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货币增发1倍等于拿走百姓50%财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12:07:49

张维迎:货币增发1倍等于拿走百姓50%财富

2010年12月29日13:16  来源:商界  作者:赵代波 欢迎发表评论0 字号:

  央行和美联储竞相超发货币,大灾引发的粮食歉收,游资肆虐,中国的通胀形势,远比我们看到的更为严重?

  此轮通涨只是食品价格的短期上涨,甚至有工业品价格呈现下降趋势。既保发展又控通涨,一切尽在政府掌控之中?

  波诡云谲的2011年。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本刊记者 赵代波 白 灵 潘 灯

  通涨之辈,通涨之喜

  又见通胀。

  2008年金融风暴时,企业纷纷追求“现金为王”、“轻资产”,一转眼到了2010年,通涨势不可当、咆哮而来,企业又被要求“重资产”——在通胀的碾压下,现金变得轻如鸿毛。企业的战略、方向变得纠结。一边是屡涨屡控、越控越涨的物价,一边是成本倾轧下越摊越薄的企业效益。什么都涨,就是企业利润不涨。政策走向是保增长而放松管制,还是保稳定而宏观调控?我们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迷茫期。

  2010年12月10日,彷徨期待中的市场终于等来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八个大字,依然是让人心怀忐忑:既不会放松调控,也不会紧缩银根。灵活的寓意,也就是继续观察。

  在我们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走访中,相对权威的说法是,局部物价上涨,对于很多商品的价格而言,还有与国际接轨的空间——因此,我们只有通胀预期,而没有全面通胀。于是对于以上呼啸耳边的“涨声响起来”,我们还不能称为“通胀”而只能称之为“通涨”——通通都在涨。

  2010年底,发改委告诫我们:要做好过高物价日子的准备了。更多的专家学者则直截了当地说:企业用低工资低成本获取高额利润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企业是一个理性的组织,傍山吃山,顺水而生,依势而存,当通涨如陡峭的绝壁硬生生挡住去路时,顺势绕行的企业家们,或将发现另一番别致的风景:

  通涨之悲,悲的是成本暴涨,利润稀薄。尽管都早有成本上涨的预留空间,但山雨来得太猛,不跟涨是等死,跟涨是找死;而在如高楼大火般扑面而来的成本暴涨面前,面对不可逆转的高物价高成本大势,企业不得不上下一心挤压管理空间,提升品牌价值,拓展全新商业模式,将企业生生拉到一个更高层面的竞争层面,从此脱离低水平价格战的泥潭,这不是通涨之喜?

  通涨之悲,悲的是企业前途未卜,战略难定。到底是轻资产还是重资产?到底是重实业还是重投资?而在变幻莫测翻云覆雨的市场面前,企业或许这才发现,此前自己所谓的战略,其实只是一时的点子,错把权谋当作了智慧。风越劲,树越壮,在通涨的大潮中,企业重新找到了可以永续经营,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的长远战略,这不是通涨之喜?

  通涨之悲,悲的是人心浮动,重“利”者冲击着重“义”者的内心,招人难招,管人更难。然而骨干是折腾出来的,需要众志成城抵抗风暴,骨干才能真正锻炼成熟百炼成钢,这不是通涨之喜?

  真正有远见的企业家并没有满口“活不下去”的怨言。当我们穿越各种突如其来的漩涡,挤出曾经成功的泡沫,找到从逆境中突围的方法与机遇,才会蓦然发现,企业之喜,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悲痛之中堆积起来的。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说,“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而在我们的调查中,本轮物价上涨却远远不是“货币现象”这样简单。猜想一 “通涨”为什么

  2009年,政府为自己定的下一个任务就是“管理好通胀预期”,一年下来,结果却是越管越管不住。2010年10月份之前,国家统计局还坚守着“全年3%”的底线决不松口,可10月一过,这条“温和的CPI上涨”线突然告破,进入11月,CPI更上扬到5.1%,创28个月来新高。各界一片哗然。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刚刚踏上金融危机之后的复苏之路,欧美依然还笼罩在通货紧缩的阴霾之下大印钞票,我们却尴尬地发现通胀悄然来到了身边。

  最近一段时期,不少深圳市民纷纷前往香港采购日用品,因为同样的蔬菜和粮食,香港售价比深圳便宜5%至20%不等。一瓶500毫升李锦记生抽酱油香港售价5.95元,而深圳超市价格是6.6元。蔬菜、鸡蛋等副食品明明从内地运去,而深圳的超市零售价却比香港贵,这是为何?

