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河北的日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03:02
[来源:本站 |  时间:2008-07-25 | 文章点击:6| 评论:0条| 字体:大 中 小]

  1947年3月,国民党纠集兵力向延安进犯,为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党中央毛主席决定主动撤离延安。为确保在战争环境中不中断播音,3月14日,延安电台迁到子长县好坪沟村播音。根据中央指示,延安电台3月20日晚宣布自次日起改称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炮火中,陕北电台的播音坚持到3月28日。3月29日起,由晋冀鲁豫解放区新建的电台接替,台址设在太行山麓的涉县,直到1948年5月22日停播。1948年5月党中央到达平山县(原建屏县)西柏坡。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5月23日也改在平山播音。不久,由于国民党军队的狂轰滥炸,9月底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又迁到石家庄市井陉矿区天户村播音。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随党中央于1949年3月24日迁往北平。   在河北将近两年的时间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经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除了紧张的广播宣传以外,编辑、播音和技术人员随时机智地和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干扰作斗争,以保证“XNCR”(New Chi-nese Radio)信号能够顺利传送到各个解放区去,传送到国民党的统治区去。陕北广播电台有发射台、播音室、编辑部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每天18点开始播音三小时,其中每次播出30分钟的《对国民党军广播》节目和25分钟的新闻节目以及20分钟的《英语新闻》等。这些节目在配合我军作战,分化瓦解敌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了大批技术人员和大批管理干部。      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河北第一站——涉县      1947年3月,中共中央电告晋冀鲁豫解放区中央局负责接替新华通讯社总社和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工作。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为保卫党中央毛主席,使红色电波照常传播,在人力物力异常困难的情况下,毅然接受党中央的委托,立即着手筹建战备总社和战备电台,肩负起这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准备在党中央撤离延安以后,及时接替总社和电台的工作,不让文字广播和口语播音有所中断。此时邯郸电台及编辑部组建只有半年时间,行政、机务、编辑、播音等人员还不到20人,其中编播人员不到一半,这次接替陕北电台的任务,确实困难重重。   3月15日前后,邯郸电台分成机电、编播两个部分,在台长党振玉、三处处长王士光的领导下,开展准备工作。3月25日,发射台、发电机、定向天线一系列播送红色电波的系统,经过日日夜夜的努力奋斗,已经全部完成,试运转、试播送,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要求。编播方面,主要是增强编播力量,试编全国性的广播稿。当时为了接替工作,朱穆之调到了新华社临时总社,高飞负责发报台工作。张连德原是太行《新华日报》的电务科长,刚调《人民日报》任职,现在又到了临时总社,负责抄收英文电报,塔斯社的英文电报是临时总社国际新闻的主要来源。安岗、李庄负责解放区建设和解放战争的报道;朱穆之负责国内方面的报道;左漠负责国际方面的报道。当时的新华社社论、中共中央发言人的谈话、全国战局的分析评论和重要战报等重要稿件,包括党中央的内部指示、党的宣传方针及意图,全由新华总社在陕北的“亚洲部四大队”(跟随中央前委负责人范长江)用密码发到临时总社,再由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出。为确定播音人员达到原陕北电台的播音水平,一台的播音员于韵琴、兰林努力练习,一南一北,继承了陕北台原播音员孟启予、钱家镅在播音时的感情、口音和语气,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到4月1日,临时总社及广播电台的人员先后到齐,邯郸台正式接替陕北新华总社对国内外的文字广播和口语广播。当时电台分为一、二两台:一台是“陕北台”;二台是“邯郸台”。