主编、编辑部副主任、社委会成员,编辑委员会成员,新华通讯社第二副总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至1966年任新华通讯社副总编辑、副社长。1964年12月起任新华通讯社编委会党组第二书记。1966年至1972年“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被关押。1972年9月至1977年12月任新华通讯社社长、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组长,党组书记。1976年10月至1977年10月任中央宣传口领导成员。1977年12月至1982年4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78年3月当选为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82年4月至1986年3月任文化部部长、党组书记。1980年9月至1988年2月任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小组组长。1990年3月至1992年11月任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小组负责人、组长。1991年4月至1992年12月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曾任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全国文联委员。

中共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任职至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85年9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中共十三大分别增选、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他写有《关于新闻写作的几个问题》、《新华社对新闻的要求》、《关于深入》等文章,著有《论新闻报道》。

【报界】李庄(1918-2006)

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中纪委委员,第三、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1938年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学习,1939年作为《民族革命》通讯社记者报道抗日救亡运追忆李庄动。1940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晋冀豫日报编辑、记者。1942年1月至1945年5月,任华北新华日报编辑、记者、采访科科长、通信科科长、编辑科科长、编委会委员。

抗日战争期间,他撰写《在保卫大武汉的紧急声中纪念鲁迅先生》、《敌后三月》、《歼敌老虎嘴》等通讯和文章,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映太行根据地军民抗击日寇的战斗生活。

1945年6月至1946年4月,任太行新华日报通讯部副部长。1948年,党中央决定将华北《人民日报》改建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他参与创建工作,历任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主任、农村工作部主任、编委会委员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在太行新华日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新华社北平分社、华北人民日报工作,历任通讯部副部长、采访科科长、编辑科科长、编辑主任、采访部部长。

解放战争期间,他采写的《为七百万人民请命》、《真理的胜利》等报道,愤怒谴责国民党给黄泛区人民造成的灾难,热情歌颂晋冀鲁豫军民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斗生活。他参与组织了开国大典前后重大事件的宣传报道,他发表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等记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的系列报道,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不朽名篇。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李庄担任中英法三国记者组成的朝鲜战地国际记者团领队,深入朝鲜战场第一线。多次出入汉城和朝鲜半岛南部采访,是中国新闻工作者抗美援朝战地采访第一人。他先后发表了《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复仇的火焰》等大量新闻和通讯作品。

1957年11月,赴莫斯科任《苏中友好》杂志顾问、专家组组长。1960年3月归国后,先后任人民日报社农村部、国内部、总编室主任。1965年10月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著有《新纪元集》、《我在人民日报四十年》、《人民日报风雨四十年》、《晚耕集》、《难得清醒》等文集。

【报界】李普(1918—)

原名李前管,曾用名杨壬练、李凤展等,新华通讯社副社长,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

李普是他在《新华日报》撰稿的笔名,沿用至今。1918年9月出生在今金石镇灌湄和合村。早年在双峰高等小学堂读书,初中二年级时,转学至青岛市立中学。后因病回湖南,进入长沙广雅中学读高三,改名李壬练。高中毕业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参加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193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育英小学教师,同时担任长沙县地下党嵩北区委书记。同年10月,在省委半公开的机关报《观察日报》发表《长沙大火中的幢幢鬼影》,这是他的第一篇新闻稿。1939年初受命为《观察日报》特派记者。不久去贵阳,在国民政府军政部和内政部合办的卫生人员训练所任政治教官。后又辞职去重庆,在中共中央《新华日报》社作记者。1941年“皖南事变”后去昆明,考入华中大学历史系。一年后,回到《新华日报》社任记者,后改任编辑、研究员兼专题作者。1945年8月他奉调作为《新华日报》特派员随军调部前往各地采访,写了一本近20万字的书稿《苏鲁纪行》,可惜大部分遗失于战乱。1947年,随刘邓大军进行采访,后任新华社鄂豫皖野战分社(即刘邓大军野战分社)社长。1948年7月,新华社中原总分社成立,他任采访部主任。1949年8月,调北平任总社特派记者,接受采写新中国成立的报道任务。

1949年10月1日,李普随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报道了开国大典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

建国后头三年,李普作为新华社特派记者兼国务院财经委员会新闻秘书,主要从事财经报道。1953年调任中宣部宣传处副处长。1955年内部肃反,因亲属中两个冤假错案的株连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同时调北京大学,先任教员,后筹建政治系,为第一任系主任。1960年调到广东,任中共中央中南局政策研究室主任。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因“特嫌”受到迫害,后经两位同事的努力,还他以清白。此后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73年调回北京,任新华社北京分社社长。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共中央派了一个5人小组接管新华社,他是5人之一。后来,被任命为新华社党组成员兼国内部主任,新华社副社长,并当选为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直至1982年离休。

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光荣归于民主》(1945年初版、1980年再版时改名为《我们的民主传统》),《开国前后的信息》,《记者甘苦谈》,《记刘帅》,《我们只举行过一次婚礼》(与夫人合著),《洋女婿土老帽》。

【报界】安岗(1918-)

原名正元,笔名郑远。中国新闻记者、报刊主编、新闻教育家、新闻学者。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晋东南战地动员委员会宣传部部长,《胜利报》、《晋冀豫日报》总编辑,《新华日报》太行版副总编辑,新华通讯社晋冀鲁豫前线总分社社长兼新华总社特派记者,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主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经济日报》总编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主席团委员,首都新闻学会副会长。先后负责创办《市场报》和在美国出版的《中国市场》、在日本出版的《中国经济动向》等。著有《安岗新闻通讯集》、《新闻论集》等。

【报界】吴冷西(1919-)