  是因为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却在贬值?还是我们在商品流通环节存在诸多问题?有专家认为,此轮通胀,与传统意义上的通胀完全不同。垄断行业生产的产品最先涨价,并且通过成本传导等扩散到非垄断行业,由此形成了全社会通货膨胀的格局。实质是垄断行业攫取社会福利的一个基本工具,是一种“坏”的通货膨胀,因此必须从体制上加大反垄断改革。

  我们所遭遇的,是否是一次典型的“中国特色的通胀”?

  中国式通胀?

  短期粮价等暴涨引发“通涨”

  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在过去的近10年中,中国分别在2004年、2007~2008年和2010年出现了三次CPI的阶段性上涨趋势。从引发CPI冲高的事件性因素来观察,2004年CPI走高主要由短期内的粮价上涨所导致;2007~2008年CPI走高主要由猪肉和蔬菜价格大幅上涨所导致;而2010年10月份CPI冲到高点,则主要由蔬菜价格的明显上涨所触发。

  只是农产品价格涨不算通胀

  把本轮CPI的上涨归结为全面的通货膨胀肯定是不准确的,大部分工业产品的价格并没有出现大幅上涨。而像IT、数码、汽车等产品的价格,反而还是下降的。CPI高企的主要原因,依然在于农产品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的成本上升。

  被隐藏的自然灾害是罪魁祸首

  2010年,全国有29个省市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产品欠收、农民惜售,由于CPI中食品价格占据着极大的权重,农产品价格上升才是导致CPI一路上扬的根本因素。

  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匡贤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在中国,引发通货膨胀的还有另一个独特因素,那就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个因素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其中的微观逻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影响到农产品的供给与消费,进而形成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中长期趋势。

  当前通胀遇到的现实情形正基于此,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短时期不可能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农产品生产者减少而消费者增多,必然引起农产品价格的上升。

  “通涨”是因为钱多了?

  难道这只是一场虚惊?我们感受到的“通胀”仅仅是由于吃的东西涨得厉害?然而,在我们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关于通胀的这一说法,实际上已然形成了某种共识。

  流动性泛滥必然形成通胀

  2010年初的时候,政府实际上已经注意到了流动性泛滥的问题,也提出了管理通胀预期的措施,这都是正确的。而现在,CPI已经连续数月超过了3%,PPI甚至超过了5%。从总的形势来看,说中国出现了通货膨胀的迹象,是站得住脚的。 政府的钱发了很多总归要爆发出来

  政府钱发了很多,2009年9.6万亿元的新增贷款,2010年政府说是7.5万亿元,也可能打不住。也就是说,市场上流动性很多。钱多了总归是要爆发出来的,可能通过CPI爆发,也可能通过资产泡沫爆发出来。

  短期物价大幅波动,贷币供应量骤增是唯一原因

  刘向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研究员):

  通胀的成因,成本推动、需求推动物价上涨等从长期来看都是正常趋势。那为什么我们现在才感觉十分强烈呢?去掉那些趋势性的因素,剩下的就是波动性因素,要不然不可能短期之内涨得这么快。而短期大幅波动的直接原因,正是连续两年大量信贷,造成了货币供应量急剧上升。

  通胀是财富的转移

  张维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原院长):

  通货膨胀是财富的转移。那些能先得到货币的人,实际上掠夺了他人的财富。

  假如政府把市场流通的货币增加一倍,这一倍都给我。不是简单的物价上涨一倍,而是我从你们那儿拿走50%的财富。原来总价值是一个亿,现在多发了一个亿的货币我拿到了,那这就是两个亿,就是每个商品价格平均增加一倍的话,实际上有一半的财富就从你们手里到我手里了。

  都是老美惹的祸?

