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神运动不能压倒悲剧反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14:14
让这一切乱起来的,恰恰是本不应该过度掺杂其中的权力盲动。对神秘“二姨夫”及其身后能量的悲催膜拜与惯常恐惧,干扰甚至主导了整个本该更专业、更技术的救援活动。无论自然或是人为的事故与灾害,非专业的领导该以怎样的方式表达来自权力的“高度重视”?是否有必要总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进行可能完全外行的指挥和领导?

  12月12日,18名复旦驴友被困黄山未开发区域。那一夜所发生的种种,最近一直处于舆论的关注与争议中。18名被困人员获救,但当地24岁的警察张宁海在救援途中失足坠崖牺牲。这一事件,无论怎么诠释都无法淡化其悲剧色彩。日前,黄山当地开始对英雄生前的先进事迹予以挖掘和加工,并已“掀起学习张宁海热潮”。

  从事件发生到现在,十多天的时间,当事各方的种种表态、表现,逐渐被媒体的细节聚焦与追问收拢起来。复旦遇险学生在获救后疑似冷漠的态度,令人讶异的来自复旦校内关于“危机公关”和“占领舆论阵地”的讨论,还有那个三次报警无效之后有能量神奇启动高标准救援的“二姨夫”传说……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因为是它们让这副怪诞不经的世相最终被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出来。

  忏悔,救赎,当然都应当去做,而且有必要超越新闻关注的热度限制,超越当事人个体。事情已经到了现在,不论遇险的人员是什么身份,也大可不必再去深究传说中的“二姨夫”究竟何方神圣(这类内幕真相难求到几乎无解的地步),救援的必要性都毋庸置疑。对遇险人员的心理疏导,对牺牲民警的悼念和缅怀,也必要而且必须。让人感到失望和不适的,是有关部门对悲剧的反思还没有启动的迹象。这是一次没有任何瑕疵、不需要丝毫反思的成功救援吗?恐怕没有谁有权下此断语。恰恰相反,此次黄山救援需要剖析和深究的细节还有很多。而反思的主体,更亟待从个人上升到机构,并且在机构层面进行制度内化。不能够用对烈士的膜拜来刻意掩盖救援行动的软肋,因为这不仅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而且极有可能为以后的类似事件埋下可怕的隐患。

  整个救援的过程,很多细节在现在看来,其怪诞种种足以令人深思。遇险学生的三次无结果的报警求救,以及需要某个具有神秘能量的亲属才能启动的救援,明白无误地给公众勾勒出权力在现实中的优渥待遇,几乎不存在任何悬念。但也正是这最终被权力所启动的救援,让原本应该更加专业、更加技术的施救操作,自始至终都脉络不清甚至从一开始就变了味道。技术角度的救援建议在现场不被重视,先于专业救援人员到达现场的是各级领导及其批示。权力高度重视之后的救援,开始罔顾专业和技术角度的理性,而显得异乎寻常的盲动。“一个错误连着一个错误”,因为层层批示而高度紧张起来的“不计代价,不计条件,不计后果”,以及因此启动的“属于国际惯例中的顶级接援级别、红色险情应对措施”、“敢死队式突击”,所应对的却是一个遇险人员“相对安全”、“无人受伤”的低度险情。雨夜上山,连夜下撤,正是这些从专业角度均“并非最优”的举动,直接导致了警员牺牲的惨剧。

  几乎毋庸置疑,让这一切乱起来的,恰恰是本不应该过度掺杂其中的权力盲动。对神秘“二姨夫”及其身后能量的悲催膜拜与惯常恐惧,干扰甚至主导了整个本该更专业、更技术的救援活动。无论自然或是人为的事故与灾害,非专业的领导该以怎样的方式表达来自权力的“高度重视”?是否有必要总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进行可能完全外行的指挥和领导?在专业救援过程中,如何排除非专业的因素不必要的影响?……亟须举一反三、进行深刻而不留情面的拷问。

  被冠之以“黄山门”的这场悲剧,已经无法用某所大学或者某个行政区划来进行局促的定义。超越个案本身的权力反思和检讨,相较于频繁启动、流于程式的“造神”,才是对死者最好的追念,也是最应有的负责任态度