原名吴仕占,1919年生,广东新会人。“九一八”事变之后,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离开广州奔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6月进入延安马列学院,任马列主义研究室研究员。1939年9月调入中共中央宣传部,任编审科科员和党中央机关刊物《解放》编辑。1940年调毛主席身边编辑《时事丛书》。1941年9月调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先后任国际版编辑、主编、国际部主任。

1946年负责新华社国际部的工作。1947年任新华社总社编委会秘书并主持总编室工作。1948年任新华社总社编辑部主任、编委会委员。1949年2月任新华社总社副总编辑,10月任新华社总编辑。1951年12月任新华社社长。1957年6月任人民日报总编辑兼新华社社长。1964年7月又兼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数度遭受“四人帮”的残酷迫害。1972年恢复在人民日报的工作。1975年成为毛泽东选集材料组的领导成员,并担任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的领导成员。粉碎“四人帮”后,1976年10月吴冷西参加负责筹建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的临时领导小组工作,1977年3月任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党委副书记。

1980年4月任广东省省委书记,1980年5月至1982年4月间还兼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1982年4月任广播电视部部长、党组书记。他曾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团主席和第2、3、4届理事会主席,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会长。1998年离休后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和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名誉会长。

【报界】穆青(1921-2003)

原名穆亚才, “七七”事变爆发后,16岁的穆青到山西临汾,进了八路军学兵队学习,后留师部宣传做宣传工作。1938年8月开始发表前线通讯《岛国的呐喊》。他的这篇通讯写的是:在夜袭雁北榆林站的一次战斗中,我军缴获了日军士兵的日记和家信,这些日记和家信充分反映了日军的反战恋乡情绪和日本国内人民生活的困苦情景。文章不仅揭露了敌人侵略战争的性质,而且表现了人民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1942年,穆青发表了新闻报道《我看见了战士的文化学习》。通过描写战士们在战斗劳动生产之余,抓紧点滴时间进行文化学习的事迹,反映了战士们的精神世界和革命志向。1942年9、10月间,穆青发现了第一篇出色的人物通讯《人们在谈说着赵占魁》,再现了陕甘宁边区工业劳动模范赵占魁的风采。1944年9月,他发表了《本市白家墙杨汉珠伤害人命,判除有期徒刑;常志胜迷信巫神,弄得家破人亡》。1946年1月,穆青接受了采写东北抗日联军历史的任务,写了《东北抗日联军史略》。通过丰富的资料、确凿的事实,再现了将士们在白山黑水之间14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1949年3月,穆青随军南下,写出了《飞驰在南线的汽车兵团》、《穿过大别山麓》、《良田镇的无名女英雄》、《狂欢之夜》、《十里长鞭》、《热情澎湃的长沙城》、《白匪主力溃灭的狼狈相》等多篇战地通讯,真实地记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胜利的足迹。在土改中写了《因为分配了土地》、《抢财神》、《谁养黄牛谁发财》等新闻作品。他的新闻通讯报道浓缩了伟大时代,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叙写了时代激流,因而读来引人入胜。

解放后,穆青又写了不少作品如《管得宽》、《一厘钱精神》、《九龙江上抗天歌》、《驯水记》等等。1986年,国家创办中国新闻学院,穆青兼任新闻学院院长。在繁忙的工作中,他并没有放弃写作,如新闻作品《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等,充满了艺术命力和感染力。

穆青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曾任新华社社长。从事新闻工作50多年,他勤学苦练,不懈进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写了多篇在我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佳作,为我国新闻队伍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

【报界】林里(1921-)

林里,原名王子恒。直隶(今河北)威县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太行区太南总工会主席、《冀南日报》记者。1947年后,历任《人民日报》记者、《南方日报》副总编辑、《广州日报》总编辑、《市场》报主编、《人民日报》记者。著有《我们的塘沽新港》,小说《新闻记者的日常生活》、《时代的脉搏》等。

【广电】丁一岚(1921-1998)

女,著名播音员。原名刘孝思,曾用名刘啸诗、于虹、路群。1921年生于河北省塘沽镇。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奔赴延安,先后入延安陕北公学、中央党校学习。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到华北敌后晋察冀边区参加妇女群众工作,兼任《晋察冀日报》通讯员。

1942年与《晋察冀日报》总编辑邓拓结婚。1945年10月开始从事广播事业。抗战胜利后,在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任播音组组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部主任、总编辑室主任等职。

1949年10月1日,她与齐越一起在天安门城楼上现场主持转播了开国大典盛况。1960年起从事对国外广播工作。

在广播工作岗位上40年,历任播音员、编辑部主任、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1982年至1985年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理事。

编写有《邓拓全集》、《燕山夜话》合集、《中国救荒史》。

【广电】齐越(1922-1993)

曾用名齐斌濡。1946年10月参加革命,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社担任编辑,1947年担任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员。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许多重要的文告新闻经齐越同志播出,鼓舞了人民的士气,瓦解了敌人的斗志。他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盛况,是他与丁一岚向全世界现场直播的。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几十年漫长播音生涯中,他以特有的庄重、深沉的声音感染了千百万听众,许多人便是从他的播音中更深切地感受到《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等名篇的魅力。

粉碎“四人帮”后,齐越同志先后播出了《在彭总身边》、《巍巍昆仑》等革命回忆录和电影小说,在听众中引起很大反响。1980年,他参加了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公审会,担任宣读证词的播音。他的播音气势磅礴,坚定豪迈,爱憎分明,准确生动,开创了人民广播的一代新风。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期间,历任任播音员,播膏组长、播音艺术指导、播音部副主任。1975年调北京广播学院任教。1978年评为教授。曾当选为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共十三大代表。曾担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理事、中国播音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币语言学会顾问。曾被评为北京币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一级优秀新闻工作者。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齐越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播音艺术家,我国人民广播事业的第一位男播音员,是新中国广播事业奠基人之一,是新中国第一位播音学教授。他的一生心系祖国和人民,品德高尚,一身正气,在事业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培养新的一代播音员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为我们的播音主持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同时也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播音作品。他在几十年的广播工作中,传达着党和政府的庄严宣告和人民的声音。这声音,有这一种特殊的魅力,他深情地吸引着听众,打动着人心,给人以启迪。正如齐越所说的:“我是中国人民的播音员、中国共产党的播音员。我传达的是中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走向胜利的声音,我传达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堂堂正正的真理之声。我以此引为自豪。”

