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高职院校评估方案中的科研要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27:42

解读高职院校评估方案中的科研要求

 

素质研究所

 

摘要:教育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提出的科研要求,涉及高职院校开展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如何定位,如何开展,备受关注。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在国家科技体系、高职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当前高职院校的科研应以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为主,定位于技术开发,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推行“研究性学习”的意见。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教学研究;研究性学习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更是一个新话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及原国家教委、教育部的《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等法规中,都没有对此做出明确要求;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和科技部的政策法规中也很难见到“高职院校科学研究工作”的“身影”。就连发表于2000年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也仅仅出现过“科技工作”的字样,仍然没有对科学研究做出具体要求。然而,在2004年4月的教育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以下简称评估方案)中却在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等一级指标,学校定位与办学思路、师资结构、师资质量与建设等二级指标中,明确提出了研究机构、人员、研究成果、鉴定与验收、应用与推广等具体要求。怎样认识科学研究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与作用?怎样实事求是地确定学校自己的努力方向?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在国家科技体系中的地位

高等院校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应该说是没有争议的。而认识到这一点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世界各国传统中,大学都是传授知识的地方。到了1810年,被称为德国“教育之父”的威廉•冯•洪堡在受命创建德国柏林大学(1949年更名为柏林洪堡大学—University of Humboldt in Berlin)时,第一次提出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全面实施人文教育的办学宗旨,被教育界公认为是现代大学制度诞生的标志。进入二十世纪,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开创了大学与企业联系、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先河,在美国形成了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三位一体的科研体系。

我国高校的科学研究起步较迟。新中国建立后受前苏联科研院所与高校相分离的影响,发展科技主要依靠从社会各界抽调力量组建的科研院所。1963年才开始给大学划拨科研经费,确立了大学作为科研“方面军”的地位。1977年中央提出了重点大学要承担双重任务,即既要成为教育中心,又要成为科研中心。80年代以后高校的科学研究进一步向“下游”延伸,直接承担社会委托的研究项目、兴办科技企业,形成了高校的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机制。90年代末高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到了项目总数的2/3左右,国家级社会科学项目的60%。1997年高校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分别占全国获奖总数的58%、47%和32%。在由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构筑的科技体系中,高校的作用是显著的。当时的高校就大数来说有1000所,科研机构有中科院所属的100多个所、部委所属的700多个院所、地方县以上的几千个院所,有科研开发和产品开发部门的大型企业更是数以万计,对比起来每个高校承担的科研任务是很重的。

我国高职院校历史短,但是他们中不少一起步就借助社会力量、由老高校的教师领衔开展了科学研究,做出了成果、在校内外发表了有份量的论文、出版了专著,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一样,同样存在一个科学定位问题。客观来说,这些院校有些学科的确不乏学术带头人,但却难以组建起学术梯队;会有具有远见卓识的办学主体愿意在科研条件上投入,但是也不能与国家在老高校中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中心那样的投资相比对;一个学科要上去,其他学科的支持也会受到限制。科学研究的内部是一个线性结构,即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组成。在笔者看来,如果可以简单地说综合性重点大学利用学科综合的优势,主要从事基础研究,为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储备;单科和多科性院校利用与行业或地方的联系,主要承担应用研究,针对实际应用目标,开发理论物化的方法与途径;那么,一般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就应该利用与企业的密切联系,以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成果转化为己任,定位于技术开发。

这一定位有利于高职院校扬长避短;有利于它与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相匹配;也有利于实现国家把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构想,弥补过去国家科技体系中的不足;总体上也是与评估方案中“优秀级”要求“在技术研究、开发、推广、服务中有明显成果和效益”相符合,也是与“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的要求相符合的(着重号为引者所加,下同)。

 

二、从实际出发,当前高职科研的主攻方向应是教育教学研究

高职院校不是重点大学,不担负“两个中心”的任务;科研需要积累,不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目前高职院校许多学科的技术开发项目也不是很多。而高职教育本身却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其中应用和开发研究尤为现实和迫切。正如教育部周济部长最近指出: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各类高校的职能都是育人为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区别在于三者比重不同、内容不同。

