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周易》(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07:47

初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周易》(二)

(2009-07-19 00:46:13)

标签:杂谈 

 

《周易》,正是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统一,是一个完整的、严密地科学体系。“最正确、最彻底地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所以,几千年来经久不衰,被人们长期地广泛地研究着。

《周易》成书已有数千年了,经久不衰可谓有一定的哲理于其中。对于《周易》的认识不外乎两种:一是唯心,一是唯物。“物质和意识谁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周易》正持有这种理论态度被人们长期地利用。唯物主义者用之,唯心主义者用之。各对《周易》有着不同的认识态度。这正说明了《周易》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周易》成书至今,研究者不乏其人。从上层社会至下层百姓。理论者不少,如,朱熹的《周易本义》、王弼的《注》、孔颖达的《疏》、苏轼的《易传》、胡广的《周易大全》、来知德的《周易集注》、陈梦雷的《周易浅述》、钱世明的《周易三探》、邵伟华的《周易与预测学》等。“凡例称解易数千家”(周易浅述·提要)足以说明《周易》在社会上被研究、被应用的广泛性。

“是生两仪”,是说太极生一阴一阳。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分析,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分为二”的特点。足可以说明周易理论的朴素性。

“先天下而开其物,后天下而成其务”(周易·序)“有天地而后万物生焉”(陈梦雷·周易浅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分析,“物质第一,意识第二”足可以说明周易理论的唯物性。

《周易》强调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唯物观,并进一步申明了《周易》的创立者——伏羲“仰观天文,伏察地理”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与实践的代价。明确地道出了《周易》的认识论:“认识是来源于客观物质存在的”(钱世明·周易三探),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实践。因此说,《周易》是唯物的。

《周易》,图象简单却神秘。简单的原因是只有“—”“- -”这两种简单的符号;神秘的原因是这两种简单的符号却可以构成多个图象。这些图象又蕴藏着千变万化,奥秘无穷的哲理。简单也好,神秘也好,却始终不离开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实质地反映和揭示。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恰倒好处地肯定。他说“天不变,道亦不变”大意是自然事物不改变,它的规律就不会改变。

伏羲,通过长期地艰辛付出,将事物的规律概括成“远取诸物”和“近取诸身”这一辨证的唯物主义原理。“远取诸物”用“易”的本身就可以解释。“易”之取名系统的概括了这一科学道理。“易”之为字从“日”从“月”,即“易”。“易”:“既含有太阳的个性,又含有月亮的个性,是太阳和月亮的结合体。”

易之为义有二。“曰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之对待是也;曰变易,春夏秋冬循环往来是也”(陈梦雷·周易浅述)。大意是:易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为交易,指阴与阳、冷与热、上与下及东西南北的两两相对。二为变易,指一年四季的周而复始。所以,“易”的本身含义具有太阳和月亮交替变化的内容。伏羲通过长期“仰观”和“俯察”总结出“远取诸物”这一朴素而且辨证的唯物观点。取太阳为“阳”,月亮为“阴”。根据同理阐明了以男性为阳,女性为阴的“近取诸身”的道理。进一步总结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序)的理论。系统地、言简意赅地说明了天地万物所具有的这种“生生不息”地变化过程和对立统一的变化规律,并用那种既简单而又神秘的“—”“- -”图象来加以形象地说明。

“—”“- -”这种图象是伏羲长期实践和认识的收获,是《周易》理论的结晶。

“天不变,道亦不变”(朱熹),所谓“天”,泛指自然界。所谓“道”,指“规律”。“天”与“道”的这种关系,也正是事物现象关系之间的这种表现形式,即自然界与规律的关系。《周易》总结了自然界与规律之间的关系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将自然界包括的万物用“一分为二”(毛泽东语)的观点分为阴阳两类,又以阴阳两类的相互联系,相互区别说明事物的相互之间的转化过程,总结出“生生不息”的物质不灭的这一规律。正如陈宴清先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中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完整的、严密的科学体系,它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统一,最正确、最彻底地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周易》,也正是坚持了唯物论和辨证法的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统一,是一个完整的、严密的科学体系。最正确、最彻底地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所以,几千年来,被人们长期地广泛地研究着,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