【广电】杨兆麟(1923-)

高级记者。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现任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特邀理事,学术委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特邀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特邀理事等。自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到60年代,参加采访和组织了党和国家各项重大政治活动和外事活动的新闻报道、专题节目的编辑工作,为中央台的独立采访迈出了第一步。

从1949年9月30日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闭幕式和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开始,参加采访和组织了历次国庆节、五一节和各项重要政治集会,以及国内、国际体育竞赛的实况广播工作。长期担负经济、政法、民族、工青妇、国际问题等方面的采访报道工作,并多次到国外采访,撰写了大批通讯、游记、报告文学、诗词、调查报告和论文等,有些典型报道获“全国好新闻作品”特等奖或一等奖。

所写稿件除广播外,还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世界知识》、《记者文学》等报刊。获国务院颁发的新闻出版事业方面有“突出贡献”证书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的从事新闻工作50年“荣誉证书”。出版了《人民大众的号角—延安(陕北)广播史话》(合著)、《寒暑四十的追求—关于广播学的探讨》、《“长青州”的“翡翠城”—美国西雅图风光和人物纪实》。主编、出版了《广播新闻学文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简史》,参加编写和审定《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等。

2006年11月7日,西戌村党支部、村委会授予杨兆麟“荣誉村民”称号,西戌红色新闻文化研究小组同时聘请他为高级顾问。

【报界】马达(1925-)

回族,安徽安庆人,新闻记者、新闻评论员、高级编辑、新闻学家。1941年2月,在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加入新四军,参加组织地方武装和民运工作,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42年开始,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主要是报纸工作。解放前,先后任苏中《滨海报》、《苏中报》特派记者,《群众报》记者、通联科长,新华社苏中二支社(高邮分社)副社长,《人民报》总编辑,华中《新华日报》地方版主编。解放后,历任《苏南日报》副总编辑,苏南《工人生活报》编委会书记,《劳动报》总编辑、社长,《解放》杂志评论员,《解放日报》党委书记、总编辑,《文汇报》党委书记、总编辑,《文汇报》社顾问,上海新闻学会会长,全国新闻学会副会长。

在60年的新闻生涯中,他曾参加和领导过9张报纸的工作,并在其中5家报社担任过总编辑;他在《文汇报》社担任总编辑期间,报纸达到了170多万份的发行高峰。

【新闻教育】方汉奇(1926)

1950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后并入苏州大学)新闻系。 1950年至1953年任上海新闻图书馆研究组馆员,同时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新闻系讲授新闻史专题。1953年调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任教,1958年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任教。1972年至1978年再度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任教。1978年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1954年被评为讲师,1979年被评为副教授,1983年被评为教授.1985年起任博导.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三S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学会常务理事、首都新闻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编委兼"中国新闻事业"部分主编、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顾问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安徽大学、河北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大学、辽宁大学、兰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新疆财经学院等十六所大学新闻传播院系的顾问、兼职教授、课程教授、首席教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吴玉章奖基金会委员兼吴玉章奖新闻学评审组召集人。 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广电】夏青(1927—2004)

本名耿绍光,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人,1948年入东北大学中文系读书并参加革命,1950年5月在新闻总署主办的北京新闻学校第一期毕业,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播音艺术委员会委员,播音业务指导,播音部副主任,1986年首批被评聘为播音系列最高职称播音指导,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曾任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播音学研究委员会会长、名誉会长。历任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五、六、七、八届委员。

夏青同志是新中国我党培养的第一代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播音艺术家,是我国播音员、主持人的楷模。他在播音岗位上勤恳钻研奉献40余年,呕心沥血全身心扑在党的新闻事业中,出色地完成各项播音任务,为播音艺术的发展,为播音人才的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报界】金凤(1928-)

原名蒋励君,1928年6月1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解放前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和北平清华大学,1947年入党,1948年去解放区,分配到人民日报当记者。她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记者,是新闻界第一批授予高级记者职称和第一批享受政府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写了几百万字的新闻作品。著有《友谊的花朵》《时代的眼睛》《在中国大地上》《历史的瞬间》《风起青萍末》《邓颖超传》《伟人之初》等作品集,《邓颖超传》曾获国家图书奖。

王金凤用她的眼睛和她的笔记录了新中国建立之初每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1949年,她发表了一百多条新闻和三十多篇人物专访、通讯、特写、速写和评论。是新闻界第一批授予高级记者职称和第一批享受政府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写了几百万字的新闻作品。

王金凤曾写“内参”反映“大跃进”中的浮夸风;写“内参”揭露河北省假劳模——王佐民。而在“文革”中写了三份“内参”, 得罪了江青、吴法宪,惨遭坐牢五年之灾。大致的内容是:第一个“内部情况”,反映了农业生产一线只忙着夺权,无人抓生产的现状。这个情况经周恩来转呈,由毛主席指示,发了《人民日报》的一版头条,结果得罪了江青。第二个情况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中给工人、劳动模范戴纸糊的“高帽子”游街的做法,会伤害工人群众。1967年,王金凤在上海采访,当时上海空军的宣传处长找到她,说他们学习毛主席著作有创新,要用毛泽东思想占领天空,想用毛主席语录来指挥飞行。王金凤听后很吃惊,于是写了第三个情况汇报,表示如改用语录指挥,飞行员反应不过来,会出现机毁人亡的重大事故。这个“情况”触怒了当时的空军司令吴法宪。