  北京时间2010年11月4日凌晨,美联储宣布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决定到2011年6月底前购买6000亿美元美国长期国债,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按照当日的人民币汇率计算(1美元约合6.66元人民币),6000亿美元约合4万亿元人民币。

  站在美国的立场上,美联储宣布“二次宽松”有其紧迫性。2010年三季度,美国GDP的同比增速从年初3.7%回落至1.7%,官方公布的失业率继续在9.5%的高位徘徊,真实的失业状况则更为严重,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经济刺激政策。通过货币的量化宽松,向实体经济继续注入流动性,似乎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政策选择。

  不过,量化宽松能否带来美国经济的走强?由于欧美国家经济的低迷,资金实际上更多的是涌入了新兴市场。

  美国放松货币,难改其国内通缩格局;新兴经济体收紧货币,却依然难抵日趋上升的通胀压力。不仅中国被动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进而加息管理通胀预期。此外,澳大利亚、印度和越南等国同样选择加息,巴西选择提高本币债券利息,泰国则索性重拾资本管制。

  美元贬值撬动了价格上涨

  刘向东:本轮物价上涨在CPI中的体现虽然是主要体现在食品价格上,然而除去大豆、玉米等几个品种外,实际上中国的农产品并不依赖进口。而美元量化宽松形成的贬值,已经撬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直接导致了工业产品的涨价预期。

  我们在谈通胀,美国还在刺激经济,等它开始“通胀”的时候,国际大宗商品还会进一步走高。这种输入性通胀的传导机制有一定的滞后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加剧国内通货膨胀的预期。

  综合各方观点,从宏观来看,中国所面临的通胀形势,是由货币供应量、农产品涨价、输入性通胀等多方因素综合造成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各方普遍的共识是,当天量的人民币遇上天量的美元,在内部成本上升和外部成本输入合力推动下,高物价正浮出水面。

  中国离过去数十年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奇迹”也许已经渐行渐远。而在微观层面,还有更多的艰难在等待着我们。

  通胀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5.1%的CPI一经抛出,一切衣食住用行以及服务费用的上涨,都找到了最合理的说辞:“高通胀预期下没有不涨价的道理。”猜想二 2011“通涨”图谱

  “2009年买一件普通羽绒服只需400多块钱,但2010年一件普通羽绒服动辄上千元,价格涨得厉害。”刚刚买了新羽绒服的黄女士抱怨说。黄女士的抱怨并非个例,2010年三季度开始,棉花价格不断攀升,并成为各种品牌服装价格“搭车上涨”的理由。

  从通胀的硬指标来说,还是得看CPI。就其走势而言,2010年7月至10月呈逐月上升趋势,单月CPI分别为3.3%、3.5%、3.6%和4.4%,11月继续走高,猛增到5%以上。

  “能买的东西越来越少了,”是百姓对当前物价水平的最直观感受。在高通胀预期下,一切涨价都变得“合情合理”,而实际上,许多商品是“被通胀”了。

  如果通货膨胀与货币宽松、资源紧缺有关,那百姓的就医费用、各景区的门票和二手房的房租这些与资源紧缺不大沾边的部分却如同跟风一般,价格接连蹦高,不得不让人怀疑其中有人为推高的嫌疑。

  中国制造的产品远赴重洋后,国内价格远比在国外贵。有企业公然宣称:假设广东东莞一个工厂生产了一批衬衫,它可以选择通过海运出口到美国,也可以选择通过陆路输送到北京。别看广东到北京相对较近,但内地沿途的各种收费和行贿所带来的运输成本,居然超过了出口到美国的费用!

  通胀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通胀的背后,远不止物价或是CPI那么简单。

  CPI不靠谱?

  通胀数据被严重低估

  王曦(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国际商务系教授)

  在一般理解当中,超过3%的通胀率已经算高的了。然而,官方有关通货膨胀的统计数据仍然存在被低估的嫌疑。根据2010年M1(狭义货币)增速达到21%的增速的情况来推测,我国由于货币增发导致的复合性潜在通货膨胀可达30%以上!

