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源中学-->校园原创-->高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提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32:00

第一:辩证唯物论(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一)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1.人类产生前: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2.人类产生后:

(1)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本身属性、规律
(2)改造自然物的基础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及其属性、规律

(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1.社会的产生来讲: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来看: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3.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来看: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的产生来讲: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意识的能动性

1.表现

(1)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现象、本质、规律
(2)反作用

A.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自觉树立正确意识
B.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自觉克服错误意识
2.正确和错误的原因:

(1)客观原因:社会实践的水平和程度
(2)主观原因:A.立场不同B.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式不同C.知识构成不同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一切从之际出发:是什么1.含义: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为什么

(1)是做好一切工作的起码要求
(2)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3)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怎么办:

(1)从全面的实际出发
(2)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
(3)反对主观主义 

                        
(二)了解国情、立足国情:为什么:1.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2.是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怎么办:学习历史,积极参加实践
(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是什么

1.唯物主义

(1)观点: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类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

(1)观点: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2)类型:主观唯心主义(人意志论)、客观唯心主义(神意志论)
     为什么:分歧——谁是世界的本源、谁决定谁,意识能否反映物质
     怎么办: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第二:唯物辩证法(第二、三、四课)

一: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一)坚持联系的观点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普遍性: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3)联系的客观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主观臆造
(4)联系的条件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5)联系的多样性: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2.因果联系

(1)含义:因果联系是指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2)判断条件

A.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前提

B.是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关键


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方法论:

A.从认识世界来讲: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B.从改造世界来看: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预见性和目的性。


3.整体与部分

(1)概念:

A.整体: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B.部分: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发展全过程的某一阶段


(2)关系

A.区别:(含义、作用、地位不同)a.在同一事物中,二者具有严格的界限 b.当部分按照有序性构成整体时,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c.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作用)
B.联系:.a.紧密联系、密不可分b.相互影响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方法论: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办事情搞好局部,是整体功能最大发挥

 (二)坚持发展的观点
   1.运动

(1)概念A.运动: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B.静止:不显著的运动,运动的特殊状态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发展

(1)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3)要坚持与时俱进、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联系、运动、变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联系构成了运动,运动引起了变化,变化推动了发展,发展是指事物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和变化。)


(三)按客观规律办事


  1.规律

(1)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
(2)规律:是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3)规律和规则的关系:①区别:      ②联系:


  2.规律客观性

(1)含义: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为转移
(2)表现:A.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B.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C.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3.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 

(1)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2)解放思想:
(3)关系:A.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落脚点;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是达到实事求是的首要条件。

二.坚持矛盾的分析方法
(一)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1.矛盾含义:对立与统一
(1)对立:A.含义:事物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相互区别 B.特点:无条件的,绝对的
(2)统一:A.含义: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相互联系 B.特点:有条件的,相对的
(3)表现:①互为存在的前提;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2.矛盾普遍性

(1)含义:

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
B.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

A.承认矛盾——前提   B.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关键


(二)具体事物具体分析
     1.矛盾特殊性

(1)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表现:

A.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特点
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C.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3)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B.地位: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C.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1)区别:矛盾普遍性——共性;矛盾特殊性——个性
(2)联系:A.二者相互联结,密不可分B.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方法论意义:

A.在认识事物是:遵循认识的规律
B.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三)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


     1.主次矛盾

(1)含义:

A.主要矛盾——支配地位——决定作用(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速度))
B次要矛盾——从属地位——影响作用


(2).二者的关系

A.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方法论:

A.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组要矛盾   

B.统筹兼顾,解决好次要矛盾


 2.矛盾的主次方面

(1)含义:A.矛主——支配地位——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方向); B.矛次——从属地位——影响作用
(2)关系:A.相互依赖,相互排斥       B.二者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方法论:A.要坚持全面的观点       B.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三.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一)原因:

1.内因:事物的内部矛盾——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2.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3.内外因辩证关系:

(1)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2)外因是事物化发展的条件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4.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二)状态:

1.量变:事物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2.质变: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3.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4.方法论:

(1)坚持适度原则

(2)不失时机促飞跃

(3)重视量的积累

(4)要学会优化结构(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可以引起质变)


(三)趋势:
  1.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1)前进性:新事物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2)曲折性:新事物成长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
(3)方法论:正确对待曲折,坚信事物是曲折的


