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广场水塔:两桥并肩 见证历史变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10:25
西广场水塔: 两桥并肩 见证历史变迁             修复前的西广场水塔                 如今的西广场水塔

  记者 张贤达

  “老长春”们,请和我一起闭上眼睛想一想,20年前长春有多少座水塔,它们分别在什么地方?30年前、40年前呢?水塔并非长春独有,但是长春水塔却因历史、地理和社会变迁等原因,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非同一般的印象。西广场附近的水塔“双姝”因其地理位置独特、历史久远且保存完好而备受关注。

  ■“姐姐”是长春市第一座由外国人修建的供水塔

  每次走过西广场时,或多或少都会凝望一下那里的两座水塔,她们就像一对铿锵姐妹守护着西广场,默默诠释着长春近几十年的历史。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西广场水塔附近的一些老住户们讲,身为“姐姐”的西广场水塔早已退居二线了,但它的经历却很有特点。据《长春市志·总志》记载,西广场水塔建于1912年,是长春市第一座由外国人修建的供水塔,1913年开始供自来水。

  据《长春近代建筑》作者、吉林建工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李之吉介绍,整个满铁附属地的地势为西部高、东部低,因此日本人在制高点西广场内建造了一个高30米的水塔,为附属地供水。西广场水塔为钢结构,由于位于广场中心,它成了当时十分显眼的标志性建筑。

  吉林省方志馆馆长竭宝峰告诉记者,西广场水塔由8根钢板铆成的柱子支撑,每根钢柱上都有一行字母。水塔底部钢柱中间是一个红砖泵房,钢柱上面的储水池为水泥挂面,早些年里面已经破损,部分地方露出了钢筋。前几年,宽城区对西广场水塔进行了维修,还进行了亮化,使其在夜晚更加美丽。

  ■“妹妹”家门口立着文物标牌

  1933年,水塔“妹妹”也来到了长春,她把家安在了“姐姐”南侧200米、今北京大街与嫩江胡同交会处。一些研究者认为,她的到来是“满铁”为了解决其附属地内人口增加,用水需求越来越大这个实际问题。

  据《长春近代建筑》记载:该水塔原名叫新京敷岛通水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容量1000立方米,总高度38.15米,最低水位22.20米,水槽内径13米,总造价85650元,由满铁地方部工事课负责设计,东洋株式会社负责施工,1933年6月12日动工建设,同年11月3日竣工。该水塔在形式上充分利用了混凝土的可塑性,在浇注时作了许多线角,由钢筋混凝土柱子作为支撑,蓄水池底部作台阶状的回收,既满足了功能上的要求,又在视觉上减少了笨重的感觉,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顶部也同样回收,并在柱距之间增加装饰性壁柱,起到很好的收头和装饰性的效果,其形式来源于同期大量建造的带有垂直装饰线条的建筑。

  与“姐姐”相比,“妹妹”虽然居住的地方不是很显眼,但是她也同样不容小觑,因为她的家门口立着一块文物标牌。小小的一块牌子,凝聚的不仅是“妹妹”的身世历程,更让今天的人们时时记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听附近的老住户王连华介绍,解放后这两座水塔一直都归铁路系统使用,为蒸汽机车段和职工住宅供水。不同的是,“姐姐”西广场水塔现在已经不再使用,但“妹妹”仍在发挥着功效,为火车上的乘客提供饮用水,同时还为铁路职工家属区供水。

  相关链接

  建设广场水塔

  建设广场水塔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原位于今建设广场东南方50米处。因其临近当时的“南新京火车站”,故时称“南新京水塔”。水塔外立面为多棱柱体造型,底层外贴蘑菇石;中段为中央开有细长圆拱券条窗的多个相同的长方形抹灰面;上层增粗,檐口下镂空处饰有棕黄色瓷砖腰线,被时人评为“新京最美丽的水塔”。水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51米,直径16米,上部为约400吨的储水槽,水槽高11.8米,壁厚0.5米。水槽下部有10根钢筋混凝土方形立柱,沿8米半径的圆周均布支撑,柱高32.7米。塔体外壁为10厘米厚的浇筑钢筋混凝土板,与各柱体及水槽相连,每隔一定高度,柱间有肋板加固。虽然水塔已建成60余年,但其外观内质均完好无损,强度依旧。水塔后由长春市朝阳自来水管理所长期管理,由于市区供水方式改变,水塔停用多年,最后,于1999年7月12日被爆破拆除。旧址处已开发建设新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