  CPI是不准确的指数

  周德文(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

  中国CPI指数存在种种缺陷,其系统样本与体系还在沿用1992年确定的地域网点和品类权重。1992年至今,中国经济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1992年,房地产市场还是空白,车市也是门可罗雀,但现在无论是房市和车市都如火如荼。

  消费机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CPI指数还按照旧有的套路,难免有失偏差。中国的居住类消费,在CPI中所占权重只有13%左右,基数也非常低,这导致居住类消费反映到CPI上难免会出现偏差。

  近几年,中国的房价疯涨,但在CPI并不能直观反映出来。相反,楼市还与连体婴儿股市一道成为通胀埋伏的前沿地带。大批过剩资金被楼市、股市吸收,蒙蔽了资金过度旺盛的真相。

  隐性通胀已经走了很长的路。如今,货币信贷、贸易顺差额大等的累加效应有了一定质变,同时又有新的加剧通胀因素出现——劳动力成本提高,于是,显性通胀也开始凑热闹了。

  通胀容忍度被提高

  面对高通胀压力,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支持适度提升通胀容忍度。厉以宁、吴晓灵、汪同三、张汉亚、刘元春等人均在不同场合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2010年10月中旬,厉以宁公开称,应将通胀目标上调至4.5%,否则,按照低通胀指标进行宏观调控,会带来诸多其他问题。而中国社科院给出的政策建议,将是4%。 

  硬性抬高通胀警戒线后患无穷

  刘向东:目前官方公布的CPI可能低估了真实的通胀,一是国内物价受政府管制政策影响,常常价格传导不顺,比如某些商品出现批零价格倒挂现象;二是CPI“一揽子商品”构成中,食品所占比重较大,而能源、居住等方面所占比重较小,这已经不能真实反映真实通胀状况,存在低估通胀的可能。如果硬性抬高通胀警戒线,将会造成更高的通胀预期,致使货币政策陷入严重困境,更难消除负利率带来的影响。

  适度提高通胀率可以接受

  只要通货膨胀率低于GDP增速和居民收入增速就是可以容忍的,而对于弱势群体,则可以通过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等财政政策来实现。而对于通货膨胀问题,不宜一味地采取严厉的短期政策来遏制。

  既要防通胀,又要保增长,还要调结构,既要顾及短期目标,又要图谋长期转型。通胀成因错综复杂,政策手段也各有利弊,在《商界》所探访的各位经济学家中,谈到的解决方式更是五花八门。对于政策的选择来说,这不仅是两难,而是N难。猜想三 政策选择的N难

  借用流行的说法,现在大家都成了“海豚(屯)族”,这反馈回来会拉动新的一轮通胀。涨势何时见顶?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政策选择以及效果。而从目前来看,可谓有喜有忧。

  控制物价真的给力?

  从中央到地方,各项稳定物价的举措贯穿着2010年11月。在中央密集出台相关措施的同时,各地政府也积极采取切实措施稳定物价。

  2010年11月中旬,福州、昆明均出台稳定菜价的措施。福州在全国首发蔬菜限价令,开始对大白菜、上海青、豆芽菜、空心菜等4种主要蔬菜实施限价,成为国内第一个政府干预、控制菜价的城市。福州6家主要超市的80家门店全部将菜价调至政府指导价之下。

  “政府出手行政干预,短期会让价格涨势稍缓,但随后涨价还会卷土重来,政府会更加被动。”招商银行宏观与策略分析师徐彪分析。

  尽管从一开始被认为“是历史的倒退”,但在政策密集调控下,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势头确实得到了遏制。其中,各地蔬菜价格大有领跌之势。商务部2010年12月1日发布数据显示:11月22日至28日商务部重点监测的食用农产品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双双回落。

  看上去,人们最为关心的CPI指数见顶回落已经指日可待。然而另一条消息则一举击碎了这种想法,截至12月1日,万科2010年度销售总额突破1000亿元。这一数字,相当于美国四大住宅公司销售高峰时的总和。

  在调控政策不断推出的2010年,以万科为代表的房地产企业,却创出了历史最好的销售业绩,这是否是调控再次失效的标志?