一、二台分别由总编辑萧风、副总编辑顾文华领导主持工作。这就使得新华社的呼号“CSR-SNCR”和陕北电台的呼号“XNCR”同时在太行山上空飞向四面八方。总社开始工作后发出的第一条特急新闻,就是刘邓大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举行大反攻的胜利消息。   4月21日,一、二两台合室进行“检查总结”,会上传达了20日新华通讯社从陕北发来的指示:一、播音有感情;二、口语化好;三、播音速度合适;四、编写简要。陕北电台编辑部负责人温济泽和播音员钱家镅,从陕北出发行程千里,于4月25日前后,到达晋冀鲁豫解放区。他们到后,接手了萧风、兰林的工作。7月初,廖承志率领新华通讯总社最后一批同志到达涉县西戍村。8月1日,总社全面开展工作:恢复两种述评及业务通报,并新设2500字的新闻情报,每日供各方面及运动中部队指挥员参考用。同时每日发1500字专供前方部队的简明新闻。接收外电的能力,也已恢复到延安时的规模。总社搬到太行山区后,电讯设备原本就落后,又多了高山屏障,短波的收音效果很差,廖承志认定:“广播千秋,后来居上。”对口语广播和英文广播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重视,所有要播的稿件,他都要亲自审查。工作人员安排就绪后,临时总社即行改为正式总社,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由中央和中央局双重领导,一直到1948年5月22日到平山。      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河北的第二站——平山      1948年5月,党中央毛主席到达平山县西柏坡,同先期到达这里的刘少奇、朱德、董必武会合,为了便于就近接受党中央、毛主席的直接领导,住在太行山区涉县的新华社总社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当时陕北台是新华社的一个组成部分)也相继迁到西柏坡附近,回到党中央身边。   新华社分别住在西柏坡村附近的陈家峪、韩家峪、盖家峪、胡家庄、郜家庄、窑上、燕尾沟、通家口等11个村庄,其中总社驻地在陈家峪村。当时,为了做好保密工作,新华社对外称“文化供应站”,简称“文供社”。社长廖承志的代号是“三○二”。   在西柏坡,党中央恢复并加强了对新华社的直接领导,加强了对业务工作的领导。中央任命胡乔木为新华社总编辑,总社成立了编委会,处理编辑业务,领导各总分社。胡乔木任编委会主任委员,编委会下设主管编辑部的第一编委会和主管广播的第二编委会,胡乔木和廖承志分别负责西柏坡编委会的具体工作。编辑部每天都开一次全体编辑人员参加的编前碰头会,时间大约15分钟,把前一天审稿发现的问题和当天编稿应注意的事项告诉给大家。这时期还特别加强调查研究工作,编辑部有战场形势图,我军到了哪里,敌军在哪里,随时都在图上标明。编辑部同志还通过研究内部的材料,研究从国民党统治区弄来的报纸,收听国民党电台来了解敌友我三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国民党官兵及党政人员的思想、情绪等,力求使广播宣传做到有的放矢,能把话说到他们心里去。编辑部的同志对编写广播稿极为认真,力求写得通俗、简明、口语、易懂,而且字迹非常工整、清楚。口头广播对被围困的国民党官兵的喊话,有的从前线发来,由口头广播部工作人员处理,有的则送胡乔木审改后再送给周恩来和毛主席审阅。播音稿件终审由社长廖承志签发,他审稿,有时要工作人员把稿子念给他听,遇到不妥当、难听懂或不顺口的字句,就停下来,一起研究修改。他要求稿件适合普通战士和一般干部的收听水平和习惯,要避免生僻空洞的词汇,要朗朗上口,总说:“广播里的文章不口语化,怎么吸引听众?”当时口头广播部,也就是陕北台编辑部,先后设在陈家峪、韩家峪、通家口,离西柏坡只有几里路。发射台和播音室设在较远的地方——张胡庄,使用的发射台是缴获蒋军的美制报话机改装的。   从国民党占领区的上海、南京、重庆、台湾等地下党的同志冒着生命危险,抄收新华广播电台播发的最新战报,连夜印成传单,夹在晨报或者书刊中,在学校、在工厂传递,在城市大街小巷张贴。反对内战、渴望和平的人民群众看到这样的消息,欣喜若狂,犹如茫茫黑夜里看见了闪亮的灯塔。一些进步学生、进步作家及至上层人士,往往无法克制自己内心的渴望,每当夜深人静,拨动自己装配的收音机,在众多电波的干扰中耐心寻找“XNCR”的呼号,如同与亲人久别重逢。从前线作战部队也不断有喜讯传来:广播里听到的最新战况、重要消息和评论(其中有不少是毛泽东主席亲笔为新华社写的文字广播和陕北电台所写稿件)使部队士气大振,所向披靡,勇往直前。陕北广播电台不仅成为我军指战员最好的朋友,也成为瓦解敌军和摧毁蒋家王朝的重型炮弹。而北平、天津、青岛、上海的外国记者,正是依据每天20分钟的英语广播,了解并传播我党的政治主张和我军各个战场的节节胜利。      1947年3月,国民党纠集兵力向延安进犯,为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党中央毛主席决定主动撤离延安。为确保在战争环境中不中断播音,3月14日,延安电台迁到子长县好坪沟村播音。根据中央指示,延安电台3月20日晚宣布自次日起改称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炮火中,陕北电台的播音坚持到3月28日。