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和货币增发是掠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59:51
张维迎:通胀背后是掠夺 货币增发1倍等于拿走百姓50%财富  (2010-12-29 12:46:19) 通胀背后是掠夺 货币增发1倍等于拿走百姓50%财富2010年12月29日 11:13商界 张维迎 新浪博客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原院长张维迎(来源:凤凰网财经)

央行和美联储竞相超发货币,大灾引发的粮食歉收,游资肆虐,中国的通胀形势,远比我们看到的更为严重?

此轮通涨只是食品价格的短期上涨,甚至有工业品价格呈现下降趋势。既保发展又控通涨,一切尽在政府掌控之中?

波诡云谲的2011年。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本刊记者 赵代波 白 灵 潘 灯

通涨之辈,通涨之喜

又见通胀。

2008年金融风暴时,企业纷纷追求“现金为王”、“轻资产”,一转眼到了2010年,通涨势不可当、咆哮而来,企业又被要求“重资产”——在通胀的碾压下,现金变得轻如鸿毛。企业的战略、方向变得纠结。一边是屡涨屡控、越控越涨的物价,一边是成本倾轧下越摊越薄的企业效益。什么都涨,就是企业利润不涨。政策走向是保增长而放松管制,还是保稳定而宏观调控?我们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迷茫期。

2010年12月10日,彷徨期待中的市场终于等来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八个大字,依然是让人心怀忐忑:既不会放松调控,也不会紧缩银根。灵活的寓意,也就是继续观察。

在我们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走访中,相对权威的说法是,局部物价上涨,对于很多商品的价格而言,还有与国际接轨的空间——因此,我们只有通胀预期,而没有全面通胀。于是对于以上呼啸耳边的“涨声响起来”,我们还不能称为“通胀”而只能称之为“通涨”——通通都在涨。

2010年底,发改委告诫我们:要做好过高物价日子的准备了。更多的专家学者则直截了当地说:企业用低工资低成本获取高额利润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企业是一个理性的组织,傍山吃山,顺水而生,依势而存,当通涨如陡峭的绝壁硬生生挡住去路时,顺势绕行的企业家们,或将发现另一番别致的风景:

通涨之悲,悲的是成本暴涨,利润稀薄。尽管都早有成本上涨的预留空间,但山雨来得太猛,不跟涨是等死,跟涨是找死;而在如高楼大火般扑面而来的成本暴涨面前,面对不可逆转的高物价高成本大势,企业不得不上下一心挤压管理空间,提升品牌价值,拓展全新商业模式,将企业生生拉到一个更高层面的竞争层面,从此脱离低水平价格战的泥潭,这不是通涨之喜?

通涨之悲,悲的是企业前途未卜,战略难定。到底是轻资产还是重资产?到底是重实业还是重投资?而在变幻莫测翻云覆雨的市场面前,企业或许这才发现,此前自己所谓的战略,其实只是一时的点子,错把权谋当作了智慧。风越劲,树越壮,在通涨的大潮中,企业重新找到了可以永续经营,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的长远战略,这不是通涨之喜?

通涨之悲,悲的是人心浮动,重“利”者冲击着重“义”者的内心,招人难招,管人更难。然而骨干是折腾出来的,需要众志成城抵抗风暴,骨干才能真正锻炼成熟百炼成钢,这不是通涨之喜?

真正有远见的企业家并没有满口“活不下去”的怨言。当我们穿越各种突如其来的漩涡,挤出曾经成功的泡沫,找到从逆境中突围的方法与机遇,才会蓦然发现,企业之喜,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悲痛之中堆积起来的。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说,“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而在我们的调查中,本轮物价上涨却远远不是“货币现象”这样简单。

猜想一 “通涨”为什么

2009年,政府为自己定的下一个任务就是“管理好通胀预期”,一年下来,结果却是越管越管不住。2010年10月份之前,国家统计局还坚守着“全年3%”的底线决不松口,可10月一过,这条“温和的CPI上涨”线突然告破,进入11月,CPI更上扬到5.1%,创28个月来新高。各界一片哗然。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刚刚踏上金融危机之后的复苏之路,欧美依然还笼罩在通货紧缩的阴霾之下大印钞票,我们却尴尬地发现通胀悄然来到了身边。

最近一段时期,不少深圳市民纷纷前往香港采购日用品,因为同样的蔬菜和粮食,香港售价比深圳便宜5%至20%不等。一瓶500毫升李锦记生抽酱油香港售价5.95元,而深圳超市价格是6.6元。蔬菜、鸡蛋等副食品明明从内地运去,而深圳的超市零售价却比香港贵,这是为何?

是因为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却在贬值?还是我们在商品流通环节存在诸多问题?有专家认为,此轮通胀,与传统意义上的通胀完全不同。垄断行业生产的产品最先涨价,并且通过成本传导等扩散到非垄断行业,由此形成了全社会通货膨胀的格局。实质是垄断行业攫取社会福利的一个基本工具,是一种“坏”的通货膨胀,因此必须从体制上加大反垄断改革。

我们所遭遇的,是否是一次典型的“中国特色的通胀”?

中国式通胀?