  业内人士认为,以堵为主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并没有加大土地供应力度。历次调控已经证明,光堵不增的调控,只会屡调屡涨。2010年9月底开始的二轮调控除城市土地增供有限,使得市场对房价的上涨预期不变。由于地方政府的GDP情结和土地财政现状,即使出台第三轮调控政策,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政府出台的房屋信贷政策,从现在看来,基本上是无效的。”一位业内人士称,尽管控住了菜篮子,房子的问题却丝毫不见好转,因此大家都在静待新一轮房地产政策的出台,尽管人们已经对此不抱太大的信心。

  还是得从钱上想办法?

  对于解决通胀的方法,许小年、黄益平等经济学家开出了一副猛药:加息、人民币升值、放弃刺激经济的政策、放弃保增长的目标。

  张维迎:其实应该这样讲,靠人为的这种投资带动的经济肯定是不可持续的。我套用一句话,政府有时候经受不住通货膨胀的诱惑,好比就是你抓住一个老虎的尾巴,只有两种选择:一种就是你放开,这时候老虎会把你吃掉;另一种就是你紧紧地抓住,跟着它跑,直到老虎把你累死。我们的投资很类似这种情况。我现在不再追加投资了,那么经济马上就会掉下来。另一个办法呢?我不断地“面多了掺水,水多了加面”,不断地增加投资,就是抓住老虎的尾巴跑,最后会累死你。

  不收回货币汽油,通胀大火是灭不掉的

  许小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

  首先我们要问一下,泡沫是从哪儿来的?挤泡沫的时候大家都说“政府做得不错”。我们有没有想到,泡沫就是政府自己制造的?现在它灭火去了,我们想没想到纵火者就是政府自己?这个首先要搞清楚。第二,它能不能灭火?我的回答是想想它怎么放的火?如果不退回去,这个火是灭不了的。灭火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想一想你这个火是怎么放的。这个火是怎么放的?货币供应失控!

  如果现在要灭火,只有坚决紧缩银根。如果不把过去倒的汽油收回来,火必然继续燃烧。只是在上面拿一床湿被子盖一盖,而不把过去放的汽油抽回来,这个火还会烧的,会把这床被子最后也烧掉。

  换句话说,老百姓现在存在银行里的钱,每天都在亏损。老百姓很理性,我如果存在银行的钱每天都在亏,我当然要拿出来购买实物资产了。如果你不把这个问题解决,不把利率抬上去,不把真实利率变成正的,老百姓对于实物资产的需求会继续非常旺盛,你光靠打是打不走的。资产泡沫存在巨大的政策风险

  货币政策开始转向?

  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2010年11月20日表示,2010年CPI的上涨幅度不会和年初确定的3%左右偏离得太远,经济没有出现过热现象,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当前不可能出现严重通胀的局面,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而掌控的方法,就是货币政策。

  货币管制形式大于内容

  范建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虽然现在整个货币供应量已经处于下降通道中,但在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做法,实际上对货币的管制力度并不大,甚至形式大于内容,更像是很有底气地释放一些信号,而并没有真正大规模收紧流动性的意思。

  经济学家谢国忠也表示,目前通胀已经处于危机状态,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只是缓兵之计,最终还是要加息,而且加息越早越好,其他的动作都不能解决问题。

  而与此同时,多位经济学家均预测今年年底前,央行可能会再加息一次。在不少市场人士眼中,人民币升值、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资本管制等一系列政策将形成接下来政策步入紧缩周期的“组合拳”。

  紧缩政策是否成为未来的主基调?面对即将开始的十二五,我们最终会选择怎样的政策组合?在201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已有定调:保增长、调结构、管通胀,重在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尽管“保增长”仍然是我们的主题,但管理通胀已经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政策选择的N难

  既要防通胀,又要保增长,还要调结构,既要顾及短期目标,又要图谋长期转型。通胀成因错综复杂,政策手段也各有利弊,在《商界》所探访的各位经济学家中,谈到的解决方式更是五花八门。对于政策的选择来说,这不仅是两难,而是N难。