2.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二者对立的原因:对世界的状态作出了不同的回答
(2)唯物辩证法的观点:A.联系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           C.全面的观点
(3)形而上学的观点:A.孤立的观点          B.静止的观点           C.片面的观点
(4)二者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第三:认识论(第五、八课)


一. 实践的观点:
 1.实践(1)是什么:

A.含义: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做、行动、行为等
b.马哲的观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B.特征:a.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c.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C.目的:改造世界a.客观世界 自然界——生产实践
人类社会——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b.主观世界 改造自己的思想——“三观”改造
           改造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两个境界1.世界观:个人与社会相统一(1.2.3.4课)


2.人生观:主观与客观相统一(6.7课))


(2)为什么:A.对社会发展的作用:a.生产实践——决定作用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c.科学实验——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B.对认识的作用:a.认识的来源    b.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认识的最终目的   (决定作用) d.验证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人民群众(1)是什么: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量的规定性、质的规定性)
          (2)为什么:A.地位: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
B. 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3)怎么办;A. a.相信群众 ——前提b.依靠群众——手段c.为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目的B.青少年学生要同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
             为什么:a.青少年学生特点决定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实践决定
             怎么办:a.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b.“情、理、行”三方面来一个彻底转变
二:认识的观点
(一)是什么1.感性认识 (对事物现象的认识)2.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二)为什么1.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与规律
2.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从认识的作用来看,对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三)怎么办1.客观方面:(1)占有大量的、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前提
  (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加工认识——关键(1.分析与综合、2.合理想象与创造思维)
2.主观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是什么:1.表现(1)想—认识世界(2)做—改造世界(3)精神状态
          2.含义: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
为什么: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重要作用
怎么办1.客观(1)按客观规律办事(2)积极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
       2.主观: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1.为什么(1)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2)认识的根本目的——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3)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是一个艰苦探索的过程
2.怎么办(1)认识要不断深化(2)认识要不断扩展(3)认识要不断向前推进
        (4)认识无止境,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三.二者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实践

第二模块: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 价值观(第六课)


一.是什么——一种社会意识
        1.含义:

(1)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生活方面         

(2)社会存在:社会的精神生活方面
       

 2.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二.为什么: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重要作用


三.怎么办:坚持正确价值观

1.最高标准(1)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2)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2.具体标准(1)党的基本路线(2)符合“三个代表”思想(3)“三个有利于”
坚持集体主义

1.是什么(1)含义: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主观)
(2)内容A.:“倡导”   B:“尊重”     C.:“服从”
 2.为什么

(1)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2)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并相互促进)
(3)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3.怎么办

(1)总的要求: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
(2)具体要求A.正确处理与他人关系B.反对小团体主义C.反对个人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根本一致1.2.3)


第二:人生观(第七课)


一:是什么

(一)人的属性1.自然属性

(1)含义:人的动物性,是以人的本能需要为基础的动物机能,这是与动物类似处。

(2)表现:A.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B.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C.人与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望
(3)作用:人类得以生存的前提,是人与其他动物的相似或相通处
2.社会属性

(1)含义:人是社会的存在物,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人是社会的主体。
(2)表现:A.社会的产物B.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C.生活具有社会性
(3)作用:A.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属性B.制约着人的自然性


(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个人对社会
(1)性质上:有的人的活动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有的人活动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2)大小上:有的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作用大,有的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作用小


2.社会对个人:  (1)受一定的社会状况的制约     (2)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三)人生的价值

1.个人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满足——索取
 2.社会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责任——贡献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二.为什么:

1.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
2.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3.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
4.一切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就在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


三.怎么办

(一)客观条件:

1.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制约 

2.一定的社会条件为基础


(二)主观条件:

1.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
2.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 

3.要有顽强奋斗的精神
4.要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误区——树立正确金钱观


(1)承认金钱与人生有密切关系

(2)获得金钱的手法是正当的、合法的                          

(3)金钱非人生全部内容、非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

5.树立崇高的理想
是什么:

(1)含义:人生的奋斗目标
(2)分类:

A.按性质分:科学与非科学、崇高与庸俗
B.按内容分: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

C.按时间分:长期的远大理想和近期的具体理想


怎么办

(1)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2)崇高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进的精神力量、
(3)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怎么办:发扬艰苦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