1968年,她被押到北京卫戍区和一些部长,如吴冷西、陶鲁茄、刘白羽等关在一起五年零一个月。 坐牢五年,关在单身牢房,与世隔绝,她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更残酷的是,吴法宪下令,强迫她的丈夫赵宝桐(全国空军英雄)和她立即离婚,又逼赵宝桐重新结婚。赵宝桐顶了三年半,空军说他不重新结婚,便是“对王金凤有幻想,是立场问题。”赵宝桐生怕再顶下去,自己也可能被抓,则三个五岁、十岁、十一岁的孩子必然流离失所。无奈,他的丈夫被迫于1971年12月和一名工厂技术员结婚。直到1973年6月,还是在周总理亲切关怀下,王金凤恢复了在《人民日报》的工作。

【新闻教育】范敬宜(1931-)

范仲淹的28世孙。当代著名新闻工作者。1951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曾任“东北日报”和“辽宁日报”编辑、农村部副主任、主任、编委等职务。1983年任“辽宁日报”副总编。

1984年调任文化部任外文局局长。1986年任“经济日报”总编辑。1993年任“人民日报”总编辑。1998年任全国人大常委、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2年4月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兼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报刊编辑、新闻评论。主要著作有《总编辑手记》、《敬宜笔记》、《范敬宜诗书画》等,这本诗书画集,是他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和高尚情操的写照。正如他在《满江红·赠人》词中所云:“平生愿,唯报国,征途远,肩宁息?到峰巅仍自朝乾夕惕。当日闻鸡争起舞,今宵抚剑犹望月。念白云深处万千家,情难抑。”这种茹苦如饴、矢志不渝的精神,令人钦佩。

【新闻教育】丁淦林(1932-)

江西南昌人。1955年在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主讲《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国新闻事业与中国社会》等课程,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等多种教材,主持《新闻媒介与上海工人》等多项研究课题,有多种论著。历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处科研组组长、新闻系副主任、新闻学院院长兼新闻系主任。现任复旦大学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特邀理事、中国韬奋基金会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1996年获韬奋国丁奖一等奖,1997年被授予复旦大学首席教授称号。

【新闻教育】邵华泽(1933-)

著名新闻学者,教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名誉院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历任《解放军报》社编辑、时事政策宣传处副处长、理论处副处长。1981年任解放军报社副社长。1985年任总政宣传部部长。1989年6月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1991年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主席。1996年10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五届主席。1992年11月至1993年9月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1992年11月至2000年6月任人民日报社社长。2001年10月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六届主席。2002年5月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名誉院长。

1993年3月当选为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名誉会长。1995年12月当选为中国报业协会名誉会长。1998年8月起任维护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委员会名誉主任。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4年7月晋升中将。

现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名誉院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主要著作有《生活与哲学》、《新闻评论概要》、《历史转变中的思索》、《新闻评论写作漫谈》等。本人被收入《当代书画家篆刻家辞典》、《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邵华泽书法选》、《邵华泽书法集》、《邵华泽书法》、《邵华泽书法楹联选》等书。

【报界】王强华(1933-)

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责任编辑,《光明日报》原理论版的编辑。

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刊登于《光明日报》头版、长6338字的历史雄文迅速点燃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这不止是一场理论问题的讨论,更是一场政治问题的讨论。经过王强华历次改稿并编辑成文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全国的“大讨论”。“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与理论基础。时至今日,十一届三中全会传出的声音还振聋发聩,“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引发“大讨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被称为当代中国第一份思想解放的宣言书。

【报界】郭超人(1934-2000)

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在陕西采写的《安康调查》揭露了“四人帮”在农村推行极“左”路线的弊端。郭超人生前与各国新闻界人士有过广泛的接触和交往,曾担任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通讯社组织主席。

作为新华社记者,他在44年的新闻生涯中,抒写过西藏百万农奴埋葬农奴制的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报道过我国登山健儿第一次把五星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颂扬过亿万人民在驯水征战中创造的可歌可泣的业绩,记录过“四人帮”一伙被押上历史审判台的庄严一幕,讴歌过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他写下的数百万字的新闻作品结集出版为《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非洲笔记》等。他的新闻论著《喉舌论》,凝集着他走上新华社领导岗位后,对党的新闻工作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性通讯社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其作品《登上地球之巅》(节选自《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体育新闻选1949——1999》,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被编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 说明了这一作品的重要性。

【报界】郭梅尼(1935-)

女,我国首批被评定的高级记者。曾任中国青年报记者部主任。科技日报社编委、科技日报记者部主任、首任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特邀理事等职。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首批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并获首届范长江新闻奖。

郭梅尼长于人物通讯,文笔优美,真挚动人。其优秀作品不仅获得国内外好新闻奖,而且多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其代表作品有通讯《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钱三强在居里实验室》、《一个普通的灵魂能走多远》等以及作品集《人生当架几座桥》、《桥梁专家茅以升》等。

【广电】杨伟光(1935-)

中国电视产业最早的拓荒者之一,他推动了中国电视的全面发展,他领导了央视的迅速崛起。这是一代电视人的奋斗史,也是后来者的导航图。从弱势媒体到中国“第一媒体”,从“贫困户”到纳税大户,从建设国家级大台再到建成世界一流大台,中央电视台改革和发展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杨伟光对于中国电视事业的贡献,无疑将成为那个时代和电视人心中一座永远的丰碑。