  薄弱环节提高生产率是管理要点

  张文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

  货币增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老是纠缠于2009年的政策,谁也说不清楚。作为一种应急政策,我们应当对于2009年的货币政策抱以宽容的态度。即使是抛开这一年不看,物价水平一样是在涨。因此这不是一个短期现象,也不是一个特殊现象。

  货币超发绝不是某个领导拍脑袋想出来的政策,这实际上是一种的“被动的超发”。问题的关键在于,货币总量总是在最薄弱环节集中爆发出来。

  什么是薄弱环节?生产效率低的部门就是薄弱环节。家电为什么不涨价?它可以形成规模生产,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来消化成本。铜涨价,空调电冰箱怎么不涨价?以前用铜管,现在可以用铝管替代,铝也涨价,我们可以把采用更先进的加工技术把它做得更薄一点、强度更高一点。其实我们过去十年,我们的制造业的生产率提高都在10%以上。这么多年,我们的农业产品、资源、能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效率提高是很低的,再加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土地无法增长,资源无法迅速提高供给,需要大量的物流支撑,这些部门都是我们经济中的薄弱环节。

  中国的价格上涨可以通过货币政策的宏观总量手段来解决,一晚上就解决了。但结构性的矛盾不解决,不在这些薄弱环节上提高生产率,价格上涨还会持续。

  面对着通货膨胀这样的大势,企业应该如何来选择自己的道与术? 通胀下的企业活法

  中国企业所面临的通胀情形,我们在上一期的特别策划《中国企业成本调查》中已有详细阐述。那么,面对着这样的经济大势,企业应该如何来选择自己的立场与方法?

  行业走势:有人欢喜有人愁

  上游企业总体获益

  从企业利润的角度看,每当PPI涨幅大大高于CPI的时期,都是中国工业企业利润比较好的时期,而PPI高于CPI常常在通胀加速上升的时期出现。这表明,中国企业的利润更多是集中在上游的。实际上,在高度市场化的现在,一旦下游预期出现好转,上游原材料的价格就会提前上涨。这意味着,未来很可能上游行业的利润总体表现会好于下游。

  竞争性行业涨价动力不足

  巴曙松:

  对于行业趋势而言,通货膨胀首先选择的突破领域,也将是首先受益的部门。

  具体来说,一般最容易涨价的行业会具备几个前提条件:

  其一是供给缺少弹性,需求弹性较大,导致供求之间的缺口持续存在,涨价的趋势就难以改变;其二是不具备技术明显进步,从而扩大供给的可能性。显然,这种行业主要是对劳动力、土地和资源依赖度高的,与农业相关的产业,也正是这些产业的物价上涨往往会成为引发全面通胀的初始因素。

  更进一步,我们可以把不同行业按照其对劳动的依赖程度、技术进步的潜力以及行业的涨价能力进行细分:其一,与资源、劳动和土地相关度较高的行业通常无法通过技术进步扩大产量,因此,涨价的动力也越强,这些行业通常是农产品与大宗商品行业及其上、下游行业如粮种、原材料等;其二,对于汽车、家电等行业的市场发展已经十分成熟,市场竞争也最充分,因此通常也难以涨价;其三,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因为其技术进步的能力最强,因此,涨价的动力也不足。

  有人说,农民并没有从通胀中获多少益,但不涨农民不是获益更少吗?对于企业而言,农产品行业通常是受益行业,这也是必然趋势,同时也与国家提高农民收入等政策相契合,预计这个趋势会持续下去;对于市场竞争较强的家电等行业而言,则只有通过扩大市场占有率、扩大销售份额来抵御通胀对利润的冲击;对于新兴产业而言,则只有通过技术的改进来冲销负面影响。

  通胀是个伪命题

  中小企业难捱通胀。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他们所面临的都是“三涨一跌”——原材料涨、能源涨、员工工资涨、产品价格跌,这不是死路一条吗?