3月29日起,由晋冀鲁豫解放区新建的电台接替,台址设在太行山麓的涉县,直到1948年5月22日停播。1948年5月党中央到达平山县(原建屏县)西柏坡。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5月23日也改在平山播音。不久,由于国民党军队的狂轰滥炸,9月底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又迁到石家庄市井陉矿区天户村播音。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随党中央于1949年3月24日迁往北平。   在河北将近两年的时间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经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除了紧张的广播宣传以外,编辑、播音和技术人员随时机智地和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干扰作斗争,以保证“XNCR”(New Chi-nese Radio)信号能够顺利传送到各个解放区去,传送到国民党的统治区去。陕北广播电台有发射台、播音室、编辑部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每天18点开始播音三小时,其中每次播出30分钟的《对国民党军广播》节目和25分钟的新闻节目以及20分钟的《英语新闻》等。这些节目在配合我军作战,分化瓦解敌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了大批技术人员和大批管理干部。      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河北第一站——涉县      1947年3月,中共中央电告晋冀鲁豫解放区中央局负责接替新华通讯社总社和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工作。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为保卫党中央毛主席,使红色电波照常传播,在人力物力异常困难的情况下,毅然接受党中央的委托,立即着手筹建战备总社和战备电台,肩负起这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准备在党中央撤离延安以后,及时接替总社和电台的工作,不让文字广播和口语播音有所中断。此时邯郸电台及编辑部组建只有半年时间,行政、机务、编辑、播音等人员还不到20人,其中编播人员不到一半,这次接替陕北电台的任务,确实困难重重。   3月15日前后,邯郸电台分成机电、编播两个部分,在台长党振玉、三处处长王士光的领导下,开展准备工作。3月25日,发射台、发电机、定向天线一系列播送红色电波的系统,经过日日夜夜的努力奋斗,已经全部完成,试运转、试播送,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要求。编播方面,主要是增强编播力量,试编全国性的广播稿。当时为了接替工作,朱穆之调到了新华社临时总社,高飞负责发报台工作。张连德原是太行《新华日报》的电务科长,刚调《人民日报》任职,现在又到了临时总社,负责抄收英文电报,塔斯社的英文电报是临时总社国际新闻的主要来源。安岗、李庄负责解放区建设和解放战争的报道;朱穆之负责国内方面的报道;左漠负责国际方面的报道。当时的新华社社论、中共中央发言人的谈话、全国战局的分析评论和重要战报等重要稿件,包括党中央的内部指示、党的宣传方针及意图,全由新华总社在陕北的“亚洲部四大队”(跟随中央前委负责人范长江)用密码发到临时总社,再由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出。为确定播音人员达到原陕北电台的播音水平,一台的播音员于韵琴、兰林努力练习,一南一北,继承了陕北台原播音员孟启予、钱家镅在播音时的感情、口音和语气,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到4月1日,临时总社及广播电台的人员先后到齐,邯郸台正式接替陕北新华总社对国内外的文字广播和口语广播。当时电台分为一、二两台:一台是“陕北台”;二台是“邯郸台”。一、二台分别由总编辑萧风、副总编辑顾文华领导主持工作。这就使得新华社的呼号“CSR-SNCR”和陕北电台的呼号“XNCR”同时在太行山上空飞向四面八方。总社开始工作后发出的第一条特急新闻,就是刘邓大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举行大反攻的胜利消息。   4月21日,一、二两台合室进行“检查总结”,会上传达了20日新华通讯社从陕北发来的指示:一、播音有感情;二、口语化好;三、播音速度合适;四、编写简要。陕北电台编辑部负责人温济泽和播音员钱家镅,从陕北出发行程千里,于4月25日前后,到达晋冀鲁豫解放区。他们到后,接手了萧风、兰林的工作。7月初,廖承志率领新华通讯总社最后一批同志到达涉县西戍村。