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同年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历任编辑、记者、副主任、副台长;1985年调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1991年起任中央电视台台长;1994年任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1995年主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理论”课题研究,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项目,出版研究成果《中国电视论纲》。2002年9月出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现任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组长,北京广播学院博士生导师。著有《电视论集》、《电视新闻论集》、《电视改革论集》等书。

【报界】艾丰(1938-)

原名艾宝元,历任北京电台编辑、记者,《人民日报》机动记者及经济部主任、编委,高级记者。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报告文学、散文集《思考的笔》,报告文学《背水之战》、《王守信集团破获始末》,长篇报告文学《沧海·桑田、乐园》,格言集《智慧人生》,系列杂文《旅游杂侃》,专著《中介论》,电视专题片撰稿《世纪的挑战》(已录制播出),主编《新闻文化研究》等。专著《新闻采访方法论》获中国社会科学吴玉章奖。

艾丰,我国名牌战略最早倡导者之一,是公认的名牌理论权威专家。社科院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财贸大学、中央民族学院等数所高等院校教授。现任中国企业联合会顾问、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质量协会、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名牌培育委员会主任,中国企业管理培训推进委员会主任,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我国新闻记者最高奖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我国社会科学著作最高奖首届“吴玉章奖金”获得者。曾积极发起、参加、组织和指挥了多项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活动。在“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中担任组委会主任,“名牌战略”活动中担任驰名商标保护组织主任,现在又以组委会主任的身份组织和推动企业管理培训活动、中国名牌培育活动等等。艾丰还在新闻、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等诸多领域进行学术研究并有颇丰的著述。

【广电】宋世雄(1939-)

最佳国际广播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高级体育评论员、第六、七、八、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0年开始从事广播电视体育评论工作。1981年、1982年、1984年、1985年、1986年报道了中国女排荣获“五连冠”的盛况,轰动全国。

2000年,已经在体育评论员、主持人岗位上奋斗了四十年的宋世雄退休。2008年参与央视北京奥运会乒乓球和女排的转播解说。撰有《当好体育爱好者的耳目》、《我怎样转播体育比赛实况》、《在体育比赛实况转播中为什么能解说那么快》等论文。

宋世雄体育知识渊博,转播技艺精湛,在长达40余年的评论生涯中,除转播亚运会、奥运会、全运会等综合性运动会外,还转播了足球、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网球、冰球、田径、游泳、体操、举重、武术等单项世界赛事。 宋世雄口若悬河的解说使人如临其境。他广见博闻,才思敏捷,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体育评论风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95年被美国广播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协会评为“最佳国际广播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报界】丁法章(1940-)

196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先在江西《赣中报》任记者、编辑,1969年起调任《江西日报》记者,次年升任言论组副组长。1973年至1983年,在复旦大学新闻系任教,主讲新闻采写、新闻评论等课程。1983年起,先后任上海《青年报》总编辑。

《新民晚报》党组副书记、副总编辑,《新民晚报》党组书记(1991年起改为党委书记)、总编辑。1998年6月起,改任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副社长。先后编撰出版了《新闻写作》、《新闻评论学》、《我当晚报老总》、《灯下走笔》、《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散文选》和《报海拾贝》等教材与专著。现任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兼上海市新闻学会会长,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公关协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研究员。

丁法章先生声名大振,与《新民晚报》在中国报界跃然而出不无关系。正是在他出任总编辑之后,在传承赵超构、束纫秋创下报纸伟业的基础上,《新民晚报》拉开跨越式发展大幕——从四开8版逐渐扩至16版、24版、32版;从一报一刊拓展到两报四刊,并创办《新民晚报·美国版》;从租借办公楼到自身拥有两幢办公大楼、一座三星级宾馆、三个印刷基地,并在美国、香港置有房产;从固定资产几千万元猛增至8.8亿元,人均创利逾60万元;从报刊发行总量190多万份增加到近300万份,在全国晚报界雄踞第一……

【报界】陈锡添(1941-)

196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7年历任《湖北日报》记者,二汽设备修造分厂办公室副主任、《二汽建设报》记者组组长,广州外语学院教师,《深圳特区报》记者、部主任、副总编、总编辑,兼任香港商报总编辑,高级记者。广东省记协第八届常务理事,深圳市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深圳市第二、第三届政协委员,广东省八次党代会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武汉大学兼职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报告文学《历尽坎坷志未磨》、《梦里依稀丹青墨》,文学评论《假如是毒草》、《冷处理漫笔》,报告文学集《风采集》,人物传记《他的一生在燃烧——记饶彰风》,主编报告文学集《改革者的风采》等。报告文学《突破》获1984年深圳市优秀文学三等奖,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单列市头条新闻竞赛特等奖、广东新闻奖特别奖、全国改革好新闻一等奖、深圳新闻奖特别奖,其作品还获广东新闻界首届金枪奖。曾获韬奋新闻奖、广东省第六届宣传文化精品奖个人奖、中国人民大学校友特别奖。

【报界】南振中(1942-)

河南灵宝人。197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7月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大学学历。高级记者。1964年郑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同年8月在到新华通讯社从事新闻工作。历任新华社山东分社记者,副社长,社长。1985年任新华社副总编辑。1986年1月任新华社总编辑。1993年4月任新华社副社长、总编辑、党组副书记。2000年6月至2007年8月任新华社总编辑、党组副书记。1996年10月、2001年10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2003年3月任十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第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代表,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报界】罗开富(1942-)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曾担任国务院举办的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总经理、常务副总编辑。1996年5月31日在中央党校省长、部长级进修班毕业,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新闻有45年。

是目前我国惟一连续两年获中国新闻最高奖:系列报道一等奖和新闻论文一等奖的记者。

是国内外继红军之后: 第一个先后由沿途2800多名向导、陪同和240多名医生签名见证,走完长征原路线和全程,并翻越五大雪山,在夹金山掉进雪坑被解放军杜宝玉救起后,仍完成丈量红军经过的雪山垭口海拔高度的记者。

