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该把寄托放在何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46:19

【寄托的本意就是心灵的某种依靠,就是在你郁闷、伤心、迷茫的时候需要安慰,却找不到身边真实的依靠时,你心中那不切实际的,幻想的依靠。寄托是一种源自于精神层面本能的需求,是将负面情绪疏导至被寄托处,以缓解内心感到的不安。可以说这是一种给精神的药剂。相对而言,有精神寄托的人更少会对生存状态感到迷茫,心底更踏实,因而更有利于人们获得相对高效率高品质的生活。故而,人类有必要为自己的心灵找到寄托。尤其是更容易迷茫的当代人。】

这是百度百科里对寄托一词所下的定义和解释。

俗话说:“人活个心情”。是说心里的感受,是人生存的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支撑点。

欲望是动物的本能,人从一降生就和欲望纠缠在一起。不断地实现欲望,不停地产生新欲望,再尽力实现···周而复始,构成整个人生。

欲望的同义词是目标、理想,这种表述相对文雅些。比如我们制定的未来XX年发展目标,说成发展欲望就不好听了;再比如常说的人生追求的理想,就不能说是追求的欲望。但实质内涵是一样的。

欲望也是人生存的动力,每个人都有其本能的追求,或高或低,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环境不同内容不同。没有这些欲望,人的生存几乎没有意义。这就是常说的目标、方向、理想,这也就是人们生存过程中心里的附着点,或者说是支撑点。倘若按文头所说的“寄托的本意就是心灵的某种依靠”,上述的这些就可归于寄托的范畴了,所以也可以这样说:人就是活个寄托。

努力从身体上、外形上、知识涵养上、职业上、物质上等等尽可能地完善自己,能得到社会的认同,重要的是能得到异性的赞美和喜欢,寻求到如意的伴侣。这应该是大多数年青人的寄托。这时的寄托点多,内容也丰富。因而干劲冲天,不知疲倦。因为这是为人生未来做基础。 “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都是对此年龄段的形像表述。

有了伴侣建立了家庭诞生了宝宝,期盼孩子健康、富足、接受良好的教育,在事业上发展进步,使家庭生活的宽余、无忧,在社会上受人尊敬,退休的父母平安快乐,是又一个年龄段人的寄托所在。

还有,退休后虽然人生沧桑阅尽,自身也年老体衰,但望孙儿、享天伦,保康健,乐无忧也不失为寄托。

人若没有了寄托,无异于行尸走肉,心里没了附着点,无论做什么事都失掉了目标。许多自绝生命之人与心灵失去了寄托有很大的关系。是否这些人所有的欲望都实现方没了目标呢?也不尽然。这样的人往往欲望更多,更丰富,只是无力实现,重要的是无信心去实现。还有就是他们的寄托点往往与自己的能力和环境脱节。

寄托是一种追求,因而也是人思想行为的动力。所以把寄托放在怎样的附着点上,就直接影响着人的生命轨迹。有些寄托于更多的财富、有些寄托于更大的官职权力、有些寄托于美色、有些寄托于学问、有些寄托单一、有些寄托多样,诸此等等。这林林总总,因人而异的思维意识构成社会人生的百态。但就个体的人来说,有怎样的寄托就有怎样的人生。寄托又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推移和改变总是在变化着的。

人应该把寄托放在何方?这不可能有定论。但有一点应是被大多数人认同和接受的,那就是应以不伤害他人和不损害社会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否则,你的追求就会出现偏差。

只有满足了他人的利益,自己的利益才会相对长久的得到。以能够尽心尽力为周围或众多人奉献,通过自身的辛勤使他人快乐,也是一种人的寄托,这样的人会受人尊重的。否则,既使实现了寄托的目标,却成了孤家寡人,或过街老鼠,或阶下囚。这样的寄托肯定是错了。当然这里说的是正常的社会人文环境下,像类似曼德拉那样的经历,属于另外一个范畴的。

有寄托的人心里踏实,活着有劲头,但应尽量使自己的寄托放在适合自己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更别因实现不了而懊丧,过程也很值得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