8月1日,总社全面开展工作:恢复两种述评及业务通报,并新设2500字的新闻情报,每日供各方面及运动中部队指挥员参考用。同时每日发1500字专供前方部队的简明新闻。接收外电的能力,也已恢复到延安时的规模。总社搬到太行山区后,电讯设备原本就落后,又多了高山屏障,短波的收音效果很差,廖承志认定:“广播千秋,后来居上。”对口语广播和英文广播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重视,所有要播的稿件,他都要亲自审查。工作人员安排就绪后,临时总社即行改为正式总社,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由中央和中央局双重领导,一直到1948年5月22日到平山。      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河北的第二站——平山      1948年5月,党中央毛主席到达平山县西柏坡,同先期到达这里的刘少奇、朱德、董必武会合,为了便于就近接受党中央、毛主席的直接领导,住在太行山区涉县的新华社总社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当时陕北台是新华社的一个组成部分)也相继迁到西柏坡附近,回到党中央身边。   新华社分别住在西柏坡村附近的陈家峪、韩家峪、盖家峪、胡家庄、郜家庄、窑上、燕尾沟、通家口等11个村庄,其中总社驻地在陈家峪村。当时,为了做好保密工作,新华社对外称“文化供应站”,简称“文供社”。社长廖承志的代号是“三○二”。   在西柏坡,党中央恢复并加强了对新华社的直接领导,加强了对业务工作的领导。中央任命胡乔木为新华社总编辑,总社成立了编委会,处理编辑业务,领导各总分社。胡乔木任编委会主任委员,编委会下设主管编辑部的第一编委会和主管广播的第二编委会,胡乔木和廖承志分别负责西柏坡编委会的具体工作。编辑部每天都开一次全体编辑人员参加的编前碰头会,时间大约15分钟,把前一天审稿发现的问题和当天编稿应注意的事项告诉给大家。这时期还特别加强调查研究工作,编辑部有战场形势图,我军到了哪里,敌军在哪里,随时都在图上标明。编辑部同志还通过研究内部的材料,研究从国民党统治区弄来的报纸,收听国民党电台来了解敌友我三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国民党官兵及党政人员的思想、情绪等,力求使广播宣传做到有的放矢,能把话说到他们心里去。编辑部的同志对编写广播稿极为认真,力求写得通俗、简明、口语、易懂,而且字迹非常工整、清楚。口头广播对被围困的国民党官兵的喊话,有的从前线发来,由口头广播部工作人员处理,有的则送胡乔木审改后再送给周恩来和毛主席审阅。播音稿件终审由社长廖承志签发,他审稿,有时要工作人员把稿子念给他听,遇到不妥当、难听懂或不顺口的字句,就停下来,一起研究修改。他要求稿件适合普通战士和一般干部的收听水平和习惯,要避免生僻空洞的词汇,要朗朗上口,总说:“广播里的文章不口语化,怎么吸引听众?”当时口头广播部,也就是陕北台编辑部,先后设在陈家峪、韩家峪、通家口,离西柏坡只有几里路。发射台和播音室设在较远的地方——张胡庄,使用的发射台是缴获蒋军的美制报话机改装的。   从国民党占领区的上海、南京、重庆、台湾等地下党的同志冒着生命危险,抄收新华广播电台播发的最新战报,连夜印成传单,夹在晨报或者书刊中,在学校、在工厂传递,在城市大街小巷张贴。反对内战、渴望和平的人民群众看到这样的消息,欣喜若狂,犹如茫茫黑夜里看见了闪亮的灯塔。一些进步学生、进步作家及至上层人士,往往无法克制自己内心的渴望,每当夜深人静,拨动自己装配的收音机,在众多电波的干扰中耐心寻找“XNCR”的呼号,如同与亲人久别重逢。从前线作战部队也不断有喜讯传来:广播里听到的最新战况、重要消息和评论(其中有不少是毛泽东主席亲笔为新华社写的文字广播和陕北电台所写稿件)使部队士气大振,所向披靡,勇往直前。陕北广播电台不仅成为我军指战员最好的朋友,也成为瓦解敌军和摧毁蒋家王朝的重型炮弹。而北平、天津、青岛、上海的外国记者,正是依据每天20分钟的英语广播,了解并传播我党的政治主张和我军各个战场的节节胜利。      中共中央到西柏坡后,中央机关分布在平山县区域内100多个村庄里,丧心病狂的国民党由于战场的接连失败,于1948年9月13日以平山县烟堡村(华北局所在地)为主要目标进行狂轰滥炸,落脚才四个月的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工作受到严重干扰。为配合飞速发展的军事形势和保证党中央、毛主席的安全,党中央决定拨出黄金百两,在距西柏坡稍远一点的地方新建一座功率大、发射面广的广播电台。在慎重考察之后,决定把新台建在井陉。      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河北的第三站——井陉      由于井陉矿区距西柏坡较远,地势较高,又有煤矿、电厂,军委三局的同志们和局长王诤在认真考察之后决定把新台建立在井陉天户村。在建设电台时,成立了筹建新台的工作组,军委三局局长王诤负总责,三局副局长刘寅为筹建办公室主任,李强具体负责工程技术,其他人员有三局抽调的郭炳勋、边拱、吴展、卢克勤等。   建设大型电台,既需要大量的物资器材,又需要较高的技术。