第一个历时15天沿红二、红四方面军路线横穿草地中心沼泽地,并在深陷泥潭,与9名向导、陪同共同与死神搏斗2个多小时方脱险的记者。

第一个在长征路上每天平均走75里路、每天写一篇报道,并在身患多种伤病,特别是在贵州高洋雪山滚下悬崖左腿被摔成骨折,仍没有住一天医院,由人扶着用一条腿走路的记者。

中央红军长征走了368天,罗开富也走了368天。他除了每天写一篇见报文章外,还每天记一篇日记,结集成由张爱萍将军题写的《红军长征追踪》一书,被清华大学列为教学采访实践中的必读书。该书还被亚洲最大的横店影视城作为蓝本,也用368天,3亿多元,于2005年打造成"横店·红军长征博览城"。

他曾冒着枪林弹雨在南疆自卫还击战和另一次战地的战场采访和工作。他采写的多篇重头报道和内参,多次受到有关方面的表彰。但有的内参遭到有关省领导的歪曲或颠倒黑白,向中央打假报告并以文件形式建议中央给他"适当处分"。在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过问下,中央纪委和中组部曾两次派出调查组,为罗开富写的内参和他本人平反,人民日报、新华社当时都对此事件作了报道。

曾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一级优秀新闻工作者、中央机关先进工作者。被中国传媒大学、中南财经大学等聘为兼职教授。他在时年67岁的2009年3月下旬,办完退休手续后,即又踏上了二万五千里征程。结集成《红军长征追踪》一书,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报界】席文举(1943-)

四川阆中人, 196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数学系,1987年起任《四川日报》副总编(正厅级)。1991年获全国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荣誉。1992年被评为高级编辑和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199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津贴的优秀专家。

1995年兼任《华西都市报》总编辑,总结了一套创办新型城市报纸的理论和方法,使《华西都市报》迅速崛起,成为中国都市报的旗舰。全国报纸纷纷学习仿效,都市报群体很快形成,被誉为“中国都市报之父”。1998年,席文举被推选为中国都市报研究会会长。

【广电】刘效礼(1943-)

1966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从事电视纪录片创作。1988年被评为高级编辑,1991年获首届范长江新闻奖,1992年当选中共十四大代表,同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3年获“中国电视金鹰奖20年突出成就奖”,2004年获“中国电视学术奖评比十周年特别贡献奖”。历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部编辑,中央电视台军事部副主任、主任,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主任,少将军衔。

现为中国视协理事、兼职研究员,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理事,专家组成员,南京政治学院、北京传媒大学、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四川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代表作品: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中华之剑》、《中华之门》,大型文献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毛泽东》、《邓小平》、《孙中山》、《解放战争著名战役》、《孙子兵法》等。

【报界】崔恩卿(1944-)

崔恩卿,1983年至1996年,任北京青年报社社长13年,任北京青年报业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并兼任中国青年报刊协会副会长和中国青年报刊协会经营管理委员会主任,探索中国报业发展规律和理论,提出了报业大经营观,把《北京青年报》推入市场,形成报业规模。获“全国报业经营管理先进工作者奖”。《出版报》、《中国报刊月报》、《编辑之友》等多家报刊均有报道。事迹收入《中国百名优秀企业家奋斗史》。1996年后,参与中国报业发展的研究、推广和咨询讲授活动。2000年开始,兼任北京娱乐信报社社长,北京信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又致力于《北京娱乐信报》的改革和发展的实践。

主要学术著作有:《浅议地方青年报业经营之道》、《为建设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报业集团而奋斗》、《兼谈广告经营是报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关于地方青年报刊当前发展的思考》、《关于报纸发行方式刍议》,主持编辑了:北京青年报现象研究丛书——《新闻冲击波》、《北京青年报现象研究文集》、《我们尝试了什么》、《新闻周刊三级跳跃》、《产业化:青年报刊业发展的前景与挑战》,北京娱乐信报系列丛书——《老实交待》、《上兵伐谋》等。并出版个人专著《报业经营论——北京青年报发展的轨迹》。

【新闻教育】范以锦(1946-)

1946年出生于马来亚(现马来西亚),1949年随父母回国。1969年毕业于广州暨南大学经济系,1970年进入南方日报社工作,历任记者、记者站长、部主任、编委、副总编辑、总编辑等职。现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公司董事长、南方日报社社长、高级记者,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省政协委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兼职教授。

作品多次获国家级或省级新闻奖。1992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入选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传媒》杂志2003中国传媒业“英雄榜”风云人物。入选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和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2003年年度报告,列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人物志”15人之一。入选南方周末2003年度“最具赞许传媒人物”。

他是当代中国报业“媒体多品牌战略”、“媒体跨区域经营战略”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以南方报业为基地创建了“报系结构”的品牌媒体组织运营模式,探索出了“龙生龙、凤生凤”的品牌媒体滚动发展路径。他强调,这个战略那个战略,贯穿始终的是人才战略。在他的周围,人才汇聚;他领导的集团,充满活力和发展后劲。

退休之后,他于2006年出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报界】梁衡(1946-)

当代作家,山西霍县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历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广电】魏文彬(1950-)

1985年任湖南电视台副台长,1991年任湖南省广播电视厅副厅长兼湖南电视台台长,1993年起,任湖南广播电视厅党组书记、厅长,1998年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湖南省广播电视厅党组书记,现任湖南省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湖南广播影视集团董事长。2008年1月,当选为第十届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任职政协副主席两个月后,卸任湖南省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和局长职务)。