短期粮价等暴涨引发“通涨”

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在过去的近10年中,中国分别在2004年、2007~2008年和2010年出现了三次CPI的阶段性上涨趋势。从引发CPI冲高的事件性因素来观察,2004年CPI走高主要由短期内的粮价上涨所导致;2007~2008年CPI走高主要由猪肉和蔬菜价格大幅上涨所导致;而2010年10月份CPI冲到高点,则主要由蔬菜价格的明显上涨所触发。

只是农产品价格涨不算通胀

张立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

把本轮CPI的上涨归结为全面的通货膨胀肯定是不准确的,大部分工业产品的价格并没有出现大幅上涨。而像IT、数码、汽车等产品的价格,反而还是下降的。CPI高企的主要原因,依然在于农产品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的成本上升。

被隐藏的自然灾害是罪魁祸首

王振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2010年,全国有29个省市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产品欠收、农民惜售,由于CPI中食品价格占据着极大的权重,农产品价格上升才是导致CPI一路上扬的根本因素。

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匡贤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在中国,引发通货膨胀的还有另一个独特因素,那就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个因素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其中的微观逻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影响到农产品的供给与消费,进而形成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中长期趋势。

当前通胀遇到的现实情形正基于此,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短时期不可能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农产品生产者减少而消费者增多,必然引起农产品价格的上升。

“通涨”是因为钱多了?

难道这只是一场虚惊?我们感受到的“通胀”仅仅是由于吃的东西涨得厉害?然而,在我们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关于通胀的这一说法,实际上已然形成了某种共识。

流动性泛滥必然形成通胀

曹凤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2010年初的时候,政府实际上已经注意到了流动性泛滥的问题,也提出了管理通胀预期的措施,这都是正确的。而现在,CPI已经连续数月超过了3%,PPI甚至超过了5%。从总的形势来看,说中国出现了通货膨胀的迹象,是站得住脚的。

政府的钱发了很多总归要爆发出来

黄益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政府钱发了很多,2009年9.6万亿元的新增贷款,2010年政府说是7.5万亿元,也可能打不住。也就是说,市场上流动性很多。钱多了总归是要爆发出来的,可能通过CPI爆发,也可能通过资产泡沫爆发出来。

短期物价大幅波动,贷币供应量骤增是唯一原因

刘向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研究员):

通胀的成因,成本推动、需求推动物价上涨等从长期来看都是正常趋势。那为什么我们现在才感觉十分强烈呢?去掉那些趋势性的因素,剩下的就是波动性因素,要不然不可能短期之内涨得这么快。而短期大幅波动的直接原因,正是连续两年大量信贷,造成了货币供应量急剧上升。

通胀是财富的转移

张维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原院长):

通货膨胀是财富的转移。那些能先得到货币的人,实际上掠夺了他人的财富。

假如政府把市场流通的货币增加一倍,这一倍都给我。不是简单的物价上涨一倍,而是我从你们那儿拿走50%的财富。原来总价值是一个亿,现在多发了一个亿的货币我拿到了,那这就是两个亿,就是每个商品价格平均增加一倍的话,实际上有一半的财富就从你们手里到我手里了。

都是老美惹的祸?

北京时间2010年11月4日凌晨,美联储宣布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决定到2011年6月底前购买6000亿美元美国长期国债,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按照当日的人民币汇率计算(1美元约合6.66元人民币),6000亿美元约合4万亿元人民币。

站在美国的立场上,美联储宣布“二次宽松”有其紧迫性。2010年三季度,美国GDP的同比增速从年初3.7%回落至1.7%,官方公布的失业率继续在9.5%的高位徘徊,真实的失业状况则更为严重,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经济刺激政策。通过货币的量化宽松,向实体经济继续注入流动性,似乎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政策选择。

不过,量化宽松能否带来美国经济的走强?由于欧美国家经济的低迷,资金实际上更多的是涌入了新兴市场。

美国放松货币,难改其国内通缩格局;新兴经济体收紧货币,却依然难抵日趋上升的通胀压力。不仅中国被动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进而加息管理通胀预期。此外,澳大利亚、印度和越南等国同样选择加息,巴西选择提高本币债券利息,泰国则索性重拾资本管制。

美元贬值撬动了价格上涨

刘向东:本轮物价上涨在CPI中的体现虽然是主要体现在食品价格上,然而除去大豆、玉米等几个品种外,实际上中国的农产品并不依赖进口。而美元量化宽松形成的贬值,已经撬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直接导致了工业产品的涨价预期。

我们在谈通胀,美国还在刺激经济,等它开始“通胀”的时候,国际大宗商品还会进一步走高。这种输入性通胀的传导机制有一定的滞后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加剧国内通货膨胀的预期。

综合各方观点,从宏观来看,中国所面临的通胀形势,是由货币供应量、农产品涨价、输入性通胀等多方因素综合造成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各方普遍的共识是,当天量的人民币遇上天量的美元,在内部成本上升和外部成本输入合力推动下,高物价正浮出水面。

中国离过去数十年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奇迹”也许已经渐行渐远。而在微观层面,还有更多的艰难在等待着我们。

通胀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5.1%的CPI一经抛出,一切衣食住用行以及服务费用的上涨,都找到了最合理的说辞:“高通胀预期下没有不涨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