但是,井陉矿区长期处于德、日伪统治,刚刚解放,并无这方面的基础,但同志们并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而是在没有“金钢钻”的情况下,揽下了“瓷器活”,不懂的技术就找来书籍现学,没有的材料就跋山涉水去找。经过艰苦的努力和矿区党组织及煤矿工人的大力帮助,电台终于建了起来。   矿区的陕北广播电台发射天线共分两处。第一处先建,在天户东南赵村店村西;第二处后建,在天户村北。为了进一步扩大发射范围,李强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又在原有基础上选定天户村北100米远,东西走向新建了两座高达65米的大铁塔,定向向美国方向传播信号。同时在天户村完成了电台的办公和生活设施的建设任务。一座发射功率达3000瓦的电台终于在最短的时间里完工并投入使用。这是解放区我党自力更生兴建的最大的广播电台,技术也是历史上最先进的。   播音室从平山的张胡庄村搬到了天户村附近的窟隆峰村。编辑部仍设在平山的西柏坡和陈家峪,距矿区较远。为方便往窟隆峰播音室送稿,大家翻山越岭架设了电话线,编辑部门还专门配备了马匹,每天18点前一定要把稿子送到播音室播出。记者通常通宵达旦地写好新闻稿件,经中央领导审阅后,骑马送稿。遇到滹沱河涨水时,马过不去,通信员就把稿子用油布包好,顶在头上或者装在竹筒里泅水过河。没法过河时,就用电话传稿。那时候电话线传的声音很微弱,且常有杂音,传和记都是很吃力的,常常是喊哑了喉咙。   这时候人民解放军大反攻势如破竹。1948年7月,中央军委发出指示,在全国各战场发起秋季攻势,把革命战争扩大和深入到国民党统治区去。9月,发动了济南战役,紧接着又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随着军事和政治形势的发展与变化,陕北台播出了大量的消息和评论。毛泽东还亲自为新华社文字广播和陕北台口头广播写过不少稿件,仅据《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和《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两本书所载,这一时期毛泽东写的消息就有《我军解放郑州》、《东北我军全线进攻、辽西蒋军五个军被我包围击溃》、《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中共发言人就和谈问题发表谈话》、《蒋傅匪军妄图实袭石家庄》等十条,还有《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评蒋傅匪军梦想偷袭石家庄》、《将革命进行到底》、《评战犯求和》等评论和述评九篇,还有专门为陕北台写的《人民解放军总部向黄维兵团的广播讲话》、《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刘伯承陈毅两将军向黄维兵团的广播讲话》三篇广播稿。周恩来也为新华社和陕北广播电台写过《豫东大捷》等消息和《致七十二师文告》等广播,在瓦解敌军和摧毁蒋家王朝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这个时期的广播,开头四个多月是由在平山张胡庄的播音室和发射台播出的,10月份以后是由在井陉窟隆峰的播音室和在天户村新建的大发射台播送出去的。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抽出一部分人员随军进入北平,接管了设在西长安街的国民党当局的北平广播电台。2月14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向全国播出了北平人民庆祝解放特别节目,全面报道了北平20多万人民集会庆祝解放的喜悦情景。3月23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又向全国播发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公报。3月24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作为我党我军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通讯工具,改由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向全国播音。而留在矿区的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由于原有的设施完备,技术精良,被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命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第一转播台。1953年6月中央台全部将人员、设备迁出天户村、窟隆峰村,完成了历史赋予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    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河北的日子 史进平 王彦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