曾有人说,湖南有两块响当当的品牌,一是袁隆平,一是魏文彬:一个培育了杂交水稻,一个打造了“电视湘军”。在一片沉寂的中国电视行业,这位电视湘军的领军人物,“超级女声”的总指挥,第一次提出媒体产业化道路和文化产业市场化的思路,大刀阔斧地进行电视台机制改革,并率先试水资本运营。十多年来,魏文彬—欧阳常林这一对“黄金组合”,前者勾画战略蓝图,后者全力执行,带着一群同样不安分的湖南电视人,一路飚进。美国《时代》周刊及《亚洲商业周刊》,对这位湘军统领也不吝惜溢美之词,称之为Aedid Mogul——媒体巨人。

在中国,体制改革从来是个举步维艰、不可言说的难题。魏文彬的意义在于,他是在一个极度敏感的地带大力开拓的先锋,并且大获成功。然而,人再牛,牛不过制度。在目前的体制下,对于湖南电视寄予太多的理想,同样也不现实,因为它一样是个垄断者。而且,正是因为央视不得不背负的国家电视台的重任,给了湖南人一个灵动的空间和突围的可能。

【报界】胡舒立(1953)

女, 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2009年11月辞去《财经》杂志主编,就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担任院长。

1982年胡舒立毕业进入《工人日报》国内部当记者。第一篇有影响力的报道是在1985年,关于河北省华北油田的揭露性报道。1985年胡舒立被派往厦门做驻站记者。

1985年,美国一家民间机构--世界新闻研究所的邀请,为期 5个月在美国的访问,让胡舒立对自己从业的思考又一次发生了转变。1987年的 8月胡舒立拒绝了在洛杉矶一家报纸的工作机会,回国后写成《美国报业见闻》一书并在 1991年出版。1992年从任职 10年的《工人日报》到中国第一家民营报纸《中华工商时报》任国际部主任。1994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做为期一年的学习,选择研读发展经济学。1995年,她获得 COFJ颁发的“杰出新闻记者奖”。1998年《财经》创刊,胡舒立任主编。

她多次刊发黑幕报道,被《商业周刊》称为是证券界“中国最危险的女人”。比较著名的报道有:“基金黑幕”报道、“银广厦事件”报道等。2009年11月9日《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已经正式向中国证券市场研究中心(联办)提交辞呈。

【报界】张富汉(1957-)

陕西户县人,高级记者,本科学历。1976年至1987年在部队服役;1987年12月至1997年5月在陕西日报社、三秦都市报社先后担任记者站站长、摄影部主任、副总编等职;1997年6月出任华商报社总编辑,现任报社社长,华商报业管委会主任。兼任陕西省政协委员、中国新闻摄影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新闻摄影协会常务副会长,陕西省报业协会常务理事,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职。

张富汉担任华商报社领导后,组织对发行量不足2万份、亏损上千万元的华商报进行全面改版。2004年4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亲切会见了华商报社社长张富汉。张富汉注重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更新办报观念,把报纸作为特殊商品行销,在西北地区首家全面推行自办发行,广告实行全面代理制,改革报业运作体制、机制,改版一年多,期发量就突破40万份。2003年广告收入3.9 亿元,跻身全国报纸广告收入前列。

张富汉同志从事新闻工作10多年来,先后获得中国记协、中国侨联、中国摄影家协会等评选颁发的“全国新闻百佳”、“全国报业经营先进个人”、“全国侨务工作先进个人”、“中国新闻摄影学术活动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广电】孙玉胜 (1960-)

中央电视台台党组成员、副台长、高级编辑。兼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总裁。1984年7月毕业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历任新闻采访部副主任、新闻采访部主任、新闻评论部主任、新闻中心主任;1987年采制的新闻《一条马路隔断了两个企业的产需联系》获全国新闻评比特等奖,同年编辑制作了全国第一部全面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6集系列片《时代的大潮》; 1993年、1994年、1996年先后参与策划并创办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和《实话实说》。

【新媒体】张朝阳 (1964-)

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同年以全国第39名成绩,考取CUSPEA项目奖学金赴美留学。1993年底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获得博士学位。1994年任MIT亚太地区(中国)联络负责人。1995年底回国任美国ISI公司驻中国首席代表。

1996年在MIT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帝教授和MIT斯隆商学院爱德华·罗伯特教授的风险投资支持下创建了爱特信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以风险投资资金建立的互联网公司。

1998年2月25日,爱特信正式推出“搜狐”产品,并更名为搜狐公司。在张朝阳的领导下搜狐历经四次融资,于2000年7月12日,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挂牌上市(NASDAQ:SOHU)。

搜狐公司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最领先的新媒体、电子商务、通信及移动增值服务公司,是中文世界最强劲的互联网品牌,对互联网在中国的传播及商业实践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张朝阳现任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1998年10月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50位数字英雄”之一,1999—2001年被《中国青年报》连续三年评为“年度IT十大风云人物”之一,1999年7月被《亚洲周刊》选为封面人物,2001年5月7日,被《财富》杂志评选为全球二十五位企业新星之一,同年,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全球“明日领袖”之一。

【报界】王克勤 (1964 -)

甘肃省永登县人。在兰州市委机关从事过文秘宣传、外贸进出口公司从事过商贸业务,而且还在一家国企担任过一年多的副厂长。1989年进入媒体至今先后在甘肃经济日报、西部发展报、西部商报、中国经济时报从事记者编辑、专栏负责人、部主任及执行总编等工作。