  一般而言,通胀环境下,像油气、矿开采业、煤炭、农业等上游资源能源行业都有较强的成本传导能力,属于受益行业;基础化工、钢铁、水泥、造纸等中游原材料行业,在经济增长景气度高、供求关系良好的情况下也可以具备一定的转嫁能力;而大多数下游制造业,一旦没有技术和商业模式的竞争优势,其利润率都将受损于通胀。

  而此次通胀来临,恰逢经济从危机中刚刚恢复。除了增长尚未夯实,还有增长方式转型等诸多经济内生问题亟待解决,涨价不仅成为下游行业的“紧箍咒”,即使在农业、食品等本应受益的行业中,抱怨利润被挤压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于是,最为广大的中小企业成为了本轮物价上涨最悲惨的牺牲品。不过,在《商界》与企业家的座谈之中,不少企业家却意外地表现出来一种超然的态度。

  生意什么时候都不好做

  杜开冰(土木家具连锁总经理):

  企业目前难是难在,一方面人力成本上升、基础材料价格上升,另一方面,通胀起来了,消费却并没有起来。钱不值钱了,可消费者依然不买账,甚至还在缩小消费量。

  的确,生意不好做。可话又说回来,什么时候生意最好做?什么时候生意都不好做。大家都在赚钱的时候,仍然有人赔钱,大家都在赔钱的时候,总还是有人在赚钱的。

  企业长期经营下去的核心是什么?不是我们遭没遭遇到通胀,甚至金融危机等其他各种各样的危机,而还是在于竞争力,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不论什么样的情况,它都能安然度过。

  我们不能指望成本永远不涨,但如果能从打好提前量,早一点把工资、原材料的价格上涨都考虑进去,到了今天,我们是不是就能从容面对了?企业不倒重在道

  周圣军(佳沃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重庆盛和塾发起人)

  我认为要做好企业,“道”是高于一切的。企业之道是什么?永远都是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利润是一点点挤出来的,我们有没有考虑过,是不是以前长期都是大手大脚惯了,浪费的地方太多了?

  如何在危机中生存下来?我希望每一个做企业的人都去读一读稻盛和夫。危机来了,人心思变,企业上下更应该团结起来,同舟共济。管企业就是管人心,如何管好人心,这就要依靠企业家的“道”。如果不从“道”上着手,只从“术”上想办法,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越走越艰难。

  每次危机总会有一些企业要死掉,如果你能活下来,你肯定能增长。关键就在于企业的内功有多扎实。

  危机之术

  通胀不只难为了工薪阶层,也难住了企业家阶层。

  一位企业家的困惑很典型,他本人拥有两家企业,前几年投资房地产又赚了一些钱,2010年下半年眼见着房产税传得风声鹤唳,索性把房子全都卖了。照他的说法,既然房子没有了升值空间,干脆把钱全部拿出来“找个大项目做”,但他在江浙一带转了几个月都没瞅着什么好项目,没处投资。存银行吧,利率太低,不存吧,一大笔钱实在没地方搁。于是,这笔钱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游资。

  你让他把这笔钱用来做什么呢?他一再说,只要是同样的利润率,他绝不会做投机生意。其实这是企业家的普遍心态,投机生意并不具备长远的生长性。

  这样的企业家绝不是个案,企业不好做,将手中资金投向房市,房市会继续上涨,投向股市,股市会上涨,投向粮食市场,粮食蔬菜都会上涨。问题是,不这样做他们还能怎么办?

  通胀倒逼企业升级

  周文明(中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通胀不应该成为企业利润下降的理由。比如年终董事会一看财务报表,本来去年的利润是9%,今年下降到7%,肯定会问你这2%的利润到哪里去了?企业应该是越来越好啊,去年9%今年应该是11%啊?这实际上是在逼着我们对企业进行不断升级。

  实际上,除了顶尖的少数企业能从巨大的技术创新中获得利益,大部分企业最多是以机器设备这种可控的成本,去替代人力这种不太可控的成本。而我们所要做的,更多的是应该是管理升级。

  利润下降的源头虽然是成本上升,但反过来就要用管理来把这部分成本消减掉。那无非就是减少固定费用、运营费用等等,那是不是就要裁员呢?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裁员并不能解决企业的效率问题。如果你有100人,发挥出了150人所创造的效益,肯定没有必要裁员,但如果你这100个人,只能发挥50人的作用,那我觉得你可能要连总经理一起裁掉才行。那么,加强内部竞争等管理手段,不就是一个更好的办法吗?

