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与“承认的政治”-刘洪波-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9:03:06

 

贫困与“承认的政治” 

 分类: 文章 2010-12-26 21:18

 

  贫困标准要提高了,消息说是从人均纯收入每年1196元提高到1500元,带来的变化是贫困人口将大量增加,报道甚至称“或将破亿”。
  实话说,哪怕在农村,都很难想象一个3口之家,每年纯收入总计4500元怎样维持基本生活。今天,社会不分城乡,已全面纳入市场体系,生产已专业化了,生活商品化了。打开门,就需要支出去维持家庭,而且商品的价格在上升,购买的成本在提高。
  住在农村,你也只能生产出基本生活的部分物品。你不再能够维持在自给自足状态,没有人在家织布,没有手工缝纫,不再能指望靠步行出门,不可能搭个蓬屋安家,不能自已酿造酱醋,甚至不能完全自家产出所需的菜蔬。即使调整到人均1500元,生活怎样继续仍然是问题,更不论再生产。


  一直以来,中国的贫困人口有多少,国际数字与中国数字都差异巨大。例如2004年,世界银行表示,中国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6.34亿降至2003年的2.1亿,而中国数字是八人1978年的2.5亿降至2003年的2900万。两者1978年的数字相差约3倍,2003年的数字则相差近9倍,偏差越来越大。
  世界银行的算法,采用了1985年美元购买力基准,采用购买力平价法,确定人均每天1美元,2008年调整为每天1.25美元。这本身就是一个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标准,又称“赤贫线”、“最低贫困线”(中等发达国家如巴西,贫困标准则是人均每天2美元)。双方估算之所以差异巨大,是因为2003年中国标准的是人均年收入637元人民币。


  贫困人口有多少,关系到扶贫成绩的估计,但尤其关系到“承认的政治”。
  脱贫人口越多,贫困人口越少,越可以证明政府改善人民生活的有效。然而,国际标准的衡量,可以更具说服力地显示实际的效果。长期以低于国际标准的数据来解释贫困,很大程度上不过是自说自话。2007年,中国宣布贫困人口3%,美国宣布贫困人口为10%,这样的数据对比,不仅无以提升人们的自豪感,而且深具讽刺意味。
  更加重要的是,当一个家庭实际处在贫困状态,却被数据统计为“非贫困人口”时,就不被承认为贫困,从而也失去了国家和社会对其贫困状态的关注。他们被抛弃在贫困状态,而助成各级统计中“脱离贫困”的数据光荣。贫困者不是因生活境况摆脱了贫困,而是被数据剥夺贫困的称号,从而丧失贫困者应当获得的扶助,这是公然的不公正。


  贫困标准提升至1500元,相当于1.1美元,仍然低于印度1.2美元、世界银行1.25美元的标准,但距离贫困的真实状况毕竟是大为前进了。
  今天的中国,是经济数据越来越靠前的国家,消费奢侈品越来越多的国家,汽车堵满街道、拥有最多网民和消费最多数字产品的国家,城市迅速膨胀的国家。很多人甚至开始大头症发作,信心爆棚,热血铁血度迅速上升,深重的社会冲突、日常化的维稳紧张仿佛未入尊眼,贫困人口问题更像是早已解决。当我们面对贫困标准低于印度这个向来被不少人不屑一顾的国家的事实,有何感受呢?我们顶着进入了低水平中等发达国家的荣誉,为G2而欢呼,却用着“赤贫线”标准都不够的指标来判断贫困与否,难道不该脸红?


  十几年前,正临世纪之交时,有过一场与贫困的宣战,甚至可以说是“总决战”,口号雄壮无比,叫“绝不把贫困人口带到21世纪”。现在,我们知道,哪怕以1999年625元人民币的标准,仍然有数千万人在“绝不带”的情况下进入了21世纪。在21世纪过了10年后,以1.1美元为线,则贫困人口仍然“或将破亿”。
  另一组有趣的数据是,1985年我国贫困线标准为年收入200元,相当于城镇职工4个月的平均工资,可买140至150斤猪肉。请算算,按照1500元的标准,贫困线相当于城镇职工多长时间的工资,可买多少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