2002年度中国传媒杰出人物,2003年中国十大维权人物,中国经济时报高级记者,中国当代著名揭黑记者,被业界称之为“中国的林肯·斯蒂芬斯”(美国著名揭黑记者)。

近年来先后推出震惊海内外的《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公选“劣迹人”引曝黑幕》、《甘肃回收市场黑幕》等一系列揭黑性深度调查。仅2001年在他的笔下送进监狱的黑恶分子就达160多人。当年有黑社会组织曾扬言要出价五百万元买他的人头,因此他被传媒界誉为当代中国“身价”最高的记者。警方曾派4名刑警荷枪实弹进驻他家保卫他的安全。在他连续8个月没有拿到一分工资收入、冒死为民请命的同时,他却于2001年11月被原所在单位无辜开除公职。

【广电】杨澜(1968-)

阳光媒体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1990年,成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女主持人;1994年,获得中国首届主持人“金话筒奖”;

1997年4月,应联合国副秘书长之邀,作为东亚惟一代表,出席了联合国世界媒体圆桌会议,当年11月又应邀出席联合国“1997世界电视论坛”;

1997年7月,加盟凤凰卫视中文台,并于1998年1月推出访谈节目《杨澜工作室》;

离开凤凰卫视中文台后,担任阳光文化影视公司(香港上市公司,代码0307,现改名为泰德阳光)董事局主席;

2000年,创建第一个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卫星频道—阳光卫视。2000年和2001年,阳光文化两次入选由世界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评选的全球最佳小型企业;

2001年,应邀出任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形象大使;同年7月,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会议上代表北京作申奥的文化主题陈述;

2003年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被《亚洲周刊》评为 “亚洲二十位社会与文化领袖”之一。被评选为“能推动中国前进、重塑中国形象的十二位代表人物”之一。2001年度海内外十位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之一。

【广电】白岩松 (1968-)

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1989年分配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工作,1993年初进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后正式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持人至今。2000年,他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此外,白岩松还是“中国播音与主持”大奖特等奖、“中国金话筒奖”获得者。2001年11月,由白岩松参与、策划、创办的《时空连线》栏目成功推出,并且出任该栏目的主持人兼制片人。现担任《新闻会客厅》主持人。

1997年开始,他主持了香港回归、三峡大坝截流、国庆五十周年庆典、澳门回归,第27届奥运会等大型现场直播节目,还担任过多次神舟飞船发射主持人。他还参与策划并主持《焦点访谈》、《中国之路》等节目。由于他亲自参与策划并负责大多数节目的撰稿,使其主持的节目风格深刻而不呆板,活泼而不媚俗,告别了简单播报与表演形式,成为新一代电视人的代表之一,曾获“金话筒”奖。

【新媒体】王志东  (1967-)

中国IT界著名人士,北京点击科技有限公司总裁;BDWin、中文之星、RichWin等著名中文平台的开发人与总设计师;新浪网的创办人,原新浪网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曾领导新浪网成为全球最大中文门户并于2000年在NASDAQ成功上市。

曾获得 “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中国软件杰出贡献奖”、“中国软件企业十大领军人物”、“中国 IT技术创新奖”、“TOP10中国科技领袖”、“影响信息化的50人”、“十大中华经济英才”、“中华十大管理英才”、“全国十大民企英才”、“信息化新锐领军人物”等一系列奖项和荣誉。

王志东1993年创办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997年成功地为四通利方公司引入650万美元的国际风险投资,成为国内IT产业引进风险投资的首家企业。1998年12月,他又成功地完成了与美国华渊资讯网公司的合并,创建新浪网公司。

四通利方于1993年年底在北京中关村创办,很快便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软件公司之一。王志东曾亲自领导四通利方的研究小组数次承接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等重点研究课题,主持开发的RichWin中文平台是全球唯一的支持多个操作系统并全面支持Internet应用的多内码语言支持系统,迅速在全球中文用户中得到推广,累计装机量达500万以上,为国产软件之最。

【新媒体】马化腾   (1971-)

腾讯公司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兼本公司首席执行官(CEO),全面负责腾讯集团的策略规划、定位和管理。是主要创办人之一,自1999年起受雇于腾讯集团。

 

 

1993年深大毕业后进入润迅通信发展有限公司,从专注于寻呼软件开发的软件工程师一直做到开发部主管。1998年,创办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2009福布斯富豪榜第7名、2009胡润百富榜第16名、2008福布斯富豪榜第9名、2008胡润百富榜第32名。

【新媒体】丁磊   (1971-)

网易公司联合首席技术执行官,首席架构设计师,于1997年6月创立网易公司,将网易从一个十几个人的私企发展到今天拥有近300员工在美国公开上市的知名互联网技术企业。

《影响新中国传媒发展60人》一书出版背景 《费县宅后王氏》一书出版 出版传媒业相关上市公司 中华读书报整版刊发王总文章:影响未来中国出版格局的四大博弈--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 影响新中国60位外国人(上)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农业科技发展综述 中国大陆地区“流氓软件”发展简史[背景资料 一] 总书记直面网友对互联网的影响:崭新发展机遇--传媒--人民网 论话语自由对博客发展的双重影响--传媒--人民网 论话语自由对博客发展的双重影响--传媒--人民网 中国出版集团 数字出版发展提速 中国出版集团 数字出版发展提速 新中国土改背景下的地主富农问题(一):问题的提出 影响全国性网站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关于区域网站的发展路径探索之一)-传媒生涯-DoNews... 党报:身份背景对后天发展影响加大 须防止阶层固化 2009:数字出版加速发展 环球时报“影响新中国的60名外国人”评选揭晓 新中国建国60年10件大事影响世界 环球时报评出“影响新中国60位外国人”(图)-搜狐新闻 新中国建国60年10件大事影响世界 10组数据见证新中国6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新中国政治建设与政治发展60年 【新中国60年“三农”发展成就综述】 - 农业新闻 - 绿果网 中华网论坛十周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炮兵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网友影响中国--全国最大社区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