  给企业做减法

  李平(谭木匠控股有限公司品牌总监)

  我最近考察了许多国内的企业,大家都面临着通胀的问题,但其中有些企业的做法非常聪明。

  通胀来了,有的企业开始收缩战线,但收缩战线不等于减少投资。比如你原来有100个品牌,都做得不够好,现在是不是可以考虑放弃那些不赚钱的品牌,把资源和人力集中起来,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两个品牌呢?品牌的最大化,就是利润的最大化。

  物流费用涨了,房租费用涨了,人力成本也涨了,又是不是可以收缩地面阵线,而去拓展成本更低的渠道呢?我还接触到好几家企业,开始在网络上进行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比如一家眼镜厂,它设计出许多不同类型的镜架在网上展示,顾客只需要提出自己的镜片度数和要求购买的镜架类型,直接给他快递过去就行了。还有一家企业,甚至准备将义乌小商品城直接搬到网上去。

  这样一来,售价降了,可成本降得更多,企业的利润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实际上反而提高了。

  (特别鸣谢:感谢以上专家学者对本文采访的支持。)“中国奇迹能否延续?”

  对于2011年中国经济最有可能的走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则给出了一个新名词——“软着陆”。在巴曙松看来,在经历了危机的冲击之后,大规模的刺激性政策退出,会让经济回归到常态化发展的轨道上来。

  过去3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奇迹,现在处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关头,即将从“经济奇迹”转向“常规发展”。在这个大转型的关口上,通货膨胀、成本高企、产业转型……我们会不断经历着成长的阵痛,各种要素成本正在全面上升,我们正在迎接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

  “中国奇迹”还能否延续?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纠结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希望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继续保持下去,一方面,我们却在不断担忧“中国是在以百米冲刺的姿态跑一场马拉松”。

  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奇迹持续的信心:一方面,积极的政策仍将继续,我们不会因为有通胀的风险而放弃增长;另一方面,稳健、审慎和灵活,表明我们有充分的把握和信心,可以随时应对任何风险。

  转型时代是迷茫的时代,所有在转型期中的组织和人们,都在默默祈祷着中国经济这艘大船,依然会乘风破浪。

  所幸的是,至少目前,我们依然看得到信心。

  编辑 周云成

  E-mail:zyc@caistv.com

  链接:什么样的投资能保值?

  通胀之下,中国人进入“抢东西”时代,有人买飞机,有人买玉石,有人买大红袍,更多人热衷于艺术品或者其他收藏品。因为大家都知道,持币者是受损的,而对持有资产者是有利的。

  那么,什么样的投资才是保值的?房子究竟保不保值?把钱投到股市里,是不是保险一些?黄金真的保值吗?下面是两位专家给出的意见:

  巴曙松:对于家庭的资产配置结构来讲,从家庭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来看,中国家庭的资产构成主要为三类:房地产、股票及银行存款,大致估计三者占比分别为:55%、12%、33%。因此房地产和股票是中国家庭资产构成的主要形式。那么,在通货膨胀趋势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居民相应加大对房地产与股票的资产配置是一种合理选择。进一步来看,由于房地产更具备涨价的能力与动力,因此,从资产保值升值的角度看,短期内,房地产应优于股票。

  对于喜欢快钱而且不怕风险的人来说,可能还是得去股市。如果你有投资能力,就自己认真分析个股;如果你没有投资能力,就去买指数基金吧。如果你不太喜欢风险也不能承受损失,买银行的保本理财产品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别嫌3%~4%低,可是期限自由3个月左右啊,考虑到2011年的资本市场前途曲折,你水平不高还真的不一定就能挣这么多钱呢。

  如果你喜欢风险、且能够忍受一年之后才能赚钱的煎熬,那PE也是可以选择的。黄金当然保值,考虑到目前的价位,可能最小的时间刻度会是10年,想赚钱就要看你是不是忍得住;当然,如果你的反应够机灵,银行代理上海黄金交易所的T+D则是无论金价下跌还是继续上涨,都能够给你带来快钱的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