    (一)教育研究是决策科学化的需要

现代社会变化迅速,与教育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各种因素经常交织在一起,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也会纠缠在一道。学校领导不论过去从事什么专业,首先得是一个教育家。老于高校的人都会体验到,不论别人怎样高看,内心的感受多是忧虑与期待,退下来之后更多了一份心酸与无奈。教学与科研周期都长,涉及面都宽,决策出了问题,后果不都是一下子显现出来;决策正确,也还需要后来人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效。更何况现在社会转型、国家放权,许多重大问题都要学校自己调研、判断、预测,自己做出决断,决策的难度和重要程度大大增加。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是一句话,没有大家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民主也会流于形式,想“科学”也难免会缺少依据,这决不是仅靠良好愿望能解决的问题。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评估方案的合格标准中,要求“管理机构健全,人员的数量、素质基本能满足要求,工作能正常健康运行,能开展教育管理研究”,也是不过分的。

(二)教育研究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没有质量保证的学校过去被斥之为“学店”,住宿要登记、吃饭要拿钱、好来好走,如此而已。除必要的办学条件外,教育质量与教育理念、学校定位、办学模式、办学特色等宏观问题相联系;也与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环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是否符合教育规律的要求有着密切关系;提高教育质量,还得从学生出发,综合研究解决学生非智力因素存在的问题。作为基础,这些问题研究清楚了,提高教育质量的实施措施才能有的放矢,收到成效,这一点高职院校也不能例外,而且研究任务更加繁重,意义更加突出。

教育研究的成果,是教育规律的反映,一旦被大家掌握就会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无形力量。质量提高无止境,研究也无止境,凡是研究工作开展得好的学校,质量才会高,大中小学、国内国外,盖莫能外。

(三)教育研究是提高师资水平的重要措施

谈到师资的重要,总要重复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的话: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实乃大师之谓也。师资培养离不开科学研究,它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实际技能,并为社会直接做出贡献,还可以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协调能力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源于水而冷于水是有条件的,大学教师来自不同专业学科,当了教师后,教学规律主要靠自己摸索,对他们来说,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笔者理解,评估方案中对高职院校科研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研究上,如要求每年进行新生调查、毕业生调查等;在成果上,对教育教学的要求也比自然科学与技术的要求高,前者必须省部级鉴定或验收,后者地市级就行。笔者认为,当前高职院校的科研应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随着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学校声誉的提高,可以和综合性大学、多科和单科性大学争取进入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行列一样,高职院校的某些学科也可以利用协作企业的条件优势,在拟议中的国家级或省部级生产力促进(孵化)中心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重视研究性学习

我国的教育,受“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影响太深太久。素质教育的推行,引发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的试验和引进,研究性学习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认识规律,为学生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研究性学习植根于20世纪60年代的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当时的倡导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概括地说明它的三点好处:1、有助于提高学生探求未知事物的能力,促进科学概念的形成;2、有助于学生体会到自我发现的成就感,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意欲和态度;3、有助于学生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不难看出,它的实施与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创新能力培养,在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也是符合评估方案中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的。

在我国古代充满智慧的教育思想中,已经透露出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如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提出“自求自得”、“引而不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大学是出理论、出思想的地方,“大学不是梦,却不能没有梦”,它必须适应现在,更需要面向未来。被誉为“没有洪堡大学就没有光辉灿烂的德意志文明”的洪堡大学的创建者们,开创伊始就对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提出批评,要求“把阐述的、解释的内容转变到生动活泼的认识中去”,并将“自由的科学反思”提高到一切课程之上。日本的文部省已把它写进了从2002年起实施的基础教育的课程方案中,明确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彻底扭转偏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培养富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新一代日本人。在我国,2001年教育部就颁布实施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成效显著,受到了各类高校关注。

研究性学习与学术研究虽然不抵触,但对高职院校来讲,不能与综合性大学追求的“研究型”大学相比,不适宜把二者等同,作为对学生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受“灌入式”教学的损害最深,经历了生理和心理上的两次“断奶”进入了大学,和其他大学的学生一样,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已经很强,迫切希望发挥自己的潜力,有新的发展契机。英文中study与learn不同,既是学习也是研究,大学不同于中小学,更应注重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自己提出问题、思索和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与激励型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分析”式教学等一样,目的都是从不同角度寻找并实践解决上述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途径,以便相互借鉴、共同作用,引发整个学习方式的变革。

笔者认为实施研究性学习,在教育界是一场革命性变革,尽管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经验,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不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面临着不少难题,教师的科研素质就是其中之一。正是从诸如此类的实际情况出发,评估方案的合格标准中规定教师得有“适应教学的科研能力与成果”。应该相信只要方向对头,坚持从细微处入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有关学习方式变革的探索就会不断取得进展,受到师生支持,在社会上扎根。

 

参考文献:

 [1] 薛天祥.高等教育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4.

[2] 《国外教育丛书》编辑组.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 夏延章等.四书今译.江西人民出版社,1968,9.

[4] 教育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2004,4.

[5]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